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說脍炙
關燈
小
中
大
你們韓國的生魚片的發音,不也是kuai嗎?其實就是脍。
當然,魚生的種類豐富了,又發展出一些别的詞,不限于這個脍字。
《禮記》上說:“肉腥,細者為脍,大者為軒。
”這一點,日本還繼承着,日本的生魚片切得比較厚者,叫做短冊,在《禮記》裡,叫做劄。
日本是比較完整地保留着中國的古風的。
魯迅曾經調侃說孔夫子有胃病,其實孔子的意思是吃飯不要太精細了,但要講究禮儀和衛生。
《禮記》中雲:“凡進食之禮,脍炙處外,醯醬處内。
”意思是飯菜上桌時,要把油鹽醬醋等佐料放在靠近人的内側,生魚片和烤肉片放在外側。
現在我們中日韓三國不都是這樣的嗎?日本的女大學生所學習的家政課,一項主要的内容就是如何“擺盤子”。
而歐美人吃飯不是這樣,每人面前一盤子牛排啊匹薩啊,或者煮熟的土豆蛋子啊,鹽面胡椒面等裝在小瓶裡,放在旁邊或者桌子中間,感覺口味兒不合适,就抓起小瓶胡灑一氣,基本還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
戴着厚厚眼鏡的原田大莊說:“嗯,介說明中國古代也系七燒烤的,可系怎麼能夠證明中國古代的人非常喜歡七燒烤,超過喜歡七别的東西呢?” 我拿過一張紙,邊寫邊說,等于上課了。
《詩經》裡有一篇《六月》,結尾有一句:“飲禦諸友,炰鼈脍鯉。
”出征凱旋,大家一起吃喝玩樂,烤大王八吃,還有鯉魚的刺身。
這個“炰”字,現在寫做大炮的“炮”,本來的意思就是燒烤,而且是“整個浪”地烤,類似于“叫花雞”的烤法,屬于最野蠻的燒烤。
現在我們管“粗制濫造”叫做“炮制”。
這個炮制,本來是做中藥的一種方法,就是把草藥放在火上烘烤。
你們韓國人說的“韓藥”裡,也使用這個術語。
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有一首《和桃花源》詩,裡面說:“耘樵得甘芳,龁齒謝炮制。
”南宋的大詩人陸遊,有一首《離家示妻子》寫道:“兒為檢藥籠,桂姜手炮煎。
”明白嗎,中國人吃藥都是要燒烤的。
商朝有個暴君叫纣王,發明一種酷刑,叫“炮烙”,就是把人當動物來烤。
不過,他隻是折磨人,并不是要吃人肉。
而中非曾經有個暴君,叫博薩卡,他卻喜歡吃烤人肉。
他的皇宮裡有個專用大廚房,挂着很多剛剛殺害的兒童和美女的屍體,天天給他烤着吃。
他把示威遊行的學生抓來烤着吃了,還強迫學生家長一塊吃,簡直令人發指。
他把國家财産都變成個人财富,存到西方的銀行裡,所以帝國主義支持他。
但他太殘暴了,後來還是被推翻了。
再說這個炮字,後來因為多用于“槍炮”的意思了,所以不再用來表示燒烤。
《詩經·瓠葉》裡說:“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這裡的炮和燔,都是燒烤的意思。
老百姓招待客人,拿不出羊肉豬肉,烤個兔子吃,也算夠意思了。
現在的北京市民,還喜歡吃兔頭。
汪曾祺有篇小說《安樂居》,專門描繪過吃兔頭: 最受歡迎的是兔頭。
一個醬兔頭,三四毛錢,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錢,喝二兩酒,夠了。
——這還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現在如果還有兔頭也該漲價了。
這些酒客們吃兔頭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兒,後掰哪兒,最後磕開腦繃骨,把兔腦掏出來吃掉。
沒有抓起來亂啃的,吃得非常幹淨,連一絲肉都不剩。
安樂居每年賣出的兔頭真不老少。
這個小飯館大可另挂一塊招牌:“兔頭酒家”。
不過汪曾祺寫的是醬兔頭,不是燒兔頭。
古代有個形容最高級珍馐佳肴的成語,叫“烹龍炮鳳”或者“炮鳳烹龍”,其實鳳是用野雞代替的,龍是用白馬代替的。
這個“炮”,今天讀“包”。
現在中國有一個菜,叫“鍋包肉”——注意,不是韓國的菜葉包烤肉。
其烹饪步驟裡,也是先要“燒一下”的。
北方口味兒重,容易把這個菜燒得太焦熟了,有的地方也叫“鍋爆肉”。
要說中國古人是否超級喜歡脍炙,除了孔子那麼講究之外,孟子也是一個例子。
公孫醜曾經問孟子:“脍炙與羊棗孰美?”孟子大吼一聲:“脍炙哉!”看,凡是革命英雄,都毫不掩飾自己對美食的欲望也。
羊棗的味道也不錯,但跟脍炙比起來,就顯得又黑又瘦、味同嚼蠟了。
我再舉幾篇“七”字體的古文。
漢魏時期,流行一種炫耀辭藻的骈文,題目都叫“七”什麼。
曹操的兒子曹植,寫過一篇《七啟》,裡邊要“脍西海之飛鱗。
”孫毓的《七誘》則要“脍天流之潛鲂。
”說的都是名貴的魚生。
枚乘的《七發》裡客人向太子推薦的美味是“熊蹯之臑,芍藥之醬。
薄耆之炙,鮮鯉之鲙。
”連燒烤帶刺身,包括佐料都全了。
桓鱗
當然,魚生的種類豐富了,又發展出一些别的詞,不限于這個脍字。
《禮記》上說:“肉腥,細者為脍,大者為軒。
”這一點,日本還繼承着,日本的生魚片切得比較厚者,叫做短冊,在《禮記》裡,叫做劄。
日本是比較完整地保留着中國的古風的。
魯迅曾經調侃說孔夫子有胃病,其實孔子的意思是吃飯不要太精細了,但要講究禮儀和衛生。
《禮記》中雲:“凡進食之禮,脍炙處外,醯醬處内。
”意思是飯菜上桌時,要把油鹽醬醋等佐料放在靠近人的内側,生魚片和烤肉片放在外側。
現在我們中日韓三國不都是這樣的嗎?日本的女大學生所學習的家政課,一項主要的内容就是如何“擺盤子”。
而歐美人吃飯不是這樣,每人面前一盤子牛排啊匹薩啊,或者煮熟的土豆蛋子啊,鹽面胡椒面等裝在小瓶裡,放在旁邊或者桌子中間,感覺口味兒不合适,就抓起小瓶胡灑一氣,基本還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
戴着厚厚眼鏡的原田大莊說:“嗯,介說明中國古代也系七燒烤的,可系怎麼能夠證明中國古代的人非常喜歡七燒烤,超過喜歡七别的東西呢?” 我拿過一張紙,邊寫邊說,等于上課了。
《詩經》裡有一篇《六月》,結尾有一句:“飲禦諸友,炰鼈脍鯉。
”出征凱旋,大家一起吃喝玩樂,烤大王八吃,還有鯉魚的刺身。
這個“炰”字,現在寫做大炮的“炮”,本來的意思就是燒烤,而且是“整個浪”地烤,類似于“叫花雞”的烤法,屬于最野蠻的燒烤。
現在我們管“粗制濫造”叫做“炮制”。
這個炮制,本來是做中藥的一種方法,就是把草藥放在火上烘烤。
你們韓國人說的“韓藥”裡,也使用這個術語。
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有一首《和桃花源》詩,裡面說:“耘樵得甘芳,龁齒謝炮制。
”南宋的大詩人陸遊,有一首《離家示妻子》寫道:“兒為檢藥籠,桂姜手炮煎。
”明白嗎,中國人吃藥都是要燒烤的。
商朝有個暴君叫纣王,發明一種酷刑,叫“炮烙”,就是把人當動物來烤。
不過,他隻是折磨人,并不是要吃人肉。
而中非曾經有個暴君,叫博薩卡,他卻喜歡吃烤人肉。
他的皇宮裡有個專用大廚房,挂着很多剛剛殺害的兒童和美女的屍體,天天給他烤着吃。
他把示威遊行的學生抓來烤着吃了,還強迫學生家長一塊吃,簡直令人發指。
他把國家财産都變成個人财富,存到西方的銀行裡,所以帝國主義支持他。
但他太殘暴了,後來還是被推翻了。
再說這個炮字,後來因為多用于“槍炮”的意思了,所以不再用來表示燒烤。
《詩經·瓠葉》裡說:“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這裡的炮和燔,都是燒烤的意思。
老百姓招待客人,拿不出羊肉豬肉,烤個兔子吃,也算夠意思了。
現在的北京市民,還喜歡吃兔頭。
汪曾祺有篇小說《安樂居》,專門描繪過吃兔頭: 最受歡迎的是兔頭。
一個醬兔頭,三四毛錢,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錢,喝二兩酒,夠了。
——這還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現在如果還有兔頭也該漲價了。
這些酒客們吃兔頭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兒,後掰哪兒,最後磕開腦繃骨,把兔腦掏出來吃掉。
沒有抓起來亂啃的,吃得非常幹淨,連一絲肉都不剩。
安樂居每年賣出的兔頭真不老少。
這個小飯館大可另挂一塊招牌:“兔頭酒家”。
不過汪曾祺寫的是醬兔頭,不是燒兔頭。
古代有個形容最高級珍馐佳肴的成語,叫“烹龍炮鳳”或者“炮鳳烹龍”,其實鳳是用野雞代替的,龍是用白馬代替的。
這個“炮”,今天讀“包”。
現在中國有一個菜,叫“鍋包肉”——注意,不是韓國的菜葉包烤肉。
其烹饪步驟裡,也是先要“燒一下”的。
北方口味兒重,容易把這個菜燒得太焦熟了,有的地方也叫“鍋爆肉”。
要說中國古人是否超級喜歡脍炙,除了孔子那麼講究之外,
公孫醜曾經問孟子:“脍炙與羊棗孰美?”孟子大吼一聲:“脍炙哉!”看,凡是革命英雄,都毫不掩飾自己對美食的欲望也。
羊棗的味道也不錯,但跟脍炙比起來,就顯得又黑又瘦、味同嚼蠟了。
我再舉幾篇“七”字體的古文。
漢魏時期,流行一種炫耀辭藻的骈文,題目都叫“七”什麼。
曹操的兒子曹植,寫過一篇《七啟》,裡邊要“脍西海之飛鱗。
”孫毓的《七誘》則要“脍天流之潛鲂。
”說的都是名貴的魚生。
枚乘的《七發》裡客人向太子推薦的美味是“熊蹯之臑,芍藥之醬。
薄耆之炙,鮮鯉之鲙。
”連燒烤帶刺身,包括佐料都全了。
桓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