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特殊使命

關燈
孟獲脫去上衣,露出筋肉暴綻的身體,對諸葛亮垂淚道:“七擒七縱,自古以來不曾有。

    我的子子孫孫都感謝丞相的再生之恩,與内地人民友好相處。

    ” 周恩來望着胡志明和凱山·豐威漢,深情他說:”我們是同志加兄弟,中國是你們抗美鬥争的可靠後方。

    ” 下半夜時,段蘇權被妻子催促,不得不熄滅台燈。

     他循着以往的習慣,像部隊裡的連長查鋪一般巡查一遍熟睡中的孩子們。

    洣華、洣恒、洣毅、洣平、洣石、洣晶,他的子女的名字都有一個“洣”。

    他不忘自己的家鄉,不忘養育他的那條洣江,也不忘洣江畔先人為了鎮壓江水泛濫而鑄造的千斤鐵犀。

     茶陵是千百紅軍将士的故鄉,這裡應該出人材。

    因為我們的祖宗就葬在這裡。

     史稱炎帝教民耕農,嘗百草,發明醫藥。

    《路史》載:談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

    ”據古碑記載:宋太祖登極,遍訪古陵不得。

    忽夢一神指點,才于茶鄉覓見帝陵……陵側有“洗花池”,傳為炎帝采洗草藥之處。

    四周古木掩翳,洣水環流,岸畔有石若龍首、龍爪,稱“尤腦石”。

     将軍認為自己與“洣”有世代之緣。

    就在洣江畔,他14歲便造反“鬧紅”.參加共産黨,擔任了共青團茶陵縣委書記。

    18歲時,已經是中共黔東特委書記兼獨立師政治委員……“老段啊,你就是1934年在川貴高原那一仗開始走了背運。

    ” “唉,你本來有上将的希望,中将的資本,可你隻扛了個少将的肩牌。

    ”……這是一些老戰友在授銜時對他說的話。

    是的,川貴高原上那一仗,他身負重傷,脫隊一年。

    直到找回部隊他的傷還不曾好徹底。

    後悔嗎?畢竟,他的獨立師掩護了大部隊的戰略轉移……何況,更多的戰友早已長眠在祖國的土地上!他向往昔日的戰鬥生活。

    現在,那種生活已經在向他召喚了,他的心思飛到了印度支那的叢林中……“我們跟老撾确實是親兄弟,我們湖南人跟老撾還要親一層呢。

    ”他躺在床上朝妻子喃哺。

    這些天,他把自己關在中央軍委辦公廳的一間房子裡,整日埋頭于有關老撾問題的材料堆中。

    即使回家,也不肯放松一點。

    讀《通史》,讀《老撾史》。

    他知道。

    不懂曆史就搞不了政治,搞不好工作……雲南地區居住着被稱做蠻族的許多部落。

    對這個“蠻”字,将軍是很反感的。

    那顯然是漢族統治階級歧視南方各少數民族的謬稱。

    但曆史上已形成了這種稱謂,也隻好先這樣叫下去。

     将軍的反感還有一個原因。

    他家鄉的那片土地,在2000多年前曾經叫做楚國。

    中原各國認為隻有自己文明,懂禮儀。

    将楚國也曾稱力南蠻。

     不過,雲南地區各族聚居,名号繁雜,新唐書說“群蠻種類,多不可記”确也是實在的情形。

    到了戰國時,楚成王派遣大将莊矯率軍進入雲南地區。

    由于歸路斷絕,莊驕便以滇池為中心建立起地方數千裡的滇國。

    子孫相繼為滇王。

     莊矯帶來了楚文化,他所統大軍自然都是楚人,與當地居民融和,形成白蠻。

    白蠻的經濟文化部比較先進,接近漢族水平。

    生産以農業為主。

    哪些居住在山地,以畜牧為業的蠻族被稱為烏蠻。

    白蠻烏蠻人口較多,蠻族社會基本由他們構成。

    漢武帝滅滇國,置益州郡。

    此後曆朝增設郡縣,漢族人逐漸增加。

    内地有變亂時,更有大批流民逃來避難,融合于蠻族中。

    特别是白蠻,語言文字都與漢族相同或相似,并自稱本是華人。

    烏蠻受白蠻文化影響,社會也有很大進步。

     居住洱海周圍的蠻族有6個大部落,部落首長号稱诏。

     因而有6诏之稱。

    6诏也可以理解為6國。

    周漢時期;後主劉禅派渚葛亮車大軍南征。

    在6個诏主中有個叫孟獲的,他同弟弟孟優依靠天險組織了頑強的鬥争。

    孟是烏蠻大姓,孟獲是烏蠻豪酋,極有影響的诏主。

    諸葛亮采納馬谡“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正确意見,同孟獲先後進行了7次大戰役,每次都打敗盂獲,将他捉住後,又放他回去,讓他重整兵馬再決勝負。

     這便是《三國渲義》中“七擒盂獲”那一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經過7次戰役之後,諸葛亮再次釋放盂獲,讓他來戰。

     孟獲不肯戰了。

    他脫開上衣,露出筋肉暴綻的強健的身體。

     對諸葛亮垂淚道:“七擒七縱,自古以來不曾有。

    我的子子孫孫都感謝丞相的再生之恩,與内地人民友好相處。

    ” 對于這位勇敢倔強的诏主盂獲,泰族曆史稱之為崩黑,他的沼是6诏中最南邊一個,叫做南诏。

    到了唐朝,6诏中隻有南诏始終依附唐帝國,與唐友善,因而得到唐的支持。

     唐玄宗幫助孟獲的後代們展開兼并其他5诏的戰争,封南诏沼主皮邏閣為雲南王。

    這位皮邏閣也就是老撾等國家史書中記裁的坤博攏他是盂獲的後裔。

     皮邏閣統一洱海地區後,建立南诏國,并開始向外擴展領土。

    從老撾史書中可以看到,皮邏閣(即坤博隆)曾經建立芒滕這個城市,後來越南人把它改名為奠邊府,并且在1954年由于奠邊府戰役而成為聞名世界的城市。

     公元746年,皮邏閣建大理城,并将大理定為國都。

    在泰國和老撾的史書裡,大理府被稱為昂賽。

    随着南诏國版圖的不斷擴大,加之熱帶密林,交通不便,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國王皮邏閣便派遣自己的兒子随帶一支強大的軍隊和一批遷居的男人女人去王國的各個地區。

    并在戰略要地建立城鎮。

     據說皮邏閣生有幾十個子女,但老撾等國家的史書說他隻有7個兒子。

    這大概是因為這7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