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梁漱溟先生學習
關燈
小
中
大
話裡的意思不但堅持自己是對的,而且還有一層意思是:你用主席的地位壓制我了,我要用民主的方式伸冤。
這是俺們知識分子跟領導發生沖突後經常會産生的心理,先不考慮對錯,首先就把自己确定為一個“遭受了冤屈壓迫的人”,而且越想越憤怒,越想越正義。
于是就不會考慮别人的感受了。
過了兩天,梁漱溟在大會上做長篇發言,複述了他前兩次發言的全部内容,又強調自己“是熱烈擁護總路線的”。
大會變成了梁老先生一個人的表演舞台,當時沒有人回應他。
梁漱溟不知道,這次發言等于是他一個人向共産黨發起了全線進攻,他就想着自己說得痛快,沒有考慮執政黨受到了怎樣的傷害以及受傷後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倘若承認了他的“九天九地”之說,共産黨的全部功績豈不頓時化為烏有?難道要把建國後農民生活還很艱苦的賬,算到共産黨的頭上嗎? 但毛澤東還是忍耐的,因為梁漱溟畢竟是僅僅代表個人的一介“狂生”,倘若代表中國證監會或者代表中國足協,哈,那問題就嚴重了。
次日,一位中央領導對梁漱溟展開反擊,舉出他一貫“反動”的曆史事例。
而梁漱溟卻想,你們光說我反對共産黨的那些事兒,我也反對過國民黨,你們咋不說呢?“這難道是公平待人、以理服人的态度嗎?”要求人家指出你的缺點的同時,還要指出你的優點,可見梁漱溟已經不大理性了。
他要求發言辯解,主持人讓他回家準備,其實是給他個回旋餘地。
可梁老先生“不識好歹”,準備決一死戰——我們想想,換了鄧小平或者華國鋒,哪怕是許世友,都不會這樣做的。
中央一再給他面子,而梁大教授誓死不給對方面子。
第三天他一開始發言,就宣布要從曆史上講起,“在講清當前的意見初衷之外,還涉及曆史上的是非……這需要給我較充裕的時間。
”這未免過分了,從普通與會者的角度來看,這次政協會的議題本來是讨論總路線,但是卻被“民主”成為梁先生的個人表演。
如果你開過上百次的學術會、政治會,就不難明白會議中出現一個這樣表演欲極強的人的時候,大家的心裡有多麼讨厭。
别人的“民主”權利跟你是一樣的,為什麼非要聽你講上五六七個小時呢?而按梁漱溟的口才,講兩天兩夜都沒問題。
所以有些代表就轟他下去。
其實這是梁老師最後一個下台階的契機,可是他又一次選了錯項,“我把話頭轉到主席台上,特别是毛主席身上,以争取發言權,這是我闖下大禍,把錯誤擴大的開端。
我在語言上之目空一切,不顧一切後果,是事後連我自己都大吃一驚的。
”既然你講民主,就不該利用領袖的權威來獲取發言權啊,梁老師的行為邏輯自相矛盾,這是我們所有書生都該記取的。
梁漱溟槍法一亂,于是就說了那段著名的話,把讓不讓他繼續發言看做對共産黨和毛澤東的“考驗”,“主席您有這個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若您真沒有這個雅量,我将失掉對您的尊敬。
”這話表面上很文雅,其實已經包含了嚴重的個人品格攻擊。
毛澤東和共産黨的有沒有“雅量”,要由梁老師來判定,要由是否給他一次長時間發言的特權來判定,倘若答應了這個特殊要求,共産黨的“骨氣”何在?共産黨的“人格”何在?梁漱溟當時一定是急得糊塗了,而不是故意對毛澤東進行“話語要挾”,更不是事先策劃好的“反共妙計”。
假如對蔣介石,梁漱溟敢這樣說麼?用老百姓的話講,都是共産黨給“慣的”。
而毛澤東也是,幹脆讓他講,或者不讓他講,任憑他說共産黨沒有雅量好了,反正是非自有公論。
可是毛澤東也像個大專辯論賽的學生似的,忘記了自己的領袖身份,在主席台上就跟梁漱溟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辯起來了,簡直是“成何體統”。
也許有人說毛澤東也是性情中人,不僞裝,這才是平等待人。
但他畢竟是會場上的最高領導人,黨和國家形象的代表,與一位著名學者任性争吵,影響肯定是壞的,而且給人的直接印象是“不民主”的。
這種争辯延續下去,當然是對梁漱溟有利,對毛澤東不利,好比普通教員跟校長在大會上争論,受損害的當然是校長的形象。
于是會場大嘩,亂成一團,倘以局外立場看來,也夠好笑的了。
梁漱溟眼中沒有什麼偉人,也不給老毛面子,左手握着“雅量”,右手舉着“敬重”,死活就是堅持要講。
老毛大概也吵累了,就妥協說,你不要講長了,“講到四點鐘好不好?”梁漱溟一看表都三點多了,“讓我講到四點哪能成!”在俺們北大當過教授的,潛意識裡不耽誤學生的吃飯,就顯得自己講課沒本事啊。
一個政協委員在國事大會上跟國家最高領導人這般講話,這種情況今天能有嗎?不論梁漱溟的做法對不對,我們能說今天的“民主”比那時候進步了?如果說民主和專制都是相對的,那時候的民主不但勝過了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時代,也是今天難以相比的。
随後會場又多次大嘩,老毛幾次維持秩序,讓他“再講十分鐘”,過一會又讓他“再講十分鐘”,可每次梁漱溟都提出時間不夠,但又不說要講多長時間。
可以看出梁漱溟善于長篇大論,而不具備在短時間内把基本問題說清楚的、或者暫時維持一個可以下台的局面的能力。
這也正是現代中國多數知識分子的通病。
最後大會鬧得一塌糊塗,老毛恢複了理智,但也被梁漱溟弄得一籌莫展。
最後有人提出投票,表決是否讓梁漱溟繼續講。
毛澤東和中央委員都支持梁漱溟講,而大多數與會者不贊成。
梁漱溟無視民主投票之結果,還要繼續講
這是俺們知識分子跟領導發生沖突後經常會産生的心理,先不考慮對錯,首先就把自己确定為一個“遭受了冤屈壓迫的人”,而且越想越憤怒,越想越正義。
于是就不會考慮别人的感受了。
過了兩天,梁漱溟在大會上做長篇發言,複述了他前兩次發言的全部内容,又強調自己“是熱烈擁護總路線的”。
大會變成了梁老先生一個人的表演舞台,當時沒有人回應他。
梁漱溟不知道,這次發言等于是他一個人向共産黨發起了全線進攻,他就想着自己說得痛快,沒有考慮執政黨受到了怎樣的傷害以及受傷後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倘若承認了他的“九天九地”之說,共産黨的全部功績豈不頓時化為烏有?難道要把建國後農民生活還很艱苦的賬,算到共産黨的頭上嗎? 但毛澤東還是忍耐的,因為梁漱溟畢竟是僅僅代表個人的一介“狂生”,倘若代表中國證監會或者代表中國足協,哈,那問題就嚴重了。
次日,一位中央領導對梁漱溟展開反擊,舉出他一貫“反動”的曆史事例。
而梁漱溟卻想,你們光說我反對共産黨的那些事兒,我也反對過國民黨,你們咋不說呢?“這難道是公平待人、以理服人的态度嗎?”要求人家指出你的缺點的同時,還要指出你的優點,可見梁漱溟已經不大理性了。
他要求發言辯解,主持人讓他回家準備,其實是給他個回旋餘地。
可梁老先生“不識好歹”,準備決一死戰——我們想想,換了鄧小平或者華國鋒,哪怕是許世友,都不會這樣做的。
中央一再給他面子,而梁大教授誓死不給對方面子。
第三天他一開始發言,就宣布要從曆史上講起,“在講清當前的意見初衷之外,還涉及曆史上的是非……這需要給我較充裕的時間。
”這未免過分了,從普通與會者的角度來看,這次政協會的議題本來是讨論總路線,但是卻被“民主”成為梁先生的個人表演。
如果你開過上百次的學術會、政治會,就不難明白會議中出現一個這樣表演欲極強的人的時候,大家的心裡有多麼讨厭。
别人的“民主”權利跟你是一樣的,為什麼非要聽你講上五六七個小時呢?而按梁漱溟的口才,講兩天兩夜都沒問題。
所以有些代表就轟他下去。
其實這是梁老師最後一個下台階的契機,可是他又一次選了錯項,“我把話頭轉到主席台上,特别是毛主席身上,以争取發言權,這是我闖下大禍,把錯誤擴大的開端。
我在語言上之目空一切,不顧一切後果,是事後連我自己都大吃一驚的。
”既然你講民主,就不該利用領袖的權威來獲取發言權啊,梁老師的行為邏輯自相矛盾,這是我們所有書生都該記取的。
梁漱溟槍法一亂,于是就說了那段著名的話,把讓不讓他繼續發言看做對共産黨和毛澤東的“考驗”,“主席您有這個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若您真沒有這個雅量,我将失掉對您的尊敬。
”這話表面上很文雅,其實已經包含了嚴重的個人品格攻擊。
毛澤東和共産黨的有沒有“雅量”,要由梁老師來判定,要由是否給他一次長時間發言的特權來判定,倘若答應了這個特殊要求,共産黨的“骨氣”何在?共産黨的“人格”何在?梁漱溟當時一定是急得糊塗了,而不是故意對毛澤東進行“話語要挾”,更不是事先策劃好的“反共妙計”。
假如對蔣介石,梁漱溟敢這樣說麼?用老百姓的話講,都是共産黨給“慣的”。
而毛澤東也是,幹脆讓他講,或者不讓他講,任憑他說共産黨沒有雅量好了,反正是非自有公論。
可是毛澤東也像個大專辯論賽的學生似的,忘記了自己的領袖身份,在主席台上就跟梁漱溟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辯起來了,簡直是“成何體統”。
也許有人說毛澤東也是性情中人,不僞裝,這才是平等待人。
但他畢竟是會場上的最高領導人,黨和國家形象的代表,與一位著名學者任性争吵,影響肯定是壞的,而且給人的直接印象是“不民主”的。
這種争辯延續下去,當然是對梁漱溟有利,對毛澤東不利,好比普通教員跟校長在大會上争論,受損害的當然是校長的形象。
于是會場大嘩,亂成一團,倘以局外立場看來,也夠好笑的了。
梁漱溟眼中沒有什麼偉人,也不給老毛面子,左手握着“雅量”,右手舉着“敬重”,死活就是堅持要講。
老毛大概也吵累了,就妥協說,你不要講長了,“講到四點鐘好不好?”梁漱溟一看表都三點多了,“讓我講到四點哪能成!”在俺們北大當過教授的,潛意識裡不耽誤學生的吃飯,就顯得自己講課沒本事啊。
一個政協委員在國事大會上跟國家最高領導人這般講話,這種情況今天能有嗎?不論梁漱溟的做法對不對,我們能說今天的“民主”比那時候進步了?如果說民主和專制都是相對的,那時候的民主不但勝過了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時代,也是今天難以相比的。
随後會場又多次大嘩,老毛幾次維持秩序,讓他“再講十分鐘”,過一會又讓他“再講十分鐘”,可每次梁漱溟都提出時間不夠,但又不說要講多長時間。
可以看出梁漱溟善于長篇大論,而不具備在短時間内把基本問題說清楚的、或者暫時維持一個可以下台的局面的能力。
這也正是現代中國多數知識分子的通病。
最後大會鬧得一塌糊塗,老毛恢複了理智,但也被梁漱溟弄得一籌莫展。
最後有人提出投票,表決是否讓梁漱溟繼續講。
毛澤東和中央委員都支持梁漱溟講,而大多數與會者不贊成。
梁漱溟無視民主投票之結果,還要繼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