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界限。
東房人家蓋的廚房,西房人家蓋的廚房,中間的距離總要差不多吧?得走個人,過個車,晾個衣服吧?你蓋廚房,我圈領地,相互都瞄着呢,結果東房人家的廚房外牆在一條直線上,西房人家的廚房外牆也在一條直線上,東西相等,在院中夾成個筆直的甬道,倒也符合美觀。
至于高度,一般沒關系。
你要蓋得高,得有磚有料,不那麼容易。
太高了,先遮你自家的窗亮。
三維空間的争奪最後成了定局,誰也不犯誰。
可是,你一旦搬走,左右鄰居就會乘機把地兒放一放,他把廚房加寬點,我把圍牆外移一點。
過兩天新戶搬來了,人生地不熟,就住下了,還和左右鄰居熱熱乎乎拉呱。
他住了一陣,也要蓋廚房了(舊廚房照例叫舊住戶拆走了),這才忙着備料。
有辦法的,卡車嗚嗚地來,塵土飛揚地卸,一天就齊了,弄得滿院人眼紅心酸,都想到自己蓋廚房的艱辛了;沒辦法的,備一兩年的也有。
然後也就明白:左右鄰居侵吞着自己的地方。
不過成了定局的事,也就不能更改。
尤老鼠住東院四号。
他是老住戶,所以,雖然隻住一間房,房前占的地兒卻寬些。
右邊擠了譚秀妮兩磚寬,左邊擠了窦大媽一磚地。
可他還沒個像樣的廚房,隻有一個遮雨的爛棚子。
尤老鼠有尤老鼠的辦法。
他姓尤,大名富貴,二十多年前,在廠裡業餘演京劇《十五貫》,他唱了一回婁阿鼠,就演變成了尤老鼠這綽号。
長得又像;矮瘦,駝背,剃個秃頭,尖頭頂,走路東張西望,腳步匆匆。
人們當面叫老尤,背後叫尤老鼠,客氣了叫尤大哥,開玩笑了叫尤耗子。
每天下班了,他自行車後面馱兩塊磚,都是路過工地“撿”來的。
若是叫人碰上了,我是回家墊墊箱子。
哪個工地沒這點通情達理?碰不上,一天兩塊,一年就是七百來塊。
還嫌慢,每天早晨蒙蒙亮又出去遛彎了,回來,雙手大大方方平托兩塊磚。
幹嗎呢,尤大哥?練練胳膊勁兒。
他答道。
磚在房前越積越多,怕人偷,碼得齊齊的,三垛,三千整。
零的,還攢着第四垛,上面蓋着爛草袋,不防君子也防小人。
老婆不上班,前後左右也替他看管呢,丢不了。
水泥呢?沙子呢?大院的廚房有三等,一等的是水泥沙漿砌牆,二等的是白灰沙漿,三等的是黃泥砌牆。
他憋着勁兒要蓋一等的。
慢慢攢吧,老辦法。
兩個塑料袋,下了班,多繞點路,今兒過這個建築工地,明兒過那個施工現場,一袋沙,一袋水泥,誰看見了也不計較他:這一點,像稱鹽似的,就夠回家補個牆縫嘛。
積少成多,一天五斤水泥,八斤沙,半年下來,水泥就有一千來斤。
一百斤一袋,十袋了。
足夠了。
砌牆根本用不了,還可以抹水泥地面。
對,就來水泥地面,高級再高級。
他在院裡走着,一家家廚房前聊着:做飯呢?吃啥啊?眼裡卻把廚房上下考察了又考察。
多是土地面,也有磚地面,水泥地面的隻有三四家,他要超過他們呢。
你那廚房啥時蓋啊?他點頭哈腰:早呢,料還不齊全。
磚是明擺着。
沙子是倒在棚子裡,磚圍成的池子。
水泥呢,貴重,進了屋了。
牆角黑洞洞的有兩口大缸,倒在裡面了,蓋上蓋兒了——那玩意兒怕潮。
每天回家,打開缸蓋兒看了,滿囤囤的水泥面,像過去香爐内的香灰,又細又面,捏在手裡别提多親了。
看見院裡的男女老少在窗前過着。
一個人躲在暗處,靠在這胖胖的大缸上,手深深插入水泥面中,涼絲絲滑膩膩,真美。
沒有人看見他,這是他的财富。
到時候一蓋廚房,把這水泥都用了,真有點舍不得呢。
沒關系,用完再往裡續。
沒用了續什麼?沒用也攢着。
每天把塑料袋一傾,水泥呼啦倒進缸裡,已成了他的快樂。
尤老鼠啊尤老鼠,你可真成老鼠了。
當老鼠有啥不好?當老鼠再自在不過了。
每天把吃食往窩裡叼着,躲在暗窩裡守着成堆的吃食,反反複複觀賞着,美得很。
缺的東西還多呢。
白灰呢?抹牆不用白灰哪行?木料呢?梁,檩,椽,檩、椽上要鋪的一層木條呢,蓋房頂的石棉瓦呢?還有門窗。
門窗他都要做像樣的。
可不能像那些人家,随便一個爛門,破闆條釘的,一扇爛窗,塑料布蒙的。
他的廚房門,要正正規規,八十厘米寬,一米八高,裡外拉手,上邊玻璃,下邊木闆。
門上邊還要有扇三十厘米高的、上下開的活窗,挂鈎一支,風鬥似的,通風。
窗戶也要像樣,裡外雙口,外面雙開玻璃扇,裡面雙開紗窗扇。
這都要一點點想辦法,難就難在要不花錢多辦事上。
他哪有那麼多錢?還要養活一個上初中、兩個上小學的兒女。
他一次又一次丈量着房前的領地,計劃着。
房寬四米,加上自己往兩邊擴占的七十二厘米,一共寬四米七二。
長是死的,三米,和鄰居們找齊,房門雖不在房中間,可也不在最邊兒上,躲開門,在窗下蓋廚房,最多隻能兩米五十寬。
廚房面積六七平方米,太小了,不氣派。
他野心不止這點。
幹脆把自己整個房前包起來,蓋間四米七二寬、三米深的大房。
他都要“二四牆”(雙磚牆,二十四厘米厚),結實,刨去兩面牆,還有四
東房人家蓋的廚房,西房人家蓋的廚房,中間的距離總要差不多吧?得走個人,過個車,晾個衣服吧?你蓋廚房,我圈領地,相互都瞄着呢,結果東房人家的廚房外牆在一條直線上,西房人家的廚房外牆也在一條直線上,東西相等,在院中夾成個筆直的甬道,倒也符合美觀。
至于高度,一般沒關系。
你要蓋得高,得有磚有料,不那麼容易。
太高了,先遮你自家的窗亮。
三維空間的争奪最後成了定局,誰也不犯誰。
可是,你一旦搬走,左右鄰居就會乘機把地兒放一放,他把廚房加寬點,我把圍牆外移一點。
過兩天新戶搬來了,人生地不熟,就住下了,還和左右鄰居熱熱乎乎拉呱。
他住了一陣,也要蓋廚房了(舊廚房照例叫舊住戶拆走了),這才忙着備料。
有辦法的,卡車嗚嗚地來,塵土飛揚地卸,一天就齊了,弄得滿院人眼紅心酸,都想到自己蓋廚房的艱辛了;沒辦法的,備一兩年的也有。
然後也就明白:左右鄰居侵吞着自己的地方。
不過成了定局的事,也就不能更改。
尤老鼠住東院四号。
他是老住戶,所以,雖然隻住一間房,房前占的地兒卻寬些。
右邊擠了譚秀妮兩磚寬,左邊擠了窦大媽一磚地。
可他還沒個像樣的廚房,隻有一個遮雨的爛棚子。
尤老鼠有尤老鼠的辦法。
他姓尤,大名富貴,二十多年前,在廠裡業餘演京劇《十五貫》,他唱了一回婁阿鼠,就演變成了尤老鼠這綽号。
長得又像;矮瘦,駝背,剃個秃頭,尖頭頂,走路東張西望,腳步匆匆。
人們當面叫老尤,背後叫尤老鼠,客氣了叫尤大哥,開玩笑了叫尤耗子。
每天下班了,他自行車後面馱兩塊磚,都是路過工地“撿”來的。
若是叫人碰上了,我是回家墊墊箱子。
哪個工地沒這點通情達理?碰不上,一天兩塊,一年就是七百來塊。
還嫌慢,每天早晨蒙蒙亮又出去遛彎了,回來,雙手大大方方平托兩塊磚。
幹嗎呢,尤大哥?練練胳膊勁兒。
他答道。
磚在房前越積越多,怕人偷,碼得齊齊的,三垛,三千整。
零的,還攢着第四垛,上面蓋着爛草袋,不防君子也防小人。
老婆不上班,前後左右也替他看管呢,丢不了。
水泥呢?沙子呢?大院的廚房有三等,一等的是水泥沙漿砌牆,二等的是白灰沙漿,三等的是黃泥砌牆。
他憋着勁兒要蓋一等的。
慢慢攢吧,老辦法。
兩個塑料袋,下了班,多繞點路,今兒過這個建築工地,明兒過那個施工現場,一袋沙,一袋水泥,誰看見了也不計較他:這一點,像稱鹽似的,就夠回家補個牆縫嘛。
積少成多,一天五斤水泥,八斤沙,半年下來,水泥就有一千來斤。
一百斤一袋,十袋了。
足夠了。
砌牆根本用不了,還可以抹水泥地面。
對,就來水泥地面,高級再高級。
他在院裡走着,一家家廚房前聊着:做飯呢?吃啥啊?眼裡卻把廚房上下考察了又考察。
多是土地面,也有磚地面,水泥地面的隻有三四家,他要超過他們呢。
你那廚房啥時蓋啊?他點頭哈腰:早呢,料還不齊全。
磚是明擺着。
沙子是倒在棚子裡,磚圍成的池子。
水泥呢,貴重,進了屋了。
牆角黑洞洞的有兩口大缸,倒在裡面了,蓋上蓋兒了——那玩意兒怕潮。
每天回家,打開缸蓋兒看了,滿囤囤的水泥面,像過去香爐内的香灰,又細又面,捏在手裡别提多親了。
看見院裡的男女老少在窗前過着。
一個人躲在暗處,靠在這胖胖的大缸上,手深深插入水泥面中,涼絲絲滑膩膩,真美。
沒有人看見他,這是他的财富。
到時候一蓋廚房,把這水泥都用了,真有點舍不得呢。
沒關系,用完再往裡續。
沒用了續什麼?沒用也攢着。
每天把塑料袋一傾,水泥呼啦倒進缸裡,已成了他的快樂。
尤老鼠啊尤老鼠,你可真成老鼠了。
當老鼠有啥不好?當老鼠再自在不過了。
每天把吃食往窩裡叼着,躲在暗窩裡守着成堆的吃食,反反複複觀賞着,美得很。
缺的東西還多呢。
白灰呢?抹牆不用白灰哪行?木料呢?梁,檩,椽,檩、椽上要鋪的一層木條呢,蓋房頂的石棉瓦呢?還有門窗。
門窗他都要做像樣的。
可不能像那些人家,随便一個爛門,破闆條釘的,一扇爛窗,塑料布蒙的。
他的廚房門,要正正規規,八十厘米寬,一米八高,裡外拉手,上邊玻璃,下邊木闆。
門上邊還要有扇三十厘米高的、上下開的活窗,挂鈎一支,風鬥似的,通風。
窗戶也要像樣,裡外雙口,外面雙開玻璃扇,裡面雙開紗窗扇。
這都要一點點想辦法,難就難在要不花錢多辦事上。
他哪有那麼多錢?還要養活一個上初中、兩個上小學的兒女。
他一次又一次丈量着房前的領地,計劃着。
房寬四米,加上自己往兩邊擴占的七十二厘米,一共寬四米七二。
長是死的,三米,和鄰居們找齊,房門雖不在房中間,可也不在最邊兒上,躲開門,在窗下蓋廚房,最多隻能兩米五十寬。
廚房面積六七平方米,太小了,不氣派。
他野心不止這點。
幹脆把自己整個房前包起來,蓋間四米七二寬、三米深的大房。
他都要“二四牆”(雙磚牆,二十四厘米厚),結實,刨去兩面牆,還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