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阿扁的扁

關燈
格單一不夠豐滿的人物形象”,這是英國學者佛斯特發明的。

    北大的馬振方教授又發明了一個“錐型人物”,作為對二者的補充。

     漢語中的名詞和形容詞往往都可以做動詞用,如果要将一個不扁的東西弄扁了,那麼就可以直接說“扁之”。

    東西可以扁之,人也可以扁之,用現代北京話表述,就是“扁你丫的”,翻譯成山東話,就是“俺揍扁了你個小舅子”。

    由此可見,“扁”字成了形容詞以後,往往擔負了一些不大正面的意義。

    門縫裡看人——把人看扁了,這不是好話。

    三圓四不扁,這也不是好話。

    讓人痛扁了一頓,更不是好話。

     由“扁”字衍生出的其他字,也多數不大正派。

    “扁”字加個“人”,叫做“偏”,意思是“不正”和“不全”。

    偏心眼兒,就不适宜當領導;偏聽偏信,則連群衆也當不好。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曰:“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

    ”不正确的意見叫做“偏頗”,所以《尚書·洪範》教導我們要“無偏無頗”。

    娶個老婆但家裡已經有夫人了,就叫“偏房”,住的地段不熱鬧,叫“偏僻”,皇帝如果跑到偏僻的地方苟延殘喘,叫“偏安”。

    老師出的題邪門,叫“偏題”,學生把出偏題的老師罵得狗血噴頭,叫“偏激”,對偏激的學生一貫歧視,叫“偏見”。

    橫陳在水裡的一條扁魚,可能是“偏口魚”,身體的一半行動不便,叫“偏枯”或者“偏癱”。

    推着偏癱的老婆四處去騙人,偏巧被一顆子彈打成偏墜,則可以導緻政局偏轉,偏畸獲勝。

     這個“偏”字,在我們東北,還曾經是個專門的江湖術語,指“不良少女”。

    在六七十年代,廣大都市青少年身心健康,朝氣蓬勃,沒有升學壓力,也不用打工賣身,除了少數像孔和尚這樣的變态學生整天讀書外,其餘的兄弟姐妹都是飽食終日,遊手好閑,過着“陽光燦爛的日子”。

    所以其中就湧現出若幹早熟的浮浪少年,男的一般被泛稱為“小流氓”或者“小地賴子”,女的呢,北京地區叫“圈子”——現在的電視劇裡都是這麼叫的,王朔葉京傅彪馮小剛這些過來人都從這個稱呼上找到了自己的少年情懷,我之所以喜歡這幾人的作品,就是因為他們忠實于自己的曆史記憶,絕不跟着那些漢奸一起污蔑自己的少年時代。

    我很理解他們,但覺得“圈子”一詞未免不雅。

    我們東北地區,很長時間都管那些遊蕩在馬路上的姑娘叫“馬子”,如果男性與之勾搭,叫做“挂馬子”。

    這也是一個很不雅的叫法。

    在東北,你打架鬥毆,殺人放火,甚至篡黨奪權,都不會被人歧視。

    被人看不起的行為主要有兩種,一個是“小提溜”,即小偷小摸,一個就是“挂馬子”。

    英雄好漢應該不近女色,東北地區還保存着《水浒傳》的光榮革命傳統呢。

    誰家的兒子要是被指責“挂馬子”,那就沒臉見人。

    誰家的女兒要是被指責為“馬子”,那地位還不如今天的三陪小姐呢。

    所以鄰裡之間或者公交乘客之間吵架,可以上罵三代,旁及姑表,但是不到忍無可忍血肉相拼之時,絕不可直罵對方是“馬子”。

     我家對面3号樓的一層,有個馬子,她父母經常罵她,頂多也就是罵個“王八犢子”、“臭不要臉”之類。

    可是有一年夏天,她跟母親對罵起來,把母親氣得暴跳如雷,抓起笤帚打她,她反推了母親一把,從窗戶跳出來。

    她母親跳上窗台,大罵了一聲:“你這個小馬子!”女兒卻毫不示弱,高聲回敬了一句:“你這個老馬子!”圍觀的衆鄰居都哈哈大笑,此後數日,他們全家人出門都擡不起頭來。

     “馬子”這個詞變得太粗野之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那些浮浪青少年組成的遊蕩群落中,開始管馬子叫“偏”了。

    我揣測起源大概是“不正經、不正派”的意思。

    這個詞的發音輕飄飄的,顯得很神秘,甚至還有幾分詩意。

    我現在一聽京劇《二進宮》裡那段“國太偏偏要讓”,就覺得那國太有點像“偏”,心中不禁暗笑。

    而以前的“挂馬子”則改稱為“忽悠偏”,聽上去仿佛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