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他在公元前六世紀就能用這樣的宇宙觀來解釋世界,難道沒有邏輯力量?我們進一步研究緣起論,才能發現他在哲學上的先知呢。
“你講吧……”吳鳳珠閉着眼聲音低弱地說,他停住了,看着她,她的臉上浮着朦胧的黃色光暈。
到佛的境界去遨遊了?過了許久,她又微微睜開眼:“接着……” 緣起論,具體有十一個定義。
一,“無作者義”,就是說無造物主;二,“有因生義”,這是對無造物主的進一步說明;三,“離有情義”,有情的梵語是“薩”,指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四,“依他起義”;五,“無動作義”;六,“性無常義”;七,“刹那滅義”;八,“因果相續無間斷義”;九,“種種因果品類别義”;十,“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十一,“因果決定無雜亂義”。
一下說得太多了吧?要不要我一條條解釋?噢,我總起來簡單講講吧。
這十一條,就是對宇宙萬物間的因果關系,對因果關系編織萬物的宇宙,作了更深入具體的論述。
概括起來主要是兩點,一是“諸行無常”,二是“諸法無我”。
“無常”,就是說宇宙萬物都處在由因而果的生滅相續中,是不停頓的,是每刹那間——佛教把彈一指頭的時間當六十刹那——都在生、住、異、滅的,是無常的。
佛認為,佛教也受“無常”的支配,有興起時期,演變時期,衰敗時期,将來會滅。
“辯證法還挺徹底的啊。
” “無我”,就是沒有主宰。
每一事物,每一生命,每一人身内都沒有主宰,宇宙也沒主宰,沒造物者。
“那不有點像無神論?” 緣起論概括起來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這兩條是總法則,在佛教中稱為“法印”。
佛教中有四法印,再加上“有漏皆苦”,“涅槃寂靜”。
“有漏皆苦?” 漏,就是煩惱。
佛教認為,有煩惱就是苦。
煩惱是什麼呢?因為衆生不明白“諸法因緣而起”,無常無我,在無常之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之法上執着為“我”,執着我主宰,我所有,就叫惑,惑使人煩惱,所以,又叫煩惱。
“我明白了……這東西不是我的,我硬想要……這事情我不能主宰,我一定要主宰、決定……人都要老,我不想老……人終歸要死的,我不想死……就惑了,煩惱了,就感到苦了,對吧?” 是。
佛教對煩惱也做過分類研究,種類極多,在這方面,它是具有人生經驗的。
貪,瞋——瞋恚,癡,慢——傲慢,疑,惡見,被它稱為六根本煩。
煩就造成種種業,身業是行為,口業是言語,意業是思想。
而煩惱和業又引生出下世來,或為天人,或為人,或為地獄、鬼、畜生。
于是又煩惱,又造業。
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中輪回轉生,苦無盡。
總之,佛教講世間苦,也是“因緣而起”的,不是無緣無故的、偶然的、孤立的、造物主加給的。
具體分析,苦有十二緣起。
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
這是詳細講惑、業、苦的關系。
總之,“有漏皆苦”,就是講的四谛中的苦谛和集谛。
“涅槃寂靜是講死吧?” 涅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是圓寂,在佛教中通常也作死亡的代稱。
但它真正的意義是:熄滅生死輪回而後獲得的一種超脫的精神境界,是佛教全部修行的最高理想。
圓寂的意思就是“圓滿寂滅”,和“有漏皆苦”完全相反。
更詳細講就是:福德智慧圓滿成功,對“生死”諸苦及其根源“煩惱”已最徹底絕滅,完全沒了世俗欲望和分别是非之觀念,進入永恒寂靜的安樂境界。
這就是四谛中的滅谛。
“人活着誰能做到呢?”吳鳳珠凝望着遙遠的上方,喃喃着。
佛教就有一整套修行的辦法,主要是戒、定、慧三學,戒律,禅定,智慧,指引人消滅世俗諸苦及其根源煩惱,達到涅槃境界。
這就是四谛中的道谛了。
它分七種,共三十七項,叫三十七道品,有: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也叫七菩提分,八正道。
還有大乘教講六度:布絕,持戒,忍,精進,定,智慧,也是它的道谛。
“隻有死了……”吳鳳珠繼續喃喃着…… 她死了。
永遠離開了塵俗,解脫了。
自己怎樣活下去呢?他雕像一般一動不動坐着。
屋裡越來越暗,漸漸黑了,什麼都看不見了。
他恍恍惚惚思索着。
吳鳳珠的一生。
自己的一生。
曆史。
宗教。
超脫。
窗外路燈亮了。
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悟道,七天七夜,被慧光照亮。
他周圍的世界一片甯靜,夜晚跪伏到他腳下。
太陽升起,沐浴着他……洛迦山島蓋滿水仙花,小船颠簸着向島駛近。
又離島遠去,藍海中一塊翡翠…… 保姆回來了。
燈亮了,飯做好了,叫他了。
他又坐了好一會兒,站起,默默地吃飯,又回到書房,還是一動不動地呆想。
最後,走到寫字台旁坐下,拉開抽屜。
拿出一摞稿紙,關于曆史的種種筆記,攤開。
自己的餘年該幹點什麼呢?
“你講吧……”吳鳳珠閉着眼聲音低弱地說,他停住了,看着她,她的臉上浮着朦胧的黃色光暈。
到佛的境界去遨遊了?過了許久,她又微微睜開眼:“接着……” 緣起論,具體有十一個定義。
一,“無作者義”,就是說無造物主;二,“有因生義”,這是對無造物主的進一步說明;三,“離有情義”,有情的梵語是“薩”,指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四,“依他起義”;五,“無動作義”;六,“性無常義”;七,“刹那滅義”;八,“因果相續無間斷義”;九,“種種因果品類别義”;十,“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十一,“因果決定無雜亂義”。
一下說得太多了吧?要不要我一條條解釋?噢,我總起來簡單講講吧。
這十一條,就是對宇宙萬物間的因果關系,對因果關系編織萬物的宇宙,作了更深入具體的論述。
概括起來主要是兩點,一是“諸行無常”,二是“諸法無我”。
“無常”,就是說宇宙萬物都處在由因而果的生滅相續中,是不停頓的,是每刹那間——佛教把彈一指頭的時間當六十刹那——都在生、住、異、滅的,是無常的。
佛認為,佛教也受“無常”的支配,有興起時期,演變時期,衰敗時期,将來會滅。
“辯證法還挺徹底的啊。
” “無我”,就是沒有主宰。
每一事物,每一生命,每一人身内都沒有主宰,宇宙也沒主宰,沒造物者。
“那不有點像無神論?” 緣起論概括起來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這兩條是總法則,在佛教中稱為“法印”。
佛教中有四法印,再加上“有漏皆苦”,“涅槃寂靜”。
“有漏皆苦?” 漏,就是煩惱。
佛教認為,有煩惱就是苦。
煩惱是什麼呢?因為衆生不明白“諸法因緣而起”,無常無我,在無常之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之法上執着為“我”,執着我主宰,我所有,就叫惑,惑使人煩惱,所以,又叫煩惱。
“我明白了……這東西不是我的,我硬想要……這事情我不能主宰,我一定要主宰、決定……人都要老,我不想老……人終歸要死的,我不想死……就惑了,煩惱了,就感到苦了,對吧?” 是。
佛教對煩惱也做過分類研究,種類極多,在這方面,它是具有人生經驗的。
貪,瞋——瞋恚,癡,慢——傲慢,疑,惡見,被它稱為六根本煩。
煩就造成種種業,身業是行為,口業是言語,意業是思想。
而煩惱和業又引生出下世來,或為天人,或為人,或為地獄、鬼、畜生。
于是又煩惱,又造業。
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中輪回轉生,苦無盡。
總之,佛教講世間苦,也是“因緣而起”的,不是無緣無故的、偶然的、孤立的、造物主加給的。
具體分析,苦有十二緣起。
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
這是詳細講惑、業、苦的關系。
總之,“有漏皆苦”,就是講的四谛中的苦谛和集谛。
“涅槃寂靜是講死吧?” 涅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是圓寂,在佛教中通常也作死亡的代稱。
但它真正的意義是:熄滅生死輪回而後獲得的一種超脫的精神境界,是佛教全部修行的最高理想。
圓寂的意思就是“圓滿寂滅”,和“有漏皆苦”完全相反。
更詳細講就是:福德智慧圓滿成功,對“生死”諸苦及其根源“煩惱”已最徹底絕滅,完全沒了世俗欲望和分别是非之觀念,進入永恒寂靜的安樂境界。
這就是四谛中的滅谛。
“人活着誰能做到呢?”吳鳳珠凝望着遙遠的上方,喃喃着。
佛教就有一整套修行的辦法,主要是戒、定、慧三學,戒律,禅定,智慧,指引人消滅世俗諸苦及其根源煩惱,達到涅槃境界。
這就是四谛中的道谛了。
它分七種,共三十七項,叫三十七道品,有: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也叫七菩提分,八正道。
還有大乘教講六度:布絕,持戒,忍,精進,定,智慧,也是它的道谛。
“隻有死了……”吳鳳珠繼續喃喃着…… 她死了。
永遠離開了塵俗,解脫了。
自己怎樣活下去呢?他雕像一般一動不動坐着。
屋裡越來越暗,漸漸黑了,什麼都看不見了。
他恍恍惚惚思索着。
吳鳳珠的一生。
自己的一生。
曆史。
宗教。
超脫。
窗外路燈亮了。
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悟道,七天七夜,被慧光照亮。
他周圍的世界一片甯靜,夜晚跪伏到他腳下。
太陽升起,沐浴着他……洛迦山島蓋滿水仙花,小船颠簸着向島駛近。
又離島遠去,藍海中一塊翡翠…… 保姆回來了。
燈亮了,飯做好了,叫他了。
他又坐了好一會兒,站起,默默地吃飯,又回到書房,還是一動不動地呆想。
最後,走到寫字台旁坐下,拉開抽屜。
拿出一摞稿紙,關于曆史的種種筆記,攤開。
自己的餘年該幹點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