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關燈
沒聽他說過這一層。

    高良傑正皺着眉看着牆上挂的那幾個學大寨的獎狀鏡框。

    他伸手把它們一個一個都摘了下來。

     “摘那幹什麼?”淑芬一下明白了他出于謹慎的考慮,她砰砰哐哐摞着碗,理直氣壯地說道,“怕什麼?那是曆史。

    誰沒曆史?” “别人不一定這麼看。

    ” “你管别人怎麼看呢。

    ” 高良傑溫厚地笑笑,卻透出一絲凄涼來。

    他性格沉穩,從來不和妻子争吵,但什麼事情該怎麼辦,他還是一定要怎麼辦的。

    他把鏡框都放到了箱子裡。

    高良傑的目光又落在了炕上的幾張人民日報上,上邊有些地方被他劃着紅杠杠。

    他也收拾起來放進了抽屜。

    吃政治飯的人知道政治的危險。

     “縣委書記要看就來看吧,怕什麼?”淑芬一邊解下圍裙上下拍打身上,一邊指着窯洞數落道:“讓他們來參觀參觀你這大隊書記的窮家。

    看你幹了這十來年支書,是多吃了,還是多占了。

    是作威了,還是作福了。

    白天黑夜的幹,轉業費貼進去了,命也差點貼進去。

    自己往家裡多拿一根秫稭稈沒有?鳳凰嶺五百戶人,有幾戶還比你支書家窮的。

    ” 高良傑看了看妻子,緊閉雙唇。

    眼前這孔大窯洞,便是他的全部家當。

    窯洞很深,裝着玻璃窗,仍很陰暗。

    靠窗是一個大土炕,貼窗放着一個扣箱,旁邊鋪着炕席,卷起着打補丁的被褥。

    貼牆再往裡是一溜幾個水缸、面缸、鹹菜缸。

    在另一面,貼牆放着一個油漆剝落的舊三屜桌。

    窯洞當中的空地上放着幾個樹墩小闆凳,更顯出窯洞的空蕩。

    他圖什麼?他心中湧起一陣悲怆,臉色卻更為冷峻。

    “少說點牢騷話。

    ”他看了一眼正在一旁簸土的女兒,低聲責備着妻子。

     淑芬眼裡一下滲出淚花,她一把将女兒芳芳拉過來:“誰跟你發過牢騷?你看看。

    ”她抓起芳芳的手讓他看,小手掌上到處是繭皮、水泡、劃破的血口子,“孩子手疼得字都沒法寫。

    過去,你替集體受了傷,現在誰替你種地?” 高良傑看了看因為勞累更顯得幹瘦的妻子,輕輕把女兒攬到身邊,用手撫摸着她的頭發,女兒很乖順地貼着他的身體。

    “手疼嗎?”他問。

     女兒搖了搖頭。

    他家分了十二畝山地,他斷過三根肋骨,又少了一隻胳膊,很多活都吃不上勁。

    淑芬、女兒每天回來就都拿起了鋤把。

     “過去有錯,那是過去的形勢。

    在鳳凰嶺幹這些年,我看你問心無愧。

    現在該管什麼還要管。

    我相信鳳凰嶺群衆還是擁護你的。

    ”淑芬說。

     他感動地看着妻子。

    是的,他相信群衆還是像過去一樣擁護他的。

    他拍了拍女兒的頭,穩步出了窯洞,來到盤頂松下。

     他臨空一站,展望了一下遠近山嶺,心情更加不平靜。

     順着山谷方向刮來的涼風已經把山頭的薄霧、山下的濃霧都驅散了。

    東面山嶺上已經亮起一抹淡淡的桔黃。

    遠近幾十個山嶺都清晰露出了面貌,遠遠看見山上的點點房舍,蜿蜒小路。

    下面川谷裡,滾滾流淌的黃龍河,黃條帶一樣的公路,黑線一樣的鐵路,一排火柴盒一樣的小黃房子的火車站,紅的燈,紫的燈,空蕩蕩的站台上寥寥的人影,公路旁鳳凰嶺大隊部空無一人的四方院,都在晨光熹微中曆曆在目。

    對面山上,幾年前曾用花崗岩塊鋪砌成兩條數百米長的大标語。

    一條是“農業學大寨”,現時不适宜了,他已經讓人拆取了。

    還有一條,“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除了“黨的”兩個字被山洪沖模糊了以外,現在還在。

    離幾裡路遠遠望去,赫然地書寫在大山上。

    他望着,有些時過境遷的感慨。

     他看到對面山嶺上那一根根一人多高的小木杆,拉開着距離牽着細線向山上延伸着。

    那是他上任第一年就給三十個自然村首次接通了的有線廣播線,給每家,包括獨戶居住在山旮旯裡的羊倌都裝了低音喇叭。

     他又看到了一根根聳着肩的電線杆,拉着電線爬上遠近一個個山嶺,沿着山脊向四面延伸着。

    這是他上任第二年到處奔波做的一件事:他使整個鳳凰嶺山區第一次通了電,用上了電燈,照亮了世世代代點油燈的昏暗山村。

     看着聯系着一個個山嶺的蜿蜒小路,他不能不感慨。

    幾百年來人們踏出了路,使一個個荒僻的山頭與社會有了最初的聯系網。

    而十年來,他就給這幾十個山嶺增加了兩層聯系網路。

    為了改變這偏僻山區的落後面貌,把它建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十年來,他一直在同分散狀态、無政府狀态、與世隔絕的小農保守意識做不懈的鬥争。

    終于,他把一切都集中過來了,連一家一戶雞下的蛋也集中在他領導之下。

    有些,現在看來是過頭了,過死了。

    然而,現在政策一松,全部都散開了,難道不也過頭嗎? 他的目光落在眼前盤頂松樹杈上懸吊的一段兩尺來長的鋼軌上。

    他用手摸了一下,透心的冰涼,它微微擺動着。

    這就是他準備要敲的鐘,這也曾經是他加強集中采取的重大步驟。

    他在每個小隊的山嶺頂上都吊裝上了這樣的鐘,用鐘聲統一指揮幾十個山頭上五百戶人家的行動。

    早晨,全大隊統一出工。

    他在這高家嶺上一敲上工鐘,對面最近的葛家嶺、小寨一聽見也馬上敲鐘,再傳過去是王虎嶺、雲寨,他們又敲。

    就這樣,像古代烽火台一樣,很快鐘聲傳遍二十裡山嶺,十二個小隊,三十個自然村,五百戶人一起上工。

    不管春夏秋冬。

     寒風刺骨的嚴冬,半夜他一敲民兵緊急集合鐘,能使二十多裡範圍内的幾十個山頭上的幾百名基幹民兵,在一個多小時内跑步集中到大隊部。

     他擡手從松樹桠杈上拿下一截搞水利時磨短了的鋼釺,這是敲鐘錘。

     他心中突然有些激動,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敲過鐘了。

    往日敲鐘時那種發号施令、朝氣蓬勃的心情,帶着一絲陌生和新鮮感,連同強烈的感慨、怅惘一起湧上心頭,他此時才感到這敲鐘的權力無比寶貴。

     他舉起了鋼釺,卻感到手有些緊張發抖。

     社員還會聽從、響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