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投資,靠什麼取勝

關燈
1.投資是自己的事 投資的真經不是從書本上可以學到的,亦非每天一刻不停盯着盤面就能掌握,自己把心放慢才能看得更周全、更精深,投資過程是一個做“有心人”的過程。

     做投資要形成一套能夠體現自己風格的,适合自己運用的,比較成熟的投資方法和理念。

    投資的着眼點一定要放在自己對市場本身的認識和把握上,而不是跟别人走,失去主見。

    不管什麼時候,都要獨立思考。

     2008年5月,王亞偉所在的華夏基金不拘“抱團法則”,抛售基金重要領地鋼鐵股(主要是武鋼股份、寶鋼股份),緻使兩隻股票短期大幅下跌。

    華夏此舉,被坊間渲染為違反“行規”,但客觀上,華夏靠迅速減倉,規避風險,成功躲過一波大的跌勢。

     華夏基金此次特立獨行總算是成功了,但之前,王亞偉應該考慮到其中的風險,因為他違反了基金行業“抱團取暖的潛規則”。

     某基金經理曾直言:“我們考評,隻看相對排名。

    華夏的做法,就是破壞了這個‘規矩’。

    ” 在這位基金經理看來,基金界就是一個大圈子,絕大部分人要生存,就得遵守規則。

    抱成大團,不可能成為最好,但至少死不了。

     不遵守“行規”最後通常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做錯方向,大幅虧損,成為業内笑柄;另一種,表現太出格而又獲得成功,像華夏基金這樣,免不了成為“眼紅”對象。

     一位老資格的基金經理坦言:“盡管我管理的基金,倉位可以降至60%以下,但我從來沒有把倉位調低至60%。

    如果把倉位調太低,無論方向對錯,都會被其他人當成笑柄。

    ” 基金這個行業,基金經理遠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神聖,他們隻是從事一個工作,沒有必要拿名譽作賭注。

    他們要做的就是保持排名在相對靠前的位置,而這跟收益并不直接相關。

     華夏基金風格為何如此果敢? 投資是自己的事,要堅持走自己的路線,不宜輕易跟随同行的思路,也不應跟風當下很有市場的價值投資理念。

     目前,市場對于價值投資存在一些誤解。

    不知道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沒有講清楚還是有些人在理解上出了偏差,很大部分所謂的價值投資者根本不是在做價值投資,他們做的隻是貼标簽——給自己貼上價值投資者的标簽,給與他們投資方法不同的人貼上投機者的标簽,給某些股票貼上價值股的标簽,給那些他們沒有認真研究過的股票貼上投機股的标簽。

    如果隻有買這些被人貼過價值股标簽的股票才算價值投資的話,這個門檻簡直高不可攀。

    比如說,中國船舶和中國平安都是好公司,他們可能會在250元以上買中國船舶,在140元以上買中國平安,隻是因為這些股票上有他們貼上去的價值股标簽。

    什麼“‘中國平安’這四個字就值250塊”,什麼“中國船舶200塊不算貴,因為中國馬上就要造航空母艦了”,現在看來,都成了笑話。

    而當初那些放話的人認定自己永遠是對的,錯的隻是這個市場。

     王亞偉慶幸自己不是這樣的價值投資者。

    如果說隻有價值投資才能獲取持續穩定的收益的話,王亞偉完全有資格說自己更接近于一個價值投資者,盡管他從來不願這樣歸類。

    從長一點時間看,市場不會以價值投資、非價值投資來區分投資者。

    同樣是所謂的價值投資者,巴菲特是成功的投資者,而他的某些中國信徒則是失敗的投資者。

    市場會這樣來劃分,殘酷但很公平。

    一個成功的投資者,無須費盡口舌去表白自己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業績會說明一切。

     我希望以自己的投資實踐去豐富價值投資的内涵,對于會不會被貼上價值投資者的标簽,我毫無興趣。

    ——王亞偉 是否屬于價值投資,取決于如何投資、在什麼價位投資,與誰在投資、投資什麼無關,貼标簽是沒有用的。

    巴菲特經過研究,在八元買了比亞迪,這算是投資。

    如果隻是聽說巴菲特買了比亞迪也跟着買,即使有機會在八元以下買入,也隻能算是投機。

    因為這種行為是跟風,沒有經過仔細研究。

    如果經過仔細研究,發現一隻ST股的未來預期價值遠高于當前價格,在低位買入的行為也是價值投資。

     2.做好投資的“農民” 2008年大熊市中期,業内出現一種觀點:每次市場發生轉折期間,基金從來不能起到領導作用,隻是趨勢的追随者,助漲助跌而已。

    當時,業内一位知名投資人士、以價值投資聞名的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很無奈地表示:“目前,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做基金經理,可能一半都沒有經曆過熊市的考驗,整個隊伍良莠不齊。

    這使得在國内研究基本面、做價值投資非常之難。

    ” 再對比2007年牛市時的狀況,那時基金經理四處作秀,浮躁心态嚴重,内部管理粗放。

    按理來說,基金從業人員不應當随便發表對市場走勢、個股價格的看法。

    不過,為了争得“明星基金經理”的桂冠,很多基金經理不是把精力放在深研股票上,而是頻頻抛頭露面于電視、電台、報紙以及網絡等各種媒體之上,大肆吹捧自己的投資理念和遠見卓識,唯恐“天下有人不識君”。

    “時勢造英雄”,2006年、2007年市場造就了一大批“英雄”,投資做了半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