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香熏抄第二

關燈
問題。

     問。

    探玄記中。

    依文殊般涅槃經意。

    如來滅後經幾年文殊師利般涅槃耶。

     問。

    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

    因果二位中何耶。

     問。

    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欤。

     問。

    名号品經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

    有諸德釋此文為佛身等(文)。

    爾者香象大師意可許此義耶。

     問。

    名号品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

    爾者香象大師依兜沙經意如何釋之耶。

     問。

    釋迦盧舍那一體佛耶。

     問。

    過去七佛中可取釋尊耶。

     問。

    名号品經文雲。

    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文)。

    爾者上下二方可有别四天下耶。

     問。

    探玄記中雲。

    娑婆此雲堪忍(文)。

    爾者依悲華經意。

    名堪忍故如何釋之耶。

     問。

    清涼大師引涅槃經師子吼品說。

    明恒河七類人相。

    爾者第七類中可取獨覺菩薩耶。

     問。

    香象大師意。

    光明覺品題可有持業依主有财三釋耶。

     問。

    光明覺品佛自說欤(自此以下五條此卷無之)。

     問。

    二禅以上三千界攝欤。

     問。

    金光明經意。

    三千大千世界可有百億非想非非想天耶。

     問。

    贍部林樹有此州南方欤。

     問。

    大乘意金輪在水輪上欤。

     問。

    探玄記中。

    依文殊般涅槃經意。

    如來滅後經幾年文殊師利般涅槃耶。

    進雲。

    探玄記雲。

    若依文殊般涅槃經。

    是此土婆羅門家生。

    佛滅後四百年。

    于高山頂已入涅槃。

    付之。

    依玄記所引披彼經現文雲。

    如是大士久住首楞嚴。

    佛涅槃後四百五十歲。

    當至雪山。

    為五百仙人。

    宣暢敷演十二部經。

    教化成熟。

    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轉(文)。

    依之華嚴傳并纂靈記中。

    同引文殊般涅槃經雲。

    佛去世後四百五十年。

    文殊師利猶在世間(文)。

    如何。

     答。

    文殊師利入涅槃時代。

    理實而言。

    如彼經現文。

    如來滅後四百五十歲也。

    花嚴傳文·纂靈記釋。

    即述此旨也。

    但于探玄記釋者。

    且從大數雲四百年也。

    彼須彌山高量八萬四千由旬者。

    華嚴經十定品·四十華嚴經·長阿含經·智度論。

    香象·清涼·惠苑師等釋分明也。

    然而俱舍(十一)等論中。

    從大數雲。

    入水皆八萬。

    妙高出亦然(文)。

    可為準例也。

    加之明八萬四千塵勞。

    弘決(一下)雲。

    且舉大數故雲八萬。

    具足應雲八萬四千。

    光法師(俱舍疏一末)釋。

    依大數說但言八萬。

    若具足說有八萬四千。

    亦是此義潤色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

    東方過十佛刹微塵數國有世界。

    名金色。

    佛号不動智。

    有菩薩。

    字文殊師利(文)。

     玄四雲。

    二出處者。

    若依文殊般涅槃經。

    是此土婆羅門家生。

    佛滅後四百年。

    于香山頂已入涅槃。

    若依此經。

    是東方菩薩現在清涼山。

    寂調音經亦雲。

    是東方去此萬佛世界國。

    名寶住。

    佛名寶相。

    彼土菩薩也(文)。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華嚴傳一雲(隐顯)。

    依文殊般涅槃經。

    佛去世後四百五十年。

    文殊師利猶在世間(文)。

     纂靈記一雲(顯集)。

    謹案文殊般涅槃經雲。

    佛去世後四百五十年。

    文殊師利猶在世間(文)。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雲。

    爾時跋陀波羅即從坐起。

    整理衣服。

    為佛作禮長跪合掌。

    白佛言。

    世尊。

    是文殊師利法王子。

    已曾親近百千諸佛。

    在此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于十方面變現自在。

    卻後久遠當般涅槃。

    佛告跋陀波羅。

    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

    生于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

    其生之時。

    家内屋宅化如蓮花。

    從母右脅出。

    身紫金色。

    堕地能語如天童子。

    有七寶蓋随覆其上。

    指諸仙人求出家法。

    諸婆羅門九十五種。

    諸論議師無能酬對。

    唯于我所出家學道。

    住首楞嚴三昧。

    以此三昧力故。

    于十方面現初生出家。

    滅度入般涅槃。

    現分舍利饒益衆生。

    如是大士久住首楞嚴。

    佛涅槃後四百五十歲。

    當至雪山。

    為五百仙人。

    宣暢敷演十二部經。

    教化成熟。

    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轉(文)。

     問。

    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

    因果二位中何耶。

    答。

    可雲果位成道也。

    兩方。

    若果位成道者。

    菩薩住濟度利生之悲願。

    現随類應同之成道。

    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

    即可此義門。

    是以披智論(二十九)文。

    問。

    菩薩未得佛道。

    何得身相如佛。

    答此問。

    述菩薩為度衆生故。

    作轉輪聖王·帝釋·梵王·聲聞·辟支佛·菩薩·佛身之旨畢。

    别首楞嚴經說雲。

    又現作佛号龍種尊(文)。

    問答起盡。

    無诤因位成道(見)。

    若依之爾者。

    探玄記中。

    文殊唱龍種上尊王成道。

    果位成道判。

    如何。

     答。

    文殊者是三世諸佛之覺母。

    一切菩薩之祖師故。

    過去久成如來者。

    出諸經論說。

    故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

    可雲果位成道也。

    故探玄記(四)雲。

    若初果依首楞嚴經。

    于南方平等世界成佛。

    号龍種上(文)。

    疏(三上)雲。

    道成先劫已。

    稱龍種尊王。

    現證菩提。

    複曰摩尼寶積。

    寔為三世佛母。

    豈獨釋迦之師。

    影響而來。

    一切鹹見。

    故其說也(文)。

    演義鈔(七下)中。

    釋此文。

    引首楞嚴三昧經雲。

    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

    号龍種上如來應正遍知○于此世界南方過于千佛國土。

    國名平等○龍種上佛于彼世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

    既雲得無上正等正覺。

    豈非果位成道哉。

    加之光宅法華疏(二)雲。

    若實論。

    文殊是往古諸佛龍種如來。

    今既迹居釋迦弟子。

    那得灼然分别決判(文)嘉祥法花義疏(一)雲。

    又文殊具三世佛。

    過去為龍種尊。

    現在為摩尼寶積(文)。

    妙樂法華疏記中。

    或釋文句或齊法王之文雲。

    如文殊。

    本是龍種上尊王佛(文)。

    或明文殊本迹二門之相雲。

    又如楞嚴經。

    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

    号龍種上尊王。

    亦文殊是(文)。

    案此等諸宗人師解釋意。

    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

    果位成道雲事炳然也。

    但于智論問答之文者。

    本門之談實雖久成佛。

    迹門之前今示菩薩形故。

    且據此迹化門。

    說未得佛道之旨。

    顯分證成佛之相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

    東方過十佛刹微塵數國有世界。

    名金色。

    佛号不動智。

    有菩薩。

    字文殊師利(文)。

     玄四雲。

    三明師資者。

    依放缽經。

    昔為釋迦師。

    此經雲。

    是三世諸佛之母。

    一切菩薩之師。

    四明位者。

    若約因。

    是十地菩薩。

    以常住首楞嚴三昧故。

    若約果。

    依首楞嚴經。

    于南方平等世界成佛。

    号龍種上(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号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

    承佛威力。

    普觀一切菩薩衆會。

    而作是言(文)。

     疏三上雲。

    道成先劫已。

    稱龍種尊王。

    現證菩提。

    複曰摩尼寶積。

    寔為三世佛母。

    豈獨釋迦之師。

    影響而來。

    一切鹹見。

    故其說也(文)。

     鈔七下雲。

    言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等者。

    此下别明豎窮略示一二也。

    先劫即過去。

    名龍種上尊王佛。

    智度論十二。

    具引首楞嚴三昧經說。

    名龍種上尊王。

    經文但名龍種上佛。

    即譯人廣略耳。

    五十三佛名中。

    亦名龍種上尊王。

    其首楞嚴三昧經有三卷。

    即當下卷。

    因文殊廣說首楞嚴三昧境界竟。

    爾時長老摩诃迦葉白佛言。

    世尊。

    我謂文殊法王子。

    曾于先世已作佛事。

    現坐道場轉于法輪。

    示諸衆生入大滅度。

    佛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迦葉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

    号龍種上如來應正遍知(雲雲)。

    于此世界南方。

    過于千佛國土。

    國名平等。

    無有山河沙礫瓦石丘陵堆阜。

    地平如掌。

    生柔軟草。

    如迦陵伽。

    龍種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轉法輪教化成就七十億數諸菩薩衆(雲雲)。

    佛壽四百四十萬歲。

    下取意引。

    入涅槃後起三十六億塔。

    法住十萬歲。

    記智明菩薩次當作佛。

    下結會雲。

    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

    豈異人乎。

    即文殊法王子是。

    次言現證菩提複曰摩尼寶積者。

    即鴦崛摩羅經。

    此經有四卷。

    事出第四。

    初卷中明。

    舍衛城北有村。

    名薩那。

    有一貧窮婆羅門女。

    名跋陀羅女。

    生一子。

    名一切世間現。

    少失其父。

    厥年十二。

    聽明辯慧。

    複有異村。

    名頗羅诃私。

    有一舊住婆羅門師。

    名摩尼跋陀羅。

    下取意引。

    世間現從其受學。

    師受王請留其守舍。

    師婦年少。

    染心逼之。

    世間現不受。

    其師婦自慚毀害。

    師婦言。

    世間現強逼。

    師言。

    汝已為惡。

    當殺千人。

    可滅汝罪。

    即刹千人。

    還歸見師。

    師怪其存。

    又令殺千人。

    各取一指作鬘冠首。

    唯缺一人。

    母為送食。

    便欲害母。

    世尊現前。

    舍母趣佛。

    為佛所降。

    廣顯深妙。

    第四末。

    波斯匿王嚴四兵至欲讨。

    鴦崛來至佛所。

    佛示鴦崛。

    後發其迹雲。

    大王。

    南方去此過六十二恒河沙刹有國。

    名一切寶莊嚴。

    佛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

    下取意引。

    壽命無量。

    國土莊嚴淨。

    純說一乘。

    即鴦崛是。

    由前文殊廣與對揚。

    後顯文殊之迹雲。

    大王。

    此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國。

    名常喜。

    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

    純一大乘無餘乘名。

    即文殊師利是。

    故雲現證菩提複曰摩尼寶積。

    蓋言略耳。

    下顯師及師婦鴦崛之母三人皆是如來化現耳。

    上略舉過現。

    不說未來成佛者。

    未來成佛現即是因。

    非殊勝故。

    疏略不顯。

    若欲說者。

    即大寶積文殊會中說。

    于未來成佛。

    号普見如來。

    以恒河沙界莊嚴為一佛國。

    以安養世界莊嚴比之。

    析毛滴海不可為喻。

    其中衆生具三十二相。

    天眼無礙。

    鏡照十方。

    不聞老病死苦。

    但出佛法僧聲。

    若人欲見。

    應念便睹。

    不待解釋。

    疑網皆除。

    聞名得最上善利。

    聆記為面見諸佛等。

    疏寔為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者。

    結其實德。

    故七十九經雲。

    文殊師利所有大願。

    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

    善男子。

    文殊師利其行廣大。

    其願無邊。

    出生一切菩薩功德。

    無有休息。

    善男子。

    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

    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

    教化成就一切衆生等。

    佛名經說。

    過去無量恒河沙佛。

    皆是文殊教令發心。

    然猶帶疑故今顯實。

    實為一切佛母。

    不可窮其始末。

    豈獨釋迦之師者。

    即前所引處胎經雲。

    昔為能仁師。

    今為佛弟子。

    二尊不并立。

    故我為菩薩。

    則法花九世祖師。

    亦帶方便住首楞嚴三昧。

    亦是迹中故。

    弛張乎權實之場。

    瑩徹乎真如之際。

    住諸佛不思議之境。

    豈可語其始終。

    無言強言為三世之佛母耳。

    疏影響而來一切鹹見故其說也者。

    結也。

    影響顯非實因也(文)。

     大乘義章十四雲(三乘共地義)。

    問曰。

    菩薩行後二地義則可知。

    以何義故。

    行前八地。

    釋有兩義。

    一就自行以論。

    自所行中粗近之者相同二乘故曰通行。

    二就外化以釋。

    為化衆生故現行之故。

    天女雲。

    以聲聞法化衆生故。

    我為聲聞。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