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佛光三昧觀秘寶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刹土。
三世一切如來。
毗盧遮那如來。
一時說斯灌頂真言。
而為清淨蓮華明王。
各以種族一切神通大如意寶。
大灌頂秘密曼拏羅印。
三昧耶灌頂。
授一切種族大如意寶。
大灌頂秘密曼拏羅印。
三昧耶灌頂成就(雲雲)解曰。
華嚴經中。
如來前蓮華生。
一切諸法勝音菩薩。
從佛眉間出生此蓮華。
宗家釋此義。
以蓮華為所诠義。
以菩薩為能诠教。
探玄記第三釋雲。
若依一乘者。
此菩薩即名見教體。
人法無礙故。
顯教圓故等(雲雲)今神變經文大同之。
此亦準華嚴可知。
謂觀音前蓮華是所诠義。
明王是能诠教。
是故名蓮華明王。
一切如來說此真言灌明王頂者。
是受于心頂。
即以法成人也。
此依正俱光明真言體也。
是故結八葉蓮華印作此想。
此印成千葉寶蓮華放大光明。
可觀之。
為秘中極秘。
深思可見也。
問曰。
若有依真言行法修此三昧觀法耶。
答。
即光明真言法是也。
若修行之時。
字輪觀後。
第三本尊加持以後。
即從本尊足下放光明。
如三昧觀可修之。
又凡一切真言瑜伽行法中。
字輪觀是真言中禅法也。
但彼有順逆觀。
準常途八定有順入逆入法。
非義便故無超定法也。
謂八定等依靜慮支具阙不同入定體不同。
依此有超越。
今字輪定。
上置一切法言。
下置不可得言。
故一一字皆無非入理門。
故名字輪觀。
亦名旋轉觀。
若有超越義者非輪圓義。
亦無旋轉義也。
今佛光三昧一向令理智大悲周遍故。
轉狹心令寬廣。
已後亦非可狹故無順逆觀也。
問曰。
字輪觀方法何。
答。
以真言字右旋置之。
中置初一字。
然後先順逆見字相知字義。
其後絞絡觀字相字義。
後逆觀終歸初一字。
若●字者見●字形。
次尋字義知流注不可得等義。
次委細觀流注義。
謂流注者。
世間水漸漸流注。
餘法亦漸漸運行。
如此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
猶如河水流注。
然有為中。
境空心有。
境以諸識變故。
識是堅住性。
境是不堅性故。
然此識亦不住。
念念生滅故。
過去已滅無體。
現在不住。
未來未生故。
即此能觀心體最後一刹那心無分别。
無分别故非心又非草木。
自體本自不生。
至此處凝然不見一切法。
以此空慧觀察。
一切法皆無體。
衆生因果皆無體。
諸佛菩薩成覺。
轉法輪。
三世諸劫相不立。
是即佛光三昧信位終心。
大空智慧門。
從此可入住位。
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門初心。
可思之。
又準三聖為體大智大悲相導義五秘密瑜伽全是彼三摩地也。
如彼儀軌說。
則于身前想金剛薩埵智身。
如自身觀。
以四印圍繞。
同一月輪。
同一蓮華(雲雲)又雲。
瑜伽者常以四眷屬而自圍繞處。
大蓮華同一月輪(雲雲)又雲。
五身同一大蓮華者為大悲義。
同一月輪圓光者為大智義。
是故菩薩由大智故不染生死。
由大悲故不住涅槃(雲雲)解曰。
此中蓮華為大悲。
月輪為大智。
如文易知。
圓光大智義通悲智二法也。
佛地一切功德皆以大智為體故。
是故瑜伽宗諸尊字印形像皆帶圓光。
即此義也。
問曰。
然者儀軌中何故不雲圓光通大悲耶。
答。
大悲者以大智為體。
大悲即大智用也。
是故常雖以大悲為用。
其智體無改易。
是故與月輪同說。
約總相說也。
思之可見。
是則今三昧觀門以五聖功德理智大悲令交徹成立行者身心義大同。
又四菩薩中。
欲觸是文殊大智體用。
此中攝普賢妙慧。
如次欲是文殊大智。
謂欲菩薩持箭。
箭射取遠物徹其骨髓。
即文殊大智徹法性義也。
觸菩薩住抱印。
謂行起解絕。
即依普賢妙慧解行和合義也。
依此文殊為體。
普賢為用也。
次愛慢是大悲體用也。
如次愛是觀音大悲。
謂愛菩薩持摩竭幢。
如摩伽羅魚王[齒*欠]物無所遺。
菩薩大悲盡衆生界也。
慢菩薩住慢印。
謂大悲拔苦即是體也。
大慈與樂。
衆生得樂生慠慢。
即無上菩提大涅槃樂。
于一切世間無等比。
如世間人歡樂時。
以左右手押自腰也。
依此觀音為體。
彌勒為用也。
若用合釋義者。
謂依大智故于佛界生欲觸愛慢。
依大悲故于衆生起欲觸愛慢也。
依儀軌依大悲門生四心。
如彼文雲。
欲金剛以菩提心箭鈞召一切有情安置佛道(文)解曰。
即放無上大悲箭射取衆生界也。
謂不舍衆生欲安置佛道。
如彼男女戀着心熾盛也。
次文雲。
計裡計羅抱印為大方便金剛乘令證不染智(文)解曰。
雖有欲心未親近。
其心猶虛假也。
今成入金剛乘大方便。
言金剛乘者即佛智也。
言大方便者即極觸近也。
謂二乘聖者棄舍衆生故無此義。
今翻彼為觸近。
言令證不染智者。
觸近用也。
不同彼世法男女觸近生染着。
謂根本智證入真理中。
于一切法立無著名。
即是不染智也。
若約人者。
即華嚴十佛中無著佛者此義也。
次文雲。
以愛金剛摩竭幢為大悲金剛鎖。
經無量劫處于生死心不移易。
度一切衆生以為其道(文)解曰。
雖觸近抱敵人等者。
唯是殺害之方便也。
其身雖近心猶遠離。
今翻彼即起愛心也。
如摩竭魚譬喻。
如上說。
次文雲。
金剛慢者。
以大精進為般若金
三世一切如來。
毗盧遮那如來。
一時說斯灌頂真言。
而為清淨蓮華明王。
各以種族一切神通大如意寶。
大灌頂秘密曼拏羅印。
三昧耶灌頂。
授一切種族大如意寶。
大灌頂秘密曼拏羅印。
三昧耶灌頂成就(雲雲)解曰。
華嚴經中。
如來前蓮華生。
一切諸法勝音菩薩。
從佛眉間出生此蓮華。
宗家釋此義。
以蓮華為所诠義。
以菩薩為能诠教。
探玄記第三釋雲。
若依一乘者。
此菩薩即名見教體。
人法無礙故。
顯教圓故等(雲雲)今神變經文大同之。
此亦準華嚴可知。
謂觀音前蓮華是所诠義。
明王是能诠教。
是故名蓮華明王。
一切如來說此真言灌明王頂者。
是受于心頂。
即以法成人也。
此依正俱光明真言體也。
是故結八葉蓮華印作此想。
此印成千葉寶蓮華放大光明。
可觀之。
為秘中極秘。
深思可見也。
問曰。
若有依真言行法修此三昧觀法耶。
答。
即光明真言法是也。
若修行之時。
字輪觀後。
第三本尊加持以後。
即從本尊足下放光明。
如三昧觀可修之。
又凡一切真言瑜伽行法中。
字輪觀是真言中禅法也。
但彼有順逆觀。
準常途八定有順入逆入法。
非義便故無超定法也。
謂八定等依靜慮支具阙不同入定體不同。
依此有超越。
今字輪定。
上置一切法言。
下置不可得言。
故一一字皆無非入理門。
故名字輪觀。
亦名旋轉觀。
若有超越義者非輪圓義。
亦無旋轉義也。
今佛光三昧一向令理智大悲周遍故。
轉狹心令寬廣。
已後亦非可狹故無順逆觀也。
問曰。
字輪觀方法何。
答。
以真言字右旋置之。
中置初一字。
然後先順逆見字相知字義。
其後絞絡觀字相字義。
後逆觀終歸初一字。
若●字者見●字形。
次尋字義知流注不可得等義。
次委細觀流注義。
謂流注者。
世間水漸漸流注。
餘法亦漸漸運行。
如此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
猶如河水流注。
然有為中。
境空心有。
境以諸識變故。
識是堅住性。
境是不堅性故。
然此識亦不住。
念念生滅故。
過去已滅無體。
現在不住。
未來未生故。
即此能觀心體最後一刹那心無分别。
無分别故非心又非草木。
自體本自不生。
至此處凝然不見一切法。
以此空慧觀察。
一切法皆無體。
衆生因果皆無體。
諸佛菩薩成覺。
轉法輪。
三世諸劫相不立。
是即佛光三昧信位終心。
大空智慧門。
從此可入住位。
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門初心。
可思之。
又準三聖為體大智大悲相導義五秘密瑜伽全是彼三摩地也。
如彼儀軌說。
則于身前想金剛薩埵智身。
如自身觀。
以四印圍繞。
同一月輪。
同一蓮華(雲雲)又雲。
瑜伽者常以四眷屬而自圍繞處。
大蓮華同一月輪(雲雲)又雲。
五身同一大蓮華者為大悲義。
同一月輪圓光者為大智義。
是故菩薩由大智故不染生死。
由大悲故不住涅槃(雲雲)解曰。
此中蓮華為大悲。
月輪為大智。
如文易知。
圓光大智義通悲智二法也。
佛地一切功德皆以大智為體故。
是故瑜伽宗諸尊字印形像皆帶圓光。
即此義也。
問曰。
然者儀軌中何故不雲圓光通大悲耶。
答。
大悲者以大智為體。
大悲即大智用也。
是故常雖以大悲為用。
其智體無改易。
是故與月輪同說。
約總相說也。
思之可見。
是則今三昧觀門以五聖功德理智大悲令交徹成立行者身心義大同。
又四菩薩中。
欲觸是文殊大智體用。
此中攝普賢妙慧。
如次欲是文殊大智。
謂欲菩薩持箭。
箭射取遠物徹其骨髓。
即文殊大智徹法性義也。
觸菩薩住抱印。
謂行起解絕。
即依普賢妙慧解行和合義也。
依此文殊為體。
普賢為用也。
次愛慢是大悲體用也。
如次愛是觀音大悲。
謂愛菩薩持摩竭幢。
如摩伽羅魚王[齒*欠]物無所遺。
菩薩大悲盡衆生界也。
慢菩薩住慢印。
謂大悲拔苦即是體也。
大慈與樂。
衆生得樂生慠慢。
即無上菩提大涅槃樂。
于一切世間無等比。
如世間人歡樂時。
以左右手押自腰也。
依此觀音為體。
彌勒為用也。
若用合釋義者。
謂依大智故于佛界生欲觸愛慢。
依大悲故于衆生起欲觸愛慢也。
依儀軌依大悲門生四心。
如彼文雲。
欲金剛以菩提心箭鈞召一切有情安置佛道(文)解曰。
即放無上大悲箭射取衆生界也。
謂不舍衆生欲安置佛道。
如彼男女戀着心熾盛也。
次文雲。
計裡計羅抱印為大方便金剛乘令證不染智(文)解曰。
雖有欲心未親近。
其心猶虛假也。
今成入金剛乘大方便。
言金剛乘者即佛智也。
言大方便者即極觸近也。
謂二乘聖者棄舍衆生故無此義。
今翻彼為觸近。
言令證不染智者。
觸近用也。
不同彼世法男女觸近生染着。
謂根本智證入真理中。
于一切法立無著名。
即是不染智也。
若約人者。
即華嚴十佛中無著佛者此義也。
次文雲。
以愛金剛摩竭幢為大悲金剛鎖。
經無量劫處于生死心不移易。
度一切衆生以為其道(文)解曰。
雖觸近抱敵人等者。
唯是殺害之方便也。
其身雖近心猶遠離。
今翻彼即起愛心也。
如摩竭魚譬喻。
如上說。
次文雲。
金剛慢者。
以大精進為般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