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佛光三昧觀秘寶藏卷上

關燈
問曰。

    經中出光明所照一世界上下雲。

    百億四大洲乃至百億色究竟天(雲雲)此中無三惡趣等。

    豈不為所觀耶。

    答。

    就遮那說法處出之。

    理可有三惡趣等也。

    凡諸經放光所表有别意。

    說衆生離苦得樂益。

    多出光照惡趣行相。

    如諸經說。

    今令行者成立一乘信法。

    是故一一閻浮提中毗盧海會周遍。

    思之可見。

     問曰。

    俱舍等說大千界頂至梵世。

    今雲色究竟天。

    何相違耶。

    答。

    此義大小乘諸說不同。

    靜法大師出諸說已。

    評曰。

    問。

    此上諸說。

    何者為定。

    答。

    若約至教定量。

    則此經為定若依各随機說。

    則一切皆定(文) 問曰。

    此中不出無色天。

    不為所觀耶。

     答。

    演義鈔會金光明經大千界頂非非想天文雲。

    今依二經者。

    即金光明經及此經文。

    約有處所但至色頂。

    約該地法遍于四空。

    四空無處随處得果。

    如在欲界得無色定。

    即于欲界而受果報。

    故無别處攝在二界(雲雲)如文可知。

    即攝在二界也。

     問曰。

    如來初成道第二七日放此光明。

    何卻現菩薩生等。

    又始出世。

    何因現般涅槃。

     答。

    清涼大師釋此義雲。

    約微細門融三世故。

    又探玄記答此問。

    引經文雲。

    下文雲。

    于一念中顯現三世一切佛事。

    此明現在攝過去也(雲雲) 問曰。

    既有多種佛身。

    為能照是報。

    所照是他身耶。

    答。

    大疏又釋此義雲。

    亦非能照是報所照是化。

    以放光身在摩竭故。

    此經報化融故。

    大菩薩等。

    化處見報。

    下位之機。

    報處見化。

    二不并故。

    能照所照唯是一佛。

    顯佛自在超思議故(文) 言憶念一切等者。

    法門名字也。

    其義如解脫門義釋。

    言在此位中定亂俱亡等者。

    有二義。

    一在定中求能觀心名亂也。

    二通一切定散也。

    言名初發心住等者。

    十信位中。

    以善心所十一中生得信心所。

    緣如來十德。

    起欣求心。

    得信位名。

    今定亂俱亡。

    舍三界遍滿十二有支。

    能觀亦亡。

    即大空智門。

    此即分同圓覺經非幻不滅義也。

    又分同涅槃經無我法中有真我義也。

    此智慧正在佛果。

    先信此智名信位。

    于信位終心中。

    依方便定力起此空慧。

    決智必定結成信智種子。

    是名發心住也。

    是故如來足下有四十種光明。

    是四位也(論家釋意也)信是生得善故。

    在凡夫心中。

    今生佛相對信住相順。

    是名發心住也。

    言以此空慧觀察世間等者。

    出第十一重觀中能所俱離行相也。

     問曰。

    第十一重中。

    唯盡能觀心。

    何觀衆生國土耶。

    答。

    言第十一重盡能觀心者。

    克此重所觀體作此言。

    理實觀心即觀境也。

     是故上文雲四維上下周遍推求内外無體者。

    十方所有諸法皆如幻無體故。

    心不在其中也。

    其中人法若有自性者。

    心亦在其中。

    内外者亦不限一法有多種。

    可思之。

    如此同空慧。

    名入佛知見。

    名念佛門也。

     言以無念正慧相應故入十方境界念佛門者。

    衆生有念。

    念者人法二執分别也。

    無念者無人法二執分别念也。

    言十方境界等者。

    如上文雲。

    十方觀四維上下。

    周遍推求自心。

    内外都無所得(雲雲)如法華雲。

    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雲雲)謂執四大五蘊為我。

    我體立必有依止(依小乘一義。

    無色界無處。

    雲雲。

    然有四蘊依止。

    然依大乘。

    又有别色。

    餘二界必有方所。

    依止及方所立故有十方也)十方所有法能所俱空性為所依。

    異凡夫二執故。

    雲十方境界念佛門也。

    言空慧自性普周遍故等者。

    十方立故有三世。

    謂如東方非西方等。

    即過去非現在。

    現在非未來等也。

    順此見故。

    成道時非轉法輪時等。

    乃至滅後非在世。

    在世非滅後。

    我非佛佛非我。

    如是有無量人法差别。

    迷悟縣隔。

    今為空慧所照故。

    我即無我。

    佛亦無性。

    無三世差别。

    無人法不同。

    成道轉法輪等俱不移一念。

    住行向地漸次俱在一法界中。

    非二執分别安立故。

    雲無時分等也。

    言十種廣大等者。

    可見經文。

    十種者即十十無盡也。

    增數減數皆雲十顯無盡。

    六相圓融十玄緣起妙義皆在此中如别說。

    言方入海門國第二治地住等者。

    于上空慧無盡大虛中。

    出生不空功德。

    此不空者上空之德也。

    上空者此不空之體也。

    空有互相成。

    以此大智達十二緣生海。

    即成佛功德海。

    總持此法名普眼經也。

    是故海雲比丘十二年觀大海。

    海上如來出現即說此法門。

    于中十波羅蜜行海者。

    因位功德即十度也。

    佛功德海者果位功德。

    即下所說大智大悲也。

    于中言清淨無染者。

    此大悲永離愛見染習故。

    言大悲蓮華者。

    大悲含育衆生如蓮華含果實。

    或大悲令衆生得法樂。

    如蓮華開敷也。

    言無垢大智者。

    永離所知垢濁故。

     言普光明海者。

    此大智即一經所诠普光明智也。

    海義可知。

    以下諸文準釋可知。

    煩多故不用繁釋也。

     二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第一雲。

    如來足輪下光。

    是信心者作觀随光引心漸令心廣大。

    其光于初會中眉間放出。

    照十方已入足下輪中。

    名一切菩薩智焰明照耀十方藏。

    其狀猶如寶色燈雲。

    作是觀時。

    作白淨寶光明想。

    初照三千大千世界。

    作想成已。

    第二其光至于東方十佛國土。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悉皆遍觀。

    第三光照百佛世界。

    十方遍觀。

    第四光照千佛世界。

    十方遍觀。

    第五光照十千佛世界。

    十方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