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佛光三昧觀秘寶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剛鈴。
警悟在無明窟宅随眠有情(文)解曰。
慢義如上說。
般若正智破無明。
如振金剛鈴警睡眠。
依大悲起大精進。
依精進得佛智。
依佛智說正法。
警覺群眠有情也。
此又如次有體用義。
準釋上易知也。
已上約大悲門說也。
次約大智門。
翻此可知。
謂欲金剛起無上大欲欲求佛智。
觸金剛成證入方便。
謂雖欲樂未觸近。
欲心不極義等。
準上可知。
此如次大欲大樂不空身義也。
次愛金剛者。
謂二乘聖者雖證入人空一理。
證入未滿。
依不愛佛法也。
今即翻彼義可知。
次慢金剛者。
設雖起愛心如劣人緣貴女等者。
心常卑下無勝心。
今翻彼義。
如帝王緣自妃女。
大乘行者以佛法為自法也。
又此四菩薩如次住行向地四位也。
謂欲菩薩是大智也。
翻無明順佛道。
是雲覺心。
覺心是智也。
則十位大智也。
觸菩薩是十行。
行起解絕。
是為觸近義。
即十行稱理行也。
愛菩薩是大悲。
即十回向。
十住大智·十行理性顯發行。
和合此二成大悲。
即理智大悲和合十回向也。
慢菩薩是證得義。
即十地證位義。
以此四心和合堅固成金剛薩埵大智大悲心也。
問。
何故合此四心不成毗盧遮那。
成金剛薩埵耶。
答。
深教秘密義。
為顯果分不可說義。
于果門立因名。
依此義以毗盧遮那名金剛薩埵也。
為顯因分可說義。
于因門立果名。
依此義以金剛薩埵名毗盧遮那也。
除十信住行等五位。
皆有此二分義。
是故彼五秘密瑜伽。
果分不可說之因分故。
四聖合成金剛薩埵。
三聖為體。
因分可說之果分故。
二聖合成毗盧遮那也。
顯密多有此義。
即善财知識中。
顯因廣大相知識。
普賢外不立别佛果。
又常途護身法五種印言中。
淨三業是十信也。
中間三部是三賢也。
第五被甲是十地也。
何者。
淨義是人法二空義。
諸經中言清淨者。
多名空義。
是故以未敷蓮華表本性清淨義。
真言中●●●●●者。
是自性清淨義也。
●●●●●●●●●者。
是一切法自性清淨義也。
如次上句真谛。
下句俗谛。
此二谛俱皆清淨義也。
●者以此二谛清淨體即為我性也。
下諸義可準知。
次佛部是本覺性。
即十住大智也。
是故次佛頂印表之。
大佛頂者約法。
是本覺性也(可見楞嚴經)次蓮華部者是十行大智也。
顯發順理行開敷。
是故前淨三業時未敷蓮。
至此位開敷。
即此義也。
次金剛部者是十回向。
梵網經名十金剛心。
其印作上下六峰三?金剛。
理趣釋中以五?名上下十峰大金剛。
表十真如十法界等。
今三?亦類此。
即生佛二界三部功德也。
次被甲護身是十地證位。
諸德圓滿和合三部功德。
即為金剛甲也。
此中亦不别立佛果。
上顯密二門大同五密瑜伽也。
是故以此四心和合堅固成立金剛薩埵大智大悲心。
此外更無有諸佛法。
如五密軌雲。
金剛薩埵三摩地名為一切諸佛法。
此法能成諸佛法。
離此更别無有佛者。
即此義也。
又彼文殊·普賢和合成毗盧遮那。
義大同此。
但此就因分可說之果分成立已成果三聖故。
雲毗盧遮那也。
諸門三聖義。
上卷已出。
又上所持标記各皆有二。
皆表大智大悲也。
謂欲金剛其形像雖持箭。
實有弓箭。
是故印法如射箭勢(雲雲)即弓大智。
箭大悲也。
觸金剛所抱薩埵拟衆生。
是大悲。
能抱菩薩是大智也。
愛金剛。
幢印魚是大悲。
幢是大智也。
慢金剛。
慢印左右手大智大悲也。
謂如世人少生慠心。
唯以一手押腰生大慢時用左右也。
問曰。
儀軌中唯約大悲說四義。
今約大智其證如何。
答。
設雖無别文證。
翻大悲四義。
是其證也。
況複有教證。
即軌雲。
五身同一大蓮華者為大悲義。
同一月輪圓光者為大智義(雲雲)即其證據也。
即真言曰。
●●●此雲大。
●●未見唐語。
義當大樂。
●●●●即金剛薩埵也。
謂大樂金剛薩埵也。
其大樂者大智大悲是也。
●●●●即四攝。
鈎善引入縛也。
●●●是妙适也。
理趣釋雲。
●●●者。
如世間那羅那哩娛樂。
金剛薩埵亦是●●●。
以無緣大悲遍緣無盡衆生界。
願得安樂利益。
心曾無休息。
自他平等無二故名●●●耳(文)●者是入我我入義也。
謂此真言大意曰。
鈎留以大智大悲為大樂金剛薩埵。
引入我身心中結縛堅固成立我三業為妙适。
故諸佛入我。
我亦入諸佛也。
即大同此觀門行者三聖為體法則也。
如此持境界以智眼可見。
不可預情識分别也。
問曰。
何為入我我入義耶。
答。
此義道理甚深。
文義廣博。
謂如圓覺三昧。
大圓覺性普遍融通。
故有入我我入義。
如華嚴經。
依六相圓融十玄具足故有此義。
真言宗依六大無礙四慢不離義故有此義。
今即後義也。
然華嚴相即相入圓融具德因陀羅網境界義。
大同真言瑜伽義。
但顯密為異。
具如别說。
其手印依儀軌出羯磨三昧耶二印。
謂欲菩薩如射箭勢。
即以大智大悲箭射佛界衆生界也。
次觸金剛。
抱胸即正射取之。
觸近義也。
次愛金剛。
幢印愛佛界衆生界也。
次慢金剛。
慢印即于二界愛心極生慠]慢也(已上羯磨印)次
警悟在無明窟宅随眠有情(文)解曰。
慢義如上說。
般若正智破無明。
如振金剛鈴警睡眠。
依大悲起大精進。
依精進得佛智。
依佛智說正法。
警覺群眠有情也。
此又如次有體用義。
準釋上易知也。
已上約大悲門說也。
次約大智門。
翻此可知。
謂欲金剛起無上大欲欲求佛智。
觸金剛成證入方便。
謂雖欲樂未觸近。
欲心不極義等。
準上可知。
此如次大欲大樂不空身義也。
次愛金剛者。
謂二乘聖者雖證入人空一理。
證入未滿。
依不愛佛法也。
今即翻彼義可知。
次慢金剛者。
設雖起愛心如劣人緣貴女等者。
心常卑下無勝心。
今翻彼義。
如帝王緣自妃女。
大乘行者以佛法為自法也。
又此四菩薩如次住行向地四位也。
謂欲菩薩是大智也。
翻無明順佛道。
是雲覺心。
覺心是智也。
則十位大智也。
觸菩薩是十行。
行起解絕。
是為觸近義。
即十行稱理行也。
愛菩薩是大悲。
即十回向。
十住大智·十行理性顯發行。
和合此二成大悲。
即理智大悲和合十回向也。
慢菩薩是證得義。
即十地證位義。
以此四心和合堅固成金剛薩埵大智大悲心也。
問。
何故合此四心不成毗盧遮那。
成金剛薩埵耶。
答。
深教秘密義。
為顯果分不可說義。
于果門立因名。
依此義以毗盧遮那名金剛薩埵也。
為顯因分可說義。
于因門立果名。
依此義以金剛薩埵名毗盧遮那也。
除十信住行等五位。
皆有此二分義。
是故彼五秘密瑜伽。
果分不可說之因分故。
四聖合成金剛薩埵。
三聖為體。
因分可說之果分故。
二聖合成毗盧遮那也。
顯密多有此義。
即善财知識中。
顯因廣大相知識。
普賢外不立别佛果。
又常途護身法五種印言中。
淨三業是十信也。
中間三部是三賢也。
第五被甲是十地也。
何者。
淨義是人法二空義。
諸經中言清淨者。
多名空義。
是故以未敷蓮華表本性清淨義。
真言中●●●●●者。
是自性清淨義也。
●●●●●●●●●者。
是一切法自性清淨義也。
如次上句真谛。
下句俗谛。
此二谛俱皆清淨義也。
●者以此二谛清淨體即為我性也。
下諸義可準知。
次佛部是本覺性。
即十住大智也。
是故次佛頂印表之。
大佛頂者約法。
是本覺性也(可見楞嚴經)次蓮華部者是十行大智也。
顯發順理行開敷。
是故前淨三業時未敷蓮。
至此位開敷。
即此義也。
次金剛部者是十回向。
梵網經名十金剛心。
其印作上下六峰三?金剛。
理趣釋中以五?名上下十峰大金剛。
表十真如十法界等。
今三?亦類此。
即生佛二界三部功德也。
次被甲護身是十地證位。
諸德圓滿和合三部功德。
即為金剛甲也。
此中亦不别立佛果。
上顯密二門大同五密瑜伽也。
是故以此四心和合堅固成立金剛薩埵大智大悲心。
此外更無有諸佛法。
如五密軌雲。
金剛薩埵三摩地名為一切諸佛法。
此法能成諸佛法。
離此更别無有佛者。
即此義也。
又彼文殊·普賢和合成毗盧遮那。
義大同此。
但此就因分可說之果分成立已成果三聖故。
雲毗盧遮那也。
諸門三聖義。
上卷已出。
又上所持标記各皆有二。
皆表大智大悲也。
謂欲金剛其形像雖持箭。
實有弓箭。
是故印法如射箭勢(雲雲)即弓大智。
箭大悲也。
觸金剛所抱薩埵拟衆生。
是大悲。
能抱菩薩是大智也。
愛金剛。
幢印魚是大悲。
幢是大智也。
慢金剛。
慢印左右手大智大悲也。
謂如世人少生慠心。
唯以一手押腰生大慢時用左右也。
問曰。
儀軌中唯約大悲說四義。
今約大智其證如何。
答。
設雖無别文證。
翻大悲四義。
是其證也。
況複有教證。
即軌雲。
五身同一大蓮華者為大悲義。
同一月輪圓光者為大智義(雲雲)即其證據也。
即真言曰。
●●●此雲大。
●●未見唐語。
義當大樂。
●●●●即金剛薩埵也。
謂大樂金剛薩埵也。
其大樂者大智大悲是也。
●●●●即四攝。
鈎善引入縛也。
●●●是妙适也。
理趣釋雲。
●●●者。
如世間那羅那哩娛樂。
金剛薩埵亦是●●●。
以無緣大悲遍緣無盡衆生界。
願得安樂利益。
心曾無休息。
自他平等無二故名●●●耳(文)●者是入我我入義也。
謂此真言大意曰。
鈎留以大智大悲為大樂金剛薩埵。
引入我身心中結縛堅固成立我三業為妙适。
故諸佛入我。
我亦入諸佛也。
即大同此觀門行者三聖為體法則也。
如此持境界以智眼可見。
不可預情識分别也。
問曰。
何為入我我入義耶。
答。
此義道理甚深。
文義廣博。
謂如圓覺三昧。
大圓覺性普遍融通。
故有入我我入義。
如華嚴經。
依六相圓融十玄具足故有此義。
真言宗依六大無礙四慢不離義故有此義。
今即後義也。
然華嚴相即相入圓融具德因陀羅網境界義。
大同真言瑜伽義。
但顯密為異。
具如别說。
其手印依儀軌出羯磨三昧耶二印。
謂欲菩薩如射箭勢。
即以大智大悲箭射佛界衆生界也。
次觸金剛。
抱胸即正射取之。
觸近義也。
次愛金剛。
幢印愛佛界衆生界也。
次慢金剛。
慢印即于二界愛心極生慠]慢也(已上羯磨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