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爐絲頓時見暗,他提着插銷線,把電爐拎起來:“你們沒收了吧?……不?那我明兒一早砸碎它,扔在大院門口垃圾堆上。
大夥兒明兒眼見為實。
” 月光下,西院北房二層樓的陽台上,檐影下,隻立着七号的女孩子。
她仰頭看着天上又快變圓的月亮,斷斷續續哼着歌。
她回頭看那邊六号家,陽台玻璃門開着,紗門緊閉,半透明的紅色窗簾後面有微微移動的人影。
她和他約好,今晚在陽台上聊天的。
怎麼不來? 六号,就是那家一天到晚拖地的上海人。
上中學的兒子正在和父母商量事,小妹妹坐在台燈下聚精會神地做着作業。
奶奶要從上海來北京住住,但她行動不便,誰去上海接她呢?父親說道:“瑞瑞倒是放暑假,但是……”“他太小了,自己還照顧不過來呢。
”母親說道。
“也是,瑞瑞還太小。
要不咱倆誰去吧?” 吉小瑞,為第一次與父母一起共議家事而感到興奮:“爸爸媽媽,我已經快十六歲了,完全可以勝任,我去吧。
”他是男子漢。
“不行。
”母親說,扶了一下眼鏡。
“還是我去吧。
我正好有一本書稿要送到上海出版社去。
”父親說。
吉小瑞更有勁頭了:“爸爸,這件事也交給我吧。
”他渴望到社會上闖蕩。
明天就動身。
他忘了今晚陽台上的約會。
莊韬,像所有人一樣晨起晚睡,晝勞夜夢。
他的許多夢也是不便講給他人聽的,荒唐,沒邏輯。
人在夢裡就變成另一個樣了?自己的思想還要繼續改造,靈魂還須進一步淨化。
人活着要崇高,人要追求道德美。
他到處講。
同志們,同學們,如果我們沒有美好的道德,就好像赤裸的野人,那怎麼行呢?有的年輕人在生活中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左右有多少白眼全當看不見。
那像話嗎?有容貌,有地位,有金錢,有權勢,都比不上道德美更寶貴。
他外出開會,正好又是“她”陪同。
路過一個路口,一個灰頭土臉的農村婦女坐在馬路邊咳嗽着,一口又一口地吐着痰。
真不講衛生。
“她”嫌惡地說着,側臉而過。
是不講衛生。
他也說着,從旁邊走過去。
但他又站住了。
怎麼,丢東西了?“她”回頭看着他。
他猶豫了一下,又走回那個農村婦女面前。
你怎麼了,為什麼坐在這兒?他問,聞到了難聞的馊臭味。
婦女仰起髒污的臉沒精打采地看了看他:來北京找兒子——他在這兒做木匠——沒找着,病了。
說着又咳吐。
他看着髒穢的咳吐物,惡心翻胃,硬逼着自己蹲下身,和藹地問:你是哪兒來的,哪兒不舒服?感覺到“她”也慢慢地走回來了,站在自己身後。
都問明白了,他攙着婦女一點點站起來,走到附近一家醫院。
替她挂号,陪她看病,對醫生護士做解釋,為她交藥費。
最後,給了這位農村婦女回老家的車費。
開會誤了,人疲勞不堪,身上又髒污又難聞。
“她”不遠不近地和他并肩走着。
我應該不應該這樣做?他問。
“你為什麼不再送她去火車站?為什麼不替她買好票,再攙着她上火車?”“她”這樣說道。
他站住了:你什麼意思,批評我沒做到底?“我沒批評你,我是問,這些事你管得過來嗎?” 他一路上在萦回這個問題。
他為什麼沒再做到底?又問:“如果那個婦女是麻風病,渾身腐爛傳染,自己還會攙她嗎?”這件事,他後來一次又一次在講台上公開了出來,“我根本不像人們宣傳的那樣完美。
”但台下卻為他的完美崇高熱烈鼓掌。
“你真是個好人啊。
”有人寫信這樣說,那個農村婦女臨别時也曾這樣說。
他做了一個夢,飄飄逸逸走近來一個人,打量着他微笑。
又一個夢:臉盆中的豆芽搖頭晃腦地鑽出水面。
他又回到金象胡同一号,每天都得過那窄夾道兒。
這位滕處長也太霸道了點,瞅這兩間新蓋的房,再看他背着手站在門前那份趾高氣揚,真像魚肉鄉裡的劣紳。
但自己照例還和他打招呼,他對自己也顯然比對别人客氣得多,哼。
自己受了二十多年罪,生活一旦安定,這麼快就發胖了。
坐沙發,坐小汽車,和人們一一握手,氣宇挺軒昂,可擠着過這夾道兒是不太舒服,壓抑,進了家也不舒展,憋屈。
和老婆不多說什麼,她忙她的,他忙他的,晚上也不在一塊兒睡。
飯好了,她叫他一聲,他便摘下眼鏡揉揉眼睛,站起吃飯,飯桌上說兩句家常話。
四個孩子不斷地提要求,二十三歲的一個,二十一歲的一個,十九歲的一個,十七歲的一個,遞減數列;男女男女,符合村俗講的“花生”。
他們向他要錢、要東西、要出國。
他去年出過一次國,美國,去看親生父親。
離别幾十年,父親見了,難免很感慨,但多少又有些生疏。
問了問國内情況,問了問他的情況,問了問他早已去世的母親,陪他在美國走了幾個地方,給了他不多的一點錢。
父親早在美國又娶了妻,有了兒女。
對他自然較淡。
他能理解,但又很失望。
他在美國言語不通,在街上走,匆匆的行人和汽車,街道和商店都是冷漠的。
一個新鮮而又無情
大夥兒明兒眼見為實。
” 月光下,西院北房二層樓的陽台上,檐影下,隻立着七号的女孩子。
她仰頭看着天上又快變圓的月亮,斷斷續續哼着歌。
她回頭看那邊六号家,陽台玻璃門開着,紗門緊閉,半透明的紅色窗簾後面有微微移動的人影。
她和他約好,今晚在陽台上聊天的。
怎麼不來? 六号,就是那家一天到晚拖地的上海人。
上中學的兒子正在和父母商量事,小妹妹坐在台燈下聚精會神地做着作業。
奶奶要從上海來北京住住,但她行動不便,誰去上海接她呢?父親說道:“瑞瑞倒是放暑假,但是……”“他太小了,自己還照顧不過來呢。
”母親說道。
“也是,瑞瑞還太小。
要不咱倆誰去吧?” 吉小瑞,為第一次與父母一起共議家事而感到興奮:“爸爸媽媽,我已經快十六歲了,完全可以勝任,我去吧。
”他是男子漢。
“不行。
”母親說,扶了一下眼鏡。
“還是我去吧。
我正好有一本書稿要送到上海出版社去。
”父親說。
吉小瑞更有勁頭了:“爸爸,這件事也交給我吧。
”他渴望到社會上闖蕩。
明天就動身。
他忘了今晚陽台上的約會。
莊韬,像所有人一樣晨起晚睡,晝勞夜夢。
他的許多夢也是不便講給他人聽的,荒唐,沒邏輯。
人在夢裡就變成另一個樣了?自己的思想還要繼續改造,靈魂還須進一步淨化。
人活着要崇高,人要追求道德美。
他到處講。
同志們,同學們,如果我們沒有美好的道德,就好像赤裸的野人,那怎麼行呢?有的年輕人在生活中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左右有多少白眼全當看不見。
那像話嗎?有容貌,有地位,有金錢,有權勢,都比不上道德美更寶貴。
他外出開會,正好又是“她”陪同。
路過一個路口,一個灰頭土臉的農村婦女坐在馬路邊咳嗽着,一口又一口地吐着痰。
真不講衛生。
“她”嫌惡地說着,側臉而過。
是不講衛生。
他也說着,從旁邊走過去。
但他又站住了。
怎麼,丢東西了?“她”回頭看着他。
他猶豫了一下,又走回那個農村婦女面前。
你怎麼了,為什麼坐在這兒?他問,聞到了難聞的馊臭味。
婦女仰起髒污的臉沒精打采地看了看他:來北京找兒子——他在這兒做木匠——沒找着,病了。
說着又咳吐。
他看着髒穢的咳吐物,惡心翻胃,硬逼着自己蹲下身,和藹地問:你是哪兒來的,哪兒不舒服?感覺到“她”也慢慢地走回來了,站在自己身後。
都問明白了,他攙着婦女一點點站起來,走到附近一家醫院。
替她挂号,陪她看病,對醫生護士做解釋,為她交藥費。
最後,給了這位農村婦女回老家的車費。
開會誤了,人疲勞不堪,身上又髒污又難聞。
“她”不遠不近地和他并肩走着。
我應該不應該這樣做?他問。
“你為什麼不再送她去火車站?為什麼不替她買好票,再攙着她上火車?”“她”這樣說道。
他站住了:你什麼意思,批評我沒做到底?“我沒批評你,我是問,這些事你管得過來嗎?” 他一路上在萦回這個問題。
他為什麼沒再做到底?又問:“如果那個婦女是麻風病,渾身腐爛傳染,自己還會攙她嗎?”這件事,他後來一次又一次在講台上公開了出來,“我根本不像人們宣傳的那樣完美。
”但台下卻為他的完美崇高熱烈鼓掌。
“你真是個好人啊。
”有人寫信這樣說,那個農村婦女臨别時也曾這樣說。
他做了一個夢,飄飄逸逸走近來一個人,打量着他微笑。
又一個夢:臉盆中的豆芽搖頭晃腦地鑽出水面。
他又回到金象胡同一号,每天都得過那窄夾道兒。
這位滕處長也太霸道了點,瞅這兩間新蓋的房,再看他背着手站在門前那份趾高氣揚,真像魚肉鄉裡的劣紳。
但自己照例還和他打招呼,他對自己也顯然比對别人客氣得多,哼。
自己受了二十多年罪,生活一旦安定,這麼快就發胖了。
坐沙發,坐小汽車,和人們一一握手,氣宇挺軒昂,可擠着過這夾道兒是不太舒服,壓抑,進了家也不舒展,憋屈。
和老婆不多說什麼,她忙她的,他忙他的,晚上也不在一塊兒睡。
飯好了,她叫他一聲,他便摘下眼鏡揉揉眼睛,站起吃飯,飯桌上說兩句家常話。
四個孩子不斷地提要求,二十三歲的一個,二十一歲的一個,十九歲的一個,十七歲的一個,遞減數列;男女男女,符合村俗講的“花生”。
他們向他要錢、要東西、要出國。
他去年出過一次國,美國,去看親生父親。
離别幾十年,父親見了,難免很感慨,但多少又有些生疏。
問了問國内情況,問了問他的情況,問了問他早已去世的母親,陪他在美國走了幾個地方,給了他不多的一點錢。
父親早在美國又娶了妻,有了兒女。
對他自然較淡。
他能理解,但又很失望。
他在美國言語不通,在街上走,匆匆的行人和汽車,街道和商店都是冷漠的。
一個新鮮而又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