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金象胡同一号。
大四合院内一切照舊。
東院十戶,西院十戶,夾院四戶,小北院四戶,一共二十八戶,一百七十九口人,每天照常起床,做飯,外出,勞作,吵鬧,哭喊,有電視的看電視,沒電視的喝茶抽煙聊大天,當老師的判作業,當學生的做作業,地兒寬的,大人孩子各有各的桌兒,地方窄的,趴凳子趴床,關燈了,再幹黑了燈的事。
單老頭還是每天早晚開關大門,看電話,收奶費,收報紙郵件;東方飙還是天一亮就精神抖擻去公園教練太極拳;屠泰還是挂牌門診;譚秀妮還是吱吱嘎嘎推上小車去賣冰棍;莊韬還是在中學當校長,到處作報告;桂大嬸還是每日的說說道道;窦大媽還是一有空就蹲在水龍頭旁洗東西;水龍頭旁從早到晚還是難得斷人。
單小蘭死了,議論了一陣便不議論了。
譚秀妮原準備和在監獄的丈夫打離婚,經過衆多的說服工作,又把上訴撤了回來,人們也便不當回事。
舊的事過去了,新的事也還有發生。
東院十号住着惠奶奶一家。
三間朝西的東房,三代七口人,隔院和譚秀妮家打對面。
她家是東院三号,所以惠奶奶少不了安慰秀妮,照顧她半癱的大姑和兩歲的兒子。
南邊側對着單老頭家,所以少不了和單家老兩口拉拉呱兒。
東院的号是這樣排的:南房最靠東,是一号,單老頭家,然後順時針轉,南西北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到惠奶奶,東房最靠南的家兒,和單老頭家首尾相鄰,中間隔着大院門。
那邊西院的号也是這樣排的。
夾院隻有一排朝東的西房,由南向北,一二三四。
小北院隻有一排北房,由西向東一二三四。
理論上都合乎順時針次序。
惠奶奶今年七十多了,三間房,中間是廳;右邊一間,她帶着一個五歲的孫子(三兒子的)、一個六歲的外孫女(三女兒的)住;左邊一間,是她的四兒子住:小兩口,兩個孩子。
惠奶奶解放前生了四兒三女,丈夫是國民黨,1949年帶着大兒子跑到台灣去了,再無音訊,剩下的三兒三女都在國内,最小的四兒子現在也三十三了。
她一個人拖兒帶女怎麼過?改嫁了一回,是延安來的幹部,日子好過了,又生一女。
偏偏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鬥死了。
她老了,兒女又大了,也便寡居了。
讓她難過的是兒女們都嫌棄她,除了把孩子寄托在她這兒的(孩子的生活費是另外的),每人每月隻給她五元錢。
他們說:我們一人五塊,七五三十五,夠花了。
住在一塊兒的四兒子也是單另過。
她知道兒女們現在家境都不錯,有彩電,有冰箱,有的還有地毯,自己這兒隻有床,破桌子,舊式座鐘,可她還想得開,人老了,要那些幹啥?兒女們偶爾來了,她還要掏出積蓄買菜買酒,招待他們吃喝,心甘情願。
這兩天惠奶奶這兒一下熱鬧開了,大兒子有音訊了,在美國,要回來探親。
人還未到,錢先寄來了,一萬美元。
國内的七個兒女都從四面八方——北京的,沈陽的,青島的——圍了上來。
有的搬來了自家的彩電:媽,您看吧。
有的送來了洗衣機:媽,您用吧。
有的送來了沙發:媽,您坐吧。
糕點,糖果,蜂王精,人參,花花綠綠地都堆上了,她高興得合不攏嘴。
這我都不用,能見着你們就高興了。
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幾年沒見面的都團簇在膝前,花兒朵朵,滿園芬芳,蜂兒蝶兒亂飛,陽光一片燦爛。
你們要什麼,奶奶給你們買。
你們想吃什麼,姥姥給你們買。
要自行車?要電子琴?卡西歐的?要小錄音機,别在褲帶上的?要什麼都行。
你們呢?她看着兒女們。
他們倒都忸怩了。
媽,我們什麼都不要,就是來看看您老人家。
不知是哪個媳婦說道。
對,我們就是來看看您。
滿屋人都這樣說。
我要那些美元幹啥?你們誰要就張嘴吧,我給你們。
他們相互看看,都想說又都不好說。
媽,一個兒媳說話了,要說困難,我們都不算太困難,要說不困難,又都有些困難。
您一定要幫助我們,兄弟姐妹七個,您一人給上一千美元,剩下三千美元您存上,利息也夠您花了。
大哥來了,說不定還要給您錢。
媽,二兒子,一個體體面面的工程師穩穩重重說了話,錢呢,您願意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您首先要把自己生活安排好,當然,大家也會照顧您,我們都是有文化的人,不會争這些(是,媽,我們不會像有些人家,兄弟姐妹們争老人的錢。
人們紛紛附和着)。
這次大哥來,我很高興。
分别幾十年了,好好叙叙吧。
要說有什麼事,我是搞建築的,一直想到美國進修幾年,看大哥能不能幫幫忙?另外,小欣(他撫摸了一下坐在身旁的女兒的頭發)明年就大學畢業了,想去美國留學,也托大哥想想辦法。
惠奶奶笑了:你們見老大說就對了。
二兒子說:是,到時候媽也幫着說兩句。
滿屋的兒女都說開了,都知道老大是來看媽的,求老大的事先求做媽的。
好不熱鬧。
大院的鄰居們也都紛紛道賀。
惠奶奶,您可真有福啊,養了這麼個出息兒子,孝順兒子。
惠奶奶樂得臉綻開花:謝大夥兒了,真謝謝大夥兒了。
她彎下腰左一把右一把,糕點糖果往大人身邊的孩子懷裡塞着。
惠奶奶,您啥時候
大四合院内一切照舊。
東院十戶,西院十戶,夾院四戶,小北院四戶,一共二十八戶,一百七十九口人,每天照常起床,做飯,外出,勞作,吵鬧,哭喊,有電視的看電視,沒電視的喝茶抽煙聊大天,當老師的判作業,當學生的做作業,地兒寬的,大人孩子各有各的桌兒,地方窄的,趴凳子趴床,關燈了,再幹黑了燈的事。
單老頭還是每天早晚開關大門,看電話,收奶費,收報紙郵件;東方飙還是天一亮就精神抖擻去公園教練太極拳;屠泰還是挂牌門診;譚秀妮還是吱吱嘎嘎推上小車去賣冰棍;莊韬還是在中學當校長,到處作報告;桂大嬸還是每日的說說道道;窦大媽還是一有空就蹲在水龍頭旁洗東西;水龍頭旁從早到晚還是難得斷人。
單小蘭死了,議論了一陣便不議論了。
譚秀妮原準備和在監獄的丈夫打離婚,經過衆多的說服工作,又把上訴撤了回來,人們也便不當回事。
舊的事過去了,新的事也還有發生。
東院十号住着惠奶奶一家。
三間朝西的東房,三代七口人,隔院和譚秀妮家打對面。
她家是東院三号,所以惠奶奶少不了安慰秀妮,照顧她半癱的大姑和兩歲的兒子。
南邊側對着單老頭家,所以少不了和單家老兩口拉拉呱兒。
東院的号是這樣排的:南房最靠東,是一号,單老頭家,然後順時針轉,南西北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到惠奶奶,東房最靠南的家兒,和單老頭家首尾相鄰,中間隔着大院門。
那邊西院的号也是這樣排的。
夾院隻有一排朝東的西房,由南向北,一二三四。
小北院隻有一排北房,由西向東一二三四。
理論上都合乎順時針次序。
惠奶奶今年七十多了,三間房,中間是廳;右邊一間,她帶着一個五歲的孫子(三兒子的)、一個六歲的外孫女(三女兒的)住;左邊一間,是她的四兒子住:小兩口,兩個孩子。
惠奶奶解放前生了四兒三女,丈夫是國民黨,1949年帶着大兒子跑到台灣去了,再無音訊,剩下的三兒三女都在國内,最小的四兒子現在也三十三了。
她一個人拖兒帶女怎麼過?改嫁了一回,是延安來的幹部,日子好過了,又生一女。
偏偏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鬥死了。
她老了,兒女又大了,也便寡居了。
讓她難過的是兒女們都嫌棄她,除了把孩子寄托在她這兒的(孩子的生活費是另外的),每人每月隻給她五元錢。
他們說:我們一人五塊,七五三十五,夠花了。
住在一塊兒的四兒子也是單另過。
她知道兒女們現在家境都不錯,有彩電,有冰箱,有的還有地毯,自己這兒隻有床,破桌子,舊式座鐘,可她還想得開,人老了,要那些幹啥?兒女們偶爾來了,她還要掏出積蓄買菜買酒,招待他們吃喝,心甘情願。
這兩天惠奶奶這兒一下熱鬧開了,大兒子有音訊了,在美國,要回來探親。
人還未到,錢先寄來了,一萬美元。
國内的七個兒女都從四面八方——北京的,沈陽的,青島的——圍了上來。
有的搬來了自家的彩電:媽,您看吧。
有的送來了洗衣機:媽,您用吧。
有的送來了沙發:媽,您坐吧。
糕點,糖果,蜂王精,人參,花花綠綠地都堆上了,她高興得合不攏嘴。
這我都不用,能見着你們就高興了。
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幾年沒見面的都團簇在膝前,花兒朵朵,滿園芬芳,蜂兒蝶兒亂飛,陽光一片燦爛。
你們要什麼,奶奶給你們買。
你們想吃什麼,姥姥給你們買。
要自行車?要電子琴?卡西歐的?要小錄音機,别在褲帶上的?要什麼都行。
你們呢?她看着兒女們。
他們倒都忸怩了。
媽,我們什麼都不要,就是來看看您老人家。
不知是哪個媳婦說道。
對,我們就是來看看您。
滿屋人都這樣說。
我要那些美元幹啥?你們誰要就張嘴吧,我給你們。
他們相互看看,都想說又都不好說。
媽,一個兒媳說話了,要說困難,我們都不算太困難,要說不困難,又都有些困難。
您一定要幫助我們,兄弟姐妹七個,您一人給上一千美元,剩下三千美元您存上,利息也夠您花了。
大哥來了,說不定還要給您錢。
媽,二兒子,一個體體面面的工程師穩穩重重說了話,錢呢,您願意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您首先要把自己生活安排好,當然,大家也會照顧您,我們都是有文化的人,不會争這些(是,媽,我們不會像有些人家,兄弟姐妹們争老人的錢。
人們紛紛附和着)。
這次大哥來,我很高興。
分别幾十年了,好好叙叙吧。
要說有什麼事,我是搞建築的,一直想到美國進修幾年,看大哥能不能幫幫忙?另外,小欣(他撫摸了一下坐在身旁的女兒的頭發)明年就大學畢業了,想去美國留學,也托大哥想想辦法。
惠奶奶笑了:你們見老大說就對了。
二兒子說:是,到時候媽也幫着說兩句。
滿屋的兒女都說開了,都知道老大是來看媽的,求老大的事先求做媽的。
好不熱鬧。
大院的鄰居們也都紛紛道賀。
惠奶奶,您可真有福啊,養了這麼個出息兒子,孝順兒子。
惠奶奶樂得臉綻開花:謝大夥兒了,真謝謝大夥兒了。
她彎下腰左一把右一把,糕點糖果往大人身邊的孩子懷裡塞着。
惠奶奶,您啥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