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京西賓館,坐北朝南,矗立在寬闊的複興路邊,俯瞰着長安街浩蕩的汽車流。

    路對面是革命軍事博物館,往東一站地是木樨地。

    這裡被稱為中國的“皇家賓館”,中央及全國一些高規格的會議常在這裡召開。

    現在開放了一些,有些具一定規格的會議也在這裡召開。

     人生咨詢所及兩家報刊聯合召請的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讨論會在此舉行。

     七八十位學者濟濟一堂,每日會上争論,會下還煙霧缭繞地争論着,時常面紅耳赤。

    人人認為自己在探讨最重大的問題,認為自己最智慧。

     陳曉時對此覺得很有意思。

    他想起一個夢,有個年輕女性問他:你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他說不知道。

    他隐約記得他原是個快樂的小生物,在江河裡快活地遊。

    天地突然合一了,一片混沌,像晚霞一樣暖融融的。

    他被融化了,變成一個美麗的夢,稀薄缥缈。

    過了好長時間,才又看見自己,變成一條小魚,懶懶地遊着。

    突然,天地重開,他看見這個世界了。

    他看見天空在搖晃,大地在搖晃,周圍的房啊樹啊在颠簸,黑色的大鳥可怕地呼嘯而過。

    無數慌張的面孔在周圍閃動,驚懼的眼睛像一群群流星掠過。

    他隻注意面前這雙經常俯視自己的善良的眼睛,她被夾在人流中,正懷抱着自己匆匆走着。

    天黑了,擁擠不堪的狹小空間。

    滿地的胳膊、腿,到處是呻吟啼哭,是臭烘烘的氣味(隻有她身上的氣味讓他感到安心,好聞)。

    一雙吓人的大皮鞋底從頭頂上邁過,又一雙瘦小的腳從頭上邁過。

    男人的衣服,女人的衣服,粗黑的胡子,細彎的眼睛。

    他睡着了,又覺得自己在颠簸中……你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啊?年輕的女性微笑凝視着他。

    他笑了:我知道你愛我,希望了解我,我這才開始給你講我的故事。

    你知道我是什麼時候開始認識你的嗎?…… 大會議廳,豪華的吊燈,大玻璃窗,天鵝絨窗簾,紅地毯。

    沙發兩排,圍成兩個正方形,一個“回”字。

    大會讨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如何評價它在現代的價值和作用? 一位曆史學老教授扶了扶黑框眼鏡講話了,他顯得儒雅睿智。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禮”,或說“禮教”,“禮治”。

    克己複禮。

    從周公制禮,世世代代沿襲了下來。

    “禮”在中國既是社會等級、社會關系、社會制度,又是倫理道德的規範體系,還是生活方式的準則,具有一體化、普遍化、根本化的特點。

    我們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模式就是它。

     “禮”的核心内容是等級隸屬關系。

    三綱五常,盡忠盡孝。

    這種隸屬關系從政治、社會、經濟、倫理、家庭等諸方面嚴格确定一個人在社會關系網中的地位,而且嚴格規定了在這個地位上應遵循的政治、倫理、生活的思想行為準則,不可逾雷池一步。

    整個社會構成了上支配下、下服從上的嚴密整體,沒有任何個人的獨立意志。

    現代經濟、政治生活所要求的民主、自由、平等、個性以及愛情、婚姻上的獨立自主,都是與之相悖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禮”是保守的,是我們現代化的巨大阻力。

     但另一方面,“禮”有沒有積極意義呢?“禮”所包含的隸屬關系,加強了整個社會的整體性,加強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家庭之間,人與國家之間的聯系及相互依賴性,這難道不有助于加強中國人的集體觀念和愛國主義?不有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自古以來抗擊外來侵略,中國這種傳統文化不是起了團結人民的巨大作用?哪個民族英雄不都是在這種傳統文化熏陶下出現的? 一個青年學者坐在對面激烈反駁了。

    他叫晁南江,像棵不胖不瘦的樹。

    我同意把“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他揮了一個手勢,像樹枝伸出一杈。

    然而,正因為如此,應對它進行無情徹底的批判。

    對它不存在一分為二的問題,它隻有保守性,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真正一分為二的辯證法是:社會處在這樣的對立中:一方面是“禮”為核心的傳統舊文化;另一方面是現代的經濟、政治進程以及相配合的現代意識。

    “禮”起什麼作用?任何一個人都被嵌在社會的一個網絡點中,毫無獨立性,沒有自由權利,左右不能移動,更不能犯上。

    對上是絕對服從,對下是絕對支配。

    符合這規範的是“禮”是合理,違反的是非禮的人欲,要滅絕才對。

    這造成國民性的主奴根性。

    人人都有當主子的一面,又有當奴才的一面——除了最高的皇帝,隻當主人,除了最低階層的婦女,隻當奴才。

     現代化進程與“禮”處處沖突。

    一,平等原則與等級制度的沖突;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