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精通,它的教義繁多,從哪兒講起呢?” “簡單的講講吧。

    ” 此刻,是那天講述時在記憶中的再演,還是又在幻覺中與吳鳳珠重講呢?恍恍惚惚,混為一體了……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始的,他是釋迦族的人,釋迦牟尼就是釋迦的聖人的意思。

    他的真名叫悉達多,姓喬達摩。

    他大約是公元前六世紀的人,是一個王子,他父親是淨飯王。

     “他是王子,怎麼想到創佛教呢?” 他從小就習慣沉思,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性格内向吧,愛自省。

    他看到人和萬物活于世,有各種各樣的痛苦:生,老,病,死,勞作,饑渴,離别,農夫在烈日下耕作,耕牛在鞭撻下拖犁,鳥獸弱肉強食,都引起他的深思。

    怎麼才能解脫這些痛苦呢?這些痛苦連他當王子的也不能避免。

    他立志解決這個問題,便放棄了王位的繼承出家了。

    曆經千辛萬苦,包括多年不成功的苦行,終于在一棵樹下悟得了解脫之道,成了佛。

     “真不可思議。

    ” 其實是可以思議的。

    人活在世上,生命總有兩種基本趨向:一是追求快樂、利欲,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二是解除痛苦。

    人總是用一切方法避免痛苦,減緩痛苦,忘記痛苦,安慰痛苦。

    我們各種各樣的科學,自然的,社會的,不都在教授怎麼追求利欲?有的也在執行解脫痛苦的職能,如醫學。

    但是,人的絕大多數痛苦都是難以解脫的。

    每個人都有痛苦,人類有很多痛苦,有些人的痛苦尤其深重。

    于是,如何解脫痛苦的學問也就應需而生了吧。

     “佛教也是學問嗎?” 當然,這就是一門解脫痛苦的學問。

    說簡單點,它是解脫老病死痛苦的哲學。

     “哲學?” 它也有一整套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方法論。

    還有一整套倫理規範。

    它還是一門體系很完整的哲學呢。

     “真是有意思的說法……”吳鳳珠蒼白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悉達多怎麼就能創始呢?” 一方面,他自幼很博學。

    因為他是王子,受過很好的教育,哲學,文學,數學,他都學過。

    另一方面,他的天性。

    他不僅聰慧,而且具有内省深思的特殊思想力。

    他是一個對痛苦感受很敏銳的人。

    他不僅自己感受,而且能替别人感受,所以,他才能對如何解除人類痛苦悟出道來。

     “過去怎麼就沒聽你講過這樣有意思的見解?這麼說,佛教的宗旨就是解脫痛苦了?” 過去你不願聽嘛。

    佛教就是想解脫人間之苦。

    所以,佛教的教義,概括起來就是四谛:一,苦谛,講世間之苦;二,集谛,也叫因谛,講苦的原因;三,滅谛,講苦的消滅;四,道谛,講滅苦的方法。

    它的教義雖然是面對整個人類苦難,但最初它更是勞苦大衆的宗教,因為世間苦難絕大部分降在他們身上。

     “那你講講佛教教義吧。

    ”吳鳳珠半睜着眼躺在病床上,她的目光時而矇眬,時而明淨。

    範丹林也來了,在床邊的圓凳上坐下。

     佛教的全部言教,叫佛法。

    我先給你講講法的定義吧。

    “法”,梵語是“達摩”。

    佛教的解釋:“法謂軌持”。

    軌道的軌,保持的持。

    再具體點,“任持自性,軌生物解”,就是說,每個事物都保持它自有的個性,有一定軌則,表現出來使人了解它為何物。

    因此,佛教把一切事物、現象,物質的,精神的,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都叫做“法”。

    一切“法”、“諸法”,就是指天下萬物。

    但佛的言教因為符合一切“法”的真實情況,所以,本身也具有“軌持”的特點,所以也叫“法”。

     “有點像我們現在的說法呢。

    ” 所以“法”在佛教中,既指一切事物、現象;也指事物保持、表現自己特質和規定性;也指佛的言教。

    佛法,包括其主要内容四谛,都是依據一個基本原理:緣起論。

     “緣起論?” 是,緣起,具體意思是“諸法由因緣而起”,因緣,就是能産生結果的原因。

    在因果中起主要的、直接作用的條件叫“因”,起間接輔助作用的條件叫“緣”,鸠摩羅什說:“力強為因,力弱為緣”。

    還有一種區分:“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緣也。

    ”但在佛教中,有時“因”和“緣”合并稱為“因”;有時又合并稱為“緣”,如剛才說“緣起論”,緣字就當“因緣”講。

    還有時,“因”和“緣”相互替用。

     “諸法由因緣而起”,就是說任何事物、現象都有一定的原因、條件,才生起的。

    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上不是刻着一首“緣起偈”嗎?“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佛教中,“緣起”還有一個定義:“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

    ”這表明了異時和同時的互存關系,在佛法中都是因果關系。

    有時一因多果,有時多因一果。

    沒有絕對的因,也無絕對的果。

    一切事物都處在這種時間上、空間上的豎的、橫的因果關系的編織之中。

     “這簡直就像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辯證法了。

    ” 所以釋迦牟尼了不起啊,他為什麼能征服那麼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