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受重視的。
大約是出于一種惜學的古風,才會接待他們這樣師出無名的讀書青年的拜訪。
老師将他們引進書房坐下,雙方有片刻無語。
在他們自然是緊張拘束,在老師,恐怕是不了解他們的來意,而不知從何說起。
靜了一時,那引見的朋友說:老師有這麼多的書啊!老師就回答:不多,不多。
老師是朋友的朋友的父親,而朋友的朋友正在外地上大學,主客就都是生分的。
趁了書的話頭,那朋友就将大王介紹出場:我這位朋友特别愛看書。
老師與大王這就對視了一眼。
大王這日沒穿軍裝,一件圓領汗衫,束在寬大的軍褲裡面。
身體不是高大魁偉,甚至還不是結實,但卻有一種緊張度,顯現出操練與紀律的影響。
頭發是剃成平頂,展露出平整的額角,眼睛明亮,直視着老師。
老師将眼睛移開,問道:平時看些什麼書?大王回答:瞎看罷了!老師就溫和地教導說:看書還是要有選擇地看。
大王問:老師以為如何選擇好呢?此時,老師的眼睛又回來了,他慈愛地看着面前這個謙虛好學的青年:是啊!書是那麼多,而人生是有限的,選擇就尤為重要,意味着你可能将有限的人生利用到怎樣大的程度。
就這樣,話題從讀書轉向人生。
做老師的,總是會被語言蠱惑,然後迷失方向,他也已對這個青年放松了警惕。
本來,青年的目光多少讓老師起了戒心,現在,演講占據了注意力。
當他講到人生的有限與認識的無限的時候,冷不防,青年将話題拉回來:那麼我們如何選擇讀書呢?老師一怔,發現自己離題了,但到底是有學識和修養,立即接住話頭:認識,就是認識,我們應該選擇的書是從中獲取認識,而不是知識。
青年又問:什麼是認識?什麼又是知識?這顯然撞上了老師的槍口,老師笑了:知識是不告訴你不知道,告訴你就知道了的,認識卻是,簡單地說,一個字,就是看,你看見的是什麼?你如何去看?所以,知識是第二手的,而認識,卻是第一手。
那麼,好學的青年又發問:什麼是第一手,什麼又是第二手?老師又是一笑,他簡直有點喜歡上這個青年了,完全沒有察覺,已經被他牽入一個埋伏圈。
第一手的,就是你所見所聞,直接反映在你的腦中,心中的一切;第二手,則是别人已經獲取的經驗與結論,轉而由你所獲取——那麼,青年截斷道,那麼,這第一手,也就是“所見所聞”裡面,是不是包括了别人的經驗和結論?老師伸出一隻手掌,暫時地擋住青年——舉個例子,比如說水——老師舉起案上的一杯水,“水”這個說法就是知識,認識是什麼呢?是流動的,要滲漏的,無色透明,可食用的一種物質。
青年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緊接着:“物質”又是什麼?老師一怔,放下手裡的水杯:你的意思是——這個小小的遲疑,已經使老師開始走入被動。
我的意思是“物質”這個詞是知識,還是認識?老師不由一笑,這一笑裡難免含有着譏诮的意味,因覺着這問題的質量不怎麼樣。
青年對譏诮恰巧十分敏感,他不依不饒地再一次問:物質,是知識,還是認識?因帶有情緒,這一遍問就有些像發難。
老師便也收起笑容,表情嚴肅起來:“物質”是一個概念,它是客觀存在的總稱,是認識的對象;但“物質”這兩個字,卻是認識的結果,一旦成為結果,便成了知識。
青年動了一下,雖然很輕微,卻令人感覺他渾身毛發乍起了,就像一隻好鬥的公雞:那麼就是說,“物質”是一個名稱,知識就是名稱?老師停下來,看着青年,他不知道青年是要把話題引向何處。
此時的老師顯得比實際年齡年輕了,也可能他就是年輕的,隻不過敗頂使他看上去像個老先生。
青年開始發表宏論了:依老師的說法,這個世界一旦被認識了,就變成第二手的,也就是變成知識,更就是變成名稱——認識是不斷發展的,老師怔怔地說了一句,就像在為大王作注釋。
而大王滔滔不絕——所以說,事實上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名稱的世界裡,也就是知識的世界,第二手的世界。
第一手的世界在哪裡?我看不見,您也看不見。
流動的物質在哪裡?我們分明隻看到水,氫和氧的最普遍的化合物。
這第一手的世界一旦進入認識,就已經是變成第二手的,知識的,名稱的,第一手的世界就此滅亡了。
你說的其實是存在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存在,這是唯物論與唯心論的重要分歧——老師努力從青年的言論中辨别思路。
青年感激地向老師一笑,現在,他們的位置颠倒過來了,青年是老師,老師是學生——這個世界是意識的,意識就是存在,難道不是嗎?意識不是存在的一部分嗎?聽到這裡,老師就又是一笑,這一笑是寬心的一笑,他放松下來了,因他看出這青年沒有受過訓練,思想是混亂的。
這笑容又一次激怒了青年,他眼睛更加灼熱,言語也更洶湧澎湃,他蠻勁上來了,制勝的心情使他急躁起來,他開始偏離邏輯的線索——存在與意識是共存的,互相依附,沒有意識就沒有存在,沒有存在也沒有意識,這就好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最初的形成是雞還是蛋?這也好像地球的第一次推動,是誰的手?誰能夠回答,最先形成的是意識,還是存在?老師覺得青年簡直是胡攪蠻纏,他不再發言,從辯論中退出,隻是作一名聽衆。
這再次激怒了青年,他站起來——所以我們就很難說什麼是第一手,什麼是第二手,我們立足的這個世界,可能就是在意識中的,不是有“莊子夢蝶”嗎?什麼是真,什麼是夢?我們現在,可能就是在夢裡面,老師您,還有我,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就是一種意識,然而,我們在說話,交流思想,就又是存在了,至少在夢裡——老師在内心深處,承認這位青年有發達的頭腦,甚至,也承認青年确實讀過一些書,可,他還是認為這是一場胡攪蠻纏,簡直是開玩笑。
他站起身走出書房去,其實他隻是去上廁所,但總歸是有怠慢的成分在内,至少,可以事先打個招呼嘛!青年的演講戛然而止,他也知道自己是有些說亂了,而且急切中,把
大約是出于一種惜學的古風,才會接待他們這樣師出無名的讀書青年的拜訪。
老師将他們引進書房坐下,雙方有片刻無語。
在他們自然是緊張拘束,在老師,恐怕是不了解他們的來意,而不知從何說起。
靜了一時,那引見的朋友說:老師有這麼多的書啊!老師就回答:不多,不多。
老師是朋友的朋友的父親,而朋友的朋友正在外地上大學,主客就都是生分的。
趁了書的話頭,那朋友就将大王介紹出場:我這位朋友特别愛看書。
老師與大王這就對視了一眼。
大王這日沒穿軍裝,一件圓領汗衫,束在寬大的軍褲裡面。
身體不是高大魁偉,甚至還不是結實,但卻有一種緊張度,顯現出操練與紀律的影響。
頭發是剃成平頂,展露出平整的額角,眼睛明亮,直視着老師。
老師将眼睛移開,問道:平時看些什麼書?大王回答:瞎看罷了!老師就溫和地教導說:看書還是要有選擇地看。
大王問:老師以為如何選擇好呢?此時,老師的眼睛又回來了,他慈愛地看着面前這個謙虛好學的青年:是啊!書是那麼多,而人生是有限的,選擇就尤為重要,意味着你可能将有限的人生利用到怎樣大的程度。
就這樣,話題從讀書轉向人生。
做老師的,總是會被語言蠱惑,然後迷失方向,他也已對這個青年放松了警惕。
本來,青年的目光多少讓老師起了戒心,現在,演講占據了注意力。
當他講到人生的有限與認識的無限的時候,冷不防,青年将話題拉回來:那麼我們如何選擇讀書呢?老師一怔,發現自己離題了,但到底是有學識和修養,立即接住話頭:認識,就是認識,我們應該選擇的書是從中獲取認識,而不是知識。
青年又問:什麼是認識?什麼又是知識?這顯然撞上了老師的槍口,老師笑了:知識是不告訴你不知道,告訴你就知道了的,認識卻是,簡單地說,一個字,就是看,你看見的是什麼?你如何去看?所以,知識是第二手的,而認識,卻是第一手。
那麼,好學的青年又發問:什麼是第一手,什麼又是第二手?老師又是一笑,他簡直有點喜歡上這個青年了,完全沒有察覺,已經被他牽入一個埋伏圈。
第一手的,就是你所見所聞,直接反映在你的腦中,心中的一切;第二手,則是别人已經獲取的經驗與結論,轉而由你所獲取——那麼,青年截斷道,那麼,這第一手,也就是“所見所聞”裡面,是不是包括了别人的經驗和結論?老師伸出一隻手掌,暫時地擋住青年——舉個例子,比如說水——老師舉起案上的一杯水,“水”這個說法就是知識,認識是什麼呢?是流動的,要滲漏的,無色透明,可食用的一種物質。
青年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緊接着:“物質”又是什麼?老師一怔,放下手裡的水杯:你的意思是——這個小小的遲疑,已經使老師開始走入被動。
我的意思是“物質”這個詞是知識,還是認識?老師不由一笑,這一笑裡難免含有着譏诮的意味,因覺着這問題的質量不怎麼樣。
青年對譏诮恰巧十分敏感,他不依不饒地再一次問:物質,是知識,還是認識?因帶有情緒,這一遍問就有些像發難。
老師便也收起笑容,表情嚴肅起來:“物質”是一個概念,它是客觀存在的總稱,是認識的對象;但“物質”這兩個字,卻是認識的結果,一旦成為結果,便成了知識。
青年動了一下,雖然很輕微,卻令人感覺他渾身毛發乍起了,就像一隻好鬥的公雞:那麼就是說,“物質”是一個名稱,知識就是名稱?老師停下來,看着青年,他不知道青年是要把話題引向何處。
此時的老師顯得比實際年齡年輕了,也可能他就是年輕的,隻不過敗頂使他看上去像個老先生。
青年開始發表宏論了:依老師的說法,這個世界一旦被認識了,就變成第二手的,也就是變成知識,更就是變成名稱——認識是不斷發展的,老師怔怔地說了一句,就像在為大王作注釋。
而大王滔滔不絕——所以說,事實上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名稱的世界裡,也就是知識的世界,第二手的世界。
第一手的世界在哪裡?我看不見,您也看不見。
流動的物質在哪裡?我們分明隻看到水,氫和氧的最普遍的化合物。
這第一手的世界一旦進入認識,就已經是變成第二手的,知識的,名稱的,第一手的世界就此滅亡了。
你說的其實是存在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存在,這是唯物論與唯心論的重要分歧——老師努力從青年的言論中辨别思路。
青年感激地向老師一笑,現在,他們的位置颠倒過來了,青年是老師,老師是學生——這個世界是意識的,意識就是存在,難道不是嗎?意識不是存在的一部分嗎?聽到這裡,老師就又是一笑,這一笑是寬心的一笑,他放松下來了,因他看出這青年沒有受過訓練,思想是混亂的。
這笑容又一次激怒了青年,他眼睛更加灼熱,言語也更洶湧澎湃,他蠻勁上來了,制勝的心情使他急躁起來,他開始偏離邏輯的線索——存在與意識是共存的,互相依附,沒有意識就沒有存在,沒有存在也沒有意識,這就好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最初的形成是雞還是蛋?這也好像地球的第一次推動,是誰的手?誰能夠回答,最先形成的是意識,還是存在?老師覺得青年簡直是胡攪蠻纏,他不再發言,從辯論中退出,隻是作一名聽衆。
這再次激怒了青年,他站起來——所以我們就很難說什麼是第一手,什麼是第二手,我們立足的這個世界,可能就是在意識中的,不是有“
他站起身走出書房去,其實他隻是去上廁所,但總歸是有怠慢的成分在内,至少,可以事先打個招呼嘛!青年的演講戛然而止,他也知道自己是有些說亂了,而且急切中,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