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治和人治的沖突;三,民主與忠孝的沖突;四,個性與絕對整體性的沖突;五,競争與封閉的沖突;六,創造性與保守心理的沖突;七,人生自由與封建隸屬觀念的沖突;八,愛情、婚姻、家庭中的新觀念與舊道德的沖突;九,政治上求實的新理性與舊的政治倫理規範的沖突;十,公民意識、參政意識與奴性的沖突;十一,個人奮發進取與舊的道德形象模式的沖突。

    你們看看,現代化進程的哪一支矛不指向傳統的“禮”?中國人現在愚昧就愚昧在“禮”上。

     那日本呢?有位年輕學者瞪着凸出的眼睛反诘了:日本現代化了吧?但它的企業中、社會中,不是吸收采納了許多源之中國的儒家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究竟是什麼? 衆說紛纭。

     是“實用理性”;是“典型的理想主義”;是“人本主義”;是宋明時期的道學;是對人倫關系的重視,“互以對方為重”,“以社會整體為本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自我中心”和“個人本位”;是“作為主導心理的入世思想”與“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精神支柱”;…… 是“人文主義”。

    這種觀點有不止一個人提出。

    又有激烈争論。

     有人說:中國的人文主義是與西方的人文主義迥然不同的。

    西方的人文主義,把人看成是獨立的,有着思維、行動、情感、意志自由的個體;而中國的人文主義則把人看成是群體、社會整體的一分子。

    中國傳統文化也強調人的價值,人的理想境界,但這一切要在整體中,在确定的位置上,以确定的倫理道德關系來實現。

    我們至今講理想,不都講與社會、國家、民族的關系嗎?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主義。

    如果說西方的人文主義強調自由,平等,民主,權利;中國的人文主義一貫強調整體,和諧,義務,貢獻,犧牲。

    我認為東西方這兩種人文主義應該取長補短相結合,這樣才能形成既具有獨立的人格(東方所缺少的)又具有社會的人格(西方所缺少的)的完整的人文主義。

     又有人反駁說:我反對這種抽象的、非曆史的比較和結合理論。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主義是建立在小農為主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它不能産生任何民主思想,而隻能産生家長主義,最終導緻的或者說供奉起來的是王權。

    一盤散沙的小農經濟沒有任何橫向的經濟、社會聯系,隻被王權的統治網“組織”起來。

    全部人文主義思想就是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視此為最高幸福。

    淨化自己,規勸自己,改造自己,适應社會整體,說到底是獻身于王權。

    所以,人失了血肉,失了個性。

    這種傳統文化不還在影響現代生活?“文化大革命”中“靈魂深處鬧革命”,“狠鬥私字一閃念”,不都是它的翻版? 杜正光的眼睛在眼鏡後面閃爍着笑意。

    他也發言了,極力顯得豪爽,對所有人都挺哥們兒似地: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應該一分為二,對于封建禮教應該批判,可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合一吧,這是深刻的宇宙觀,完美的人生觀,獨特的美學觀。

    還有,強調“剛健有為”,“崇德利用”,“和與中”,這也都是我們民族文化中有價值、有活力的方面。

     陳曉時眼睛突然亮了,看見“她”來了。

    挺拔的身材,晨光中透亮的小樹。

    “她”拿着暖壺沉靜地走過一個個座位,往茶杯裡倒水。

    他覺得自己該發言了。

    看見“她”倒完水,背着雙手靜靜地靠牆站住,目光朝這兒。

    他接過了話題。

     電影劇本初稿寫好了,交導演看,杜正光跑來參加京西賓館的讨論會。

    他喜歡交際,石英也跟着他。

    她不是會議的正式成員,哪個房間有空她就在哪兒睡。

    整天在興奮中。

     石英來北京次數少,杜正光卻對北京十分熟悉,領着她逛。

    軍事博物館?不感興趣?就在賓館對面,轉轉吧。

    堂堂皇皇一座大樓,東西兩翼,四層,中央,七層樓,上面一座尖塔,頂托“八一”軍徽。

    一進大門,中央大廳是毛澤東紀念館,偉人的石膏像,幾百幅照片。

    前廳東側,一樓,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館,二樓,抗日戰争館,三樓,第三次國内革命戰争館,一共五千多件文物及圖片:照片,文件,手稿,毛澤東等領袖們用過的油燈,手槍,望遠鏡,八路軍的臂章、胸章,各種武器裝備,蔣介石逃跑留下的總統辦公室的印章。

    前廳西側,一樓,綜合館,二樓三樓未開。

    中央大廳門外,左右兩個廣場,陳列着曆次革命戰争中使用和繳獲的大炮,坦克,飛機。

     杜正光講了一圈。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