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大王他曾有過五年的軍旅生活,當兵的地方是在徐州警備區,城市的衛戍部隊,相對一般陸軍多少要散漫一些,空閑也多一些。

    尤其到了後兩年,他以一個超期服役的老列兵資格,就可又多獲一點自由。

    這些空閑,大王全用來做一件事:讀書。

    他讀完警備區閱覽室裡的書,又在徐州市圖書館辦了借書證,将那裡的書也讀完了。

    這時,他就結下了幾個地方上的朋友,他們接着向他提供書,有一次,還帶他去過一個師範學院的教授家裡拜師,但去過一次之後卻沒有去第二次。

     大王他曾有過五年的軍旅生活,當兵的地方是在徐州警備區,城市的衛戍部隊,相對一般陸軍多少要散漫一些,空閑也多一些。

    尤其到了後兩年,他以一個超期服役的老列兵資格,就可又多獲一點自由。

    這些空閑,大王全用來做一件事:讀書。

    他讀完警備區閱覽室裡的書,又在徐州市圖書館辦了借書證,将那裡的書也讀完了。

    這時,他就結下了幾個地方上的朋友,他們接着向他提供書,有一次,還帶他去過一個師範學院的教授家裡拜師,但去過一次之後卻沒有去第二次。

    關于這次拜師的經過,等一會再說。

    總之,大王他讀過的書,在量和質上,遠遠地超出他所受的農村初中三年級的程度。

    如果撇去雜和亂不講,也超過了一個大學生,甚至研究生。

    也正因為這個雜和亂,大王閱讀的面就非常廣:小說,散文,詩歌,哲學,醫學,數學,地理,考古,軍事,隻要是到手的一本書,他必是從頭到尾地讀完。

    很難說大王有多麼深的理解力,但他的記憶力卻是驚人的。

    多少是有一些自覺地,他訓練着自己的強聞博記。

    最典型的表現是他從來不買一本書,都是借,倘若有人會送他一本書,那麼,他一定是看一頁,撕一頁,等到看完,這本書就不複存在,就好像被他吃進肚子裡面,他将它全部背了下來。

    可以說,他不是憑理解,而是憑記憶,吸收了書本給他的知識。

    所以,他的閱讀就給了他兩項成就,一項是知識競賽。

    先是在警備區自娛自樂的聯歡會上得利,獎品不外乎毛巾,筆記本,水筆一類的小東西。

    然後,被推舉到師裡的比賽上,獎品和名聲都要重一些。

    接着,軍區舉辦的知識競賽他也得了第一名,獎品是一部《辭海》。

    大王的理想,是到電視台參加競賽,可卻不知道應當通過什麼途徑,據說需要交一筆數目不小的報名費。

    其實電視台收錢的說法未必确鑿,但大王卻似乎喜歡這樣的說法,這滿足了他的好勝心,說明他所以沒能參加電視台的競賽不是因為别的原因,隻是沒有錢;也滿足了他和社會的對抗心,他就此可得出“社會是勢利的”這樣的結論,兩點都是年輕人的心理需要。

    這是第一項成就,第二項則是他的辯才。

    他的辯才随了知識的積累,不斷地增進。

    開始的時候,大王是以量取勝,就是将他的知識一股腦兒地堆砌起來。

    由于強聞博記,辯論的材料就十分富裕,供給充足,一張口就來,似乎是觸類旁通,事實上是很拉雜的。

    但是,卻造成一種雄辯的印象,在氣勢上占領了上風。

    當這些知識化成詞語,就好像自動地,從大王嘴裡滔滔湧出,大王他模糊感覺其中隐藏着一條首尾相銜的鎖鍊。

    是這條鎖鍊,将那麼些不相幹的環節收拾起來,串連起來,這就是邏輯。

    大王所受的初級教育沒有給予他哲學的訓練,他隻能靠自己摸索。

    這個發現使他十分興奮,用個不敬的比喻,他就像獵犬一樣滿地嗅着,試圖尋找到這個神奇地将種種事物聯系起來的隐形線索。

    這線索埋在他的龐雜的知識之下,忽隐忽現。

    有時候,他差點兒就拽住它的尾巴了,可惜不知覺中又讓它滑脫。

    一旦從電視裡看到大學生辯論會的節目,他便被迷住了。

    迷住他的并不是雙方各持一見的觀點,而是,竟然無論站在哪一方,都有得勝的機會。

    他又模糊感覺到了那條鎖鍊。

    這條鎖鍊的銜接其實無比靈活,它是可以根據需要去串連那些于己有利的知識,以集合力量,在觀點的内容之外,起着推動的作用。

    他以靈敏的嗅覺,嗅出了具體事物之下的抽象定理,他無法去描繪這形而上的存在,淩亂雜蕪的現象——這現象由于他無節制的閱讀又繁衍出現象的現象,就像雞生蛋,蛋生雞,它們壓迫了他的知性。

    可他就是感覺到那奇異的存在呢!在大學生雙方的辯論中,他眼見着失利的一方,攀着這看不見的鍊子,漸漸地站起來,站穩腳跟。

    大王他,憑着蠻力,在壅塞的知識堆裡,開出一條邏輯的路,他摸着了詭辯的竅門。

     辯論的樂趣很快取代了知識競賽。

    而辯論也不像知識競賽,必需特定的條件,比如,用他的話說,繳納報名費才可參加電視大賽。

    辯論是随時随地都可進行,任何一件事也都可作辯論的題目。

    比如,一盤下到中場的棋局,預測勝負就可一辯;車馬炮的功能也可一辯;過河卒的原理再可一辯;棋局的規則更可大辯特辯;于是,何為勝何為負也是可辯的了。

    辯到此處,下棋這件事本身就都變得可疑了。

    而這就是大王最為得意的結果。

    就是說,經過一輪一輪的辯論,最終将辯論的主題推翻,使其不存在。

    當他在辯論中掌握了主動權,引向預定的方向發展,逐漸接近目标時,他興奮得都紅了臉,全身血液湧到頭上,眼睛灼灼發光。

    他四處尋找辯論的機會,看起來就像是尋釁滋事,人們都有些怕他了。

    他還沒開口,對方就說:我認輸,我投降!沒有人能作大王的對手。

    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可上去沒幾個回合就下來了。

    大王漸漸感到了孤獨,他甚至變得少言寡語,有過那樣精彩的雄辯,日常的講話顯得多麼無聊而且無味啊!方才說的,他地方上的朋友帶他去師範學院的老師家拜師,就是在這時候發生的,他心裡想的其實不是拜師,而是,辯論。

    那位老師住在城西,師範學院的教工宿舍,新蓋的公寓樓。

    老師将他們引進一間四壁都是書櫃的書房,因是在家裡,老師就穿得很随便,背心褲衩,腳上卻怕風寒似的套了一雙尼龍絲襪。

    老師的年紀是在五十歲上下,可說正當學術的壯年。

    能夠分配到新公寓,足見得在學校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