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擺了擺手:“算了,我們再找個地兒打吧。
”說着掏出煙來,給夥伴一人扔一支,又摸出火來。
悶大爺急了,指了指路邊寫着“護林公約”的木牌,“後生們,下山抽吧。
” “沒事。
” “下山抽吧。
” “算了,算了。
下山再抽吧。
”老北京對同夥們揮手勸說道。
看着年輕人提着槍往下走入霧氣裡,小路上傳來碎石滾動的聲音,悶大爺松了口氣。
剛才編瞎話吓唬了年輕人,他既有些模模糊糊的疚悔,又有些隐隐約約的滿意。
算了,顧不上多思謀了,今晚的事要緊。
他像個墨黑的“句”字穿過霧霭,在崎岖的小路上走着。
為了保持平衡,兩個胳膊朝身後伸着,背簍也盡量靠後。
低挂的樹梢濕漉漉地拂着他的臉,清涼涼的。
樹上的露水滴落在他的秃頂上也是清涼的。
霧氣帶着松的清香、柏的清香、槐的清香、草的清香,沁入肺腑,他更覺得爽快。
他看了看自己小腿上緊緊捆住棉褲褲腿的綁腿,腰裡紮的紅布帶,腳上穿的回力球鞋(隻有鞋他承認花錢買的比自家做的好,耐穿),渾身又利索又吃勁,到天黑趕上三十裡山路,不算個啥。
鬼愁澗旁他站住了。
這是去鳳凰嶺的咽喉之路。
尺半寬的小路,一邊是長滿棗刺荊棘的陡坡直上半空,一邊是嶙峋怪石黑森森直下深澗。
他看着陰沉沉的澗底,踟蹰地停住了。
不是澗深路險讓他發憷,這使一般人發抖的路,他閉着眼也敢摸過去,他是看見澗底的一堆東西了。
那一簍舊衣服和破爛,兒子都扔在澗底了。
那條破棉褲挂在了半澗腰。
什麼東西都是一扔,一扔,太糟蹋。
城裡人的垃圾堆,他看着最不順眼,有多少家底也得扔窮了。
可現在下澗去,天黑前能趕到地方嗎?他往前走了兩步,回過頭不舍地往澗底瞅瞅,走了走,又停住,往澗底望了望;最後是下了決心,往起背了背簍,不回頭地朝前走了。
等明天再來撿也不遲,東西在澗裡,總丢不了吧? 前面路和山澗分了岔,澗斜着黑龍一樣遊走了。
路寬了,能過輛平車。
左右兩邊是V字形的布滿荊棘的陡坡。
漸漸,路又窄起來,被亂石爛土、棗刺堆堵的過不去人。
悶大爺一邊用鐮刀撥拉着棗刺困難地往前走,一邊往兩邊坡上張望着,心中充滿得意。
這些堵路的石頭爛土都是他從坡上成年累月放下來的,棗刺也是他成年累月砍下堆在這兒的。
一層棗刺一層土塊石頭,堆得一人多高,砍柴的,伐木的,是人是馬,誰也别想過。
不是說封山育林嗎?這就是他封的山。
哧啦一聲,他低下頭,黑棉褲在膝蓋處被挂破了,露出了白白的棉花。
他既心疼新棉褲,又埋怨逼他換衣服的兒子,可也有些得意。
褲子是被露出土的一截鐵蒺藜網挂破的,那是他從山下鐵路旁拾到,拖了幾裡山路拖上來的。
他絕不知道精衛填海的故事。
但他填這溝,像是着了魔似的,隻要見了帶棘刺、蒺藜的東西,是遠是近都像寶貝似地拾來扔在這裡。
天長日久,這半裡長的挺寬坦的路填得沒人能走了。
他看了看陡坡上長滿的叢叢棗刺,他今天沒時間割,“下回再來補上吧……”他自言自語地叨唠着,離開了這段布滿荊棘的山谷。
霧氣朦胧中,鳳凰嶺隐隐出現了。
一個突兀而起的小孤峰在雲霧的環繞中像是轉頭顧盼的鳳頭,接連三個弧形嶺,一個比一個低,一個比一個平緩舒展,柔和迤逦地描畫出鳳凰肩、背、尾的飄曳曲線。
鳳凰嶺并不大,但這幾十裡山嶺卻因此而得名。
祖輩傳說,這山上原來長滿一樣高低大小的柏樹,遠看像個綠鳳凰,夏日陰涼連個蚊蠅也不飛。
但後來就一直是荒山秃嶺了。
悶大爺從1952年上山種樹,主要的汗都流在這兒了。
現在秃山又變成綠鳳凰了。
到處是濃蔭蔽日的樹林。
前年來了個戴金絲眼鏡的老林業專家,領着學生滿山轉着估了一下,鳳凰嶺上現在有松柏林三千畝,山桃、山杏、槐、柳、楊、桦、榆總有四十多萬株,這都是悶大爺自己和他領着人一棵棵種起來的啊。
一到鳳凰嶺,霧更清涼了,樹更濕綠了,老人像見了親人一樣,覺得喉嚨又哽住了。
他又咳嗽一陣。
他到了他真正的家裡。
這裡每一棵樹他都認識,每一條山石小路他都能摸黑走個順順當當,每一棵眉眼奇特點的樹,每一塊大一點的有模樣的石頭,他都給它們起過名字。
名字都是“小”字開頭。
這棵歪脖松,叫“小歪脖”,二十多年前種它時,被山風吹倒過,後來用木棍撐綁着,長着長着落下個歪脖。
那棵高突突立在柏樹群裡的鑽天楊,叫“小大個”,也不知道它是怎麼混在柏樹林裡冒出來的,就顯它的個高。
路邊這棵槐樹叫“小迷糊”,那樣就像個迷迷糊糊流鼻涕的憨小子。
它旁邊這塊半人高的花石頭叫“小胖墩”,它就像個胖墩娃娃蹲在那兒咧嘴笑呢。
他一進鳳凰嶺的林子,就開始不停地和這一大家子唠叨開了。
你這個“小歪脖”越歪得厲害了,你這個“小迷糊”就成天睡不醒,你這個“小胖墩”傻樂啥?他數落着,念叨着,一路沒完。
沿着小路上個草坡,踏翻了一塊腳掌大的石頭,他又駝着背一步步慢慢退回來,撿起石頭放回原來的泥窩印裡。
鳳凰嶺在他眼裡是有知有覺、有血有肉的活靈東西,不能随便傷皮動骨。
當他沿着蜿蜒小路穿過蔽天的松林時,頭頂上小松鼠眨着眼在枝杈上機靈地跳來躍去,二十年前就開始見它們了,現在鬧不清它們有多少了。
蹚過草坡時,驚起一隻長尾巴野雞撲騰着翅膀飛蹿起,遠遠地落到了對面的草坡上不見了,最早見野雞有十三四年了。
頭頂的陰雲上,好像有隻老鷹在盤旋,他仰頭看了一會兒,看不清。
可他知道,鳳凰嶺上有一對黑頭雕,前年來的,去年哺了雛兒。
還有一對白頭雕,是大前年來的,一直沒見它們下雛兒,不知是哪兒不服水土了?山上的樹多了,林密了,遷來的鳥獸也多了,還有黃翅、黑棒槌、啄木鳥、貓頭鷹、山雞、石雞、野兔、獾子、狐狸……他都知道。
他心中有一本它們遷居來的戶口簿。
每發現一個新客,他就像喝醉了酒一樣,樂陶陶的,這是他最大的驕傲。
三十年前的秃嶺子,連個雀兒都沒影。
這不是他的功勞? 他現在最惦念的是今年清明那天在鳳凰嶺上第一次發現的一隻野山羊。
那天,它驚愣愣地立在松林邊的草坡上,一動不動地遠遠看着他,而後一蹿一躍地上了陡坡跑沒影了。
後來又見了它三四回。
昨天來鳳凰嶺,那隻野山羊站在崖頂上高高地看着他,他把特意帶來的一瓦盆玉米粒放在了它出沒的草坡上就走了。
這不是,又到昨天的地方了。
青草坡上那隻黑瓦盆還在,裡面的玉米粒一顆也不剩了。
是野山羊吃的嗎?他低頭用腳蹚着草叢,在瓦盆四周發現了野山羊的糞蛋蛋。
他高興了,趕緊又放下背簍,從裡面拿出一個沉甸甸的小布袋,嘩地又往瓦盆裡傾倒了一二斤黃澄澄的玉米粒。
小寶貝
”說着掏出煙來,給夥伴一人扔一支,又摸出火來。
悶大爺急了,指了指路邊寫着“護林公約”的木牌,“後生們,下山抽吧。
” “沒事。
” “下山抽吧。
” “算了,算了。
下山再抽吧。
”老北京對同夥們揮手勸說道。
看着年輕人提着槍往下走入霧氣裡,小路上傳來碎石滾動的聲音,悶大爺松了口氣。
剛才編瞎話吓唬了年輕人,他既有些模模糊糊的疚悔,又有些隐隐約約的滿意。
算了,顧不上多思謀了,今晚的事要緊。
他像個墨黑的“句”字穿過霧霭,在崎岖的小路上走着。
為了保持平衡,兩個胳膊朝身後伸着,背簍也盡量靠後。
低挂的樹梢濕漉漉地拂着他的臉,清涼涼的。
樹上的露水滴落在他的秃頂上也是清涼的。
霧氣帶着松的清香、柏的清香、槐的清香、草的清香,沁入肺腑,他更覺得爽快。
他看了看自己小腿上緊緊捆住棉褲褲腿的綁腿,腰裡紮的紅布帶,腳上穿的回力球鞋(隻有鞋他承認花錢買的比自家做的好,耐穿),渾身又利索又吃勁,到天黑趕上三十裡山路,不算個啥。
鬼愁澗旁他站住了。
這是去鳳凰嶺的咽喉之路。
尺半寬的小路,一邊是長滿棗刺荊棘的陡坡直上半空,一邊是嶙峋怪石黑森森直下深澗。
他看着陰沉沉的澗底,踟蹰地停住了。
不是澗深路險讓他發憷,這使一般人發抖的路,他閉着眼也敢摸過去,他是看見澗底的一堆東西了。
那一簍舊衣服和破爛,兒子都扔在澗底了。
那條破棉褲挂在了半澗腰。
什麼東西都是一扔,一扔,太糟蹋。
城裡人的垃圾堆,他看着最不順眼,有多少家底也得扔窮了。
可現在下澗去,天黑前能趕到地方嗎?他往前走了兩步,回過頭不舍地往澗底瞅瞅,走了走,又停住,往澗底望了望;最後是下了決心,往起背了背簍,不回頭地朝前走了。
等明天再來撿也不遲,東西在澗裡,總丢不了吧? 前面路和山澗分了岔,澗斜着黑龍一樣遊走了。
路寬了,能過輛平車。
左右兩邊是V字形的布滿荊棘的陡坡。
漸漸,路又窄起來,被亂石爛土、棗刺堆堵的過不去人。
悶大爺一邊用鐮刀撥拉着棗刺困難地往前走,一邊往兩邊坡上張望着,心中充滿得意。
這些堵路的石頭爛土都是他從坡上成年累月放下來的,棗刺也是他成年累月砍下堆在這兒的。
一層棗刺一層土塊石頭,堆得一人多高,砍柴的,伐木的,是人是馬,誰也别想過。
不是說封山育林嗎?這就是他封的山。
哧啦一聲,他低下頭,黑棉褲在膝蓋處被挂破了,露出了白白的棉花。
他既心疼新棉褲,又埋怨逼他換衣服的兒子,可也有些得意。
褲子是被露出土的一截鐵蒺藜網挂破的,那是他從山下鐵路旁拾到,拖了幾裡山路拖上來的。
他絕不知道精衛填海的故事。
但他填這溝,像是着了魔似的,隻要見了帶棘刺、蒺藜的東西,是遠是近都像寶貝似地拾來扔在這裡。
天長日久,這半裡長的挺寬坦的路填得沒人能走了。
他看了看陡坡上長滿的叢叢棗刺,他今天沒時間割,“下回再來補上吧……”他自言自語地叨唠着,離開了這段布滿荊棘的山谷。
霧氣朦胧中,鳳凰嶺隐隐出現了。
一個突兀而起的小孤峰在雲霧的環繞中像是轉頭顧盼的鳳頭,接連三個弧形嶺,一個比一個低,一個比一個平緩舒展,柔和迤逦地描畫出鳳凰肩、背、尾的飄曳曲線。
鳳凰嶺并不大,但這幾十裡山嶺卻因此而得名。
祖輩傳說,這山上原來長滿一樣高低大小的柏樹,遠看像個綠鳳凰,夏日陰涼連個蚊蠅也不飛。
但後來就一直是荒山秃嶺了。
悶大爺從1952年上山種樹,主要的汗都流在這兒了。
現在秃山又變成綠鳳凰了。
到處是濃蔭蔽日的樹林。
前年來了個戴金絲眼鏡的老林業專家,領着學生滿山轉着估了一下,鳳凰嶺上現在有松柏林三千畝,山桃、山杏、槐、柳、楊、桦、榆總有四十多萬株,這都是悶大爺自己和他領着人一棵棵種起來的啊。
一到鳳凰嶺,霧更清涼了,樹更濕綠了,老人像見了親人一樣,覺得喉嚨又哽住了。
他又咳嗽一陣。
他到了他真正的家裡。
這裡每一棵樹他都認識,每一條山石小路他都能摸黑走個順順當當,每一棵眉眼奇特點的樹,每一塊大一點的有模樣的石頭,他都給它們起過名字。
名字都是“小”字開頭。
這棵歪脖松,叫“小歪脖”,二十多年前種它時,被山風吹倒過,後來用木棍撐綁着,長着長着落下個歪脖。
那棵高突突立在柏樹群裡的鑽天楊,叫“小大個”,也不知道它是怎麼混在柏樹林裡冒出來的,就顯它的個高。
路邊這棵槐樹叫“小迷糊”,那樣就像個迷迷糊糊流鼻涕的憨小子。
它旁邊這塊半人高的花石頭叫“小胖墩”,它就像個胖墩娃娃蹲在那兒咧嘴笑呢。
他一進鳳凰嶺的林子,就開始不停地和這一大家子唠叨開了。
你這個“小歪脖”越歪得厲害了,你這個“小迷糊”就成天睡不醒,你這個“小胖墩”傻樂啥?他數落着,念叨着,一路沒完。
沿着小路上個草坡,踏翻了一塊腳掌大的石頭,他又駝着背一步步慢慢退回來,撿起石頭放回原來的泥窩印裡。
鳳凰嶺在他眼裡是有知有覺、有血有肉的活靈東西,不能随便傷皮動骨。
當他沿着蜿蜒小路穿過蔽天的松林時,頭頂上小松鼠眨着眼在枝杈上機靈地跳來躍去,二十年前就開始見它們了,現在鬧不清它們有多少了。
蹚過草坡時,驚起一隻長尾巴野雞撲騰着翅膀飛蹿起,遠遠地落到了對面的草坡上不見了,最早見野雞有十三四年了。
頭頂的陰雲上,好像有隻老鷹在盤旋,他仰頭看了一會兒,看不清。
可他知道,鳳凰嶺上有一對黑頭雕,前年來的,去年哺了雛兒。
還有一對白頭雕,是大前年來的,一直沒見它們下雛兒,不知是哪兒不服水土了?山上的樹多了,林密了,遷來的鳥獸也多了,還有黃翅、黑棒槌、啄木鳥、貓頭鷹、山雞、石雞、野兔、獾子、狐狸……他都知道。
他心中有一本它們遷居來的戶口簿。
每發現一個新客,他就像喝醉了酒一樣,樂陶陶的,這是他最大的驕傲。
三十年前的秃嶺子,連個雀兒都沒影。
這不是他的功勞? 他現在最惦念的是今年清明那天在鳳凰嶺上第一次發現的一隻野山羊。
那天,它驚愣愣地立在松林邊的草坡上,一動不動地遠遠看着他,而後一蹿一躍地上了陡坡跑沒影了。
後來又見了它三四回。
昨天來鳳凰嶺,那隻野山羊站在崖頂上高高地看着他,他把特意帶來的一瓦盆玉米粒放在了它出沒的草坡上就走了。
這不是,又到昨天的地方了。
青草坡上那隻黑瓦盆還在,裡面的玉米粒一顆也不剩了。
是野山羊吃的嗎?他低頭用腳蹚着草叢,在瓦盆四周發現了野山羊的糞蛋蛋。
他高興了,趕緊又放下背簍,從裡面拿出一個沉甸甸的小布袋,嘩地又往瓦盆裡傾倒了一二斤黃澄澄的玉米粒。
小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