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香熏抄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問題。
問。
香象大師意。
須彌山四寶所成相如何釋之耶。
問。
香象大師意。
須彌山高量如何釋之耶。
問。
香象大師意。
釋于人中不說第三會舉二故。
爾者第二故如何釋之耶。
問。
于四天王天可說第三會耶。
問。
華嚴經文雲。
不起此座升須彌頂(文)。
探玄記中解此文引古人三釋。
爾者第三師義。
香象大師許之欤。
問。
毗婆屍弗沙一佛欤。
問。
勝觀底沙一佛欤。
問。
香象大師意。
錠光·燃燈别體異時佛欤。
問。
華嚴經文雲。
錠光如來朝普照(文)。
爾者何劫佛耶。
問。
華嚴經文雲。
生死及涅槃二皆不可得(文)。
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
探玄記中雲。
三賢位劣人法合稱(文)。
爾者十行十回向品約通名立品名欤。
問。
清涼大師依始教大乘意。
從十住中第七住位不退欤。
問。
十回行可有勝進趣後耶。
問。
探玄記中。
于第三會有七分(文)。
爾者三昧分加分先後如何釋之耶。
問。
探玄記中。
以十住位所得定名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正受。
爾者為一乘教意。
為當三乘教意欤。
問。
探玄記中。
釋第三會能加諸佛同名法惠雲。
以法力故法爾故(文)。
爾者舉二故欤。
問。
探玄記中。
明性種性相。
引瑜伽論六處殊勝文。
爾者為就無為性論之。
為當就有為性論之欤。
問。
探玄記中。
明性種性相。
引瑜伽論六處殊勝文。
爾者六處俱殊勝欤。
問。
探玄記中。
引瑜伽論說。
明性種性習種性相。
爾者瑜伽論所說性習二種性。
與仁王·璎珞二經所說性習二種性。
其體可同耶。
問。
瑜伽論意。
性種性習種性可有先後耶。
問。
十住位為有三決定。
為當有五決定欤。
問。
十住十行兩位相望時。
約六決定可有多少不同耶。
問。
香象大師意。
須彌山四寶所成相。
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東黃金。
西白銀。
南頗梨。
北馬腦(文)。
付之。
依宗家解釋見俱舍論文雲。
謂如次四面。
北東南西。
金銀吠琉璃。
頗胝迦寶(文)。
探玄記解釋。
豈不背俱舍論文哉。
依之清涼·刊定二師。
如俱舍論文釋之。
如何。
答。
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者。
不限俱舍論說。
披正理(三十一)顯守(十六)兩論之文。
同述此旨。
不限清涼·惠苑二師之釋。
光師·圓晖等亦成此義。
諸論之說諸師之釋。
常途所談皆以同之。
誰不依用之哉。
加之俱舍論等。
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之文。
現量所示。
何可異求哉。
但于探玄記釋者。
甚以難思。
若夫且别途廢立欤。
退勘立世阿毗昙論文。
述須彌山四寶為體相去。
東邊真金所成。
西邊白銀所成。
北邊琉璃。
南邊頗梨(文)。
探玄記釋若依此文欤。
玄五雲。
升至何處。
謂須彌頂。
此雲妙高山謂以四寶所成故雲妙。
謂東黃金。
西白銀。
南頗梨。
北馬腦。
餘山唯金故非妙。
獨出九山故雲高(文)。
疏三下雲。
若天表淨。
何獨妙高。
妙有十義。
如于法故。
一者體妙。
謂四寶所成○三者色妙。
謂四正邊。
北金東銀南吠琉璃西頗胝迦。
一切草木鳥獸等物。
随所至處則同其色。
自常不變(文)。
鈔九下雲(無釋)。
刊五雲。
言妙高者。
妙謂體以四寶所成。
高即相出七金山等。
俱舍第十一雲。
持雙山等唯金所成。
妙高山王四寶為體。
如次四面北東南西。
金銀琉璃頗胝迦寶(文)。
俱舍論十一雲(分别世品)。
頌曰。
蘇迷盧四寶○論曰○妙高山王四寶為體。
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
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
随寶威德色顯于空。
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文)。
光十一雲。
論曰至似吠琉璃色。
妙高四面。
北金東銀南吠琉璃西頗胝迦(文)。
寶十一雲(無)。
泰十一雲。
頌疏十一雲。
(如俱舍論文)。
正理論三十一雲(辨緣起品)。
頌曰○蘇迷盧四寶○論曰○妙高山王四寶為體。
謂四面如次北東南西。
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
随寶威德色顯于空。
故贍部洲空似吠璃琉色(文)。
顯宗論十六雲。
(如正理論文)。
立世阿毗昙論二雲(天住處品)。
佛告比丘。
是須彌山王。
東西南北凡有四邊。
其東邊真金所成。
西邊白銀所成。
北邊琉璃。
南邊頗梨。
其一切邊衆寶所成(文)。
問。
香象大師意。
須彌山高量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高八萬四千由旬(文)。
付之。
依探玄記釋披俱舍(十一)正理(三十一)等論文雲。
入水皆八萬。
妙高出亦然。
須彌山高量八萬逾繕那定。
随刊定記中。
即引用俱舍論文見。
若爾探玄記高八萬四千由旬之釋。
豈不背俱舍論等說哉。
答。
須彌山高量八萬四千由旬者。
花嚴經等諸經中所見也。
其上長阿含經說。
智度論文。
亦分明也。
誰可疑之哉。
何況不限探玄記釋。
勘當卷八十花嚴經疏。
明須彌山高量雲。
高者舉高八萬四千由旬。
入水亦爾(文)。
但于俱舍·正理等論文者。
從大數雲八萬逾繕那。
就實論之者。
可雲八萬四千逾繕那也。
例彼弘決(一下)中。
明八萬塵勞雲。
且舉大數故雲八萬。
具足應雲八萬四千。
光法師俱舍論疏(一末)中。
解八萬法蘊述。
依大數說但言八萬。
若具足說。
有八萬四千。
此則例難也。
八十花嚴經等處處文。
并如探玄記第十五卷三十講所得論義抄。
至要之時可引見之。
玄五雲。
升至何處。
須彌頂此雲妙高山。
高八萬四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亦名安明山(文)。
疏三下雲。
二品名須彌。
正雲蘇迷盧。
此雲妙高。
高者舉高八萬四千由旬。
入水亦爾。
下據金輪。
上鄰空界。
頂上縱廣量亦如之。
獨出九山故稱高也(文)。
鈔九下雲。
前中謂七金山四重圍繞者。
俱舍世間品偈雲。
蘇迷盧處中○于大州等外。
有鐵輪圍山。
前七金所成。
蘇迷盧四寶。
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文)。
刊五雲。
複解品名者。
升登也。
須彌梵音。
具正應雲蘇迷盧。
此雲妙高也。
山頂者。
謂此山頂縱廣八萬四千由旬。
俱舍第十一雲。
于金輪上有九大山。
妙高山王處中而住。
乃至如是九山住金剛輪上。
入水量皆等八萬逾繕那。
蘇迷盧山出水亦爾(文)。
問。
香象大師意。
釋于人中不說第三會。
舉二故。
爾者第二故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又表成位離染故居天也(文)。
付之。
若由此故不說第三會者。
何于人間說初會哉。
答。
探玄記中。
述第二故雲。
又表成位離染故居天也者。
十住是初成位亦離雜故。
為表此義。
于天上說之(為言)。
但摩竭提國寂滅道場求是釋尊成道之本處故。
雖人間于此處說初會。
更非相例之疑也。
問。
于四天王天。
可說第三會耶。
進雲。
探玄記中不說之釋。
付之。
四天王天王者。
是佛法護持諸天所居處也。
尤可說第三會也。
是以于忉利天說第三會。
相例可同。
如何。
答雲。
探玄記中。
釋于四天王天不說第三會。
出三義雲。
一以彼此雜鬼神天。
顯法非勝故超過也。
二為寄法。
以十信是外凡退位。
十住是内凡不退。
欲表進退懸殊故。
越四天王處也。
三若未至山頂。
容有進退。
到山頂上即安住不退。
是故越彼山腹處天。
至此頂處。
以表法也。
文意顯也。
若爾于忉利天說第三會雲例難。
自被遮畢。
玄五雲。
問。
何不在人間說耶。
答。
為顯行位漸升進故。
又表成位離染故居天也。
問。
何不至四天王天。
答有三意。
一以彼是雜鬼神天。
顯法非勝故超過也。
二為寄法。
以十信是外凡退位。
十住是内凡不退。
欲表進退懸殊故。
越四天王處也。
三若未至山頂。
容有進退。
到山頂上即安住不退。
是故越彼山腹處天。
至此頂處。
以表法也(文)。
疏三下雲。
表位漸增。
不處人間。
顯位清淨。
故居天也(文)。
鈔九下。
複表位下。
約表法釋。
于中四。
一正約表(文)。
刊五雲。
問。
何要升天說此法耶。
答。
有二義故。
一者機盛在彼處故。
二者顯位漸增勝故。
問。
既顯位增。
何不攝次向四天王天耶。
答。
此亦二義。
一表此将說成位法故。
謂十信但是十住方便。
未得成位。
四王住處在須彌半。
未至山頂。
如未成位。
二表此非位而懸隔。
是以說住越彼四天王衆天爾(文)。
問。
花嚴經文雲。
不起此座升須彌頂(文)。
探玄記中解此文。
引古人三釋。
爾者第三師義。
香象大師許之欤。
進雲。
探玄記釋意不許之見。
付之。
依探玄記所引。
見。
第三師定判雲。
此升天是不往而至。
以往即不往故。
所以不起也。
不往即往故。
所以升天也。
如不來相而來名善來等(文)。
此釋既順圓融無礙之義。
宗家何不許之哉。
答。
探玄記中正難此釋雲。
若依此釋。
但是無升相而升天。
非是樹下有不起之身。
故亦難用(文)。
自解此文有八義中第一雲。
一約處。
即入門。
謂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
是故此天宮等即本來在彼樹王下等。
故雲不起也。
然先未用此天宮處。
今欲于中說法用故。
說為升也。
又相即故不起也。
門别故有升也(文)。
思此等釋意。
古師意雖述往即不往故不起。
不往即往故升天之旨。
不存此天宮等即本來在彼樹王下故雲不起。
然先未用此天宮處。
今欲于中說法用故升天之理。
故難破但是無升相而升天等也。
清涼大師引古人今義。
即難之雲。
若爾但是升相離故。
非是樹下别有不起之身故不可也(文)。
其意宛同探玄記釋。
述自正義雲。
閻浮有感。
見在道樹。
天宮有感。
見升天上。
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天宮故。
雲不離覺樹而升釋殿。
法惠偈雲。
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
此不離也。
我等今見佛住于須彌頂。
此而升也。
文理有據。
更以喻顯。
譬于朗月流影遍應。
且澄江一月。
三舟共觀。
一舟停住。
一舟南北。
南者見月千裡随南。
北者見月千裡随北。
停舟之者見月不移。
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
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
則百千月各随其去。
諸有識者曉斯旨焉(文)。
引經文證動靜無礙之義。
以譬喻顯不離升天之相。
文意明也。
可易知之。
但于第三師釋既順圓融無礙之義宗家何不許之哉雲難者。
此釋意雖存圓融無礙之義。
不順花嚴經之心故。
不許之也。
故演義鈔雲。
以不分三身但就一身論性相故。
即是事理無礙宗中之意不違。
大體不順今文。
即成此旨也。
花嚴經九雲(佛升須彌頂品)爾時世尊威神力故。
不起此座升須彌頂。
向帝釋殿(文)。
玄五雲。
次不起等。
正明用相。
此中不起此而升彼者。
古人三釋。
一雲。
本釋迦身不起道樹。
别起應化以升天上若依此釋。
升天之身是重化身。
既非深妙。
恐乖文意。
一雲。
不起是法身。
升天是化用。
此恐非理。
豈可法身座道樹耶。
一雲。
此升天是不往而至。
以往即不往故。
所以不起也。
不往即往故。
所以升天也。
如不來相而來名善來等。
若依此釋但是無升相而升天。
非是樹下有不起之身。
故亦難用。
今解此文略有八義。
一約處。
即入門。
謂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
是故此天宮等。
即本來在彼樹王下等故。
雲不起也。
然先未用此天宮處。
今欲于中說法用故。
說為升也。
又相即故不起也。
門别故有升也。
二約佛。
謂此座樹王下之佛身。
即遍法界一切處故。
是故佛身本來在彼忉利等處故。
不待起也。
今欲用忉利門中之佛故曰升也。
是故若起則不成升也。
三約時。
謂由此樹下座上佛身即遍前後際等九世十世一切時故。
是故此佛座樹下時。
升天去時。
到天處時。
此一一時皆遍法界攝前後際盡。
即知座樹下時永無起時故。
雲不起也。
若正去時亦如此故。
唯有去無餘也。
皆念念不相至。
各各收法界。
如是緣起門無礙恒不離。
四約法界門。
謂此升去無自性故。
即攝真如法界。
以彼樹下座等亦不異真故。
同真如在去門顯現故。
不起而升也。
五約緣起門。
謂座由行故座。
座在于行中。
行由座故行。
行在于座中。
是故由行中座故升天即不起也。
由座中行故不起而升天也。
行座無礙故。
即升常座。
即座恒升故也。
六約佛不思議德。
謂即不起此座。
即是行即是卧即是住即是到一切處。
即是作一切事。
并非下地所知。
七約所表。
謂表前位行成究竟堅固不壞故雲不起。
前座而有起機用故雲升也。
八約成會。
謂後會必具前故。
不舍前而成後。
若舍則壞緣起。
是故不起前而升後也(文)。
花嚴經十六雲(升須彌山頂品)。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
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文)。
疏三下雲。
第二爾時下。
明不離覺樹各升釋天。
問。
動靜相違。
去住懸隔既雲不離。
何得言升。
古有多釋。
一雲。
本釋迦身不起道樹。
别起應化以升天上。
一雲。
不起是報。
升天是化。
一雲。
不起是法身。
升天是化用。
并非文意。
以彼此文中俱是毗盧遮那十身雲故。
一雲。
以去即非去故名不起。
非去即去。
是以升天。
如不來相而來等。
若爾但是升相離故。
非是樹下别有不起之身故不可也。
有雲。
此佛神通同體業用。
住即是去。
去即住。
住是體遍。
去是用應。
應是體應。
雖升後而不離前體是應體。
雖不離前而升後。
若爾何殊第三師不起是法。
又以住釋于不起。
而言住是體遍。
何獨住菩提樹耶。
升天何得非體遍耶。
菩提樹下甯非用耶。
今顯正義。
然佛得菩提。
智無不周。
體無不在。
無依無住無去無來。
然以自在即體之應。
應随體遍。
緣感前後有住有升。
閻浮有感見在道樹。
天宮有感見升天上。
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天宮故。
雲不離覺樹而升釋殿。
法惠偈雲。
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
不離也。
我等今見佛住于須彌頂。
此而升也。
文理有據。
更以喻顯。
譬猶朗月流影遍應。
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
一舟停住。
二舟南北。
南者見月千裡随南。
北者見月千裡随北。
停舟之者見月不移。
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
設百千共觀。
八方各去。
則百千月各随其去。
諸有識者曉斯旨焉。
古德釋此略有十義。
一約處相即門。
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
是此天宮等本在樹下故不須起。
然是用彼故說升也。
二亦約相入門。
以一處入一切處故。
猶樹遍天中。
亦不須起。
欲用天宮表法升進故雲升也。
三由一切即一故。
天在樹下。
四由一即一切。
樹在天上。
不起等準前。
五約佛身。
謂此樹下身即滿法界遍一切處。
則本來在彼不待起也。
樹熟令見故雲升也。
是故如來以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
六約佛自在不思議解脫。
謂座即是行住等。
在此即在彼。
皆非下位測量故也。
七約緣起相由門。
八約法性融通門。
九約表示顯法門。
十約成法界大會門。
然此十解。
前五玄門。
次四所以。
後一總意。
欲成十義。
相參而立。
雖似雜亂。
不違經宗。
并可用也(文)。
鈔九下雲。
疏問動靜相違去住懸隔下。
疏文有五。
一段問後起。
二叙昔順違。
三申今正解。
四會通古義。
疏古有多釋下。
叙昔順違。
昔有五義。
而文三節。
初并叙三師。
二叙第四。
三叙第五。
以初三師并約三身義。
類大同。
欲并破故。
先叙昔。
可知。
并非文意下。
二辨違通。
有二違。
一違現(文)。
去住皆是遮那佛故。
二違經宗。
十身非三身故。
疏一雲以去即非去等者。
二叙第四師。
以不分三身但就一身論性相故。
即是事理無礙宗中之意不違。
大體不順今文○疏有雲此佛神通同體等者。
三别叙第五師。
即刊定記主。
亦先叙昔。
後辨順違。
前中以體遍為不動。
以用應而為升。
言若爾何殊第三師不起是法者。
二辨違也。
此有二破。
一指同前義破。
前義不立。
此義自破。
二又以住釋于不起下。
直就所立破。
唯住覺樹。
非有體遍。
遍于去處。
何得去非體遍。
然覺樹亦用。
獨言是體。
升天有體。
但言是用。
故有所違。
非責本立同體業用。
故下正義亦是即體業用。
疏今顯正義下。
第三申今正解。
有法喻結。
文顯可知。
疏古德釋此略有十義下。
第四會取古釋。
于中二。
先正叙。
後然此十解前五玄門下。
為其會通。
于中又二。
先總後别。
總中意明古德所立。
文則雜亂。
義則無違(文)。
刊五雲。
第二佛以應法界身。
各升當處帝釋殿中。
雲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等者。
據文則不離一切處而升一處。
約理則不離一切處而升一切處。
為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故。
互舉爾。
若通而言之。
具有四句。
一不離一處升一處。
二不離一處升一切處。
三不離一切處升一處。
四不離一切處升一切處。
問。
動靜不俱。
去住懸别。
既言不離。
何複雲升。
答。
釋此略以三門分别。
一叙古。
二辨違。
三顯正。
初叙古四說。
一雲。
釋迦本身不離道樹。
别起應化升于天宮。
故曰不離而升也。
一雲。
不離是報身。
升天是化身。
二身别故。
不礙有座有升也。
一雲。
不起是法身。
升天是化用。
一雲。
此升天之身是不往而至。
次往即不往故。
所以不起也。
不往即往故。
所以升天也。
如雲以不來相而來故。
二辨違者。
且前三說俱違本教。
此經九會皆說毗盧遮那法界十身不分法報化故。
第六會雲釋迦佛者。
還于十身呼釋迦分。
故名号品及入法界品中。
說摩耶夫人處。
并有明文。
第四師說。
但明升相離故。
升即無升。
不離相離相即無礙。
三顯正者。
此佛神通同體業用。
即住是去。
去即是住。
住是體遍。
去是用應應是體應。
雖升後而不離前。
體是應體。
雖不離前而升後(文)。
問。
毗婆屍弗沙一佛欤。
答。
難測也。
兩方。
若一佛者。
見花嚴經文。
雲毗婆屍佛如滿月。
說弗沙明達第一義。
毗婆屍弗沙各别列之。
定知是非一佛雲事。
若依之爾者。
清涼大師。
毗婆屍佛者。
即勝觀佛釋。
而住滿刕大師逢勝觀佛亦雲弗沙之釋。
毗婆屍弗沙可雲一佛也。
如何。
答。
問。
勝觀底沙一佛欤。
答。
可有二義也。
兩方。
若一佛者。
清涼大師解花嚴經毗婆屍佛如滿月提舍如來辨無礙之文。
釋毗婆屍者勝觀提舍亦雲底沙。
明知勝觀底沙是别體佛雲事。
何況見俱舍論說。
釋迦菩薩第三阿僧祇劫滿所逢事佛名勝觀。
百劫位中誦一偈所贊歎佛号底沙。
若爾三祇百劫時分既異。
勝觀底沙定可别佛哉。
若依之爾者。
五教章中雲。
又由以一偈歎弗沙佛。
即超九劫。
俱舍論文述釋迦菩薩贊歎底沙佛便超九劫之旨。
化儀既同。
豈非一佛哉。
而任滿刕大師逢勝觀佛亦雲弗沙之釋。
勝觀底沙亦可一佛也。
如何。
答。
問。
弗沙底沙一佛欤。
答。
難測也。
兩方。
若一佛者。
見花嚴經文。
雲弗沙明達第一義。
說提舍如來辨無礙。
弗沙提舍各别列之。
而清涼大師判提舍亦雲底沙。
提舍佛者即底沙佛釋。
明知弗沙底沙是别體佛雲事。
若依之爾者。
五教章中雲。
又由以一偈歎弗沙底佛。
即超九劫。
俱舍論文述釋迦菩薩贊歎底沙佛便超九劫之旨。
化儀既同。
是非一佛哉。
答。
花嚴經九雲(佛升須彌頂品)。
頌曰。
毗婆屍佛如滿月。
弗沙明達第一義。
提舍如來辨無礙(文)。
玄五雲。
毗婆屍此雲種種見佛。
新名淨觀。
弗沙此雲增盛。
以無阙減故。
亦是星名。
提舍此雲說。
謂常說法也。
亦名光也。
花嚴經十六雲(升須彌山頂品)。
頌言。
毗婆屍佛如滿月。
弗沙明達第一義。
提舍如來辨無礙(文)。
疏三下雲。
毗婆屍者。
此翻有四。
謂淨觀·勝觀·勝見·遍見。
如月圓。
智滿是遍見也。
魄盡惑亡是淨觀也。
既圓且淨。
是勝觀勝見也。
弗沙亦雲勃沙。
此雲增盛。
明達勝是增盛也。
提舍亦雲底沙。
西域訓字底暹那。
此雲度也。
沙是皤沙。
此雲說也。
說法度人。
或但雲說辨才無礙即能說也(文)。
鈔九下雲(無釋)。
刊五雲。
六中毗婆屍者。
此雲淨觀。
或雲勝觀。
亦雲勝見。
亦曰遍見。
七中弗沙者。
正雲勃沙。
此雲增盛。
八中提舍者。
正雲底沙。
依西域訓字。
底是底暹那。
此雲底也。
沙是魄沙。
此雲說也。
謂說法度人故。
或曰說已。
當說法故(文)。
問。
香象大師意。
錠光·燃燈别體異時佛欤。
進雲。
探玄記。
錠光是燃燈佛(文)。
付之。
錠光·燃燈名号既各别也。
何釋一體佛哉。
是以披普曜經說。
明釋迦菩薩授記。
錠光佛授九十一劫記。
燃燈佛授一阿僧祇劫記見。
明知錠光·燃燈是别體異時佛也。
如何。
答。
問。
花嚴經文雲。
錠光如來明普照(文)。
爾者何劫佛耶。
進雲。
探玄記雲。
過去莊嚴劫中佛(文)。
付之。
錠光佛者即燃燈佛也。
而燃燈佛者釋尊因行第二阿僧祇劫滿所逢事佛也。
若爾彼佛出世。
定可過去久遠劫時。
何近釋莊嚴劫中佛哉。
答。
見花嚴經文。
舉于此賢劫中忉利天宮說法佛。
列迦葉·拘那牟尼·拘樓·随葉·屍棄·毗婆屍·弗沙·提舍·波頭摩·錠光十佛。
此十佛者。
過去佛
問。
香象大師意。
須彌山四寶所成相如何釋之耶。
問。
香象大師意。
須彌山高量如何釋之耶。
問。
香象大師意。
釋于人中不說第三會舉二故。
爾者第二故如何釋之耶。
問。
于四天王天可說第三會耶。
問。
華嚴經文雲。
不起此座升須彌頂(文)。
探玄記中解此文引古人三釋。
爾者第三師義。
香象大師許之欤。
問。
毗婆屍弗沙一佛欤。
問。
勝觀底沙一佛欤。
問。
香象大師意。
錠光·燃燈别體異時佛欤。
問。
華嚴經文雲。
錠光如來朝普照(文)。
爾者何劫佛耶。
問。
華嚴經文雲。
生死及涅槃二皆不可得(文)。
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
探玄記中雲。
三賢位劣人法合稱(文)。
爾者十行十回向品約通名立品名欤。
問。
清涼大師依始教大乘意。
從十住中第七住位不退欤。
問。
十回行可有勝進趣後耶。
問。
探玄記中。
于第三會有七分(文)。
爾者三昧分加分先後如何釋之耶。
問。
探玄記中。
以十住位所得定名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正受。
爾者為一乘教意。
為當三乘教意欤。
問。
探玄記中。
釋第三會能加諸佛同名法惠雲。
以法力故法爾故(文)。
爾者舉二故欤。
問。
探玄記中。
明性種性相。
引瑜伽論六處殊勝文。
爾者為就無為性論之。
為當就有為性論之欤。
問。
探玄記中。
明性種性相。
引瑜伽論六處殊勝文。
爾者六處俱殊勝欤。
問。
探玄記中。
引瑜伽論說。
明性種性習種性相。
爾者瑜伽論所說性習二種性。
與仁王·璎珞二經所說性習二種性。
其體可同耶。
問。
瑜伽論意。
性種性習種性可有先後耶。
問。
十住位為有三決定。
為當有五決定欤。
問。
十住十行兩位相望時。
約六決定可有多少不同耶。
問。
香象大師意。
須彌山四寶所成相。
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東黃金。
西白銀。
南頗梨。
北馬腦(文)。
付之。
依宗家解釋見俱舍論文雲。
謂如次四面。
北東南西。
金銀吠琉璃。
頗胝迦寶(文)。
探玄記解釋。
豈不背俱舍論文哉。
依之清涼·刊定二師。
如俱舍論文釋之。
如何。
答。
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者。
不限俱舍論說。
披正理(三十一)顯守(十六)兩論之文。
同述此旨。
不限清涼·惠苑二師之釋。
光師·圓晖等亦成此義。
諸論之說諸師之釋。
常途所談皆以同之。
誰不依用之哉。
加之俱舍論等。
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之文。
現量所示。
何可異求哉。
但于探玄記釋者。
甚以難思。
若夫且别途廢立欤。
退勘立世阿毗昙論文。
述須彌山四寶為體相去。
東邊真金所成。
西邊白銀所成。
北邊琉璃。
南邊頗梨(文)。
探玄記釋若依此文欤。
玄五雲。
升至何處。
謂須彌頂。
此雲妙高山謂以四寶所成故雲妙。
謂東黃金。
西白銀。
南頗梨。
北馬腦。
餘山唯金故非妙。
獨出九山故雲高(文)。
疏三下雲。
若天表淨。
何獨妙高。
妙有十義。
如于法故。
一者體妙。
謂四寶所成○三者色妙。
謂四正邊。
北金東銀南吠琉璃西頗胝迦。
一切草木鳥獸等物。
随所至處則同其色。
自常不變(文)。
鈔九下雲(無釋)。
刊五雲。
言妙高者。
妙謂體以四寶所成。
高即相出七金山等。
俱舍第十一雲。
持雙山等唯金所成。
妙高山王四寶為體。
如次四面北東南西。
金銀琉璃頗胝迦寶(文)。
俱舍論十一雲(分别世品)。
頌曰。
蘇迷盧四寶○論曰○妙高山王四寶為體。
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
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
随寶威德色顯于空。
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文)。
光十一雲。
論曰至似吠琉璃色。
妙高四面。
北金東銀南吠琉璃西頗胝迦(文)。
寶十一雲(無)。
泰十一雲。
頌疏十一雲。
(如俱舍論文)。
正理論三十一雲(辨緣起品)。
頌曰○蘇迷盧四寶○論曰○妙高山王四寶為體。
謂四面如次北東南西。
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
随寶威德色顯于空。
故贍部洲空似吠璃琉色(文)。
顯宗論十六雲。
(如正理論文)。
立世阿毗昙論二雲(天住處品)。
佛告比丘。
是須彌山王。
東西南北凡有四邊。
其東邊真金所成。
西邊白銀所成。
北邊琉璃。
南邊頗梨。
其一切邊衆寶所成(文)。
問。
香象大師意。
須彌山高量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高八萬四千由旬(文)。
付之。
依探玄記釋披俱舍(十一)正理(三十一)等論文雲。
入水皆八萬。
妙高出亦然。
須彌山高量八萬逾繕那定。
随刊定記中。
即引用俱舍論文見。
若爾探玄記高八萬四千由旬之釋。
豈不背俱舍論等說哉。
答。
須彌山高量八萬四千由旬者。
花嚴經等諸經中所見也。
其上長阿含經說。
智度論文。
亦分明也。
誰可疑之哉。
何況不限探玄記釋。
勘當卷八十花嚴經疏。
明須彌山高量雲。
高者舉高八萬四千由旬。
入水亦爾(文)。
但于俱舍·正理等論文者。
從大數雲八萬逾繕那。
就實論之者。
可雲八萬四千逾繕那也。
例彼弘決(一下)中。
明八萬塵勞雲。
且舉大數故雲八萬。
具足應雲八萬四千。
光法師俱舍論疏(一末)中。
解八萬法蘊述。
依大數說但言八萬。
若具足說。
有八萬四千。
此則例難也。
八十花嚴經等處處文。
并如探玄記第十五卷三十講所得論義抄。
至要之時可引見之。
玄五雲。
升至何處。
須彌頂此雲妙高山。
高八萬四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亦名安明山(文)。
疏三下雲。
二品名須彌。
正雲蘇迷盧。
此雲妙高。
高者舉高八萬四千由旬。
入水亦爾。
下據金輪。
上鄰空界。
頂上縱廣量亦如之。
獨出九山故稱高也(文)。
鈔九下雲。
前中謂七金山四重圍繞者。
俱舍世間品偈雲。
蘇迷盧處中○于大州等外。
有鐵輪圍山。
前七金所成。
蘇迷盧四寶。
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文)。
刊五雲。
複解品名者。
升登也。
須彌梵音。
具正應雲蘇迷盧。
此雲妙高也。
山頂者。
謂此山頂縱廣八萬四千由旬。
俱舍第十一雲。
于金輪上有九大山。
妙高山王處中而住。
乃至如是九山住金剛輪上。
入水量皆等八萬逾繕那。
蘇迷盧山出水亦爾(文)。
問。
香象大師意。
釋于人中不說第三會。
舉二故。
爾者第二故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又表成位離染故居天也(文)。
付之。
若由此故不說第三會者。
何于人間說初會哉。
答。
探玄記中。
述第二故雲。
又表成位離染故居天也者。
十住是初成位亦離雜故。
為表此義。
于天上說之(為言)。
但摩竭提國寂滅道場求是釋尊成道之本處故。
雖人間于此處說初會。
更非相例之疑也。
問。
于四天王天。
可說第三會耶。
進雲。
探玄記中不說之釋。
付之。
四天王天王者。
是佛法護持諸天所居處也。
尤可說第三會也。
是以于忉利天說第三會。
相例可同。
如何。
答雲。
探玄記中。
釋于四天王天不說第三會。
出三義雲。
一以彼此雜鬼神天。
顯法非勝故超過也。
二為寄法。
以十信是外凡退位。
十住是内凡不退。
欲表進退懸殊故。
越四天王處也。
三若未至山頂。
容有進退。
到山頂上即安住不退。
是故越彼山腹處天。
至此頂處。
以表法也。
文意顯也。
若爾于忉利天說第三會雲例難。
自被遮畢。
玄五雲。
問。
何不在人間說耶。
答。
為顯行位漸升進故。
又表成位離染故居天也。
問。
何不至四天王天。
答有三意。
一以彼是雜鬼神天。
顯法非勝故超過也。
二為寄法。
以十信是外凡退位。
十住是内凡不退。
欲表進退懸殊故。
越四天王處也。
三若未至山頂。
容有進退。
到山頂上即安住不退。
是故越彼山腹處天。
至此頂處。
以表法也(文)。
疏三下雲。
表位漸增。
不處人間。
顯位清淨。
故居天也(文)。
鈔九下。
複表位下。
約表法釋。
于中四。
一正約表(文)。
刊五雲。
問。
何要升天說此法耶。
答。
有二義故。
一者機盛在彼處故。
二者顯位漸增勝故。
問。
既顯位增。
何不攝次向四天王天耶。
答。
此亦二義。
一表此将說成位法故。
謂十信但是十住方便。
未得成位。
四王住處在須彌半。
未至山頂。
如未成位。
二表此非位而懸隔。
是以說住越彼四天王衆天爾(文)。
問。
花嚴經文雲。
不起此座升須彌頂(文)。
探玄記中解此文。
引古人三釋。
爾者第三師義。
香象大師許之欤。
進雲。
探玄記釋意不許之見。
付之。
依探玄記所引。
見。
第三師定判雲。
此升天是不往而至。
以往即不往故。
所以不起也。
不往即往故。
所以升天也。
如不來相而來名善來等(文)。
此釋既順圓融無礙之義。
宗家何不許之哉。
答。
探玄記中正難此釋雲。
若依此釋。
但是無升相而升天。
非是樹下有不起之身。
故亦難用(文)。
自解此文有八義中第一雲。
一約處。
即入門。
謂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
是故此天宮等即本來在彼樹王下等。
故雲不起也。
然先未用此天宮處。
今欲于中說法用故。
說為升也。
又相即故不起也。
門别故有升也(文)。
思此等釋意。
古師意雖述往即不往故不起。
不往即往故升天之旨。
不存此天宮等即本來在彼樹王下故雲不起。
然先未用此天宮處。
今欲于中說法用故升天之理。
故難破但是無升相而升天等也。
清涼大師引古人今義。
即難之雲。
若爾但是升相離故。
非是樹下别有不起之身故不可也(文)。
其意宛同探玄記釋。
述自正義雲。
閻浮有感。
見在道樹。
天宮有感。
見升天上。
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天宮故。
雲不離覺樹而升釋殿。
法惠偈雲。
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
此不離也。
我等今見佛住于須彌頂。
此而升也。
文理有據。
更以喻顯。
譬于朗月流影遍應。
且澄江一月。
三舟共觀。
一舟停住。
一舟南北。
南者見月千裡随南。
北者見月千裡随北。
停舟之者見月不移。
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
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
則百千月各随其去。
諸有識者曉斯旨焉(文)。
引經文證動靜無礙之義。
以譬喻顯不離升天之相。
文意明也。
可易知之。
但于第三師釋既順圓融無礙之義宗家何不許之哉雲難者。
此釋意雖存圓融無礙之義。
不順花嚴經之心故。
不許之也。
故演義鈔雲。
以不分三身但就一身論性相故。
即是事理無礙宗中之意不違。
大體不順今文。
即成此旨也。
花嚴經九雲(佛升須彌頂品)爾時世尊威神力故。
不起此座升須彌頂。
向帝釋殿(文)。
玄五雲。
次不起等。
正明用相。
此中不起此而升彼者。
古人三釋。
一雲。
本釋迦身不起道樹。
别起應化以升天上若依此釋。
升天之身是重化身。
既非深妙。
恐乖文意。
一雲。
不起是法身。
升天是化用。
此恐非理。
豈可法身座道樹耶。
一雲。
此升天是不往而至。
以往即不往故。
所以不起也。
不往即往故。
所以升天也。
如不來相而來名善來等。
若依此釋但是無升相而升天。
非是樹下有不起之身。
故亦難用。
今解此文略有八義。
一約處。
即入門。
謂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
是故此天宮等。
即本來在彼樹王下等故。
雲不起也。
然先未用此天宮處。
今欲于中說法用故。
說為升也。
又相即故不起也。
門别故有升也。
二約佛。
謂此座樹王下之佛身。
即遍法界一切處故。
是故佛身本來在彼忉利等處故。
不待起也。
今欲用忉利門中之佛故曰升也。
是故若起則不成升也。
三約時。
謂由此樹下座上佛身即遍前後際等九世十世一切時故。
是故此佛座樹下時。
升天去時。
到天處時。
此一一時皆遍法界攝前後際盡。
即知座樹下時永無起時故。
雲不起也。
若正去時亦如此故。
唯有去無餘也。
皆念念不相至。
各各收法界。
如是緣起門無礙恒不離。
四約法界門。
謂此升去無自性故。
即攝真如法界。
以彼樹下座等亦不異真故。
同真如在去門顯現故。
不起而升也。
五約緣起門。
謂座由行故座。
座在于行中。
行由座故行。
行在于座中。
是故由行中座故升天即不起也。
由座中行故不起而升天也。
行座無礙故。
即升常座。
即座恒升故也。
六約佛不思議德。
謂即不起此座。
即是行即是卧即是住即是到一切處。
即是作一切事。
并非下地所知。
七約所表。
謂表前位行成究竟堅固不壞故雲不起。
前座而有起機用故雲升也。
八約成會。
謂後會必具前故。
不舍前而成後。
若舍則壞緣起。
是故不起前而升後也(文)。
花嚴經十六雲(升須彌山頂品)。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
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文)。
疏三下雲。
第二爾時下。
明不離覺樹各升釋天。
問。
動靜相違。
去住懸隔既雲不離。
何得言升。
古有多釋。
一雲。
本釋迦身不起道樹。
别起應化以升天上。
一雲。
不起是報。
升天是化。
一雲。
不起是法身。
升天是化用。
并非文意。
以彼此文中俱是毗盧遮那十身雲故。
一雲。
以去即非去故名不起。
非去即去。
是以升天。
如不來相而來等。
若爾但是升相離故。
非是樹下别有不起之身故不可也。
有雲。
此佛神通同體業用。
住即是去。
去即住。
住是體遍。
去是用應。
應是體應。
雖升後而不離前體是應體。
雖不離前而升後。
若爾何殊第三師不起是法。
又以住釋于不起。
而言住是體遍。
何獨住菩提樹耶。
升天何得非體遍耶。
菩提樹下甯非用耶。
今顯正義。
然佛得菩提。
智無不周。
體無不在。
無依無住無去無來。
然以自在即體之應。
應随體遍。
緣感前後有住有升。
閻浮有感見在道樹。
天宮有感見升天上。
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天宮故。
雲不離覺樹而升釋殿。
法惠偈雲。
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
不離也。
我等今見佛住于須彌頂。
此而升也。
文理有據。
更以喻顯。
譬猶朗月流影遍應。
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
一舟停住。
二舟南北。
南者見月千裡随南。
北者見月千裡随北。
停舟之者見月不移。
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
設百千共觀。
八方各去。
則百千月各随其去。
諸有識者曉斯旨焉。
古德釋此略有十義。
一約處相即門。
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
是此天宮等本在樹下故不須起。
然是用彼故說升也。
二亦約相入門。
以一處入一切處故。
猶樹遍天中。
亦不須起。
欲用天宮表法升進故雲升也。
三由一切即一故。
天在樹下。
四由一即一切。
樹在天上。
不起等準前。
五約佛身。
謂此樹下身即滿法界遍一切處。
則本來在彼不待起也。
樹熟令見故雲升也。
是故如來以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
六約佛自在不思議解脫。
謂座即是行住等。
在此即在彼。
皆非下位測量故也。
七約緣起相由門。
八約法性融通門。
九約表示顯法門。
十約成法界大會門。
然此十解。
前五玄門。
次四所以。
後一總意。
欲成十義。
相參而立。
雖似雜亂。
不違經宗。
并可用也(文)。
鈔九下雲。
疏問動靜相違去住懸隔下。
疏文有五。
一段問後起。
二叙昔順違。
三申今正解。
四會通古義。
疏古有多釋下。
叙昔順違。
昔有五義。
而文三節。
初并叙三師。
二叙第四。
三叙第五。
以初三師并約三身義。
類大同。
欲并破故。
先叙昔。
可知。
并非文意下。
二辨違通。
有二違。
一違現(文)。
去住皆是遮那佛故。
二違經宗。
十身非三身故。
疏一雲以去即非去等者。
二叙第四師。
以不分三身但就一身論性相故。
即是事理無礙宗中之意不違。
大體不順今文○疏有雲此佛神通同體等者。
三别叙第五師。
即刊定記主。
亦先叙昔。
後辨順違。
前中以體遍為不動。
以用應而為升。
言若爾何殊第三師不起是法者。
二辨違也。
此有二破。
一指同前義破。
前義不立。
此義自破。
二又以住釋于不起下。
直就所立破。
唯住覺樹。
非有體遍。
遍于去處。
何得去非體遍。
然覺樹亦用。
獨言是體。
升天有體。
但言是用。
故有所違。
非責本立同體業用。
故下正義亦是即體業用。
疏今顯正義下。
第三申今正解。
有法喻結。
文顯可知。
疏古德釋此略有十義下。
第四會取古釋。
于中二。
先正叙。
後然此十解前五玄門下。
為其會通。
于中又二。
先總後别。
總中意明古德所立。
文則雜亂。
義則無違(文)。
刊五雲。
第二佛以應法界身。
各升當處帝釋殿中。
雲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等者。
據文則不離一切處而升一處。
約理則不離一切處而升一切處。
為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故。
互舉爾。
若通而言之。
具有四句。
一不離一處升一處。
二不離一處升一切處。
三不離一切處升一處。
四不離一切處升一切處。
問。
動靜不俱。
去住懸别。
既言不離。
何複雲升。
答。
釋此略以三門分别。
一叙古。
二辨違。
三顯正。
初叙古四說。
一雲。
釋迦本身不離道樹。
别起應化升于天宮。
故曰不離而升也。
一雲。
不離是報身。
升天是化身。
二身别故。
不礙有座有升也。
一雲。
不起是法身。
升天是化用。
一雲。
此升天之身是不往而至。
次往即不往故。
所以不起也。
不往即往故。
所以升天也。
如雲以不來相而來故。
二辨違者。
且前三說俱違本教。
此經九會皆說毗盧遮那法界十身不分法報化故。
第六會雲釋迦佛者。
還于十身呼釋迦分。
故名号品及入法界品中。
說摩耶夫人處。
并有明文。
第四師說。
但明升相離故。
升即無升。
不離相離相即無礙。
三顯正者。
此佛神通同體業用。
即住是去。
去即是住。
住是體遍。
去是用應應是體應。
雖升後而不離前。
體是應體。
雖不離前而升後(文)。
問。
毗婆屍弗沙一佛欤。
答。
難測也。
兩方。
若一佛者。
見花嚴經文。
雲毗婆屍佛如滿月。
說弗沙明達第一義。
毗婆屍弗沙各别列之。
定知是非一佛雲事。
若依之爾者。
清涼大師。
毗婆屍佛者。
即勝觀佛釋。
而住滿刕大師逢勝觀佛亦雲弗沙之釋。
毗婆屍弗沙可雲一佛也。
如何。
答。
問。
勝觀底沙一佛欤。
答。
可有二義也。
兩方。
若一佛者。
清涼大師解花嚴經毗婆屍佛如滿月提舍如來辨無礙之文。
釋毗婆屍者勝觀提舍亦雲底沙。
明知勝觀底沙是别體佛雲事。
何況見俱舍論說。
釋迦菩薩第三阿僧祇劫滿所逢事佛名勝觀。
百劫位中誦一偈所贊歎佛号底沙。
若爾三祇百劫時分既異。
勝觀底沙定可别佛哉。
若依之爾者。
五教章中雲。
又由以一偈歎弗沙佛。
即超九劫。
俱舍論文述釋迦菩薩贊歎底沙佛便超九劫之旨。
化儀既同。
豈非一佛哉。
而任滿刕大師逢勝觀佛亦雲弗沙之釋。
勝觀底沙亦可一佛也。
如何。
答。
問。
弗沙底沙一佛欤。
答。
難測也。
兩方。
若一佛者。
見花嚴經文。
雲弗沙明達第一義。
說提舍如來辨無礙。
弗沙提舍各别列之。
而清涼大師判提舍亦雲底沙。
提舍佛者即底沙佛釋。
明知弗沙底沙是别體佛雲事。
若依之爾者。
五教章中雲。
又由以一偈歎弗沙底佛。
即超九劫。
俱舍論文述釋迦菩薩贊歎底沙佛便超九劫之旨。
化儀既同。
是非一佛哉。
答。
花嚴經九雲(佛升須彌頂品)。
頌曰。
毗婆屍佛如滿月。
弗沙明達第一義。
提舍如來辨無礙(文)。
玄五雲。
毗婆屍此雲種種見佛。
新名淨觀。
弗沙此雲增盛。
以無阙減故。
亦是星名。
提舍此雲說。
謂常說法也。
亦名光也。
花嚴經十六雲(升須彌山頂品)。
頌言。
毗婆屍佛如滿月。
弗沙明達第一義。
提舍如來辨無礙(文)。
疏三下雲。
毗婆屍者。
此翻有四。
謂淨觀·勝觀·勝見·遍見。
如月圓。
智滿是遍見也。
魄盡惑亡是淨觀也。
既圓且淨。
是勝觀勝見也。
弗沙亦雲勃沙。
此雲增盛。
明達勝是增盛也。
提舍亦雲底沙。
西域訓字底暹那。
此雲度也。
沙是皤沙。
此雲說也。
說法度人。
或但雲說辨才無礙即能說也(文)。
鈔九下雲(無釋)。
刊五雲。
六中毗婆屍者。
此雲淨觀。
或雲勝觀。
亦雲勝見。
亦曰遍見。
七中弗沙者。
正雲勃沙。
此雲增盛。
八中提舍者。
正雲底沙。
依西域訓字。
底是底暹那。
此雲底也。
沙是魄沙。
此雲說也。
謂說法度人故。
或曰說已。
當說法故(文)。
問。
香象大師意。
錠光·燃燈别體異時佛欤。
進雲。
探玄記。
錠光是燃燈佛(文)。
付之。
錠光·燃燈名号既各别也。
何釋一體佛哉。
是以披普曜經說。
明釋迦菩薩授記。
錠光佛授九十一劫記。
燃燈佛授一阿僧祇劫記見。
明知錠光·燃燈是别體異時佛也。
如何。
答。
問。
花嚴經文雲。
錠光如來明普照(文)。
爾者何劫佛耶。
進雲。
探玄記雲。
過去莊嚴劫中佛(文)。
付之。
錠光佛者即燃燈佛也。
而燃燈佛者釋尊因行第二阿僧祇劫滿所逢事佛也。
若爾彼佛出世。
定可過去久遠劫時。
何近釋莊嚴劫中佛哉。
答。
見花嚴經文。
舉于此賢劫中忉利天宮說法佛。
列迦葉·拘那牟尼·拘樓·随葉·屍棄·毗婆屍·弗沙·提舍·波頭摩·錠光十佛。
此十佛者。
過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