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太陽早已下山了,盧小龍領着犁地耙地的人牽着牛扛着犁往村裡走。
劉堡村生産大隊共有一百六七十戶人家,六七百口人,下面分着兩個生産小隊,經過半年多的實幹,他被選為第一生産小隊的隊長,兩個副隊長是貧下中農,會計和庫房保管現在也由知識青年擔任,現在,第一生産小隊整個在盧小龍的領導下,第二生産小隊的會計和保管也換成了知識青年。
北京來的學生大公無私的實幹精神已經在當地農民中獲得一緻公認,這也是盧小龍領着三十個知識青年幹出來的成果,現在,下地幹活在他眼裡有了新的意義。
河灘地裡的麥子剛剛收過,沒犁過的還留着一行行麥茬,犁過的已經平整疏松地鋪在那裡,像褐色的地毯,勻勻的看着很舒服。
快到村邊時,他們将缰繩在牛脖子上一繞,放開手,十幾頭黃牛都加快步子向着村裡的飼養棚小跑起來,牛兒饑了渴了,不然他們這會兒還不會收工。
前面坡上,一層層梯田裡種着秋莊稼,大多是玉米,綠綠的已經沒膝蓋高,鋤地的人還沒有收工,遠遠地看到盧小龍領着犁地的人回來,一個黑瘦的中年農民放下鋤沖盧小龍擺了擺手,指了指面前的玉米地,嚷了一聲:“我們鋤完這一片再收工。
”幾十個人都直起腰從玉米地裡往這邊看,沖他嚷的黑瘦農民是副隊長根喜,盧小龍一指村邊的打麥場,回了一聲嚷:“我去場上招呼一下。
”犁地耙地的都是些中老年農民,村裡幹活的把式,盧小龍放他們先回家歇去了,自己卻拐了個彎,來到村邊的打麥場。
打麥場上,另一個副隊長來福正領着人幹活,看到盧小龍過來,他滿場吆喝的嗓門更大了。
劉堡村按照幾百年來的規矩,将割下的麥子一捆捆紮好,肩挑、牛馱、車拉運到打麥場,先在四邊堆成麥垛,上邊苫上草席,以防陰天下雨,而後,抓緊每一個晴天打麥子。
他們将一垛麥子扒開,漫鋪在場上,松松的有一尺多厚,人拉着幾個石碾子碾場。
碾子不輕不重地在麥草上一遍又一遍碾過,松軟的麥草就軋實了。
這時,人們便拿着木叉将麥草挑起抖松,麥穗裡的麥粒嘩嘩地漏在地上,抖松的麥草又厚厚地鋪在場上,再碾、再抖。
最後,麥穗上的麥粒都碾落了,鵝毛管一樣的麥杆也都碾癟了,就把碾過的麥草用木杈叉起來,在場邊垛成麥草垛。
這些碾過的麥草再用鍘刀鍘成寸長,就成為牛馬的飼料了。
盧小龍也操起一把木杈,木杈很大,有三四個大木齒,像彎彎的牛犄角一樣,貼地滑滑地往前一叉,将厚厚一層被碾實的麥草挑起來抖松,撂下來,抖上兩三叉,面前就成一大堆蓬松的麥草,再一叉把它們叉起來,挑到一邊。
這是最後一碾了,草是草,麥粒是麥粒了,踏着地上厚厚一層滾滾的麥粒十分舒服。
二十來個人一人一把木杈,從四面将場上碾過的麥草挑起來,抖盡麥粒後,往場邊草草地一堆,就有幾個老頭拿着大掃帚彎着腰将場上的麥粒歸成一堆,麥粒由大面積收成小面積,由薄變厚。
一個老頭把掃帚換成了平頭木鍁,将寸厚的麥粒往一起堆,拿掃帚的老頭跟在後面繼續掃着木鍁撮過的地方,又有幾把木鍁、一把大掃帚圍上去,将麥粒集中成堆。
這一夥都是些上年紀的農民,小夥子們在另一邊開始将碾過的麥草堆垛。
他們先用麥草在地上鋪出一個直徑丈許的正圓,然後,四面八方的木杈将麥草送上去,三四個小夥子站在上面用腳踩,也用木杈整理着,沒多一會兒,麥垛像個大圓塔一樣越堆越高,上面三四個小夥子站在塔頂上,更認真地在上邊将一層層麥草鋪好踩實,下邊的人不斷将麥草挑上去,同時有人圍着麥垛将那些露頭的麥草一把把揪出來,用木杈四周拍打着麥垛,麥垛要垛得實,垛得光,才能在風吹雨打中存得住。
麥垛更高了,上邊的小夥子紛紛跳下來,隻剩一個人在上面收頂,這時,麥垛幾乎有三人高了。
用木杈往上挑麥草,要有力氣,有技術,像在深溝中挖土往上抛一樣,将木杈猛地挑到頭頂最高處,麥草沿着慣性飛上垛頂,上面的小夥子用手接住,然後鋪着理着,用腳踩着,在頂部收成蓑笠帽一樣的椎形,苫上草席,用繩子綁紮住。
這時,上面的小夥子拍拍手,周圍的人便用蓬松的麥草給他堆個堆,他先把木杈扔下來,然後高興地呼喊着縱身一跳,陷落在蓬松的麥草堆中。
天黑了,場上已經亮了幾盞電燈,幾個揚場的把式開始揚場。
垛麥草的人拍打着身上的衣服,抓緊時間回家吃飯。
吃完飯回來,揚場的也就揚完了,再接着攤場、碾場、收場、垛垛。
俗話說:“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正是陰曆五月,接連晴上一些天,把場上的活幹完,全年一半的收成就入庫了,那時,老天爺再穩穩地下起雨來,把秋莊稼澆個透,種地的人這一年就多少能夠将肚子填個半飽。
盧小龍又操起一把木鍁加入揚場的行列。
當生産隊長,第一要帶頭苦幹,第二要會幹,第三要會派活,第四要分配公平。
他現在是一邊學一邊幹,帶着人去犁地,他就跟着學犁地、耙地;帶着人在打麥場上,他就一心操練場上的活計;功夫不負有心人,隻要肯學,農村的活都不難。
金燦燦的麥粒像一脈小山東西順在打麥場的南邊,就着不大不小的南風,用木掀鏟起一鏟麥粒,揚到空中,麥粒在空中呈扇形揚開,風把裡邊的灰土、麥殼都飛飛揚揚地往北吹了,沉甸甸的麥粒便成東西一條線齊齊地落在地上。
盧小龍這兩天已經掌握了揚場的要領,操起木鍁就有琢磨技術和表現技術的熱情。
那一揚,要把木鍁中的麥粒盡可能揚開,出來的扇形迎着風垂直于地面,才能讓風将麥殼和土吹淨,同時麥粒齊齊地東西一線落在地上。
幹得起勁時,就隻需一掀一掀往空中揚,頭都不擡
劉堡村生産大隊共有一百六七十戶人家,六七百口人,下面分着兩個生産小隊,經過半年多的實幹,他被選為第一生産小隊的隊長,兩個副隊長是貧下中農,會計和庫房保管現在也由知識青年擔任,現在,第一生産小隊整個在盧小龍的領導下,第二生産小隊的會計和保管也換成了知識青年。
北京來的學生大公無私的實幹精神已經在當地農民中獲得一緻公認,這也是盧小龍領着三十個知識青年幹出來的成果,現在,下地幹活在他眼裡有了新的意義。
河灘地裡的麥子剛剛收過,沒犁過的還留着一行行麥茬,犁過的已經平整疏松地鋪在那裡,像褐色的地毯,勻勻的看着很舒服。
快到村邊時,他們将缰繩在牛脖子上一繞,放開手,十幾頭黃牛都加快步子向着村裡的飼養棚小跑起來,牛兒饑了渴了,不然他們這會兒還不會收工。
前面坡上,一層層梯田裡種着秋莊稼,大多是玉米,綠綠的已經沒膝蓋高,鋤地的人還沒有收工,遠遠地看到盧小龍領着犁地的人回來,一個黑瘦的中年農民放下鋤沖盧小龍擺了擺手,指了指面前的玉米地,嚷了一聲:“我們鋤完這一片再收工。
”幾十個人都直起腰從玉米地裡往這邊看,沖他嚷的黑瘦農民是副隊長根喜,盧小龍一指村邊的打麥場,回了一聲嚷:“我去場上招呼一下。
”犁地耙地的都是些中老年農民,村裡幹活的把式,盧小龍放他們先回家歇去了,自己卻拐了個彎,來到村邊的打麥場。
打麥場上,另一個副隊長來福正領着人幹活,看到盧小龍過來,他滿場吆喝的嗓門更大了。
劉堡村按照幾百年來的規矩,将割下的麥子一捆捆紮好,肩挑、牛馱、車拉運到打麥場,先在四邊堆成麥垛,上邊苫上草席,以防陰天下雨,而後,抓緊每一個晴天打麥子。
他們将一垛麥子扒開,漫鋪在場上,松松的有一尺多厚,人拉着幾個石碾子碾場。
碾子不輕不重地在麥草上一遍又一遍碾過,松軟的麥草就軋實了。
這時,人們便拿着木叉将麥草挑起抖松,麥穗裡的麥粒嘩嘩地漏在地上,抖松的麥草又厚厚地鋪在場上,再碾、再抖。
最後,麥穗上的麥粒都碾落了,鵝毛管一樣的麥杆也都碾癟了,就把碾過的麥草用木杈叉起來,在場邊垛成麥草垛。
這些碾過的麥草再用鍘刀鍘成寸長,就成為牛馬的飼料了。
盧小龍也操起一把木杈,木杈很大,有三四個大木齒,像彎彎的牛犄角一樣,貼地滑滑地往前一叉,将厚厚一層被碾實的麥草挑起來抖松,撂下來,抖上兩三叉,面前就成一大堆蓬松的麥草,再一叉把它們叉起來,挑到一邊。
這是最後一碾了,草是草,麥粒是麥粒了,踏着地上厚厚一層滾滾的麥粒十分舒服。
二十來個人一人一把木杈,從四面将場上碾過的麥草挑起來,抖盡麥粒後,往場邊草草地一堆,就有幾個老頭拿着大掃帚彎着腰将場上的麥粒歸成一堆,麥粒由大面積收成小面積,由薄變厚。
一個老頭把掃帚換成了平頭木鍁,将寸厚的麥粒往一起堆,拿掃帚的老頭跟在後面繼續掃着木鍁撮過的地方,又有幾把木鍁、一把大掃帚圍上去,将麥粒集中成堆。
這一夥都是些上年紀的農民,小夥子們在另一邊開始将碾過的麥草堆垛。
他們先用麥草在地上鋪出一個直徑丈許的正圓,然後,四面八方的木杈将麥草送上去,三四個小夥子站在上面用腳踩,也用木杈整理着,沒多一會兒,麥垛像個大圓塔一樣越堆越高,上面三四個小夥子站在塔頂上,更認真地在上邊将一層層麥草鋪好踩實,下邊的人不斷将麥草挑上去,同時有人圍着麥垛将那些露頭的麥草一把把揪出來,用木杈四周拍打着麥垛,麥垛要垛得實,垛得光,才能在風吹雨打中存得住。
麥垛更高了,上邊的小夥子紛紛跳下來,隻剩一個人在上面收頂,這時,麥垛幾乎有三人高了。
用木杈往上挑麥草,要有力氣,有技術,像在深溝中挖土往上抛一樣,将木杈猛地挑到頭頂最高處,麥草沿着慣性飛上垛頂,上面的小夥子用手接住,然後鋪着理着,用腳踩着,在頂部收成蓑笠帽一樣的椎形,苫上草席,用繩子綁紮住。
這時,上面的小夥子拍拍手,周圍的人便用蓬松的麥草給他堆個堆,他先把木杈扔下來,然後高興地呼喊着縱身一跳,陷落在蓬松的麥草堆中。
天黑了,場上已經亮了幾盞電燈,幾個揚場的把式開始揚場。
垛麥草的人拍打着身上的衣服,抓緊時間回家吃飯。
吃完飯回來,揚場的也就揚完了,再接着攤場、碾場、收場、垛垛。
俗話說:“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正是陰曆五月,接連晴上一些天,把場上的活幹完,全年一半的收成就入庫了,那時,老天爺再穩穩地下起雨來,把秋莊稼澆個透,種地的人這一年就多少能夠将肚子填個半飽。
盧小龍又操起一把木鍁加入揚場的行列。
當生産隊長,第一要帶頭苦幹,第二要會幹,第三要會派活,第四要分配公平。
他現在是一邊學一邊幹,帶着人去犁地,他就跟着學犁地、耙地;帶着人在打麥場上,他就一心操練場上的活計;功夫不負有心人,隻要肯學,農村的活都不難。
金燦燦的麥粒像一脈小山東西順在打麥場的南邊,就着不大不小的南風,用木掀鏟起一鏟麥粒,揚到空中,麥粒在空中呈扇形揚開,風把裡邊的灰土、麥殼都飛飛揚揚地往北吹了,沉甸甸的麥粒便成東西一條線齊齊地落在地上。
盧小龍這兩天已經掌握了揚場的要領,操起木鍁就有琢磨技術和表現技術的熱情。
那一揚,要把木鍁中的麥粒盡可能揚開,出來的扇形迎着風垂直于地面,才能讓風将麥殼和土吹淨,同時麥粒齊齊地東西一線落在地上。
幹得起勁時,就隻需一掀一掀往空中揚,頭都不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