華嚴五教章中卷指事(本)

關燈
日本國東大寺沙門壽靈述 言義理分齊第九有四門者。

    上将開釋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教義。

    略作十門。

    中八門者。

    上卷說訖。

    今此中卷。

    釋其第九門。

    故雲第九。

    前第八門。

    已雖明異三乘别有一乘。

    未明其别教之義理分齊。

    是故第九此門來也。

     言三性同異義一乃至六相圓融義四者。

    一乘義理雖無盡。

    而不過此四。

    然一切義理。

    皆以三性為根本故。

    是故初有三性同異門。

    既雖知三性同異緣起。

    而未知彼緣起者無因緣起有因緣起。

    今簡外道自然生等妄執諸法。

    欲明佛道因緣生之甚深緣起。

    是故次有緣起因門六義門。

    已雖明因果緣起義理。

    而未知其緣起為一相緣起為無盡緣起。

    今簡三乘一相緣起。

    将明一乘無盡緣起。

    是故第三十玄緣起無礙門來。

    既知一乘緣起無盡。

    未知此之無盡緣起依何教說。

    今将明依六相方便教門說此無盡緣起。

    是故第四有六相圓融門。

     言真中二者一不變義等者。

    真如體性。

    不生不滅。

    本來清淨。

    自性不動。

    名為不變。

    雖自性不動。

    而能随染淨緣。

    舉體動而成染淨諸法。

    名為随緣。

    此随緣義。

    于三乘權教中。

    未所說也。

     言一似有義等者。

    緣生諸法。

    似有顯現。

    是故名為似有。

    由緣生故。

    依緣求體。

    都無所有。

    是故名為無性。

    問。

    三乘教中說生無自性性。

    與此三無性。

    雲何别耶。

    答。

    彼由依他起上無遍計所執自然生性。

    說生無自性性。

    而未說依他體都無所有故。

    是故不同彼也。

     言由真不變至衆生故也者。

    若準經疏。

    不異門中。

    自有四門。

    一以巾上成兔義(真如随緣義)及兔上相差别義(依他似有此且一義)合為一際。

    故名不異。

    此是以本随末就末明不異。

    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為衆生等(此第二不異門也)二以巾上住自位義(真如不變義)與兔上體空義(依他無性義)合為一際。

    名為不異。

    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

    經雲。

    一切衆生即如也。

    不複更滅等(即此第一不異門也)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所從之末。

    此二雙融無礙不異。

    此是本末平等。

    名為不異。

    以前二經文不相離故(即此不異門也)問。

    何以故疏說不異門。

    此雲不一門。

    答。

    有二義門。

    一本末差别門。

    二本末平等門。

    疏約本末平等門。

    名為不異。

    此約本末差别門。

    名為不一。

    所望異故不相違。

    四以所攝歸本之末。

    亦與所攝随末之本此二相奪故名不異。

    此是本末雙泯。

    明不異。

    以真妄平等共不可得(此不異門此記不說)際(子例反。

    廣雅際合。

    爾雅際接也)經雲。

    衆生即涅槃相。

    不複更滅。

    肇雲。

    本性常滅。

    今複何滅也。

    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衆生故者。

    不增不減經雲。

    舍利弗。

    即此法身。

    過于恒沙。

    無邊煩惱所纏。

    從無始世來。

    随順世間。

    波浪漂流。

    往來生死。

    名為衆生。

     言即由此三義至不一門也者。

    上明同義。

    此明異義。

    若依經疏。

    此不一門。

    以為不異。

    所以如上。

    爾乃此記與疏合有六不一門。

    初即此文。

    二以巾住自位義(真如不變義)與兔上相差别義(依他似有義)此二本末相違相背。

    故名非一。

    楞伽雲。

    如來藏。

    不在阿梨耶識中。

    是故七識有生有滅。

    如來藏者。

    不生不滅此之謂也。

    三巾上成兔義(真如随緣義)與兔上體空義(無性義)此二本末相反相害。

    故名非一。

    勝鬘經雲。

    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藥。

    非涅槃因。

    唯如來藏。

    受苦樂等。

    四以初相背與次相害此二義别。

    故名非一。

    謂相背則各相背舍相去懸遠。

    相害則相與敵對親相食害。

    是故近遠非一。

    以前經文不相雜故。

    五以極相害。

    俱泯而不泯。

    由極相遁。

    俱存而不存。

    不存不泯義。

    為非一。

    此是成壞非一。

    以七識即空。

    而是有故。

    真如即隐。

    而是顯故。

    六上五非一與四非異而亦非一。

    以義不雜故。

    真如二義與依他二。

    相對既爾。

    三性各二互相對準之可知。

     言是故真該妄末等者。

    此總結上二門。

     言真中随緣當知等者。

    若準上者。

    問。

    真中随緣。

    豈同所執是情有耶。

    答。

    由二義故。

    故無異也。

    一以彼所執執随緣為實故。

    無異法。

    二以無所執無随緣故。

    問。

    何真如随緣。

    與依他似有。

    相對不問耶。

    答。

    真如随緣。

    即依他似有故。

    共緣生義故不問也。

     言何者無異者。

    此重問也。

     言且如圓成至成染淨者。

    下答有三。

    謂法喻合。

    此即法也。

     言猶如明鏡至鏡之明淨者。

    第二明喻。

     言當知真如至豈相違也者。

    第三明合。

    于中有三。

    初明由随緣義。

    現現不變義。

    後非直下明由不變。

    成随緣義。

    合喻可知。

    是故以下。

    第三總結。

     言第一護分别執第二示執之失者。

    此二之内。

    顯迷情四句。

    四句皆失也。

     言顯示其義者。

    此一之門。

    顯悟情四句。

    四句皆得也。

     言餘二句可知者。

    準前四句中。

    後二句可知。

    謂問。

    亦有亦無耶。

    答。

    不也。

    無二性故。

    問。

    非有非無耶。

    答。

    不也。

    具德故。

     言離所謂故者。

    離情所謂定執有故。

     言下三句例然者。

    問。

    無耶。

    答。

    不也。

    離所謂故。

    問。

    亦有亦無耶。

    答。

    不也。

    離所謂故。

    問。

    非有非無耶。

    答。

    不也。

    離所謂故(準初句可知)。

     言戲論故者。

    以其執者。

    于有無中。

    所計不成故。

    退即以情謂非有非無。

    為道理故。

    名戲論也。

     言有多義門故者依他起中。

    有五蘊門。

    十二處門。

    十八界門。

    四智心品等。

    多義門故。

    雲非無也。

     言約觀遣故者。

    依生無性觀。

    而遣自然生性故。

    是故唯識論雲。

    依次依他。

    立生無性。

    此如幻事。

    詫衆緣生。

    無如妄執自然性故。

    假說無性。

    非性全無。

    此約權教。

    若約實教。

    觀緣生無性。

    故遣依他體。

    亦無所有。

    是故苑雲。

    問。

    大般若等亦說色空相即之義。

    此則正當理事無礙。

    何故别在一分滿教。

    答。

    此色義兩宗異釋。

    一分滿雲。

    依所執性故說為空。

    具分滿雲。

    依他無性故說為空。

    又權實義雲。

    無生觀。

    權實不同義。

    初中依成唯識論第九雲。

    即依此三性乃至雲。

    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長行釋雲何依此而立彼三。

    謂依初遍計所執。

    立相無性。

    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

    依次依他。

    立生無性。

    此如幻事。

    詫衆緣生。

    無如妄執自然性故。

    假說無性。

    非性全無。

    後實教中。

    依維摩經弟子品雲。

    唯大迦葉乃至雲。

    無自性無他性。

    本自不然。

    今則無滅。

    又迦旃延中雲。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華嚴經賢首品雲。

    于眼根中入正受。

    于色法中三昧起觀眼。

    無生無自性。

    說空寂滅無所有。

    評曰。

    前論為破外道無因緣生。

    皆自然有。

    此宗無彼自然生故。

    故說無生。

    此即無他受稱。

    後經為破小乘法執有實因緣。

    即此因緣從本不生故說無生。

     言異圓成故又約遍計分故者。

    依他性由具兩分故。

    由分别性故。

    異圓成故。

    遍計分故。

    故非有也。

    又由真實性故。

    異遍計故。

    以圓成分故。

    故非無也。

    是故論雲。

    說法有三種。

    一染污分。

    二清淨分。

    三染污清淨分。

    依何義說此三分。

    于依他性中。

    分别性為染污分。

    真實性為清淨分。

    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

    依此義故說三分。

    釋曰。

    阿毗達摩修多羅中說分别性。

    故以煩惱為性。

    真實性以清淨品為性。

    依他性由具兩分。

    以二性為性。

    說法有三種。

    一煩惱為分。

    二清淨為分。

    三二法為分。

    依此義故作是說。

    有雲。

    異圓成故者。

    依他無性義。

    異圓成随緣義故。

    故非有也。

    又約遍計分故者。

    依他無性義。

    約遍計理無分故。

    故非有也。

    以圓成分故者。

    依他似有義。

    是圓成随緣分故。

    故非無也。

    此解不安。

    若三性各二義互異故。

    作四句。

    何唯依他性中。

    作四句也。

    餘二性中不作四句。

    以餘二性各二義故。

    依此明知。

    彼義非也(又有多難且舉顯耳)。

     言答不也無道理故餘句準之者。

    準上二句。

    下二句亦同。

    可答雲以無道理故。

    謂遍計理無故離四句也。

     言又問有耶不也執有故等者。

    明由遍計情有義故。

    離四句也。

    言無相觀境故者。

    成唯識論雲。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

    說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

    乃至長行釋雲。

    謂依此初遍計所執。

    立相無性。

    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

    此約權教。

    明觀三種境。

    成三種行也。

    若依實教中。

    但觀依他無生。

    無生即圓成實性。

    亦即是其二無我性。

    三性一觀。

    不待曆修也。

    具如權實義說。

    噎(于計反)。

     言經中不染而染者。

    勝鬘經雲。

    自性清淨心。

    而有染污。

    難可了知。

    有二法。

    難可了知。

    謂自性清淨心。

    難可了知。

    彼心為煩惱所染。

    亦難可了知(非如所引文但得意引耳)問。

    如何定知是文。

    答。

    探玄記雲。

    勝鬘經雲。

    自性清淨心。

    不染而染。

    難可了知。

    染而不染。

    亦難可了知(由是明知定是文也。

    除是文更無文故。

    有人引餘文。

    恐不爾也)又起信記雲。

    自性清淨心。

    難可了知。

    彼心為煩惱所染。

    亦難了知。

     言經雲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者。

    是四卷楞伽第四卷文。

    經雲。

    如來藏常。

    故作持。

    能令轉識知苦樂。

    與七識生死因俱。

    若生若滅。

    元曉雲。

    猶海水之動。

    說名為波。

    波無自體故。

    無波之動。

    水有體故。

    有水之動。

    如來藏與七識。

    亦如是。

     言論雲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成染心等者。

    起信論雲。

    衆生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

    心與無明俱無形相。

    不相舍離。

    而心非動法等。

    或本作經非也。

    下卷引此二文。

    雲楞伽雲又起信論雲。

    由此明知非也。

     言以此教理者。

    經名為教。

    論以為理(由此故知論字可好)。

     言經雲不生不滅是無常義者。

    維摩經弟子品雲。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遠法師雲。

    離相窮極。

    名為畢竟。

    理寂無為。

    名不生滅。

    此不生滅。

    是其無常之實性。

    故無常義。

    上宮說。

    三聚法。

    即體自空。

    無生滅。

    是無常義。

     經雲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者。

    大品經文也。

     言又雲衆生即涅槃不更滅故等者。

    是維摩經菩薩品文。

     言論雲智障極盲闇謂真俗别執者。

    是梁論第一卷初頌文也。

    疏雲。

    初句中。

    言智障者。

    無明住地。

    能礙真解。

    名為智障。

    言極盲闇者。

    障中窮細。

    名之為極。

    無其惠目。

    稱之為盲。

    迷覆真如。

    故名為闇。

    言真俗别執者。

    理絕情亡。

    名之為真。

    事為情知。

    目之為俗。

    真俗體同。

    事似波水。

    惑情之家。

    迷彼真如不二之理。

    計其真俗。

    有其異體。

    名為别執。

     言無緣生因者。

    緣生即因。

    非緣生之因。

    謂由緣生似有。

    成無性義。

    故若無緣生似有。

    由何得成無性空義。

    是故緣生似有。

    為無性空之因。

     言真如是有義至餘如上說者。

    指上第一護執門中。

    五重四句。

    若準彼四句。

    即亦可說言。

    真如是有義。

    以不變故。

    随緣故。

    何以故。

    由随緣故。

    不變常住也。

    聖智行處故。

     言又真如是空義至餘亦如上者。

    如上如前。

    若準上亦可言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