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異國風情
關燈
小
中
大
将軍拜會了老撾愛國戰線中央總書記、老撾三方民族聯合政府新聞宜傳和遊覽大臣富米·馮維希先生。
此前,他已拜訪過老撾人民黨副總書記諾哈、老撾愛國戰線主席蘇發努馮親王以及巴特寮部隊總司令坎代。
聯合政府早已名存實亡,但馮維希先生卻是非拜訪不可,他有淵博的知識,冷靜的頭腦,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有同志說他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先生。
富米·馮維希先生為将軍沏上一壺濃茶,寒暄幾句後,明白了将軍的來意。
他扶扶鼻梁上的鏡框,帶着學者的嚴謹和哲人色思考神情說:“老撾獲得抗美鬥争勝利後,獲得真正的獨立、自主和統一之後,我這位遊覽大臣一定邀請将軍在全國參觀遊覽一圈……我國不帶宗教色彩的作品有叙述泰老族系起源的《庫姆倫》、《瀾滄史》、《萬象朝代史》、《占巴塞史》等史書,還有群衆口傳的民間文學。
它是老撾民族基礎文學的代表。
這些作品既是臆造的又帶有現實性,表現了善良人的心通、情感、憧憬和願望。
您能了解一下很好,對中國同志進一步深入下去調查研究老撾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有很大好處……”在秀麗的老撾,幾乎每塊石頭都有它的來曆和一個動人的故事。
瓊勃拉邦原名孟沙瓦,即“王都”的意思。
坤洛(即中國南诏王皮邏閣兒子閣邏鳳)建立瀾滄國,定孟沙瓦為王都。
後易名香通,“金城”的意思。
14世紀,國王得到他嶽父柬埔塞國王贈送的琅勃拉邦佛,是一尊1.3米高的金佛,這尊佛像被老撾人視為王國的保護者,珍藏在一座古老精美的寶塔中。
從此,這座都城就叫了琅勃拉邦,就是“琅勃拉邦佛之都”的意思。
這無疑就确啟了其佛教中心的神聖地位。
萬象這個城市名,是近代中國人來到老撾後給叫出來的。
這個城市古名賽豐,16世紀曾叫萬坎。
萬坎可不是萬象,由于老撾盛産大象,中國人來到老撾,特别是一些華僑.音意參半地就叫成了萬象。
久而久之也就這麼叫慣了。
真正與大象有關的地名是川圹。
坤博隆(即中國的南诏王皮邏閣)的第七個兒子切壯親王率領軍隊來到這個地區,他前兩隻大象不管怎麼驅趕也不肯往前走,而是停在路中間。
切壯親王認為這是一種預兆,讓他在此建城立都。
于是,他建了這座名為川圹的城市。
“川圹”就是“大象擋路”的意思。
後人還在域外塑造了一尊像來紀念此事。
巴特寮部隊在1953年就解放了阿速坡全剩阿速坡是個古老的城市。
本來住着老聽族,也就是佧族人。
城市前面迄今還有佧族人以前放牧水牛的沙灘。
一天,有個名叫潘可特的獵人來到這個沙灘,問佧族人這個地方什麼名字?佧族人以為他是問沙灘上的牛糞用佧族語怎麼講,就告訴他,牛糞時“阿速坡”。
潘可特回去報告萬象國王,國王就派他帶一批佬人到這裡建起城市。
這個城就叫了“阿速坡”“牛糞”,這個不大雅聽的名字,并且一直流傳至今。
“塔豐”是“灰塵之塔”的意思。
據說有個國王派使團到印度去要一份佛骨。
他們去晚了,在火化場除了剩一些灰塵外,什麼都沒了。
使團隻好帶一份灰塵回來,修好這座塔,供奉進去,所以取名“塔豐”。
象這類故事太多了,真正動人的還是民族風俗、習慣方面的傳說。
老撾的民族多,主要是老龍族、老松族和老聽族。
老龍族和老松族多來自中國雲南貴州等地,一些習俗還有所知道。
老撾的土著老聽族,也就是佧人的一些習俗卻是應該說說的。
他們被泰老人也就是老龍族趕進山區,中國來的駐桑怒工作組免不了要與他們接觸,所以段蘇權将軍也格外聽得認真。
佧人至少有45個部族,那麼他們也至少有45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或稱方言)。
他們沒有文字,彼此交往也不很多。
佧族人不吃鹿肉,那原因是這樣:有次一個獵人在山中看到一顆大蛋,把它帶回來放在家裡。
從這天起,他的米缸始終是滿滿的。
這使他很驚訝,就把蛋打破了。
他發觀裡面有個姑娘美若天仙。
他就對這位美女恭恭敬敬地說:“祖母,你在裡面幹什麼?”這位美女扭開臉,不作聲,看來她不是祖母,并且不高興。
獵人又禮貌地說:“母親啊,你在裡面幹什麼?”美女不回頭也不做聲。
獵人又小心翼翼試探着叫:“姐姐……妹妹?……那個美女皺起眉,自他一眼,似嗔似怨又似嬌。
獵人終于明白了,熱烈地說:“我親愛的妻子塔威,你出來吧。
”美女笑了,跳出大蛋殼,與年輕的獵人結為夫婦,并且生下一個男孩。
妻子每天出去幹活時,臨出門總要囑咐婆婆不要打開米缸看。
婆婆好奇,終于把米缸打開了。
她發現裡面有一束稻,這是動物吃的東西。
婆婆恍然大悟,兒媳婦是隻食草動物。
美麗的妻子見秘密暴露,就變成一隻鹿逃入叢林中去了。
當她的丈夫回來時,母親把這一切都告訴了他。
年輕的獵人不相信,追蹤到叢林中,發現一隻鹿在跑,就射出一箭,把鹿射死了。
當他烤好鹿肉,他的兒子正要吃的時候,耳邊忽然響起悲泣的聲音:“孩子,不要吃我,我是你的媽媽呀……”兒子放下鹿肉,他哭了,獵人也哭了。
從此以
此前,他已拜訪過老撾人民黨副總書記諾哈、老撾愛國戰線主席蘇發努馮親王以及巴特寮部隊總司令坎代。
聯合政府早已名存實亡,但馮維希先生卻是非拜訪不可,他有淵博的知識,冷靜的頭腦,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有同志說他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先生。
富米·馮維希先生為将軍沏上一壺濃茶,寒暄幾句後,明白了将軍的來意。
他扶扶鼻梁上的鏡框,帶着學者的嚴謹和哲人色思考神情說:“老撾獲得抗美鬥争勝利後,獲得真正的獨立、自主和統一之後,我這位遊覽大臣一定邀請将軍在全國參觀遊覽一圈……我國不帶宗教色彩的作品有叙述泰老族系起源的《庫姆倫》、《瀾滄史》、《萬象朝代史》、《占巴塞史》等史書,還有群衆口傳的民間文學。
它是老撾民族基礎文學的代表。
這些作品既是臆造的又帶有現實性,表現了善良人的心通、情感、憧憬和願望。
您能了解一下很好,對中國同志進一步深入下去調查研究老撾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有很大好處……”在秀麗的老撾,幾乎每塊石頭都有它的來曆和一個動人的故事。
瓊勃拉邦原名孟沙瓦,即“王都”的意思。
坤洛(即中國南诏王皮邏閣兒子閣邏鳳)建立瀾滄國,定孟沙瓦為王都。
後易名香通,“金城”的意思。
14世紀,國王得到他嶽父柬埔塞國王贈送的琅勃拉邦佛,是一尊1.3米高的金佛,這尊佛像被老撾人視為王國的保護者,珍藏在一座古老精美的寶塔中。
從此,這座都城就叫了琅勃拉邦,就是“琅勃拉邦佛之都”的意思。
這無疑就确啟了其佛教中心的神聖地位。
萬象這個城市名,是近代中國人來到老撾後給叫出來的。
這個城市古名賽豐,16世紀曾叫萬坎。
萬坎可不是萬象,由于老撾盛産大象,中國人來到老撾,特别是一些華僑.音意參半地就叫成了萬象。
久而久之也就這麼叫慣了。
真正與大象有關的地名是川圹。
坤博隆(即中國的南诏王皮邏閣)的第七個兒子切壯親王率領軍隊來到這個地區,他前兩隻大象不管怎麼驅趕也不肯往前走,而是停在路中間。
切壯親王認為這是一種預兆,讓他在此建城立都。
于是,他建了這座名為川圹的城市。
“川圹”就是“大象擋路”的意思。
後人還在域外塑造了一尊像來紀念此事。
巴特寮部隊在1953年就解放了阿速坡全剩阿速坡是個古老的城市。
本來住着老聽族,也就是佧族人。
城市前面迄今還有佧族人以前放牧水牛的沙灘。
一天,有個名叫潘可特的獵人來到這個沙灘,問佧族人這個地方什麼名字?佧族人以為他是問沙灘上的牛糞用佧族語怎麼講,就告訴他,牛糞時“阿速坡”。
潘可特回去報告萬象國王,國王就派他帶一批佬人到這裡建起城市。
這個城就叫了“阿速坡”“牛糞”,這個不大雅聽的名字,并且一直流傳至今。
“塔豐”是“灰塵之塔”的意思。
據說有個國王派使團到印度去要一份佛骨。
他們去晚了,在火化場除了剩一些灰塵外,什麼都沒了。
使團隻好帶一份灰塵回來,修好這座塔,供奉進去,所以取名“塔豐”。
象這類故事太多了,真正動人的還是民族風俗、習慣方面的傳說。
老撾的民族多,主要是老龍族、老松族和老聽族。
老龍族和老松族多來自中國雲南貴州等地,一些習俗還有所知道。
老撾的土著老聽族,也就是佧人的一些習俗卻是應該說說的。
他們被泰老人也就是老龍族趕進山區,中國來的駐桑怒工作組免不了要與他們接觸,所以段蘇權将軍也格外聽得認真。
佧人至少有45個部族,那麼他們也至少有45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或稱方言)。
他們沒有文字,彼此交往也不很多。
佧族人不吃鹿肉,那原因是這樣:有次一個獵人在山中看到一顆大蛋,把它帶回來放在家裡。
從這天起,他的米缸始終是滿滿的。
這使他很驚訝,就把蛋打破了。
他發觀裡面有個姑娘美若天仙。
他就對這位美女恭恭敬敬地說:“祖母,你在裡面幹什麼?”這位美女扭開臉,不作聲,看來她不是祖母,并且不高興。
獵人又禮貌地說:“母親啊,你在裡面幹什麼?”美女不回頭也不做聲。
獵人又小心翼翼試探着叫:“姐姐……妹妹?……那個美女皺起眉,自他一眼,似嗔似怨又似嬌。
獵人終于明白了,熱烈地說:“我親愛的妻子塔威,你出來吧。
”美女笑了,跳出大蛋殼,與年輕的獵人結為夫婦,并且生下一個男孩。
妻子每天出去幹活時,臨出門總要囑咐婆婆不要打開米缸看。
婆婆好奇,終于把米缸打開了。
她發現裡面有一束稻,這是動物吃的東西。
婆婆恍然大悟,兒媳婦是隻食草動物。
美麗的妻子見秘密暴露,就變成一隻鹿逃入叢林中去了。
當她的丈夫回來時,母親把這一切都告訴了他。
年輕的獵人不相信,追蹤到叢林中,發現一隻鹿在跑,就射出一箭,把鹿射死了。
當他烤好鹿肉,他的兒子正要吃的時候,耳邊忽然響起悲泣的聲音:“孩子,不要吃我,我是你的媽媽呀……”兒子放下鹿肉,他哭了,獵人也哭了。
從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