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梁漱溟先生學習
關燈
小
中
大
”。
蔡元培想請誰就請誰,想開除誰就開除誰,根本不用開什麼教授會,也不用投什麼狗屁票。
層層負責,每個人用自己的名譽來擔保自己的工作業績。
今天中國的大學為什麼辦不好?原因之一是堂堂大學校長,連個門衛也指揮不了,想開除一個後勤的科長,都要先打聽打聽那家夥的姐夫是不是在教育部燒鍋爐的。
從評職稱到賣饅頭,萬事無人負責,都是黑箱操作,美其名曰民主,其實就是一堆爛柿子淹死傲霜花,80個庸才(包括5個漢奸5個流氓)用投票的方式排擠陷害20個英才。
蔡元培不問學曆,不看出身,憑着自己的學術眼光,請梁漱溟到北大講印度哲學。
梁漱溟說自己一沒上過大學,二沒留過洋,對印度的六派哲學“素不留意”,“怕不能勝任”。
蔡元培便說了那句百年名言: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學,也沒有發現旁的人對此更精通。
于是,梁漱溟就當了北大的哲學教授。
蔡元培還幹過更出格的事兒,他想聘請陳獨秀擔任北大的文科學長,為了過教育部那一關,他親自僞造了陳獨秀的學曆。
都說造假不好,但如果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去糊弄糊弄官僚,我看反而是個英雄,因為大學是為人民辦的,不是為教育部辦的!這樣的神話在今天是不可再現的,因為即使有了蔡元培那樣的伯樂,他也過不了教授們那嫉賢妒能的一道道鬼門關也。
梁漱溟為人不左不右,半新不舊,所以往往能客觀看人。
比如他肯定陳獨秀的偉大曆史功績的同時,也指出“陳這人平時細行不檢,說話不講方式,直來直去,很不客氣,經常得罪人。
”他跟李大钊也是好朋友,但那些共産黨朋友誰也不曾介紹他入黨,梁漱溟便知道“顯然我這人條件不合。
”他贊同胡适的白話文主張,但不佩服胡适的人品,“感到作為新文化運動之靈魂的新人生、新思想,在他身上并不完備”。
梁老師上課第一天,到校長室問蔡元培對孔子什麼态度。
蔡元培“沉吟地答道:我們也并不反對孔子,儒家的學說作為一門學問,是必須認真研讨的。
”章士钊有獨立不羁的性格,不過“多才而多欲,細行不檢,無所不為,甚為可惜,然其個性甚強,氣概不凡,自有我所不及處。
” 梁漱溟在北大任教7載後辭去,是因為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他總結當時的青年學生有兩種,一種是堕落鬼混來謀取文憑的,一種是自尊自強卻煩悶苦痛的。
所以梁漱溟要在學校教育之外,另辟挽救青年的戰場。
可惜那時候沒有博客,否則漱溟先生一定會開辟一個“梁博書院”的。
從此梁老師就投身于鄉村建設,奔走于山東、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西等地。
在那軍閥割據兵荒馬亂的舊中國,教育救國是遠水不解近渴的,但禁賭禁毒、反對纏足、掃盲識字、指導農牧、保健防疫、移風易俗等活動,總體上是促進社會進步的,總不能要求每個知識分子都去領導人民鬧革命吧。
梁漱溟在山東搞教育實驗時,得到了山東主席韓複榘的支持。
民間有很多韓複榘不學無術的笑話,孔老師也會講七八個。
但實際上韓複榘文化水平很高,熟讀四書五經,在縣衙和部隊裡都當過“司書”,是以文武雙全的本事當到一員大将的。
傳說中他那些愚蠢的搞笑之舉,孔老師認為一部分是民間文學的“集合”作用,将發生在多人身上的事情集中到一個人身上,造成“典型”效果;另一部分則可能是韓複榘故意裝傻充愣,其中又可分為幽默調侃和憤世嫉俗兩種。
比如蔣介石推廣“新生活運動”,強令國民上街一律“右側通行”,韓複榘說:“蔣委員長腦袋瓜子進水啦?讓人走道都靠着右邊走,那他媽的左邊誰走啊?那馬路不浪費了一半嗎?”一個省主席,是斷不會弱智到此種地步的,韓複榘假如确實說過此話,那就是故意裝傻來反對蔣介石不得人心的“新生活運動”。
而梁漱溟搞的教育實驗,韓複榘就不但支持,而且親自考察。
韓複榘個性倔強,又佯狂傲物,所以馮玉祥蔣介石都很讨厭他。
馮玉祥打過他一個耳光,老蔣則終于尋了個“不戰而逃”的罪名,把韓複榘給誘殺了。
梁漱溟跟國共雙方許多高人都有交往,自負是同盟會老資格,志向又高,學問又大,所以雖然待人平和,但心中敬佩的其實沒幾個人。
抗戰期間,他兩赴延安。
第一次與毛澤東徹夜長談抗日前途,就被毛折服。
毛澤東把即将寫成的《論持久戰》的觀點向他和盤托出,梁漱溟頓時眼前一片光明。
他說:“蔣介石的講話、文告我聽過、看過多次,個别交談也有若幹次了,都沒有像這一次毛澤東那樣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我說這些,毫不帶主觀上的随意褒貶,而是曆史事實。
”毛澤東能說服梁漱溟,後來當然也就說服了整個國民黨和全國人民。
第二次徹夜長談建設新中國問題,在階級鬥争和改良主義上發生了争論。
梁漱溟強調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按照傳統文化的倫理本位就可自然建設好,而毛澤東強調“普世價值”,強調“中國社會卻同樣有着與西方社會共同性的一面”,不革命就不能完成曆史重任。
“兩人相持不下,誰也沒有說服誰。
”但談話從容親切,“明明是各不相讓的争論,卻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談。
” 數年後,梁漱溟反思了自己對中國社會的認識,承認中國不但存在着階級,而且存在着尖銳的階級鬥争。
這并非是毛澤東說服了他,而是抗日戰争的現實喚醒了他。
梁漱溟的很多學生,都參加了共産黨的抗日部隊,有的還犧牲了。
目睹抗戰現實和國民黨畸形抗戰積極反共的高壓政策,梁漱溟參與創建了“民
蔡元培想請誰就請誰,想開除誰就開除誰,根本不用開什麼教授會,也不用投什麼狗屁票。
層層負責,每個人用自己的名譽來擔保自己的工作業績。
今天中國的大學為什麼辦不好?原因之一是堂堂大學校長,連個門衛也指揮不了,想開除一個後勤的科長,都要先打聽打聽那家夥的姐夫是不是在教育部燒鍋爐的。
從評職稱到賣饅頭,萬事無人負責,都是黑箱操作,美其名曰民主,其實就是一堆爛柿子淹死傲霜花,80個庸才(包括5個漢奸5個流氓)用投票的方式排擠陷害20個英才。
蔡元培不問學曆,不看出身,憑着自己的學術眼光,請梁漱溟到北大講印度哲學。
梁漱溟說自己一沒上過大學,二沒留過洋,對印度的六派哲學“素不留意”,“怕不能勝任”。
蔡元培便說了那句百年名言: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學,也沒有發現旁的人對此更精通。
于是,梁漱溟就當了北大的哲學教授。
蔡元培還幹過更出格的事兒,他想聘請陳獨秀擔任北大的文科學長,為了過教育部那一關,他親自僞造了陳獨秀的學曆。
都說造假不好,但如果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去糊弄糊弄官僚,我看反而是個英雄,因為大學是為人民辦的,不是為教育部辦的!這樣的神話在今天是不可再現的,因為即使有了蔡元培那樣的伯樂,他也過不了教授們那嫉賢妒能的一道道鬼門關也。
梁漱溟為人不左不右,半新不舊,所以往往能客觀看人。
比如他肯定陳獨秀的偉大曆史功績的同時,也指出“陳這人平時細行不檢,說話不講方式,直來直去,很不客氣,經常得罪人。
”他跟李大钊也是好朋友,但那些共産黨朋友誰也不曾介紹他入黨,梁漱溟便知道“顯然我這人條件不合。
”他贊同胡适的白話文主張,但不佩服胡适的人品,“感到作為新文化運動之靈魂的新人生、新思想,在他身上并不完備”。
梁老師上課第一天,到校長室問蔡元培對孔子什麼态度。
蔡元培“沉吟地答道:我們也并不反對孔子,儒家的學說作為一門學問,是必須認真研讨的。
”章士钊有獨立不羁的性格,不過“多才而多欲,細行不檢,無所不為,甚為可惜,然其個性甚強,氣概不凡,自有我所不及處。
” 梁漱溟在北大任教7載後辭去,是因為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他總結當時的青年學生有兩種,一種是堕落鬼混來謀取文憑的,一種是自尊自強卻煩悶苦痛的。
所以梁漱溟要在學校教育之外,另辟挽救青年的戰場。
可惜那時候沒有博客,否則漱溟先生一定會開辟一個“梁博書院”的。
從此梁老師就投身于鄉村建設,奔走于山東、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西等地。
在那軍閥割據兵荒馬亂的舊中國,教育救國是遠水不解近渴的,但禁賭禁毒、反對纏足、掃盲識字、指導農牧、保健防疫、移風易俗等活動,總體上是促進社會進步的,總不能要求每個知識分子都去領導人民鬧革命吧。
梁漱溟在山東搞教育實驗時,得到了山東主席韓複榘的支持。
民間有很多韓複榘不學無術的笑話,孔老師也會講七八個。
但實際上韓複榘文化水平很高,熟讀四書五經,在縣衙和部隊裡都當過“司書”,是以文武雙全的本事當到一員大将的。
傳說中他那些愚蠢的搞笑之舉,孔老師認為一部分是民間文學的“集合”作用,将發生在多人身上的事情集中到一個人身上,造成“典型”效果;另一部分則可能是韓複榘故意裝傻充愣,其中又可分為幽默調侃和憤世嫉俗兩種。
比如蔣介石推廣“新生活運動”,強令國民上街一律“右側通行”,韓複榘說:“蔣委員長腦袋瓜子進水啦?讓人走道都靠着右邊走,那他媽的左邊誰走啊?那馬路不浪費了一半嗎?”一個省主席,是斷不會弱智到此種地步的,韓複榘假如确實說過此話,那就是故意裝傻來反對蔣介石不得人心的“新生活運動”。
而梁漱溟搞的教育實驗,韓複榘就不但支持,而且親自考察。
韓複榘個性倔強,又佯狂傲物,所以馮玉祥蔣介石都很讨厭他。
馮玉祥打過他一個耳光,老蔣則終于尋了個“不戰而逃”的罪名,把韓複榘給誘殺了。
梁漱溟跟國共雙方許多高人都有交往,自負是同盟會老資格,志向又高,學問又大,所以雖然待人平和,但心中敬佩的其實沒幾個人。
抗戰期間,他兩赴延安。
第一次與毛澤東徹夜長談抗日前途,就被毛折服。
毛澤東把即将寫成的《論持久戰》的觀點向他和盤托出,梁漱溟頓時眼前一片光明。
他說:“蔣介石的講話、文告我聽過、看過多次,個别交談也有若幹次了,都沒有像這一次毛澤東那樣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我說這些,毫不帶主觀上的随意褒貶,而是曆史事實。
”毛澤東能說服梁漱溟,後來當然也就說服了整個國民黨和全國人民。
第二次徹夜長談建設新中國問題,在階級鬥争和改良主義上發生了争論。
梁漱溟強調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按照傳統文化的倫理本位就可自然建設好,而毛澤東強調“普世價值”,強調“中國社會卻同樣有着與西方社會共同性的一面”,不革命就不能完成曆史重任。
“兩人相持不下,誰也沒有說服誰。
”但談話從容親切,“明明是各不相讓的争論,卻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談。
” 數年後,梁漱溟反思了自己對中國社會的認識,承認中國不但存在着階級,而且存在着尖銳的階級鬥争。
這并非是毛澤東說服了他,而是抗日戰争的現實喚醒了他。
梁漱溟的很多學生,都參加了共産黨的抗日部隊,有的還犧牲了。
目睹抗戰現實和國民黨畸形抗戰積極反共的高壓政策,梁漱溟參與創建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