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而現在,曆史對其提出了否定、批判。

    我們這麼多人的批判發言,這幾年來各個領域的批判,都是曆史在執行對傳統文化的批判。

     中國傳統文化綿延幾千年不是偶然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在近代、現代遭到批判,同樣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曆史首先提出的,我們的聲音是曆史賦予的。

    自覺到這一點,就可以更有力地實行這一批判。

    實際上,西方文明的進入,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方面的批判,早就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了。

     曆史的發展本質是批判的,就如生命,每時都在批判這一瞬間,在批判中同時發展着新一瞬間。

    這新一瞬間正是通過批判,吸收并綜合了舊的一瞬間。

     我們必須對“批判的繼承”這個口号的通常意義提出質疑。

    在這個口号下,辯證法被簡單化為機械的一分為二:對傳統文化否定一部分,肯定一部分。

    似乎全部工作隻在劃一條分界線。

    好比吃飯,剔除骨頭,吃下肉,就是批判的繼承。

    其實,深刻徹底的辯證法表現在:全部吃下去的肉,都要被我們的腸胃進行批判。

    一切都被分解了,改變了,重建了,更新了,原來意義上的肉不存在了。

    所以,我們停留在區别傳統文化什麼該批判,什麼該繼承,是非常懦弱的,甚至是空洞僞善的方針。

    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對整個文化進行徹底的批判。

    如果其中有什麼因素今後留下了它的影響,那也完全是被重建了、更新了的。

     現在惟一要強調的是批判的無情與徹底。

    …… 夜晚,他和鄒芮琴又在複興路上散步。

    “你小時候什麼樣,可聰明了吧?”她突然問。

    他笑了:還沒人問過我小時候的事呢。

    “我想知道。

    ” 可以。

    我喜歡研究人的童年,那是研究人的好辦法。

    我小時候的事可多了,講哪方面呢?我很小時住過南京,二層樓上,紅色的地闆地,家裡買了一套新家具。

    爸爸媽媽一出去就把我鎖在家裡,有時還把我綁在沙發上。

    (“為什麼綁起來啊?”)怕我調皮呗。

    我每次被鎖在家裡,都要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

    我從來沒有安分過。

    我喜歡把家變來變去,箱子裡的東西全翻到地上,床上的東西放沙發上,沙發上的東西裝箱子裡。

    我喜歡爬上爬下,攀登一切可以攀登的高度。

    我不喜歡秩序,不喜歡被管制,不喜歡被囚禁。

    我至今不喜歡被“囚禁”在任何地方。

    不管是用鎖、用房間、用戶口、用工作、用事情、用倫理、用義務、用感情,用一切東西來囚禁我,限制我,我都在心理上反抗。

    從小養成的。

     幼年時,我跟着父母跑了很多城市,經常搬家。

     颠簸的火車,發藍發冷的天空在車窗外掠過着。

    路邊的樹掠過着,長堤掠過着,長堤上長滿了草。

    電線杆一根接一根在車窗外掠過着,大地旋轉着,山在天邊慢慢旋轉着,河流湖泊在大地上移動着。

    天已經黑了。

    車廂内的燈光昏黃。

    在座位之間用箱子搭成了小床,他便睡在那兒。

    父親靠着座位瞌睡,母親在照料他。

    人們亂哄哄地擠來擠去,一個農村婦女抱着嬰兒倚在車窗睡着了。

    她的嘴半張着,很癡憨的樣子。

    下了火車,又換馬車。

    這是在南京城裡了。

    馬在前面拉,車在後面像個小轎,和媽媽坐在裡面。

    馬車夫揚鞭趕着。

    住了沒多久,又離開南京了。

    那一天是夜晚。

    家裡來了許多客人,記得有樓下那個醫生。

    吃飯,忙碌,馬車、汽車來了,搬東西,從樓上到樓下,亂糟糟。

    汽車在街上飛馳,颠簸,路燈在街上掠過,大概是到了長江邊的碼頭。

    黑暗的大江,燈光閃爍,如夢境一般,覺得它特别大。

    他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夜晚,多少年後,始終如夢般在眼前出現。

    碼頭上來來往往的人都是影影綽綽的。

    困倦中好像到了船艙。

    隻覺得江面很高,就在舷窗下,黑色的大江在神秘地旋轉着。

    時間很長,又很短,似乎是過了江,大江在他印象中是那兩岸稀稀疏疏的燈火劃出來的。

    後來到了北京,又到沈陽。

    沈陽在他印象中是一幢陳舊的、沒有生氣的五層樓房。

    噢,我給你講一件有意思的事吧…… 他突然停住步,看見杜正光迎面走來。

    後面遠遠的,灰影一般跟着石英。

     “你們怎麼了,拉開距離了?”陳曉時問,他大概猜到了緣由。

     “我走我的,她走她的。

    ”杜正光火氣挺大地說道。

     石英在街邊遠遠站住了,杜正光回頭看了一眼,轉身走了。

     陳曉時走到石英面前:“又吵架了?” 石英低着頭用腳輕輕蹭着小草,眼淚慢慢流了下來。

     陳曉時看着她,想到了兩年前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