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關燈
“他”當真能在美國彙合?她真的能成為大翻譯家,而“他”會成為大外交家?……他們的想法似乎很具體,但生活遠不是這樣,其中任何一步落空,一切就都成泡影了。

    人在青年時代都靠這種浪漫的理想支撐着生命的活力,而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實現(更不用講完全實現)青年時為自己設計的藍圖的。

    像這個陳小京,未來會什麼樣很難說,他們太不了解生活的複雜性了…… 一進人大會堂,前廳熱鬧非凡,這裡是有獎遊藝。

    套圈,紅紅綠綠的藤圈向小熊、小兔、小狗、小鹿飛去,套圈的人往前探着身小心翼翼地抛着,套空了,圍觀的衆人一聲歎息。

    套中了,衆人拍手。

    套完了,或興高采烈地去領獎,或拍拍手再到後面去排隊,蠕動的隊伍便往前挪一步。

    擲球,一個個彩紋皮球向袖珍籃筐抛去,進了便是好球,不進便滾到一邊。

    一個女籃球運動員,拍着小皮球掂量着,十發八中,好準,一片歡笑。

    高高大大的她挽着同樣高高大大的男友領獎去了。

    射擊,釣“魚”,小高爾夫球,電子遊戲……一攤一攤,項目繁多,數以千計的人在廳内喧嘩玩耍,到處晃動着兒童的笑臉。

     他們在廳内轉了一圈,看中了猜謎:這最有意思。

    人們仰看着千百張彩紙條,上面寫着謎語。

    你猜兩個。

    小莉說。

    好,猜兩個。

    他有了一點興緻。

    “上不上,下不下——打一個字”,這不是卡車的“卡”字嘛。

    “方方一座城,城上二十一個兵守城,城中十個兵巡城,城下八個兵掃城——打一個字”,這不是“黃”字嘛。

    ……好了,夠了,可以領兩個獎了。

    一人一個。

    他們手拉手往領獎處走。

    人類為什麼喜歡猜謎?他問。

    喜歡比智力呗。

    她答。

    他笑了笑:人類總是對未知的事情感興趣。

    你想想,軍事上的判斷,政治上的預計,經濟上的預測;生活中,對人的判斷,對大自然、天文地理的調查,對社會的研究,上天入地,勘探海洋,研究微觀世界,探索宇宙,人類始終在猜各種謎語,始終在求各種謎底。

    小莉快活地接着說:還有對人自身的研究。

    是。

    他點頭:人要研究的謎太多了。

    未知是一大魅力,甚至可以說是生命的全部動力。

    人類是靠思想占有世界的。

    未知就是未占有,未占有才有吸引力,才有熱情。

    你剛才講的追求不也是如此道理嗎? 你要當哲學家?小莉說。

     我這些天想研究人生哲學。

    李向南說。

     你再看這兒所有的遊藝,幾乎都可以看成人類生活的縮影。

    他又說。

    縮影什麼?人生就是競賽,就是争獎?小莉問。

    可以這樣說,而且項目很多。

    你可以選擇各種項目,首先選擇就要恰當。

    選擇對了,就最可能獲得成功,選擇錯了,就才智枉費。

    他答。

    那你選擇得對嗎?小莉又問。

    我?我現在不想具體談我。

    項目選擇對了,你還要發揮得好,既有你的能力問題,也有你的機遇問題,你套圈呢,旁邊人碰一下你的胳膊肘,你就不行了,必然性、偶然性都是有的。

    還有,失敗了要有重新排隊的耐心和勇氣。

    他又說。

    那你呢?小莉又問。

    他笑了:有時光有耐心和勇氣不行,如果隊太長了,聯歡晚會就要結束了,你就失去再排到的機會了。

     過前廳,入大會堂,一萬多座位幾乎座無虛席。

    舞台上演歌舞節目,第一個是雜技“獅子滾繡球”,正是滿堂紅火熱鬧。

    站着看了看,出來,樓上樓下各廳裡走走看看。

    橋牌廳一片優雅閑淡,棋弈廳圍棋國手在進行表演賽,象棋則是在“國手應衆”,一個國手同時與十個遊客對弈。

    還有乒乓球廳,國家隊運動員在進行表演賽。

     你累嗎?小莉看了看李向南的臉色,兩個人并肩緩緩走着。

     不累。

     快樂嗎? 不能用快樂來形容,不難過。

     你現在想什麼呢? 我現在挺安詳挺淡泊的,好像對一切事物都看得很清醒,對一切人也挺寬容。

    像剛才那個人踩了我一腳,還蠻不講理,我也不生氣,隻是笑笑。

    我現在好像是在看一部無聲電影,自己與所有的人在上面活動。

    我看着自己,思想飄來飄去,想着各種道理。

    世界挺透明,自己也挺透明。

     你能看透自己嗎? 我想這樣,我給你講講剛在人大會堂門口遙望廣場時的一個幻想吧。

    我想象着自己乘飛船去宇宙探險了……。

    他講完了。

     小莉驚愕了:我做過一個夢。

    和這相似。

    她把夢講了。

     兩個人在一張長椅上坐下了。

     你說,人有第六感覺嗎,有相互感應嗎?李向南說。

     有,要不為什麼咱倆做一樣的夢? 我那不是夢,我隻是幻想。

     你那是晝夢。

    白日夢。

     晝夢?他想了想,通了。

    既然是晝夢,它也該是“沒有實現的欲望”了?人是需要有些夢的。

    神話是整個人類的夢;夢,是一個人的神話。

    然而,人活在世上不能靠夢生活,更多的要靠透徹的理智。

    人應該有的是理想,是切合實際的目标。

     理想實現不了不就是夢想?小莉說。

     他思想中感到一下有力的震動,一道白色的光柱斜着照進腦海。

    他一時來不及細細審視,隻是又說了一句:那就該使理想更符合客觀規律。

     母親去世一些天了,範丹林越來越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失去。

    母親活着,那樣迂腐,那樣唠叨,那樣煩聒,那樣不講情理,一旦離開了,便覺得這個世界缺了一塊,好像有一邊塌陷了,不見藍天,不見綠地,是個巨大的黑洞了。

    宇宙的黑洞意義是可以想像的,感覺上的黑洞呢? 另一方面,他又比較快地适應了這個現實。

    那天塌地陷的黑洞,他不往那兒看,不多想,讓其在心中隐隐矗立着就罷了。

    母親的逝世讓他明确感到了自己的年齡,他已過了而立之年,他已不是青年——雖然社會上還稱他為青年經濟學家,該更加腳踏實地地思考和生活了。

     他踏入父親的書房準備和他談談,母親的辭世,真正孤單的是父親。

    他顯得老了,憔悴了,常常獨自坐在書房裡發呆。

    自己和姐姐不管如何想辦法陪他散步聊天,去公園,看展覽,他的神情都是灰黯的。

    “滿堂子孫不及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