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曆史知識有限,可在石英面前足以充當權威。
然後呢,他領她去坐地鐵。
北京站——崇文門——前門——新華街——宣武門——長椿街——禮士路——木樨地——軍事博物館——立新路——萬壽路——五棵松——玉泉路——八寶山——八角村——古城路——蘋果園。
到頭了,到地面看看。
然後再往回坐。
天黑了,他們在西單找了個小吃店随便吃喝了一點,又坐地鐵,在一個人少的站下了車,坐在站台長椅上說話。
兩個人發生了沖突。
石英随身背的小皮包内放着杜正光先後寫給她的幾十封信,鼓鼓囊囊一包。
杜正光發現了:“你怎麼随身帶着,不怕丢了?” “我就是放在家裡不放心,怕他們翻,才帶出來的。
” “給了我吧。
” “不,你又銷毀。
” “我這次不銷毀還不行?等離開北京回去了,就還給你。
” 結果,杜正光當着石英的面就把剛要到手裡的信一封封撕碎,扔到站台的果皮箱内。
兩人吵了起來。
“僞君子,我越來越不相信你。
”石英氣急了。
“不相信,咱們就拉倒。
”杜正光轉身一個人氣呼呼走了,一溜上台階出了站台。
他站在街邊,背對着地鐵出口處用眼睛的餘光注意着。
過了一會兒,看見石英低着頭上來了。
他裝作沒看見,急匆匆朝前走着,要甩掉什麼一樣。
走了好遠,在街邊一張石凳上坐下。
不出所料,沒多會兒石英就不聲不響地出現在面前了。
“你跟着來幹什麼?”他惡狠狠地問,他知道怎麼治她。
“我錯了……” 目前,對中國文化興起了一股研究的新熱潮。
陳曉時講道。
各個領域都在大談“文化”,可以說是“文化熱”吧。
文化熱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簡單說,是民族有了生存危機感,所以有了全體性的自省,但更深刻、更具體地說呢?這就是我想談的第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考察了中國幾千年的曆史,近代史,1949年解放以後的曆史,“文化大革命”史,以及這幾年的發展,就可以看到答案: 一,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影響着中國近代、現代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在“文化大革命”中集大成地發展到了頂峰,走不下去了,破解了,中國各階層,特别是思想文化界都痛感需要重新認識中國文化。
二,西方文化的引進,分解了中國文化,又樹立了一個全新的參照系,造成了研究中國文化的新角度和熱情。
三,現在開始的經濟、政治改革,必将觸及文化,改革文化。
四,因為西方文化的巨大滲透及影響,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出現一種恐慌:怕失去中國傳統文化,于是就有人去尋根。
五,由于想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顯示個性,顯示影響,而日益重視民族文化。
六,西方文明在精神上的危機,使得世界上有一批學者把目光轉向東方,中國。
研究文化,“文化熱”,其實是一場鬥争,動力是由那些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者提供的,他們激起了捍衛者的反作用。
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者都渴望改變自身及民族的處境,這種文化批判的本質是“維新”。
文化的批判含着對舊的經濟秩序、政治秩序、社會秩序,包括舊的倫理道德秩序的批判。
既是觀念上的鬥争,也是利益的鬥争。
這就是我談的第一點。
我要說的第二點是…… “她”是賓館的服務員,叫鄒芮琴,二十歲。
他們怎麼認識的?他第一次發言時,她就這樣遠遠地背手靠牆站着,眼睛明亮地朝這兒看着。
散會了,人們說說笑笑往會議廳外走,她看見他了,沖他笑笑,他也笑笑,站住了。
有了最初的交談。
他發現她是個非常開朗質樸的姑娘。
他喜歡上她了。
第二次,早晨他在賓館的院子裡散步,她迎面走來了,穿着短袖運動衣,短運動褲,滿面汗津津。
跑步去了?“我們要賽籃球,我練球去了。
”你打得好嗎?“我是我們這兒的主力呢。
”她快樂地笑了。
他更喜歡她了。
晚飯後,她來電話了:“你看電影嗎?”如果你陪我一塊兒看,我就看。
要不我就不看了。
她在電話中笑了:“是一塊兒的票。
”倆人看電影了。
她挨着他坐,不斷看着他。
她出去了一趟,暗黑中回來,塞給他一支雪糕。
電影散場了,随人流往外走,他熱了,脫掉外衣。
她伸過手:“我幫你拿着。
”然後挽着他出了影院。
不少熟人和她打招呼,她也大大方方地緻意,并不理會他們打量她挽着一個男人的目光。
他們來到了複興路上,在夜晚的街道上散步。
“你挺大方的。
”他說。
然後呢,他領她去坐地鐵。
北京站——崇文門——前門——新華街——宣武門——長椿街——禮士路——木樨地——軍事博物館——立新路——萬壽路——五棵松——玉泉路——八寶山——八角村——古城路——蘋果園。
到頭了,到地面看看。
然後再往回坐。
天黑了,他們在西單找了個小吃店随便吃喝了一點,又坐地鐵,在一個人少的站下了車,坐在站台長椅上說話。
兩個人發生了沖突。
石英随身背的小皮包内放着杜正光先後寫給她的幾十封信,鼓鼓囊囊一包。
杜正光發現了:“你怎麼随身帶着,不怕丢了?” “我就是放在家裡不放心,怕他們翻,才帶出來的。
” “給了我吧。
” “不,你又銷毀。
” “我這次不銷毀還不行?等離開北京回去了,就還給你。
” 結果,杜正光當着石英的面就把剛要到手裡的信一封封撕碎,扔到站台的果皮箱内。
兩人吵了起來。
“僞君子,我越來越不相信你。
”石英氣急了。
“不相信,咱們就拉倒。
”杜正光轉身一個人氣呼呼走了,一溜上台階出了站台。
他站在街邊,背對着地鐵出口處用眼睛的餘光注意着。
過了一會兒,看見石英低着頭上來了。
他裝作沒看見,急匆匆朝前走着,要甩掉什麼一樣。
走了好遠,在街邊一張石凳上坐下。
不出所料,沒多會兒石英就不聲不響地出現在面前了。
“你跟着來幹什麼?”他惡狠狠地問,他知道怎麼治她。
“我錯了……” 目前,對中國文化興起了一股研究的新熱潮。
陳曉時講道。
各個領域都在大談“文化”,可以說是“文化熱”吧。
文化熱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簡單說,是民族有了生存危機感,所以有了全體性的自省,但更深刻、更具體地說呢?這就是我想談的第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考察了中國幾千年的曆史,近代史,1949年解放以後的曆史,“文化大革命”史,以及這幾年的發展,就可以看到答案: 一,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影響着中國近代、現代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在“文化大革命”中集大成地發展到了頂峰,走不下去了,破解了,中國各階層,特别是思想文化界都痛感需要重新認識中國文化。
二,西方文化的引進,分解了中國文化,又樹立了一個全新的參照系,造成了研究中國文化的新角度和熱情。
三,現在開始的經濟、政治改革,必将觸及文化,改革文化。
四,因為西方文化的巨大滲透及影響,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出現一種恐慌:怕失去中國傳統文化,于是就有人去尋根。
五,由于想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顯示個性,顯示影響,而日益重視民族文化。
六,西方文明在精神上的危機,使得世界上有一批學者把目光轉向東方,中國。
研究文化,“文化熱”,其實是一場鬥争,動力是由那些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者提供的,他們激起了捍衛者的反作用。
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者都渴望改變自身及民族的處境,這種文化批判的本質是“維新”。
文化的批判含着對舊的經濟秩序、政治秩序、社會秩序,包括舊的倫理道德秩序的批判。
既是觀念上的鬥争,也是利益的鬥争。
這就是我談的第一點。
我要說的第二點是…… “她”是賓館的服務員,叫鄒芮琴,二十歲。
他們怎麼認識的?他第一次發言時,她就這樣遠遠地背手靠牆站着,眼睛明亮地朝這兒看着。
散會了,人們說說笑笑往會議廳外走,她看見他了,沖他笑笑,他也笑笑,站住了。
有了最初的交談。
他發現她是個非常開朗質樸的姑娘。
他喜歡上她了。
第二次,早晨他在賓館的院子裡散步,她迎面走來了,穿着短袖運動衣,短運動褲,滿面汗津津。
跑步去了?“我們要賽籃球,我練球去了。
”你打得好嗎?“我是我們這兒的主力呢。
”她快樂地笑了。
他更喜歡她了。
晚飯後,她來電話了:“你看電影嗎?”如果你陪我一塊兒看,我就看。
要不我就不看了。
她在電話中笑了:“是一塊兒的票。
”倆人看電影了。
她挨着他坐,不斷看着他。
她出去了一趟,暗黑中回來,塞給他一支雪糕。
電影散場了,随人流往外走,他熱了,脫掉外衣。
她伸過手:“我幫你拿着。
”然後挽着他出了影院。
不少熟人和她打招呼,她也大大方方地緻意,并不理會他們打量她挽着一個男人的目光。
他們來到了複興路上,在夜晚的街道上散步。
“你挺大方的。
”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