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屜的窩頭。

    他砰地蓋上鍋蓋,把旁邊幾個放米面的大甕都一一打開,抓起來一看,沒有白的,都是黃的。

     “爹,我送來的白面呢?” “我背到下面車站上換了。

    ”悶大爺坐在門坎上編着荊條筐。

    院子裡已經底朝上一個扣一個地摞着十來個編好的筐了,到時候都可以捎下山賣錢。

     “好好的白面不吃,都換粗糧吃幹啥?你要不夠吃,我再多送點白面來。

    ” “夠夠夠,夠了,我都夠了……我是牙不行,白面粘牙,還是這窩頭爽口……”悶大爺擡起昏花的老眼小心地看了看兒子,唠唠叨叨地解釋道。

    他眼裡又閃出一絲緊張來。

    這糧食裡又有他的一個秘密。

     “爹,你是說啥也不下山了?” “你要讓我好好活兩年,就讓我一個人在山上呆着。

    ” 兒子瞪着他愣了一會兒,無可奈何地搖搖頭,拉開帶來的黑色人造革旅行袋,從裡面提出一瓶香油,兩瓶豆油,一瓶特制醬油,一瓶熏醋,一罐豆瓣辣醬,咚咚地蹾在桌上,最後雙手小心地端出一個青花白瓷的大泡菜壇子,裡邊是一隻炖得爛乎乎的連湯母雞:“這是海海他媽給你炖的。

    ”又取出一盒電池,拿過半導體收音機和電筒,把電池都換了,廢電池劈劈啪啪都扔在了牆角。

    悶大爺心疼地往牆角瞅了一眼,放下手中編的筐,拿起一個小笸籮,到院裡給孫孫摘豆角去了。

     他是鐵石心,到死不離開山了。

    可當他站在籬笆牆院門口,看着兒孫相牽着下山時,心裡也像丢了什麼。

    小海一隻手拉着他爸爸一蹦一跳向下走着,一隻手不斷回過頭來向他搖着:“爺爺,你當心身體。

    ”奶聲奶氣的聲音隔着霧氣傳來,老人的眼睛濕了。

     他回到屋裡,收拾着兒子帶來的東西。

    半導體收音機下面壓着的三張嶄新的拾元票子,又使他喉嚨頭有點哽住了。

    不過,山裡人沒那麼多傷感。

    他咳嗽兩聲,哽咽勁兒就過去了。

    新票子硬刷刷地劃拉着他布滿粗繭和幹裂的手,他感到舒服實在。

    在他眼裡,錢買的東西從來不如自家種的東西好。

    買的菜就不如自己種的菜新鮮,買的果子就不如自家樹上結的甜,就連花錢買的水(自來水)也不如自己到泉眼擔的水清涼。

    可是,錢本身在他心目中卻還是一尊神。

     自古以來離了錢就不行。

     他打開箱子,手瑟瑟縮縮地一直翻到箱底,最後,像捧寶貝似的捧出一個紅漆小木匣,尺二長,八寸寬,像個梳妝匣。

    他小心翼翼地放到床上。

    外面門咯吱一聲響,他一驚,看了看是風,這才放了心。

    關了門,打開匣子,裡面是個紅布包。

    打開紅布包,裡面是黑污的黃油布,打開幾層油布,他的眼睛在晦暗中亮了。

    全是錢啊。

    有解放初期的一萬元算一元的票子,有三十年來各種版面、各種面值的大小人民币,拾元的,伍元的,貳元的,壹元的,貳角的,壹角的,新的,舊的,紅的,綠的,還有嘩啦啦響的鋼鏰。

     他把三張拾元的票子又加了進去。

     總數他是知道的,記得比自己的年齡還清楚。

    連同今天這三十塊,是五千三百三十塊零三角。

    這是他幾十年編筐賣籮、省吃儉用積蓄下的。

    每張票子他差不多都認識,能說出它的來曆。

     這筆錢他沒告訴過人,這是他的秘密。

     但是,眼下揪心的是他當天的秘密。

    他今夜要去幹一件頂要緊的大事,要趕緊動身。

    明天縣委書記就來了。

     他裡三層外三層地包起錢,捏了又捏,還不放心,又打開看了看,沒有少,這才再包起,放到匣子裡。

    臨往箱子裡放時,掂着匣子的分量又不放心了,又打開匣子看了看,确信錢還實實地在裡頭,這才探着頭把匣子放到箱子最底下,蓋上衣服,隔着幾層衣服按了按,又把床上堆的衣服都放進去,關上箱子。

     他掀開鍋蓋在懷裡揣上五六個窩頭,一個鹹菜疙瘩,拿上手電棒、割草鐮刀,背上背簍,剛準備出門,又看見桌上套着黑皮套的半導體收音機了。

    帶不帶它呢?城裡的洋玩意,就這戲匣子他喜歡。

    背着在山上轉,能聽個戲,沒有戲,也能随便聽個響,解悶。

    更重要的是,常常能聽到廣播保護山林的事,那最緊要了。

    可今天,天不對,可能要下雨,自己的老寒腿酸疼疼的。

    算了,不帶了,淋壞了。

    他把半導體收音機也瑟瑟地放進了箱子。

     可他又看見那櫃上靠牆立着的十幾個獎狀鏡框了,被兒子都碰歪了。

    他上去一個一個把它們立好,排齊。

    左右端詳了幾遍。

    他不識字,可知道這都是獎他種樹、看林、綠化的。

    有的鏡框早漆皮剝落,隔着玻璃,獎狀紙也變成焦黃了;有的玻璃早碎裂了,他用布條面糊歪七斜八地粘着;有的是新楚楚亮閃閃的。

    獎狀不管是新是舊,下面都蓋着圓紅大印。

    他知道,這圓紅大印是比錢還實在管用的東西。

    那些把獎狀雙手遞給他的公社、縣裡、還有更上邊的領導們,都笑咪咪地和他握過手。

    他别的事記不住,給他發獎狀的人他一輩子忘不了。

     他總算出了草房門。

     籬笆院四周的綠樹上霧氣缭繞,鳥鳴一片。

    他在草房前後的青石闆上撒了幾把小米高粱。

    那是他每天離開草房前留下喂鳥的。

    他一邊撒一邊低着頭粗聲甕氣地和樹上的鳥叨唠着:“給你們把食留這兒了,看見了不?” 拉上籬笆門一出院子,他就警覺地擡起頭,霧氣彌漫中,下面上山的小路上傳來說笑聲。

    不一會兒,幾個小夥子扛着兩支獵槍從霧氣裡慢慢露了出來。

     “悶大爺,這霧今天啥時散?”小夥子們問道。

    這裡有幾個是山下鳳凰嶺火車站的鐵路工人,大多認識他。

     “今天霧散就是下雨了。

    ”悶大爺回答,心中有些緊張,他最怕人上山打獵。

     “得了,那還打什麼勁啊。

    ”一個一口地道北京腔的年輕人對同夥說。

     “老頭,這山上有什麼打的沒有?”這是個留着小胡子戴着鴨舌帽的小夥子。

     “沒有,沒有。

    ” “連個兔子、狐子都沒有?沒個活的?”小胡子懷疑地看着悶大爺。

     老漢的樣子再忠厚不過了:背幾乎駝成直角,頭不得不很吃力地擡着,頭和背又是一個直角。

    穿着一身黑衣服,整個身子的姿勢就像個墨寫的“句”字。

    完全的秃頂,渾濁的小眼睛愣怔地瞅着人。

     “前兩天倒是來過個豹子。

    ”忠厚人急了,也順口謅開瞎話了。

     年輕人吐着舌頭,互相看了看。

     “不怕,六七個人,兩杆槍還怕個豹?”小胡子充硬漢地說道,“山上還有啥?” “就是蛇多。

    我這草房頂上,見天蛇吊着尾巴。

    ” 年輕人搔着後腦勺,毛了。

     “得了,回吧,不是地兒。

    ”老北京說。

     “白來了?”小胡子說。

     “不白來,不白來,”悶大爺唠叨着推開籬笆院門,“把我這山上種的豆角、黃瓜摘上點吧。

    ”能送這幾個後生趕緊下山,把幾畦菜都賠上他也心甘情願。

     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