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隻見麥粒刷刷刷地落成一條線,眼睛的餘光可以瞅見灰土、麥殼飄飄而走。
聽見周圍幾個農民笑呵呵地說:“隊長這兩下,已經像個老把式了。
”他便嘿嘿一笑,繼續和對面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你一下我一下地揚着,一口氣将一堆小麥揚了一遍。
擡頭擦着額上的汗,看一下場上,灰土和麥殼薄薄地鋪了一層,這邊揚好的麥粒又成了東西走向的一脈小山。
用大掃帚将這脈小山邊上掃幹淨,再迎着南風揚第二遍,這一次就徹底揚淨了。
越是輕的東西飄得越遠,麥粒最重落得最近。
麥粒和麥粒重量也有差别,越迎風落得近的,麥粒越飽滿,要留麥種,就要貼着迎風的一面将一部分麥粒先收起來,不留麥種,就當下将揚好的麥粒堆成一堆,一邊堆一邊也就混勻了。
然後,張開一個個麻袋,簸箕木鍁一起上,裝個滿,紮上麻袋口,兩個人用木杠擡起一杆大秤,用秤鈎挂住麻袋,挑起來一個個過秤,當保管的、當會計的、當隊長的一一記了數。
小夥子們蹲下身将一個個麻袋上到肩背上,低着頭将它們扛到麥場旁邊的庫房裡。
等麥子都打完了,派出馬車将公糧送到縣裡一交,剩下的麥子一部分分給本隊社員,留作種子的小麥就拉到村裡的另一個庫房裡鎖起來,這夏收的一件大活就算了結。
這邊麥子剛收好,那邊吃完飯的人們又都來了,操起了木杈将沒有碾過的麥垛拆開,很快抖松鋪滿一場。
盧小龍這才和幾個揚場的農民一起回村吃飯。
進了村,各回各家,盧小龍在返回知青點前,決定先到劉堡村的機磨房和油坊看一看。
劉堡村是一個生産大隊下分兩個生産小隊,實行兩級核算。
一年農業的收支都是小隊的事,隻有機磨房、油坊是大隊所有,也是大隊的主要經濟基礎。
過去多少年内,機磨房和油坊是全村農民意見最大的地方,總是賬目不清,現在,都換成了知識青年掌管,也成了盧小龍要操心的地方了。
盧小龍現在管着兩攤事:一攤,是生産小隊的事;又一攤,就是知識青年集體。
三十個人一半對一半地分在了兩個生産小隊,不少人在生産小隊裡擔任了職務,又有人到了大隊機磨房、油坊;然而,三十個人還是一個大家庭,用他們的話講:“對外實行社會主義,對内實行共産主義。
”每個人在村裡各掙各的工分,最後都交到知青點,每個人在隊裡分的糧油也都如數交到知青竈上。
他現在管着的這個“大家庭”在村裡已經很有勢力了,用村裡人的話講,他現在管着半個劉堡村。
帶着這樣的感覺,他不僅覺得自己是第一生産小隊的當家人,對整個劉堡大隊似乎也有當一點家的意思。
機磨房亮着燈,幾台磨面機正在隆隆地轉着,本村外村來磨玉米、磨麥子的農民都守着自己的糧食袋,按規矩排着隊。
知識青年中的大個子高偉民,現在負責着機磨房,他一臉粉白地從粉塵飛揚的機器旁走過來,扯着大嗓門對盧小龍說:“今天活多,我晚點回竈上吃飯。
”盧小龍點點頭,看見他又在忙着張羅一台台機器,和一個個加工糧食的農民捂着耳朵在隆隆的機器聲中說着話。
一袋玉米打開,高偉民拿在手裡看看,覺得夠幹燥,可以加工,便撂到大磅秤上稱出分量,然後倒入磨面機的進料鬥裡,機器哐啷哐啷地運轉着,将黃澄澄的玉米面徐徐吐了出來,農民在另一頭張着口袋接着。
這邊面吐完了,那邊玉米皮收到另一個袋裡,農民有錢,就按斤數交錢,沒錢,就把玉米皮留下,充作加工費了。
一袋麥子拿來,也是抓起來看一看,太濕的便拒絕加工,夠幹了,過了秤,也倒到磨面機進料鬥裡,然後問你要什麼粉?全麥粉,就白面麸子一出到底,100斤還是100斤;要出九0粉,就是100斤麥子磨出90斤面,收10斤麥麸;要出八七粉,就是城裡人現在吃的标準粉;要出八一粉,100斤麥子出81斤白面,收19斤麸子,就是城裡人吃的富強面。
磨完了,也是有錢交錢,沒錢扣一定數量的麸子充加工費。
高偉民帶着一個小個子的知識青年照顧着三台磨面機,過秤,算賬,收錢,收麸子,忙得不可開交。
盧小龍看了一下磨房裡外排着隊的幾十個男女老少,便出了機磨房。
一離開粉塵飛揚、轟隆聲震耳的機磨房,呼吸一下舒暢了,頭腦也十分清醒。
機磨房旁邊就是油坊,主要給劉堡村和周圍幾個村的生産隊加工棉花籽。
摘下來的棉花被機器軋過,棉花就是棉花,棉花籽就是棉花籽了,棉花籽在火上蒸熱,壓榨成餅,出來的就是棉籽油,這是這帶農村主要的食用油。
油坊裡燈光灰暗,油氣騰騰,一進去就濕熱嗆人,憋得人喘不上氣來,七八個青壯年都隻穿着短褲衩,裸着上身,一身汗水地在昏暗中忙碌着。
一個叫何廣平的男知青在這裡負責,他走過來沖盧小龍敦厚地笑笑。
他個子挺高挺壯,卻是小孩面孔,像是學生在學校看到家長來看望自己一樣,很高興,特别想彙報一下自己的成績。
盧小龍每次來這裡,都能體會到一點當家長的愉快。
何廣平在蒸氣騰騰的昏暗中指着油坊,介紹着這幾天榨油的情況。
大蒸爐呼呼地燒着旺火,榨油的程序在一派近乎原始的勞動中進行着。
盧小龍早已熟悉這裡的程序,每次來,他都要在蒸氣騰騰的油坊中烤一會兒,他要表示對知青大家庭中每個成員的特别關心,把三十個人緊緊團結在自己身邊。
他囑咐着:“早點完事,就回去吃飯休息。
”這等于是對何廣平廢寝忘食的勞動态度給予了最好的肯定。
從油坊出來,好像從蒸籠裡鑽出來一樣,一股小風迎面吹來,山村裡炎熱的夏天顯得近乎涼爽了。
他正在往回走着,一聲招呼,月光下遇到劉堡大隊黨支部書記劉仁鑫了。
這是一個高顴骨尖下巴的矮瘦小夥子,在縣城中學讀過幾年書,
聽見周圍幾個農民笑呵呵地說:“隊長這兩下,已經像個老把式了。
”他便嘿嘿一笑,繼續和對面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你一下我一下地揚着,一口氣将一堆小麥揚了一遍。
擡頭擦着額上的汗,看一下場上,灰土和麥殼薄薄地鋪了一層,這邊揚好的麥粒又成了東西走向的一脈小山。
用大掃帚将這脈小山邊上掃幹淨,再迎着南風揚第二遍,這一次就徹底揚淨了。
越是輕的東西飄得越遠,麥粒最重落得最近。
麥粒和麥粒重量也有差别,越迎風落得近的,麥粒越飽滿,要留麥種,就要貼着迎風的一面将一部分麥粒先收起來,不留麥種,就當下将揚好的麥粒堆成一堆,一邊堆一邊也就混勻了。
然後,張開一個個麻袋,簸箕木鍁一起上,裝個滿,紮上麻袋口,兩個人用木杠擡起一杆大秤,用秤鈎挂住麻袋,挑起來一個個過秤,當保管的、當會計的、當隊長的一一記了數。
小夥子們蹲下身将一個個麻袋上到肩背上,低着頭将它們扛到麥場旁邊的庫房裡。
等麥子都打完了,派出馬車将公糧送到縣裡一交,剩下的麥子一部分分給本隊社員,留作種子的小麥就拉到村裡的另一個庫房裡鎖起來,這夏收的一件大活就算了結。
這邊麥子剛收好,那邊吃完飯的人們又都來了,操起了木杈将沒有碾過的麥垛拆開,很快抖松鋪滿一場。
盧小龍這才和幾個揚場的農民一起回村吃飯。
進了村,各回各家,盧小龍在返回知青點前,決定先到劉堡村的機磨房和油坊看一看。
劉堡村是一個生産大隊下分兩個生産小隊,實行兩級核算。
一年農業的收支都是小隊的事,隻有機磨房、油坊是大隊所有,也是大隊的主要經濟基礎。
過去多少年内,機磨房和油坊是全村農民意見最大的地方,總是賬目不清,現在,都換成了知識青年掌管,也成了盧小龍要操心的地方了。
盧小龍現在管着兩攤事:一攤,是生産小隊的事;又一攤,就是知識青年集體。
三十個人一半對一半地分在了兩個生産小隊,不少人在生産小隊裡擔任了職務,又有人到了大隊機磨房、油坊;然而,三十個人還是一個大家庭,用他們的話講:“對外實行社會主義,對内實行共産主義。
”每個人在村裡各掙各的工分,最後都交到知青點,每個人在隊裡分的糧油也都如數交到知青竈上。
他現在管着的這個“大家庭”在村裡已經很有勢力了,用村裡人的話講,他現在管着半個劉堡村。
帶着這樣的感覺,他不僅覺得自己是第一生産小隊的當家人,對整個劉堡大隊似乎也有當一點家的意思。
機磨房亮着燈,幾台磨面機正在隆隆地轉着,本村外村來磨玉米、磨麥子的農民都守着自己的糧食袋,按規矩排着隊。
知識青年中的大個子高偉民,現在負責着機磨房,他一臉粉白地從粉塵飛揚的機器旁走過來,扯着大嗓門對盧小龍說:“今天活多,我晚點回竈上吃飯。
”盧小龍點點頭,看見他又在忙着張羅一台台機器,和一個個加工糧食的農民捂着耳朵在隆隆的機器聲中說着話。
一袋玉米打開,高偉民拿在手裡看看,覺得夠幹燥,可以加工,便撂到大磅秤上稱出分量,然後倒入磨面機的進料鬥裡,機器哐啷哐啷地運轉着,将黃澄澄的玉米面徐徐吐了出來,農民在另一頭張着口袋接着。
這邊面吐完了,那邊玉米皮收到另一個袋裡,農民有錢,就按斤數交錢,沒錢,就把玉米皮留下,充作加工費了。
一袋麥子拿來,也是抓起來看一看,太濕的便拒絕加工,夠幹了,過了秤,也倒到磨面機進料鬥裡,然後問你要什麼粉?全麥粉,就白面麸子一出到底,100斤還是100斤;要出九0粉,就是100斤麥子磨出90斤面,收10斤麥麸;要出八七粉,就是城裡人現在吃的标準粉;要出八一粉,100斤麥子出81斤白面,收19斤麸子,就是城裡人吃的富強面。
磨完了,也是有錢交錢,沒錢扣一定數量的麸子充加工費。
高偉民帶着一個小個子的知識青年照顧着三台磨面機,過秤,算賬,收錢,收麸子,忙得不可開交。
盧小龍看了一下磨房裡外排着隊的幾十個男女老少,便出了機磨房。
一離開粉塵飛揚、轟隆聲震耳的機磨房,呼吸一下舒暢了,頭腦也十分清醒。
機磨房旁邊就是油坊,主要給劉堡村和周圍幾個村的生産隊加工棉花籽。
摘下來的棉花被機器軋過,棉花就是棉花,棉花籽就是棉花籽了,棉花籽在火上蒸熱,壓榨成餅,出來的就是棉籽油,這是這帶農村主要的食用油。
油坊裡燈光灰暗,油氣騰騰,一進去就濕熱嗆人,憋得人喘不上氣來,七八個青壯年都隻穿着短褲衩,裸着上身,一身汗水地在昏暗中忙碌着。
一個叫何廣平的男知青在這裡負責,他走過來沖盧小龍敦厚地笑笑。
他個子挺高挺壯,卻是小孩面孔,像是學生在學校看到家長來看望自己一樣,很高興,特别想彙報一下自己的成績。
盧小龍每次來這裡,都能體會到一點當家長的愉快。
何廣平在蒸氣騰騰的昏暗中指着油坊,介紹着這幾天榨油的情況。
大蒸爐呼呼地燒着旺火,榨油的程序在一派近乎原始的勞動中進行着。
盧小龍早已熟悉這裡的程序,每次來,他都要在蒸氣騰騰的油坊中烤一會兒,他要表示對知青大家庭中每個成員的特别關心,把三十個人緊緊團結在自己身邊。
他囑咐着:“早點完事,就回去吃飯休息。
”這等于是對何廣平廢寝忘食的勞動态度給予了最好的肯定。
從油坊出來,好像從蒸籠裡鑽出來一樣,一股小風迎面吹來,山村裡炎熱的夏天顯得近乎涼爽了。
他正在往回走着,一聲招呼,月光下遇到劉堡大隊黨支部書記劉仁鑫了。
這是一個高顴骨尖下巴的矮瘦小夥子,在縣城中學讀過幾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