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佛光三昧觀秘寶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此法最深秘密也。
非傳受修行人者。
辄不可持之。
必莫聊爾而已) 佛光山寺禅堂院沙門高辨集 今将釋此三昧觀。
大文有三。
總示大意。
二出教證。
三料簡正修義。
初大意者。
欲修此三昧法門者。
先須起文殊大心。
簡擇一乘實法。
起普賢妙慧。
修一乘勝行。
初者即是一乘信也。
後者即是一乘行也。
問曰。
信者是生得心。
善十一中信心所也。
若以初心為一乘信者。
對善友聞教法後可起此心。
然者何為生得善乎。
答。
以信為生得善者。
是不聞教前信心也。
宗家釋雲。
信者聞慧為體(雲雲)此聞教後信心所也。
是故起此信名文殊。
修此行名普賢。
此信行具足名毗盧遮那。
依此法則以成立身心故。
遍周五位齊等如來。
今則居信位(依圓融門。
一一位有佛果。
今且依行布門作是說也)修行時即發心住入心也。
所得果即生佛智慧家也。
此義具如信種義·解脫門義等說。
今三昧法門究竟彼信行甚深秘要也。
如廣論雲。
令信心者了心境廣大無盡無礙與法界虛空界等。
明其自己法身智身願行亦等故(雲雲)思之可見。
第二出教證者。
宗家三論中有五章正文。
其第一者。
釋華嚴經十二緣生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雲第十明十二有支是大生死之源。
如何超度彼令迷解同佛大智大悲成大法門一切智海佛功德海者。
如華嚴經第二會普光明殿中說十信門。
如來足下輪中。
十度放光。
其光從如來眉間毫相中出。
照曜十方世界已。
來入佛足下輪中。
以明佛果光明用成信位。
其光名一切菩薩智焰照曜十方藏。
其狀猶如寶色燈雲。
以此光明從足輪中出。
初照三千大千世界。
令修行者随光心作光明想。
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作此想成已。
其光明照于東方十三千大千世界。
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次第一周。
一一方所想成。
十方過此。
此是初觀。
第二次第乃至第十。
倍倍增廣。
量度想念皆盡虛空。
令其自心亦盡虛空。
心同虛空。
其心自定。
朗然安樂。
方從定還起。
十方觀四維上下。
周遍推求自心。
内外都無所得。
方始了知空慧現前。
名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在此位中。
定亂俱忘。
名初發心住。
以此空慧觀察世間一切衆生及以國土。
皆如幻化無有體相。
同佛空慧解脫法門。
入佛知見已。
以此名念佛門。
以無念正慧相應故。
入十方境界念佛門。
空慧自性普周遍故。
及一切佛成正覺轉法輪。
三世劫在一時。
無時分延促之相可安立故。
如經廣明。
入此十種廣大如虛空量念佛門。
方入海門國第二治地住法門。
方廣達十二緣生海。
成普眼經。
及成十波羅蜜行海佛功德海。
入清淨無染大悲蓮華無垢大智普光明海(雲雲) 解曰。
十二有支者。
是無明·行·識等也。
言如何超度彼者。
于此具縛身超此十二因緣海。
同如來大智大悲也。
于中言迷解者。
十二有支相續連環。
如禁閉囹圄系縛扭械。
今修此觀門。
現身解脫迷惑系縛也。
于中有相順·相翻二義。
言同佛大智大悲者。
相翻脫也。
謂從無始已來。
十二有支相續波流。
今起發心住中無依住法空智防有支流。
即初無明支翻成同一大智。
依無明生愛·取。
依大智生大悲。
此相翻脫義也。
言成大法門等者。
相順脫義也。
謂十二有支充溢三界。
如大海水。
如密嚴經雲。
始從梵世至非非想。
唯因緣起(于中雖有支分具阙。
染分緣起義皆同)轉大生死源故。
成大法門。
無明愚一切法故。
轉彼成一切智海。
于十二支中。
行·識·名色等。
無明所成妄法也。
萬行諸波羅蜜。
一切智所成功德也。
福智充溢生死無餘。
如海水故雲海也。
言量度想念皆盡虛空等者。
謂上所觀十重倍倍。
其中有須彌大海乃至佛菩薩集會。
今皆盡此境界歸無相法空也。
何盡之耶。
謂先佛光周遍無盡虛空故。
我心亦與佛光俱周遍見其中境界。
然起心光照彼性。
皆空無相猶如虛空界。
虛空者猶諸色齊限。
為色被障礙。
其自相無體。
無體故即本不生。
是法空性也。
謂依佛光故見十方界中諸境。
依我心光故照諸境無相理。
境界無相故同虛空。
虛空無體故入法空理。
是故上十重量度想念皆盡無相。
猶如虛空無相。
且以無相虛空為同喻。
而理實虛空亦盡也。
言方從定還起者。
謂上一重未推求心性。
先約所觀境觀無相性。
是故似能所未亡。
是故亦在定中推求能觀心。
暫時起能所分别。
是雲定起也。
是此第十重。
言其所觀雖有十重。
兼其能觀心有十一重也。
問曰。
此中前所觀光明于何處盡耶。
答。
光明是入禅方便也。
是故藉光明照觸。
心周遍盡虛空界。
觀見虛空所有法。
舍光明觀法無性理。
亦觀虛空無體義。
亦觀能觀心無體義。
心不見光明。
光明亦不自住也。
例如瑜伽宗字輪觀中見字相觀字義時。
舍字相字相亦不住也。
是即入禅法則也。
即如常途禅法于鼻端臍輪等置心。
得心止住已入無相等觀。
舍鼻端等心不住亦無别相也。
若又強尋其義者。
彼虛空所有人法皆為無相觀所緣。
其中有毗盧遮那海會。
此光明即彼足下光明也。
海會既為所觀。
光明豈有别體耶。
是故論本文别無盡光文也。
非傳受修行人者。
辄不可持之。
必莫聊爾而已) 佛光山寺禅堂院沙門高辨集 今将釋此三昧觀。
大文有三。
總示大意。
二出教證。
三料簡正修義。
初大意者。
欲修此三昧法門者。
先須起文殊大心。
簡擇一乘實法。
起普賢妙慧。
修一乘勝行。
初者即是一乘信也。
後者即是一乘行也。
問曰。
信者是生得心。
善十一中信心所也。
若以初心為一乘信者。
對善友聞教法後可起此心。
然者何為生得善乎。
答。
以信為生得善者。
是不聞教前信心也。
宗家釋雲。
信者聞慧為體(雲雲)此聞教後信心所也。
是故起此信名文殊。
修此行名普賢。
此信行具足名毗盧遮那。
依此法則以成立身心故。
遍周五位齊等如來。
今則居信位(依圓融門。
一一位有佛果。
今且依行布門作是說也)修行時即發心住入心也。
所得果即生佛智慧家也。
此義具如信種義·解脫門義等說。
今三昧法門究竟彼信行甚深秘要也。
如廣論雲。
令信心者了心境廣大無盡無礙與法界虛空界等。
明其自己法身智身願行亦等故(雲雲)思之可見。
第二出教證者。
宗家三論中有五章正文。
其第一者。
釋華嚴經十二緣生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雲第十明十二有支是大生死之源。
如何超度彼令迷解同佛大智大悲成大法門一切智海佛功德海者。
如華嚴經第二會普光明殿中說十信門。
如來足下輪中。
十度放光。
其光從如來眉間毫相中出。
照曜十方世界已。
來入佛足下輪中。
以明佛果光明用成信位。
其光名一切菩薩智焰照曜十方藏。
其狀猶如寶色燈雲。
以此光明從足輪中出。
初照三千大千世界。
令修行者随光心作光明想。
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作此想成已。
其光明照于東方十三千大千世界。
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次第一周。
一一方所想成。
十方過此。
此是初觀。
第二次第乃至第十。
倍倍增廣。
量度想念皆盡虛空。
令其自心亦盡虛空。
心同虛空。
其心自定。
朗然安樂。
方從定還起。
十方觀四維上下。
周遍推求自心。
内外都無所得。
方始了知空慧現前。
名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在此位中。
定亂俱忘。
名初發心住。
以此空慧觀察世間一切衆生及以國土。
皆如幻化無有體相。
同佛空慧解脫法門。
入佛知見已。
以此名念佛門。
以無念正慧相應故。
入十方境界念佛門。
空慧自性普周遍故。
及一切佛成正覺轉法輪。
三世劫在一時。
無時分延促之相可安立故。
如經廣明。
入此十種廣大如虛空量念佛門。
方入海門國第二治地住法門。
方廣達十二緣生海。
成普眼經。
及成十波羅蜜行海佛功德海。
入清淨無染大悲蓮華無垢大智普光明海(雲雲) 解曰。
十二有支者。
是無明·行·識等也。
言如何超度彼者。
于此具縛身超此十二因緣海。
同如來大智大悲也。
于中言迷解者。
十二有支相續連環。
如禁閉囹圄系縛扭械。
今修此觀門。
現身解脫迷惑系縛也。
于中有相順·相翻二義。
言同佛大智大悲者。
相翻脫也。
謂從無始已來。
十二有支相續波流。
今起發心住中無依住法空智防有支流。
即初無明支翻成同一大智。
依無明生愛·取。
依大智生大悲。
此相翻脫義也。
言成大法門等者。
相順脫義也。
謂十二有支充溢三界。
如大海水。
如密嚴經雲。
始從梵世至非非想。
唯因緣起(于中雖有支分具阙。
染分緣起義皆同)轉大生死源故。
成大法門。
無明愚一切法故。
轉彼成一切智海。
于十二支中。
行·識·名色等。
無明所成妄法也。
萬行諸波羅蜜。
一切智所成功德也。
福智充溢生死無餘。
如海水故雲海也。
言量度想念皆盡虛空等者。
謂上所觀十重倍倍。
其中有須彌大海乃至佛菩薩集會。
今皆盡此境界歸無相法空也。
何盡之耶。
謂先佛光周遍無盡虛空故。
我心亦與佛光俱周遍見其中境界。
然起心光照彼性。
皆空無相猶如虛空界。
虛空者猶諸色齊限。
為色被障礙。
其自相無體。
無體故即本不生。
是法空性也。
謂依佛光故見十方界中諸境。
依我心光故照諸境無相理。
境界無相故同虛空。
虛空無體故入法空理。
是故上十重量度想念皆盡無相。
猶如虛空無相。
且以無相虛空為同喻。
而理實虛空亦盡也。
言方從定還起者。
謂上一重未推求心性。
先約所觀境觀無相性。
是故似能所未亡。
是故亦在定中推求能觀心。
暫時起能所分别。
是雲定起也。
是此第十重。
言其所觀雖有十重。
兼其能觀心有十一重也。
問曰。
此中前所觀光明于何處盡耶。
答。
光明是入禅方便也。
是故藉光明照觸。
心周遍盡虛空界。
觀見虛空所有法。
舍光明觀法無性理。
亦觀虛空無體義。
亦觀能觀心無體義。
心不見光明。
光明亦不自住也。
例如瑜伽宗字輪觀中見字相觀字義時。
舍字相字相亦不住也。
是即入禅法則也。
即如常途禅法于鼻端臍輪等置心。
得心止住已入無相等觀。
舍鼻端等心不住亦無别相也。
若又強尋其義者。
彼虛空所有人法皆為無相觀所緣。
其中有毗盧遮那海會。
此光明即彼足下光明也。
海會既為所觀。
光明豈有别體耶。
是故論本文别無盡光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