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歌的麼?你也唱個我聽聽。
”她帶着好奇的微笑要求我,像孩子似的:我唱一個,你也要唱一個! 我跟她說,我不是“唱詩歌”的,而是“寫詩”的。
可是,我怎麼也不能讓她明白什麼是文學概論對“詩”的釋義。
在解釋的過程中,我開始懷疑自己其實也不明白什麼是“詩”。
人民的創造一旦進入學院的殿堂,就會失去它純真的樸拙,要想反璞歸真,語言是無能為力的。
我開始理解,詩人和作家為什麼光到群衆中去還是不夠的,他必須要和群衆共命運,同感情。
最後,我隻好說,“詩”就是歌詞兒;我寫出的東西,她可以唱,但我并不會唱,隻會念。
“那麼你念個我聽聽。
”她說,并擺出一副準備認真傾聽的神情。
我輕輕地咳了一聲,卻不知念什麼好。
念什麼?我蓦然發覺我過去發表的作品隻能說是打油詩,都不适于帶着感情來朗誦;有的可以說是感情充沛的詩,雖然是寫給群衆看的,但如果念出來,她肯定會莫名其妙。
并且,我也不會朗誦。
詩人不會朗誦,至多隻能算半個詩人,甚至連半個也算不上。
我慚愧地認識到我過去的不可一世的淺薄。
半晌,我選了李白一首最通俗易懂的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她坐在炕上,似乎也為之所動,但旋即嘻嘻地笑了起來,接着又笑得前仰後合,倒在炕上。
“哎喲!笑死喽!笑死喽!……啥‘地上霜’、‘地上霜’!”她又翻身坐起,臉朝着我,嘴大張大合地,在燈下學我說“霜”字時的口形:“霜——霜——,……” 原來,她的語音受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影響,說漢語“霜”字靠舌尖吸氣,口隻略微一張就行,我說“霜”時要送氣,口要張開,連下颚也動彈了。
“這個不好,”她說,“念個别的。
” 我念李白的詩,心情是悒郁的,聲調有幾分傷感。
李白尚能“思故鄉”,而我連故鄉也沒有。
人事檔案上的那個籍貫,不過是祖籍,我從來沒有回去過;媽媽在北京也是客居在别人家裡。
我體會到,痛苦的不是“思故鄉”,而是無故鄉可思。
此時此刻,我那種無家可歸的飄零感和失去了根系的植物似的蔫萎狀,卻應該用崔颢的“日暮鄉關何處是”、韓愈的“雲橫秦嶺家何在”來表達才合适。
而她嬉皮笑臉的怪模樣,即刻把我的滿懷愁緒一掃而空,使我破涕為笑。
我看出來她是故意這樣做的。
這就是體貼入微的“柔情”,是什麼“披肩”也“覆蓋”不住的。
我感激地看着她,心頭突然跳出來李煜的一句詞:“斜倚牙床嬌無那,爛嚼紅絨,笑向檀郎唾。
”但我趕緊勒住了我的心猿意馬。
因為在雪夜,我想起了盧綸的一首詩: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将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在我向她一字字、一句句解釋的時候,海喜喜砰地推門進來了。
油燈光一閃,我眼角掃見他好像把個鼓鼓囊囊的麻袋順手撂在門背後。
由于他總對我懷有隐隐的敵意,我不理他,隻顧說下去。
她仿佛沒瞧見他進來似的,連招呼也不打。
海喜喜擺出他慣常的姿勢,抱着兩肘蹲在地上。
我說完了,海喜喜狠狠地朝泥地上啐了一口,說:“熊!還追哩!人要跑,他屁也聞不着!啥‘輕騎’,他開上飛機也不行!”“你懂啥?!”她别過頭,眼睛瞪着海喜喜,“你就懂得吃飽了不餓!”她嘲笑海喜喜的話,卻使我頗有感觸:“吃飽了不餓”這個真理,我花了二十五年時間才知道。
弄懂這個真理,要比弄懂亞裡士多德的《詩學》困難得多,還要付出接近死亡的代價。
“嘿嘿!”海喜喜獰笑着,露出像狼一樣堅實的、滿是粘粘唾液的牙齒,“懂得‘吃飽了不餓’也不簡單,隻怕有人連這個理也弄球不懂哩!”我有點驚奇地瞥了他一眼。
海喜喜的話裡似乎含有深意,并且,這個人和我“英雄所見略同”,我對他倒有了“惺惺惜惺惺”的好感。
可是,海喜喜又把她惹惱了,她轉身抓起掃炕的掃帚疙瘩,呼啦呼啦地在炕上亂掃一通。
“去去去!都走都走!我要睡了!”
”她帶着好奇的微笑要求我,像孩子似的:我唱一個,你也要唱一個! 我跟她說,我不是“唱詩歌”的,而是“寫詩”的。
可是,我怎麼也不能讓她明白什麼是文學概論對“詩”的釋義。
在解釋的過程中,我開始懷疑自己其實也不明白什麼是“詩”。
人民的創造一旦進入學院的殿堂,就會失去它純真的樸拙,要想反璞歸真,語言是無能為力的。
我開始理解,詩人和作家為什麼光到群衆中去還是不夠的,他必須要和群衆共命運,同感情。
最後,我隻好說,“詩”就是歌詞兒;我寫出的東西,她可以唱,但我并不會唱,隻會念。
“那麼你念個我聽聽。
”她說,并擺出一副準備認真傾聽的神情。
我輕輕地咳了一聲,卻不知念什麼好。
念什麼?我蓦然發覺我過去發表的作品隻能說是打油詩,都不适于帶着感情來朗誦;有的可以說是感情充沛的詩,雖然是寫給群衆看的,但如果念出來,她肯定會莫名其妙。
并且,我也不會朗誦。
詩人不會朗誦,至多隻能算半個詩人,甚至連半個也算不上。
我慚愧地認識到我過去的不可一世的淺薄。
半晌,我選了李白一首最通俗易懂的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她坐在炕上,似乎也為之所動,但旋即嘻嘻地笑了起來,接着又笑得前仰後合,倒在炕上。
“哎喲!笑死喽!笑死喽!……啥‘地上霜’、‘地上霜’!”她又翻身坐起,臉朝着我,嘴大張大合地,在燈下學我說“霜”字時的口形:“霜——霜——,……” 原來,她的語音受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影響,說漢語“霜”字靠舌尖吸氣,口隻略微一張就行,我說“霜”時要送氣,口要張開,連下颚也動彈了。
“這個不好,”她說,“念個别的。
” 我念李白的詩,心情是悒郁的,聲調有幾分傷感。
李白尚能“思故鄉”,而我連故鄉也沒有。
人事檔案上的那個籍貫,不過是祖籍,我從來沒有回去過;媽媽在北京也是客居在别人家裡。
我體會到,痛苦的不是“思故鄉”,而是無故鄉可思。
此時此刻,我那種無家可歸的飄零感和失去了根系的植物似的蔫萎狀,卻應該用崔颢的“日暮鄉關何處是”、韓愈的“雲橫秦嶺家何在”來表達才合适。
而她嬉皮笑臉的怪模樣,即刻把我的滿懷愁緒一掃而空,使我破涕為笑。
我看出來她是故意這樣做的。
這就是體貼入微的“柔情”,是什麼“披肩”也“覆蓋”不住的。
我感激地看着她,心頭突然跳出來李煜的一句詞:“斜倚牙床嬌無那,爛嚼紅絨,笑向檀郎唾。
”但我趕緊勒住了我的心猿意馬。
因為在雪夜,我想起了盧綸的一首詩: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将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在我向她一字字、一句句解釋的時候,海喜喜砰地推門進來了。
油燈光一閃,我眼角掃見他好像把個鼓鼓囊囊的麻袋順手撂在門背後。
由于他總對我懷有隐隐的敵意,我不理他,隻顧說下去。
她仿佛沒瞧見他進來似的,連招呼也不打。
海喜喜擺出他慣常的姿勢,抱着兩肘蹲在地上。
我說完了,海喜喜狠狠地朝泥地上啐了一口,說:“熊!還追哩!人要跑,他屁也聞不着!啥‘輕騎’,他開上飛機也不行!”“你懂啥?!”她别過頭,眼睛瞪着海喜喜,“你就懂得吃飽了不餓!”她嘲笑海喜喜的話,卻使我頗有感觸:“吃飽了不餓”這個真理,我花了二十五年時間才知道。
弄懂這個真理,要比弄懂亞裡士多德的《詩學》困難得多,還要付出接近死亡的代價。
“嘿嘿!”海喜喜獰笑着,露出像狼一樣堅實的、滿是粘粘唾液的牙齒,“懂得‘吃飽了不餓’也不簡單,隻怕有人連這個理也弄球不懂哩!”我有點驚奇地瞥了他一眼。
海喜喜的話裡似乎含有深意,并且,這個人和我“英雄所見略同”,我對他倒有了“惺惺惜惺惺”的好感。
可是,海喜喜又把她惹惱了,她轉身抓起掃炕的掃帚疙瘩,呼啦呼啦地在炕上亂掃一通。
“去去去!都走都走!我要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