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世界;一個缤紛而又單調的世界;一個讓他大開眼界又讓他難以親近的世界。
他不适應這裡,這裡也不需要他這樣的教育家。
他在這裡無足輕重,沒人理睬,走過街道,像掉進自動電話塞币孔内的一枚硬币,像高樓大廈下一根陳舊的燈柱。
這裡信奉豪華的酒店,汽車,明星,億萬富翁,球場上的狂熱,酒吧裡的瘋狂,沒有人聽他的道德宣講。
他真愛中國啊。
他回國了,大講對中國的愛,大講美國再富,給他再優越的物質條件,他還是要回到祖國生活和工作。
他的愛國熱情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台下的聽衆。
都知道他巨富的父親在美國。
在熱烈的掌聲中,他說:我愛中國,因為我需要祖國,祖國也需要我。
一句真實而又崇高的話。
國家和人民更器重他,他成了政協委員;青年人更敬仰他,給他寫來無數滾燙的信,而兒女們卻……。
他嚴厲了,不行,你們這些要求不行。
出國要自己争取,外彙我本來就不多,給你們影響也不好,我準備把它捐了。
他把幾百美元捐給學校買儀器。
他又向崇高近了一步。
兒女們真不争氣啊,自己的條件才改善了三年,他們便一下忘了過去,隻知道父親是校長,是教育家,是知名人士,要仰仗,要依靠。
爸爸是爸爸,你們是你們,你們要自己努力。
孩子們撇撇嘴走了,他們不是在他身邊長大的,本來就生分,自己要注意态度。
教育家要耐心,但他恰恰對子女缺乏足夠的耐心。
教育家要善于教育一切人,但他恰恰感到教育子女之難。
“子女面前無教育家”,不知怎麼,他想到這樣一句格言。
孩子們是妻子帶大的,該是聽她的,他卻吃驚地發現:他們開始看不起母親了。
“你懂什麼?”小女兒這樣對母親說道,“你什麼都不懂。
”大女兒的同學要來,她說:“媽,你進裡屋忙乎去,待會兒我們要在外屋說話。
”“我坐這兒又不礙你們事。
”做母親的正盤腿坐在床上湊着窗戶亮紉針。
“怎麼不礙事?”“那等他來了,我再給你們騰地方也來得及啊。
”女兒斜瞟了母親一眼,輕輕哼了一聲,到院門口等同學去了。
妻子不在,他把兒女叫到一起。
你們是母親千辛萬苦帶大的,現在她頭發都白了,你們怎麼能看不起自己的母親呢?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就更不會愛别人,不愛别人隻愛自己,是最沒道德的。
你們懂嗎? 兒女們低頭不語。
半晌,一個說:我們沒有看不起。
你們沒有看不起?那好,你們以後每天回家,都要陪母親坐一坐,和她說說話,她一個人在家裡也是很寂寞的。
你們理解嗎? 爸爸,你為什麼不和媽媽多說說話? …… 大四合院内,第三大矛盾是言語矛盾。
言語既能敗壞人名譽,也能直接幹涉利益。
沒有比言語矛盾更複雜的了。
一句話能得罪一個人,一句話能搞臭一個人,一句話能結下一輩子的冤仇。
孩子打架了,兩家大人出來,一句話不對,彼此便傷了和氣。
所以,人們公開使用語言還是慎重的,畢竟多少年住一塊兒,遠親不如近鄰,擡頭不見低頭見,可暗地裡嘴就很難閉住了。
趙錢孫李,說長道短,總不會斷的。
誰家娶的媳婦剛過門就肚子大啦,誰家半夜拉來幾根木料啦,誰家女婿升了官啦,誰家夫妻鬧不和啦,誰家男人和别的女人胡搞啦,誰家又買了洗衣機啦,夫妻之間議論,再鄰居之間議論,由近及遠,便在院内形成輿論。
熊國兵第二天就将電爐摔碎在大院門口的垃圾箱旁,人們都見了,可并沒有減少對他的議論。
東家的舌頭伸到西家窗内,西家手支着耳朵聽了,又把嘴伸到北家,北家聽了,又把話傳到南家。
最後隻剩熊國兵老婆不知道。
她不知道,熊國兵也便還是沒事人。
初中辍學當工人,沒幾年“文化大革命”,當了駐校工宣隊。
威風了幾年,又回到工廠。
不費什麼力氣,聊聊,笑笑,生活上幫點忙,就搞了個剛進廠學徒的女知青當老婆。
他的本事就一個字:油兒。
他在家坐不住。
不上班了,睡醒懶覺,打着哈欠,趿拉着拖鞋,左鄰右舍地聊聊,把誰家門裡門外都照上一遍,看看都買了些什麼吃的用的,議論議論價兒。
然後溜溜達達,糧站門口,菜店門口,肉店門口,都站一站,再到裡面櫃台上斜着身靠靠,和營業員們閑聊。
東一句西一句,有說有笑。
他又高又塊兒,臉龐又俊氣,女人們都喜歡他。
他怎麼唬住老婆的?哼,瞅你那樣兒,真看不上你。
告訴你,喜歡我的娘們兒有的是,你要對我有丁點兒不好,立刻蹬你的蛋。
我立馬兒找個比你好得多的大姑娘。
老婆上過高中,家庭出身又不錯,可整日惟恐失去他,裡裡外外把他伺候得像個大爺。
他在家是個大爺。
活得舒舒服服。
可出了門,大爺另有套數。
這不是女營業員們笑罵他了:“瞅你成天遊手好閑的,真不是個好男人。
”他笑笑:是不好,可有人要就行。
“誰要你?你老婆瞎了眼啦。
”沒人要才好呢。
“好什麼?”削價處理給你呀。
“去你的。
”女的掄起一把芹菜就要
他不适應這裡,這裡也不需要他這樣的教育家。
他在這裡無足輕重,沒人理睬,走過街道,像掉進自動電話塞币孔内的一枚硬币,像高樓大廈下一根陳舊的燈柱。
這裡信奉豪華的酒店,汽車,明星,億萬富翁,球場上的狂熱,酒吧裡的瘋狂,沒有人聽他的道德宣講。
他真愛中國啊。
他回國了,大講對中國的愛,大講美國再富,給他再優越的物質條件,他還是要回到祖國生活和工作。
他的愛國熱情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台下的聽衆。
都知道他巨富的父親在美國。
在熱烈的掌聲中,他說:我愛中國,因為我需要祖國,祖國也需要我。
一句真實而又崇高的話。
國家和人民更器重他,他成了政協委員;青年人更敬仰他,給他寫來無數滾燙的信,而兒女們卻……。
他嚴厲了,不行,你們這些要求不行。
出國要自己争取,外彙我本來就不多,給你們影響也不好,我準備把它捐了。
他把幾百美元捐給學校買儀器。
他又向崇高近了一步。
兒女們真不争氣啊,自己的條件才改善了三年,他們便一下忘了過去,隻知道父親是校長,是教育家,是知名人士,要仰仗,要依靠。
爸爸是爸爸,你們是你們,你們要自己努力。
孩子們撇撇嘴走了,他們不是在他身邊長大的,本來就生分,自己要注意态度。
教育家要耐心,但他恰恰對子女缺乏足夠的耐心。
教育家要善于教育一切人,但他恰恰感到教育子女之難。
“子女面前無教育家”,不知怎麼,他想到這樣一句格言。
孩子們是妻子帶大的,該是聽她的,他卻吃驚地發現:他們開始看不起母親了。
“你懂什麼?”小女兒這樣對母親說道,“你什麼都不懂。
”大女兒的同學要來,她說:“媽,你進裡屋忙乎去,待會兒我們要在外屋說話。
”“我坐這兒又不礙你們事。
”做母親的正盤腿坐在床上湊着窗戶亮紉針。
“怎麼不礙事?”“那等他來了,我再給你們騰地方也來得及啊。
”女兒斜瞟了母親一眼,輕輕哼了一聲,到院門口等同學去了。
妻子不在,他把兒女叫到一起。
你們是母親千辛萬苦帶大的,現在她頭發都白了,你們怎麼能看不起自己的母親呢?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就更不會愛别人,不愛别人隻愛自己,是最沒道德的。
你們懂嗎? 兒女們低頭不語。
半晌,一個說:我們沒有看不起。
你們沒有看不起?那好,你們以後每天回家,都要陪母親坐一坐,和她說說話,她一個人在家裡也是很寂寞的。
你們理解嗎? 爸爸,你為什麼不和媽媽多說說話? …… 大四合院内,第三大矛盾是言語矛盾。
言語既能敗壞人名譽,也能直接幹涉利益。
沒有比言語矛盾更複雜的了。
一句話能得罪一個人,一句話能搞臭一個人,一句話能結下一輩子的冤仇。
孩子打架了,兩家大人出來,一句話不對,彼此便傷了和氣。
所以,人們公開使用語言還是慎重的,畢竟多少年住一塊兒,遠親不如近鄰,擡頭不見低頭見,可暗地裡嘴就很難閉住了。
趙錢孫李,說長道短,總不會斷的。
誰家娶的媳婦剛過門就肚子大啦,誰家半夜拉來幾根木料啦,誰家女婿升了官啦,誰家夫妻鬧不和啦,誰家男人和别的女人胡搞啦,誰家又買了洗衣機啦,夫妻之間議論,再鄰居之間議論,由近及遠,便在院内形成輿論。
熊國兵第二天就将電爐摔碎在大院門口的垃圾箱旁,人們都見了,可并沒有減少對他的議論。
東家的舌頭伸到西家窗内,西家手支着耳朵聽了,又把嘴伸到北家,北家聽了,又把話傳到南家。
最後隻剩熊國兵老婆不知道。
她不知道,熊國兵也便還是沒事人。
初中辍學當工人,沒幾年“文化大革命”,當了駐校工宣隊。
威風了幾年,又回到工廠。
不費什麼力氣,聊聊,笑笑,生活上幫點忙,就搞了個剛進廠學徒的女知青當老婆。
他的本事就一個字:油兒。
他在家坐不住。
不上班了,睡醒懶覺,打着哈欠,趿拉着拖鞋,左鄰右舍地聊聊,把誰家門裡門外都照上一遍,看看都買了些什麼吃的用的,議論議論價兒。
然後溜溜達達,糧站門口,菜店門口,肉店門口,都站一站,再到裡面櫃台上斜着身靠靠,和營業員們閑聊。
東一句西一句,有說有笑。
他又高又塊兒,臉龐又俊氣,女人們都喜歡他。
他怎麼唬住老婆的?哼,瞅你那樣兒,真看不上你。
告訴你,喜歡我的娘們兒有的是,你要對我有丁點兒不好,立刻蹬你的蛋。
我立馬兒找個比你好得多的大姑娘。
老婆上過高中,家庭出身又不錯,可整日惟恐失去他,裡裡外外把他伺候得像個大爺。
他在家是個大爺。
活得舒舒服服。
可出了門,大爺另有套數。
這不是女營業員們笑罵他了:“瞅你成天遊手好閑的,真不是個好男人。
”他笑笑:是不好,可有人要就行。
“誰要你?你老婆瞎了眼啦。
”沒人要才好呢。
“好什麼?”削價處理給你呀。
“去你的。
”女的掄起一把芹菜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