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論草
關燈
小
中
大
者。
何間修所知障對治道。
故暫止煩惱對治。
唯起地地障智障對治道也。
唯至初地見道位。
二障分别頓斷。
十地滿心究竟斷盡之者。
以生法二空觀速為盡二障故也。
故以頓斷義不可難漸次斷之義。
次為得大菩提故者。
凡至轉依菩薩者。
依僧祇大劫二利行而留自在可斷惑者不留生死普修二利行也。
故勝行方成證大菩提依者留惑種也。
此等四故專有其理。
更疑難不可來矣。
問。
章文雲。
其所知障皆後地起惑于前地起。
或現或種以地地别斷故(雲雲)爾者望六·七二識。
所知障何可攝此前後釋耶。
答。
章前後文相交。
六·七二識所知障現起雖難分别。
且任先德意一往分别之者。
其所知障總句攝六·七二識。
所知障皆後地起者。
七識相應所知障也。
惑于前地起者。
明第六識所知障也。
或現或種以地地别斷故者。
還結二識相應也。
問。
終教大乘意。
二乘聖者于煩惱障尚不能斷。
但能折伏。
況斷所知障(雲雲)爾者引何經論證判此義耶。
答。
大師引彌勒問經論也。
問。
所述之義道理難思。
一切二乘斷三界惑障證盡無生菩提。
大小經論性相也。
何雲但能折伏耶。
若雲伏斷種子。
何位盡言耶。
次彌勒問經論誰人造耶。
依之如何。
又次下楞伽文亦如上說(雲雲)引此經說指何處雲如上說耶。
答。
終教大乘意。
于愚法二乘者。
觀智劣故。
究竟不能斷煩惱雲也。
故彌勒問經論中雲。
不能如實修四無量等也。
但于作者。
彼論不注之。
雖然開元·貞元錄等具載之。
況任管見。
了義燈中又引之。
法相宗非不依用乎。
次亦如上說文。
先德料簡之雲。
如上彌勒問經論說也。
非指别說處也。
問。
私雲。
興福寺永緣僧正于維摩大會精義時。
每座尋彌勒問經論作者。
詳其用否。
仍以東大寺法相宗定嚴大法師。
尋興福寺學窗之處。
有修學者雲。
述記末文義雲。
彌勒問經論南地吳人非真聖教(雲雲)爾者僧正以此文精義欤。
又五教指事煩如上說。
文頗難依用耳。
問。
終教大乘心。
付菩薩斷惑。
于煩惱所知二障。
可分分别·俱生耶。
答。
不分也。
故章雲。
不分俱生及分别等(雲雲)問。
瑜伽·唯識中。
鹹論分别俱生。
何雖終教心。
不分分别·俱生二障乎。
況所引證之彌勒問經論。
是南地吳人所造也。
非真聖教乎。
答。
凡終教心。
述不異真如是煩惱義。
存解惑同體義。
何彌分分别俱生論見修二斷乎。
所知一切煩惱障利衆生行故。
初觀喜地時。
不論見修一時頓斷雲也。
故探玄記雲。
菩薩之人。
無量世來。
為諸衆生。
作利益事。
後見真如甘露法界。
觀彼一切諸衆生身而實不異(雲雲) 問。
終教大乘意。
所知障細分亘十地斷之可雲耶。
答。
先德有二義。
煩惱所知二障。
初歡喜地斷盡。
地上但除習氣(雲雲)或于所知障細分者。
亘十地斷之雲。
二先德義可有也。
問。
二義中何義勝乎。
答。
勝劣難分。
但見章正文。
判地前伏使現。
初地斷使種。
地上除習氣。
佛地究竟斷(雲雲)故且盡初地之義。
專葉大師所釋可存申也。
問。
見章上下文。
所知障細分地上位地地可斷也。
更初地已上斷于知障一分粗故(文)況探玄記中十一卷雲。
若依終教。
如梁論等。
其煩惱種初地永盡唯有彼習。
其所知障一分粗者。
亦初地盡。
餘分及習于諸地中各别正斷(雲雲)更雲餘分及習。
餘分之詞無诤非雲所知障細分地地斷耶。
答。
所知障種子盡初地之義。
依章家上下之文勢。
任始終二教淺深之義道也。
正判終教斷惑之時。
雲初地斷使種。
判地上除習氣。
況置但除之言乎。
加之更雲。
修道位中轉複清淨等。
更不可異求。
但至章一分粗者文。
探玄記餘分及習之釋者。
所知障者微細障也。
故細分習氣上之稱之。
一分粗者正種子也。
探玄記及習之言。
指上煩惱障習氣也。
更不可相違耶。
問。
又樣。
若有後義者。
難答反上。
可知之。
問。
終教大乘意。
從初發心住不退堕二乘地可雲耶。
答。
爾也。
故章雲。
初即不堕二乘地故(雲雲)問。
六住以還名退位者。
聖教定道理也。
又至第七位立不退稱。
何此教意從初住不退雲耶。
次引何經論證初即不堕之義耶。
答。
六住已前名為退分者。
始教大乘意也。
今此終教中。
依梁攝論·仁王經·起信論等說。
從初住判不退位也。
問。
璎珞經中說六住以還退分。
所以以淨居天子法□王子舍利弗等為其證據。
餘經論中。
又以第七住判不退位乎。
況所引攝論中。
述得出世淨心。
未雲不堕二乘地。
仁王經入生空位聖人性故文。
又十解已上得出世淨心等文等。
全未雲不堕二乘地等。
何以非明證之文。
大師如此釋乎。
答。
凡終教大乘心者。
三賢位皆不退也。
經論廣八相作佛等事。
皆從初發心住所定也。
況仁王經等中。
十信定輕毛位。
以十解已上定不退位也。
但至璎珞經六住退者。
起信論中。
判為未入聖位怯弱衆生示現其退而非實退也。
大師得此釋自述。
馬鳴菩薩心。
心為慢緩者榮勵其心等(雲雲)但至第七住立不退稱者。
探玄記中釋此事雲。
止觀雙運緣不能壞故雲不退(雲雲)所以依止觀雙運一義。
更立不退稱也。
以實論之。
非雲六住以還退位也。
問。
私雲。
璎珞經文。
依大乘始教心者。
起信論中強不可雲示現退也。
如何。
答。
一經含多教。
一教依多經心欤。
問。
終教大乘心。
轉染末那得平等性智。
為初歡喜地位。
為當如何。
答。
此教意。
初歡喜地轉染末那得平等性智雲也。
故章雲。
無性攝論雲。
轉染末那得平等性智。
初現觀時先已證得。
修道位中轉複清淨(雲雲)問。
無性攝論此文者。
釋轉識得智佛果位也。
何引此文為初地斷七識相應之證。
況孔目中引無性攝論此文。
如是等并屬初教(雲雲)師資所釋豈相違耶。
答。
凡無性攝論文含二教意也。
但望此教消文者。
初現觀時先已證得者。
正使初地斷之。
修道位中轉複清淨者。
除習氣也。
是則二地已上位也。
于至相所釋者。
且寄始教心消此文也
何間修所知障對治道。
故暫止煩惱對治。
唯起地地障智障對治道也。
唯至初地見道位。
二障分别頓斷。
十地滿心究竟斷盡之者。
以生法二空觀速為盡二障故也。
故以頓斷義不可難漸次斷之義。
次為得大菩提故者。
凡至轉依菩薩者。
依僧祇大劫二利行而留自在可斷惑者不留生死普修二利行也。
故勝行方成證大菩提依者留惑種也。
此等四故專有其理。
更疑難不可來矣。
問。
章文雲。
其所知障皆後地起惑于前地起。
或現或種以地地别斷故(雲雲)爾者望六·七二識。
所知障何可攝此前後釋耶。
答。
章前後文相交。
六·七二識所知障現起雖難分别。
且任先德意一往分别之者。
其所知障總句攝六·七二識。
所知障皆後地起者。
七識相應所知障也。
惑于前地起者。
明第六識所知障也。
或現或種以地地别斷故者。
還結二識相應也。
問。
終教大乘意。
二乘聖者于煩惱障尚不能斷。
但能折伏。
況斷所知障(雲雲)爾者引何經論證判此義耶。
答。
大師引彌勒問經論也。
問。
所述之義道理難思。
一切二乘斷三界惑障證盡無生菩提。
大小經論性相也。
何雲但能折伏耶。
若雲伏斷種子。
何位盡言耶。
次彌勒問經論誰人造耶。
依之如何。
又次下楞伽文亦如上說(雲雲)引此經說指何處雲如上說耶。
答。
終教大乘意。
于愚法二乘者。
觀智劣故。
究竟不能斷煩惱雲也。
故彌勒問經論中雲。
不能如實修四無量等也。
但于作者。
彼論不注之。
雖然開元·貞元錄等具載之。
況任管見。
了義燈中又引之。
法相宗非不依用乎。
次亦如上說文。
先德料簡之雲。
如上彌勒問經論說也。
非指别說處也。
問。
私雲。
興福寺永緣僧正于維摩大會精義時。
每座尋彌勒問經論作者。
詳其用否。
仍以東大寺法相宗定嚴大法師。
尋興福寺學窗之處。
有修學者雲。
述記末文義雲。
彌勒問經論南地吳人非真聖教(雲雲)爾者僧正以此文精義欤。
又五教指事煩如上說。
文頗難依用耳。
問。
終教大乘心。
付菩薩斷惑。
于煩惱所知二障。
可分分别·俱生耶。
答。
不分也。
故章雲。
不分俱生及分别等(雲雲)問。
瑜伽·唯識中。
鹹論分别俱生。
何雖終教心。
不分分别·俱生二障乎。
況所引證之彌勒問經論。
是南地吳人所造也。
非真聖教乎。
答。
凡終教心。
述不異真如是煩惱義。
存解惑同體義。
何彌分分别俱生論見修二斷乎。
所知一切煩惱障利衆生行故。
初觀喜地時。
不論見修一時頓斷雲也。
故探玄記雲。
菩薩之人。
無量世來。
為諸衆生。
作利益事。
後見真如甘露法界。
觀彼一切諸衆生身而實不異(雲雲) 問。
終教大乘意。
所知障細分亘十地斷之可雲耶。
答。
先德有二義。
煩惱所知二障。
初歡喜地斷盡。
地上但除習氣(雲雲)或于所知障細分者。
亘十地斷之雲。
二先德義可有也。
問。
二義中何義勝乎。
答。
勝劣難分。
但見章正文。
判地前伏使現。
初地斷使種。
地上除習氣。
佛地究竟斷(雲雲)故且盡初地之義。
專葉大師所釋可存申也。
問。
見章上下文。
所知障細分地上位地地可斷也。
更初地已上斷于知障一分粗故(文)況探玄記中十一卷雲。
若依終教。
如梁論等。
其煩惱種初地永盡唯有彼習。
其所知障一分粗者。
亦初地盡。
餘分及習于諸地中各别正斷(雲雲)更雲餘分及習。
餘分之詞無诤非雲所知障細分地地斷耶。
答。
所知障種子盡初地之義。
依章家上下之文勢。
任始終二教淺深之義道也。
正判終教斷惑之時。
雲初地斷使種。
判地上除習氣。
況置但除之言乎。
加之更雲。
修道位中轉複清淨等。
更不可異求。
但至章一分粗者文。
探玄記餘分及習之釋者。
所知障者微細障也。
故細分習氣上之稱之。
一分粗者正種子也。
探玄記及習之言。
指上煩惱障習氣也。
更不可相違耶。
問。
又樣。
若有後義者。
難答反上。
可知之。
問。
終教大乘意。
從初發心住不退堕二乘地可雲耶。
答。
爾也。
故章雲。
初即不堕二乘地故(雲雲)問。
六住以還名退位者。
聖教定道理也。
又至第七位立不退稱。
何此教意從初住不退雲耶。
次引何經論證初即不堕之義耶。
答。
六住已前名為退分者。
始教大乘意也。
今此終教中。
依梁攝論·仁王經·起信論等說。
從初住判不退位也。
問。
璎珞經中說六住以還退分。
所以以淨居天子法□王子舍利弗等為其證據。
餘經論中。
又以第七住判不退位乎。
況所引攝論中。
述得出世淨心。
未雲不堕二乘地。
仁王經入生空位聖人性故文。
又十解已上得出世淨心等文等。
全未雲不堕二乘地等。
何以非明證之文。
大師如此釋乎。
答。
凡終教大乘心者。
三賢位皆不退也。
經論廣八相作佛等事。
皆從初發心住所定也。
況仁王經等中。
十信定輕毛位。
以十解已上定不退位也。
但至璎珞經六住退者。
起信論中。
判為未入聖位怯弱衆生示現其退而非實退也。
大師得此釋自述。
馬鳴菩薩心。
心為慢緩者榮勵其心等(雲雲)但至第七住立不退稱者。
探玄記中釋此事雲。
止觀雙運緣不能壞故雲不退(雲雲)所以依止觀雙運一義。
更立不退稱也。
以實論之。
非雲六住以還退位也。
問。
私雲。
璎珞經文。
依大乘始教心者。
起信論中強不可雲示現退也。
如何。
答。
一經含多教。
一教依多經心欤。
問。
終教大乘心。
轉染末那得平等性智。
為初歡喜地位。
為當如何。
答。
此教意。
初歡喜地轉染末那得平等性智雲也。
故章雲。
無性攝論雲。
轉染末那得平等性智。
初現觀時先已證得。
修道位中轉複清淨(雲雲)問。
無性攝論此文者。
釋轉識得智佛果位也。
何引此文為初地斷七識相應之證。
況孔目中引無性攝論此文。
如是等并屬初教(雲雲)師資所釋豈相違耶。
答。
凡無性攝論文含二教意也。
但望此教消文者。
初現觀時先已證得者。
正使初地斷之。
修道位中轉複清淨者。
除習氣也。
是則二地已上位也。
于至相所釋者。
且寄始教心消此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