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分析下去,咱們用一點時間,解剖一下陳曉時。
”說“陳曉時”,不說“我”,也是暖化氣氛的一種幽默。
白露完全被這個話題吸引了,女人常常感覺不到男人之間的微妙對峙,她認真地說:“陳曉時,我看你童年爬樹的心理記錄,感到你從小有一種優越感,一種俯瞰人的優越感。
” “是。
”陳曉時樂意地承認道,“而且我想,人們從高的空間地位往下看時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優越感,這和我們從高的社會地位、高的智能地位看别人時的優越感本質是相同的。
‘高’和‘低’本來是形容空間地位的,為什麼我們也用它來形容社會地位、文化水準、智力水平呢?就是因為這裡有一緻性。
我們常常把社會的、心理的、文化的衡量都予以空間化。
什麼叫‘居高臨下’?這不光形容我們站在高的空間俯瞰,也用來形容我們站在高的社會地位、心理地位俯瞰。
什麼叫上層、下層?這都是社會層次的空間化。
” “那你認為這種俯瞰他人的優越感是善的還是惡的?”白露認真地問。
“我們剖析别人,提供咨詢,帶有一種類似俯瞰的優越感,似乎是善的,為幫助人的,但細究,這裡也含着一種惡的情感。
優越感本身就是一種對人的不善,就是一種蔑視。
當我們解剖人時,仔細反省,心理深處隐隐潛藏着一種冷酷的快感。
解剖是什麼?就是批判,就是用手術刀,就意味着一種形式的‘宰割’。
怎麼會沒有惡呢?雖然它的結果是為别人咨詢,治療心理疾病。
” “你不是說解剖你嗎?”蔣家軒半幽默半認真地提醒道。
這是怎麼了?蔣家軒平時對自己一貫敬重服從,今天怎麼露出一種壓抑不住的對抗情緒來?陳曉時說:“我是非常願意這種解剖的,譬如今天上午我妻子去看望一個男性,他們過去關系不錯,我就心中很不自在,有些受不了。
我一天到晚給别人咨詢,可自己也是挺狹隘的。
” “你從小是一個被母親寵愛的孩子吧?”蔣家軒垂着眼問。
“可以說是這樣吧。
” “所以,你從來就習慣一個比他人更優越的地位。
在對待女人的态度上,據我觀察,”蔣家軒不自然地笑了一下,緩解一下說這話的不自然,“你是習慣于以自己為中心,讓所有的女人都崇拜你的。
” 陳曉時想了想,說:“你可以分析下去,我不反感,我甚至很欣賞這種分析。
” “什麼叫欣賞?這種口氣又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你一貫認為你是我們的領袖。
” “我覺得你分析得對。
” “所以你對待妻子的态度,據我們看來,”蔣家軒避開了“據我觀察”這個詞,“也不是一般的狹隘和嫉妒,而是和你整個對女人的态度相一緻的。
” “我是希望獲得女人崇拜的。
” “你這又是文飾,你總把别人對你的剖析限定在一個範圍内。
你不光希望崇拜,而是希望妻子以你為中心,為了你一點點心理上的平衡,就犧牲她的其他感情需要。
” “你再分析下去。
” “你對一切人,譬如在咨詢所對我們吧,也明顯有控制的欲望,你其實不允許别人在思想上偏離你的掌握。
” 陳曉時有點明白蔣家軒的情緒是怎麼回事了,蓄之已久,今天引發出來了。
“這個,我沒看出來。
”白露認真地接着蔣家軒的話。
“我希望你回顧一下童年,坦露你整個心理的背景材料,對自己作個分析。
”蔣家軒繼續說着。
“這個不是今天一時半時能做到的,以後可以做,我倒希望你接着剛才的話繼續解剖下去。
我承認我有某種控制欲,大概每個男人都有吧。
我希望自己有民主精神,在思想上有兼收并蓄的寬容。
”陳曉時說着感到了心中強烈的抵觸情緒,不願意解剖自己——那是不舒服的,難堪的,甚至是悻怒的。
蔣家軒垂眼凝神片刻,擡起頭:“你這又是文飾。
” 陳曉時想了想,說:“是,我這又是文飾,我的潛意識反抗這種解剖,但我此刻的理智決心打破這抗阻。
”自己說的是真話嗎?心中更深一層的理智在審視:這是用承認文飾的方法進行更隐蔽的文飾。
“你似乎說過你有一點恐高症,對吧?還有,你為什麼喜歡最後離開咨詢所,一再檢查水龍頭,煤氣,門鎖?你有時對傳染病也表現出過多的恐懼,這些都說明你也有些精神神經症。
你也承認?但你如何解釋這些呢?你總愛講:人長期工作、生活緊張,感受時間的壓力,也容易患精神神經症。
這是不是你的潛意識在開脫自己?我的意思是說,你的潛意識中是否壓抑着真正令你恐懼、疚愧的罪過感呢?” 很靜,恍惚中出現一堆線條銳利的岩石。
蔣家軒不說了,因為他的情緒發洩完了,自己也感到氣氛的尴尬了。
自己想笑笑,和緩一下氣氛,但卻不自然,而自省的光亮立刻便照見了:自己又想文飾。
蔣家軒的話對自己是有震動的。
為什麼呢?那不是精神分析學的一些常規分析嗎,莫非自己不知道?對了,自己的恐高症是從幾年前和一個女朋友吵架開始的,那看來是确鑿的事實,自己也那樣認為,實質上呢?是否也是潛意識搞的目标轉移呢?自己深層心理中是否有真正令自己恐懼、疚愧的罪過感呢?……他不願意往下想,往記憶深處看,好像站在一個恐怖的深谷邊,彌漫的白霧千萬不要散去,峽谷深處如果真的顯露出峥嵘怪石來,就太可怕了……這又是心理中的抗阻了?自己解剖了多少人,卻沒有這樣解剖過自己。
僅此一點就表明:人是多麼地“保護”自己。
自己該是有勇氣解剖自己的。
他極力這樣想,“證明”自己的無畏與徹底。
然而,同時便覺得沒有一點那種光明、愉快、優越、從容和有興緻的感覺——那是在解剖别人時都有的——隻覺得多了一樁煩惱的、不快的、灰黯的事情。
這又是文飾的力量。
他感到蔣家軒令人厭惡,心中充滿對
”說“陳曉時”,不說“我”,也是暖化氣氛的一種幽默。
白露完全被這個話題吸引了,女人常常感覺不到男人之間的微妙對峙,她認真地說:“陳曉時,我看你童年爬樹的心理記錄,感到你從小有一種優越感,一種俯瞰人的優越感。
” “是。
”陳曉時樂意地承認道,“而且我想,人們從高的空間地位往下看時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優越感,這和我們從高的社會地位、高的智能地位看别人時的優越感本質是相同的。
‘高’和‘低’本來是形容空間地位的,為什麼我們也用它來形容社會地位、文化水準、智力水平呢?就是因為這裡有一緻性。
我們常常把社會的、心理的、文化的衡量都予以空間化。
什麼叫‘居高臨下’?這不光形容我們站在高的空間俯瞰,也用來形容我們站在高的社會地位、心理地位俯瞰。
什麼叫上層、下層?這都是社會層次的空間化。
” “那你認為這種俯瞰他人的優越感是善的還是惡的?”白露認真地問。
“我們剖析别人,提供咨詢,帶有一種類似俯瞰的優越感,似乎是善的,為幫助人的,但細究,這裡也含着一種惡的情感。
優越感本身就是一種對人的不善,就是一種蔑視。
當我們解剖人時,仔細反省,心理深處隐隐潛藏着一種冷酷的快感。
解剖是什麼?就是批判,就是用手術刀,就意味着一種形式的‘宰割’。
怎麼會沒有惡呢?雖然它的結果是為别人咨詢,治療心理疾病。
” “你不是說解剖你嗎?”蔣家軒半幽默半認真地提醒道。
這是怎麼了?蔣家軒平時對自己一貫敬重服從,今天怎麼露出一種壓抑不住的對抗情緒來?陳曉時說:“我是非常願意這種解剖的,譬如今天上午我妻子去看望一個男性,他們過去關系不錯,我就心中很不自在,有些受不了。
我一天到晚給别人咨詢,可自己也是挺狹隘的。
” “你從小是一個被母親寵愛的孩子吧?”蔣家軒垂着眼問。
“可以說是這樣吧。
” “所以,你從來就習慣一個比他人更優越的地位。
在對待女人的态度上,據我觀察,”蔣家軒不自然地笑了一下,緩解一下說這話的不自然,“你是習慣于以自己為中心,讓所有的女人都崇拜你的。
” 陳曉時想了想,說:“你可以分析下去,我不反感,我甚至很欣賞這種分析。
” “什麼叫欣賞?這種口氣又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你一貫認為你是我們的領袖。
” “我覺得你分析得對。
” “所以你對待妻子的态度,據我們看來,”蔣家軒避開了“據我觀察”這個詞,“也不是一般的狹隘和嫉妒,而是和你整個對女人的态度相一緻的。
” “我是希望獲得女人崇拜的。
” “你這又是文飾,你總把别人對你的剖析限定在一個範圍内。
你不光希望崇拜,而是希望妻子以你為中心,為了你一點點心理上的平衡,就犧牲她的其他感情需要。
” “你再分析下去。
” “你對一切人,譬如在咨詢所對我們吧,也明顯有控制的欲望,你其實不允許别人在思想上偏離你的掌握。
” 陳曉時有點明白蔣家軒的情緒是怎麼回事了,蓄之已久,今天引發出來了。
“這個,我沒看出來。
”白露認真地接着蔣家軒的話。
“我希望你回顧一下童年,坦露你整個心理的背景材料,對自己作個分析。
”蔣家軒繼續說着。
“這個不是今天一時半時能做到的,以後可以做,我倒希望你接着剛才的話繼續解剖下去。
我承認我有某種控制欲,大概每個男人都有吧。
我希望自己有民主精神,在思想上有兼收并蓄的寬容。
”陳曉時說着感到了心中強烈的抵觸情緒,不願意解剖自己——那是不舒服的,難堪的,甚至是悻怒的。
蔣家軒垂眼凝神片刻,擡起頭:“你這又是文飾。
” 陳曉時想了想,說:“是,我這又是文飾,我的潛意識反抗這種解剖,但我此刻的理智決心打破這抗阻。
”自己說的是真話嗎?心中更深一層的理智在審視:這是用承認文飾的方法進行更隐蔽的文飾。
“你似乎說過你有一點恐高症,對吧?還有,你為什麼喜歡最後離開咨詢所,一再檢查水龍頭,煤氣,門鎖?你有時對
你也承認?但你如何解釋這些呢?你總愛講:人長期工作、生活緊張,感受時間的壓力,也容易患精神神經症。
這是不是你的潛意識在開脫自己?我的意思是說,你的潛意識中是否壓抑着真正令你恐懼、疚愧的罪過感呢?” 很靜,恍惚中出現一堆線條銳利的岩石。
蔣家軒不說了,因為他的情緒發洩完了,自己也感到氣氛的尴尬了。
自己想笑笑,和緩一下氣氛,但卻不自然,而自省的光亮立刻便照見了:自己又想文飾。
蔣家軒的話對自己是有震動的。
為什麼呢?那不是精神分析學的一些常規分析嗎,莫非自己不知道?對了,自己的恐高症是從幾年前和一個女朋友吵架開始的,那看來是确鑿的事實,自己也那樣認為,實質上呢?是否也是潛意識搞的目标轉移呢?自己深層心理中是否有真正令自己恐懼、疚愧的罪過感呢?……他不願意往下想,往記憶深處看,好像站在一個恐怖的深谷邊,彌漫的白霧千萬不要散去,峽谷深處如果真的顯露出峥嵘怪石來,就太可怕了……這又是心理中的抗阻了?自己解剖了多少人,卻沒有這樣解剖過自己。
僅此一點就表明:人是多麼地“保護”自己。
自己該是有勇氣解剖自己的。
他極力這樣想,“證明”自己的無畏與徹底。
然而,同時便覺得沒有一點那種光明、愉快、優越、從容和有興緻的感覺——那是在解剖别人時都有的——隻覺得多了一樁煩惱的、不快的、灰黯的事情。
這又是文飾的力量。
他感到蔣家軒令人厭惡,心中充滿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