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也發糊,老了許多。
兩天前他去看望一個老朋友,清華大學的教授盛律明。
他同自己一樣也多年喪妻,聽說最近又結婚了。
摁響門鈴,開門的是一位五十來歲的知識婦女,個兒不高,微胖,賢淑端莊。
您找誰?……請進。
她客氣地說道。
這想必就是盛律明的新夫人了。
他踏進客廳,亮亮堂堂。
迎面是大沙發大茶幾在微笑,左右是小沙發小茶幾伸着雙臂,在熱情擁抱客人呢。
腳下的綠地毯柔軟潔淨。
您請坐,我去叫老盛。
新夫人安排了客人,轉身進了裡屋。
過了一會兒,引着盛律明出來了:老黃啊,什麼風把你吹來了?他簡直不敢認這位老朋友了,那龍鐘老态哪兒去了?現在面色紅潤,哪像七十多歲的人? 夫人給他們沏了龍井茶,放下煙糖水果陪着說了一會兒話,說:你們坐,我去弄飯。
起身要進廚房。
一個五歲的男孩喊着“爺爺、爺爺”推門跑進來,夫人在門口攔住他:瑞瑞,換了鞋再進來。
小孩兒踢掉髒涼鞋,換上幹淨的拖鞋,一路小跑撲到盛律明懷裡。
盛律明仰靠着沙發,摩挲着孫孫的頭:老黃啊,你看我是不是年輕了?白頭發都少了,這都是結婚以後的變化。
老黃,我勸你也走我的路啊。
飯極可口,比自己平日吃的不知好幾倍。
夫人勸菜,陪着說笑。
滋滋潤潤喝上一小杯紅葡萄酒,看他們夫婦倆,筷子幫筷子,眉目傳情有如初戀。
盛律明吃多吃少,吃幹吃稀,冷熱鹹淡,夫人都照顧周到。
相比之下,自己在家中太慘了。
飯後在清華園散步,小橋流水,綠蔭夾道,盛律明居中和自己邊走邊聊,夫人在另一側攙扶着他,夫婦倆的親密和諧深深刺激着自己。
空氣這麼好,情緒這麼愉快,真要比自己多活二十年呢。
兄弟姐妹們漸漸都明白了:這個大家庭之所以能維持住,不僅因為有血緣的紐帶,有母親的遺囑,還有一些很實際的因素:祁阿姨這個廉價而優質的勞動力;夏平的犧牲;父親的補貼;住房。
現在,這些因素一個個失去,隻剩一院房子,整個大家庭再也難以像原來那樣維系下去了。
事情造成了觀念的變化;觀念的變化使事情向結果發展。
天下沒有沒辦法的事情,辦法果然也就出來了。
從現在起,姜阿姨不再給全家做飯,她的全部任務隻是照顧黃公愚再加祁阿姨這個病人。
這樣,她除了伺候祁阿姨外,隻需做連自己在内的三人的飯菜了。
春平和她談了:工資再加十元,每月六十元。
從現在起,父親不再補貼。
掙工資的每人每月出十元,除了交各自的房租水電費,剩下就算祁阿姨的醫療基金,黃公愚隻負擔姜阿姨的月薪。
做父親的聽完大女兒的講述,半晌沒說話。
這個大包袱當真要卸掉,他突然感到一種茫然。
“……還是不分開吧……”他嗫嚅着。
“不,爸爸,這件事,弟弟妹妹們都商量定了,再也不能拖累您了。
” “那你們吃飯怎麼辦?”好一會兒,做父親的臉色凄凄地問。
“爸爸,您不要介意,子女們不是和您賭氣。
不在一塊兒吃飯,可以相互少幹擾。
您這兒有什麼事,我們都會過來幫忙的。
” 女兒走了。
黃公愚獨自在客廳裡坐着,天漸漸黑了,他不開燈,飯早已做好了,不想吃。
老屋發出窒悶的陰潮。
木頭在腐爛,牆壁在腐爛,磚地在腐爛。
他看見自己在黃葉橫飛的秋風中抖抖地走着,荒涼的田野上,孤零零地隻有他一個人…… 祁阿姨聽完春平講述,萬分不安,老淚縱橫了,她一定要把存款交給春平。
這個家不能因為伊就拆散了。
春平勸了又勸,老人兩眼發呆,不吃不喝,第二天又昏迷了,又送醫院搶救。
醒來第一句話就是對春平說:她還是早點死好。
可大家還是照計劃分開過了。
春平夫婦倆弄了個蜂窩煤爐,早飯晚飯在家做着吃,中飯在機關食堂吃。
大海、小海都買了月票,中午到機關食堂吃飯,好在學校離機關不算遠,以後找下合适的住房,搬出去再另說。
夏平是一天三頓在外面買着吃。
這倒省事,擠出時間讀外語。
秋平從床底下拖出一個多年未用的煤油爐,一家三口,關起門在屋裡做着吃。
想靜有靜,想省就省,訂了個勤儉積蓄的計劃。
冬平就要上班了。
她想好了,到時候幹脆搬到機關住,吃食堂。
這兩天她先在父親的竈上蹭幾頓飯。
“讓她在我這兒吃吧,讓她在這兒吃吧。
”黃公愚一聽大女兒講完冬平的情況,忙不疊地說。
有個女兒來他這兒吃飯,他簡直受寵若驚了。
平平聽完這個方案,笑了笑:行,自己管自己,人人方便。
她吃飯好解決,機關食堂,飯館,會上,朋友家,還有翁伯雲那兒,哪兒沒飯? 小華沒等大姐說完已經不耐煩了:行行,我自己買着吃就行了。
隻有衛華小家庭似乎複雜些,兩人可以各吃各的,可小薇的早晚飯怎麼辦?趙世芬先是說:我不管,我把小薇送全托。
等有了房子,我就帶她搬出去。
可天晚了,該去接小薇了,衛華還木呆呆地坐在桌前,她火了:咱們不也有個煤油爐嗎?你拿到學校了?去,現在把它拿回來。
兩天前他去看望一個老朋友,清華大學的教授盛律明。
他同自己一樣也多年喪妻,聽說最近又結婚了。
摁響門鈴,開門的是一位五十來歲的知識婦女,個兒不高,微胖,賢淑端莊。
您找誰?……請進。
她客氣地說道。
這想必就是盛律明的新夫人了。
他踏進客廳,亮亮堂堂。
迎面是大沙發大茶幾在微笑,左右是小沙發小茶幾伸着雙臂,在熱情擁抱客人呢。
腳下的綠地毯柔軟潔淨。
您請坐,我去叫老盛。
新夫人安排了客人,轉身進了裡屋。
過了一會兒,引着盛律明出來了:老黃啊,什麼風把你吹來了?他簡直不敢認這位老朋友了,那龍鐘老态哪兒去了?現在面色紅潤,哪像七十多歲的人? 夫人給他們沏了龍井茶,放下煙糖水果陪着說了一會兒話,說:你們坐,我去弄飯。
起身要進廚房。
一個五歲的男孩喊着“爺爺、爺爺”推門跑進來,夫人在門口攔住他:瑞瑞,換了鞋再進來。
小孩兒踢掉髒涼鞋,換上幹淨的拖鞋,一路小跑撲到盛律明懷裡。
盛律明仰靠着沙發,摩挲着孫孫的頭:老黃啊,你看我是不是年輕了?白頭發都少了,這都是結婚以後的變化。
老黃,我勸你也走我的路啊。
飯極可口,比自己平日吃的不知好幾倍。
夫人勸菜,陪着說笑。
滋滋潤潤喝上一小杯紅葡萄酒,看他們夫婦倆,筷子幫筷子,眉目傳情有如初戀。
盛律明吃多吃少,吃幹吃稀,冷熱鹹淡,夫人都照顧周到。
相比之下,自己在家中太慘了。
飯後在清華園散步,小橋流水,綠蔭夾道,盛律明居中和自己邊走邊聊,夫人在另一側攙扶着他,夫婦倆的親密和諧深深刺激着自己。
空氣這麼好,情緒這麼愉快,真要比自己多活二十年呢。
兄弟姐妹們漸漸都明白了:這個大家庭之所以能維持住,不僅因為有血緣的紐帶,有母親的遺囑,還有一些很實際的因素:祁阿姨這個廉價而優質的勞動力;夏平的犧牲;父親的補貼;住房。
現在,這些因素一個個失去,隻剩一院房子,整個大家庭再也難以像原來那樣維系下去了。
事情造成了觀念的變化;觀念的變化使事情向結果發展。
天下沒有沒辦法的事情,辦法果然也就出來了。
從現在起,姜阿姨不再給全家做飯,她的全部任務隻是照顧黃公愚再加祁阿姨這個病人。
這樣,她除了伺候祁阿姨外,隻需做連自己在内的三人的飯菜了。
春平和她談了:工資再加十元,每月六十元。
從現在起,父親不再補貼。
掙工資的每人每月出十元,除了交各自的房租水電費,剩下就算祁阿姨的醫療基金,黃公愚隻負擔姜阿姨的月薪。
做父親的聽完大女兒的講述,半晌沒說話。
這個大包袱當真要卸掉,他突然感到一種茫然。
“……還是不分開吧……”他嗫嚅着。
“不,爸爸,這件事,弟弟妹妹們都商量定了,再也不能拖累您了。
” “那你們吃飯怎麼辦?”好一會兒,做父親的臉色凄凄地問。
“爸爸,您不要介意,子女們不是和您賭氣。
不在一塊兒吃飯,可以相互少幹擾。
您這兒有什麼事,我們都會過來幫忙的。
” 女兒走了。
黃公愚獨自在客廳裡坐着,天漸漸黑了,他不開燈,飯早已做好了,不想吃。
老屋發出窒悶的陰潮。
木頭在腐爛,牆壁在腐爛,磚地在腐爛。
他看見自己在黃葉橫飛的秋風中抖抖地走着,荒涼的田野上,孤零零地隻有他一個人…… 祁阿姨聽完春平講述,萬分不安,老淚縱橫了,她一定要把存款交給春平。
這個家不能因為伊就拆散了。
春平勸了又勸,老人兩眼發呆,不吃不喝,第二天又昏迷了,又送醫院搶救。
醒來第一句話就是對春平說:她還是早點死好。
可大家還是照計劃分開過了。
春平夫婦倆弄了個蜂窩煤爐,早飯晚飯在家做着吃,中飯在機關食堂吃。
大海、小海都買了月票,中午到機關食堂吃飯,好在學校離機關不算遠,以後找下合适的住房,搬出去再另說。
夏平是一天三頓在外面買着吃。
這倒省事,擠出時間讀外語。
秋平從床底下拖出一個多年未用的煤油爐,一家三口,關起門在屋裡做着吃。
想靜有靜,想省就省,訂了個勤儉積蓄的計劃。
冬平就要上班了。
她想好了,到時候幹脆搬到機關住,吃食堂。
這兩天她先在父親的竈上蹭幾頓飯。
“讓她在我這兒吃吧,讓她在這兒吃吧。
”黃公愚一聽大女兒講完冬平的情況,忙不疊地說。
有個女兒來他這兒吃飯,他簡直受寵若驚了。
平平聽完這個方案,笑了笑:行,自己管自己,人人方便。
她吃飯好解決,機關食堂,飯館,會上,朋友家,還有翁伯雲那兒,哪兒沒飯? 小華沒等大姐說完已經不耐煩了:行行,我自己買着吃就行了。
隻有衛華小家庭似乎複雜些,兩人可以各吃各的,可小薇的早晚飯怎麼辦?趙世芬先是說:我不管,我把小薇送全托。
等有了房子,我就帶她搬出去。
可天晚了,該去接小薇了,衛華還木呆呆地坐在桌前,她火了:咱們不也有個煤油爐嗎?你拿到學校了?去,現在把它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