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大弟和妹頭一點不像,不是說長相,而是氣質。
大弟是有些土的,長年是家做的藍布衣服,腳上的鞋是手納的厚底,再上一層輪胎膠,圓口的鞋面,鞋幫鐵硬的,好像要穿一百年的樣子。
衣領上又總是系着一條紅領巾,臂膀上别着兩道杠的少先隊中隊長的标志。
他是那些學校裡的好學生,倘若不是因為土,他大約就也要有妹頭所不喜歡的"官腔"了。
當然,對自己家人是會有另一種标準。
大弟的頭也常是剃得很糟糕。
他倒是到街對面小馬路上的理發店去剃,那是他們通常去的地方,師傅們也都認識。
雖然是個很小的店,可卻經營了很多年,師傅都是老師傅,說着揚州話。
别人都知道挑人,因師傅中有個女師傅,是大躍進時參加工作的家庭婦女。
她倒是上海人,可為了表示她是剃頭的正傳,她也操了一口揚州話,但這對她的手藝絲毫無補。
像大弟這樣不挑不揀的半大顧客,往往就落入她的刀下。
她把大弟的頭剃成一個标準的鄉下人:後面刮得發青,頭頂一徑推上去,形成一個尖,額前,卻留了一絡長長的發,這一絡頭發落到眉際,就像小姑娘的劉海。
想想看,這樣的發型,腳上是那樣的鞋,因為在長個子,袖口褲管總有些吊,身上散發着淡淡的糟貨的氣味。
你簡直不相信這是淮海路上的人,可淮海路上,就有這樣的人。
這樣半大不小的男孩子,目不旁視地走在摩登的男女中間,并沒有一點自卑的表情。
相反,他們很自如。
像大弟這樣的,手裡還握了一本四角卷起,皺皺巴巴的舊書,去找他們的談得來的好朋友。
在這條馬路的街面或者弄堂的房子裡,住着不少這一類的嚴肅老成的孩子,後來大弟戴上了近視眼鏡,白邊的學生眼鏡,這使他就像一個來上海學生意的外鄉人。
可是,就是這個外鄉人,要是和真正的外鄉人站在一起,他卻變得一點也不像外鄉人,而成了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這條街的浮華像水一樣從他身上流過,還是留下了一些痕迹。
這些痕迹是什麼呢?是一個人的見識,雖然談不上廣博,可也夠他打底了。
有了這個底,他大體可做到從容鎮定。
在學校教育的範圍内,哥哥是個發展比較全面的人。
他的速算參加了區裡的比賽,還得到了名次,他又是市少年宮手旗隊的隊員,還有,他喜歡航模。
六年級時,他做了一艘艦艇,塗上了油漆,漂亮極了。
爸爸媽媽将它放到五鬥櫥上,作為擺設。
這艘白色,圍着紅線條,插着彩旗的艦艇,與房間裡小資産階級享樂主義的風格并不相稱,可它帶來了一種開放的氣息,它使這個家庭有了新鮮的希望。
妹頭很珍愛這艘艦艇,她用一支廢毛筆,沾了水,輕輕地掃着它上面的落灰,犄犄角角都掃幹淨。
她的本心是不會對這類玩具有興趣,妹頭不是一個喜歡玩具的人,或者說,她喜歡的是另一種玩具,帶有真實性和實用性的,比如縫紉機,繡花繃,絨線針,等等。
但是,這艦艇卻不同。
這裡蘊藏着妹頭所不能理解和掌握的智慧和技能,又是出自家人的手,她對此懷着崇敬的心情。
可是,就在哥哥考進中學的第二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了。
此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事情将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一切都還平靜。
妹頭和小弟依然上學下學,小學尚未停課。
哥哥則和幾個要好的同是逍遙派的同學來往着,今天你去我家,明天我去你家。
有時,媽媽還留他的同學在家吃飯。
這個社交很少的家庭,是很歡迎哥哥的同學的。
原先的枯乏的生活倒有了些變化。
再後來,小學也停課了,妹頭和小弟也閑在了家裡。
這時,妹頭已經成了一個稱職的小主婦,裡外都由她負責,她非常樂于承擔她的責任。
副食的供應日益緊張,她天不亮便起床去買魚,給全家改善夥食,媽媽倒與她反過來了,現在是妹頭栽好了衣片,媽媽坐在縫紉機前縫制。
除去逼迫小弟洗碗,小弟不從而引起的争吵這一點,妹頭完全能夠掌握起家政了。
停課停了一段,小學繼續開課,妹頭和小弟重新回到學校,大弟卻在停課期間初中畢業,面臨何去何從。
已經有兩屆學生分配了,政策都是長子照顧留滬,或者"兩丁抽一",就是兩個孩子一去一留。
在讨論大弟的去向時,父母也越來越明朗地表示甯可妹頭出去,也要留大弟的意見。
這個話題過多地提起,妹頭雖然還未臨到分配,命運卻已經決定了似的。
媽媽将年底所餘的棉花票買了一條七斤重的新棉胎,就會說:留給妹頭走時帶去。
妹頭依然沒什麼不悅,這條弄堂裡的家庭,都是這麼安排兒女的前途。
況且,有時候,父母倒對妹頭不
大弟是有些土的,長年是家做的藍布衣服,腳上的鞋是手納的厚底,再上一層輪胎膠,圓口的鞋面,鞋幫鐵硬的,好像要穿一百年的樣子。
衣領上又總是系着一條紅領巾,臂膀上别着兩道杠的少先隊中隊長的标志。
他是那些學校裡的好學生,倘若不是因為土,他大約就也要有妹頭所不喜歡的"官腔"了。
當然,對自己家人是會有另一種标準。
大弟的頭也常是剃得很糟糕。
他倒是到街對面小馬路上的理發店去剃,那是他們通常去的地方,師傅們也都認識。
雖然是個很小的店,可卻經營了很多年,師傅都是老師傅,說着揚州話。
别人都知道挑人,因師傅中有個女師傅,是大躍進時參加工作的家庭婦女。
她倒是上海人,可為了表示她是剃頭的正傳,她也操了一口揚州話,但這對她的手藝絲毫無補。
像大弟這樣不挑不揀的半大顧客,往往就落入她的刀下。
她把大弟的頭剃成一個标準的鄉下人:後面刮得發青,頭頂一徑推上去,形成一個尖,額前,卻留了一絡長長的發,這一絡頭發落到眉際,就像小姑娘的劉海。
想想看,這樣的發型,腳上是那樣的鞋,因為在長個子,袖口褲管總有些吊,身上散發着淡淡的糟貨的氣味。
你簡直不相信這是淮海路上的人,可淮海路上,就有這樣的人。
這樣半大不小的男孩子,目不旁視地走在摩登的男女中間,并沒有一點自卑的表情。
相反,他們很自如。
像大弟這樣的,手裡還握了一本四角卷起,皺皺巴巴的舊書,去找他們的談得來的好朋友。
在這條馬路的街面或者弄堂的房子裡,住着不少這一類的嚴肅老成的孩子,後來大弟戴上了近視眼鏡,白邊的學生眼鏡,這使他就像一個來上海學生意的外鄉人。
可是,就是這個外鄉人,要是和真正的外鄉人站在一起,他卻變得一點也不像外鄉人,而成了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這條街的浮華像水一樣從他身上流過,還是留下了一些痕迹。
這些痕迹是什麼呢?是一個人的見識,雖然談不上廣博,可也夠他打底了。
有了這個底,他大體可做到從容鎮定。
在學校教育的範圍内,哥哥是個發展比較全面的人。
他的速算參加了區裡的比賽,還得到了名次,他又是市少年宮手旗隊的隊員,還有,他喜歡航模。
六年級時,他做了一艘艦艇,塗上了油漆,漂亮極了。
爸爸媽媽将它放到五鬥櫥上,作為擺設。
這艘白色,圍着紅線條,插着彩旗的艦艇,與房間裡小資産階級享樂主義的風格并不相稱,可它帶來了一種開放的氣息,它使這個家庭有了新鮮的希望。
妹頭很珍愛這艘艦艇,她用一支廢毛筆,沾了水,輕輕地掃着它上面的落灰,犄犄角角都掃幹淨。
她的本心是不會對這類玩具有興趣,妹頭不是一個喜歡玩具的人,或者說,她喜歡的是另一種玩具,帶有真實性和實用性的,比如縫紉機,繡花繃,絨線針,等等。
但是,這艦艇卻不同。
這裡蘊藏着妹頭所不能理解和掌握的智慧和技能,又是出自家人的手,她對此懷着崇敬的心情。
可是,就在哥哥考進中學的第二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了。
此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事情将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一切都還平靜。
妹頭和小弟依然上學下學,小學尚未停課。
哥哥則和幾個要好的同是逍遙派的同學來往着,今天你去我家,明天我去你家。
有時,媽媽還留他的同學在家吃飯。
這個社交很少的家庭,是很歡迎哥哥的同學的。
原先的枯乏的生活倒有了些變化。
再後來,小學也停課了,妹頭和小弟也閑在了家裡。
這時,妹頭已經成了一個稱職的小主婦,裡外都由她負責,她非常樂于承擔她的責任。
副食的供應日益緊張,她天不亮便起床去買魚,給全家改善夥食,媽媽倒與她反過來了,現在是妹頭栽好了衣片,媽媽坐在縫紉機前縫制。
除去逼迫小弟洗碗,小弟不從而引起的争吵這一點,妹頭完全能夠掌握起家政了。
停課停了一段,小學繼續開課,妹頭和小弟重新回到學校,大弟卻在停課期間初中畢業,面臨何去何從。
已經有兩屆學生分配了,政策都是長子照顧留滬,或者"兩丁抽一",就是兩個孩子一去一留。
在讨論大弟的去向時,父母也越來越明朗地表示甯可妹頭出去,也要留大弟的意見。
這個話題過多地提起,妹頭雖然還未臨到分配,命運卻已經決定了似的。
媽媽将年底所餘的棉花票買了一條七斤重的新棉胎,就會說:留給妹頭走時帶去。
妹頭依然沒什麼不悅,這條弄堂裡的家庭,都是這麼安排兒女的前途。
況且,有時候,父母倒對妹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