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亞偉概念股

關燈
1.兇險的神主牌 “造神”再次成功,有人将王亞偉推崇為“中國巴菲特”,王亞偉也就逐步走向股市神壇,凡是其重倉持有的股票都頻頻受到市場的追捧。

     個人點股成金的例子在股市中并不罕見,如果某人在股市中取得非凡成功,普通投資者就會把他視為“股神”而頂禮膜拜,并跟風行動,并因此大大增加了點股成金的成功率。

    國際上最有名的“股神”就是巴菲特,他青睐的股票一般會大漲,巴菲特概念股的效應也越來越強。

    買中國石油時,還沒有那麼明顯,到他買比亞迪時,巴菲特效應就顯而易見了。

    趙丹陽對此顯然心領神會,在赴天價午餐時,狠狠地利用了一下巴菲特的金字招牌,聲稱向巴菲特推薦物美商業,結果如願以償,物美商業連漲四天,最高漲幅超過22%。

    國内也有點股成金的高手,以前的趙笑雲、雷立軍都是點股成金的先例,開始是有資金在背後運作,頻頻樹立漲停榜樣。

    久而久之,市場跟風就産生點股成金的效應了。

     基金經理成為“股神”級的人物,王亞偉恐怕是第一人。

    相信王亞偉本人無意走向神壇,背後的主要推手是好事的媒體。

    但世上本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在股市這個物欲橫流的場所,造神運動的背後都有利益的驅動。

    既然王亞偉已經被搬上神壇,他就難免淪為被人利用的工具。

    如今,媒體經常出現類似“五個交易日11股先後漲停,‘王亞偉概念股’噴發”的大标題,至于相關股票是否真的值得投資,或者背後另有隐情,就很難說清楚了。

     股市中人人皆為利來,股票買賣本就是零和遊戲,賺的都是别人的錢,炒家之間相互傾軋那是常态。

    而投資者之所以有時跟風也能賺錢,那是因為炒家還在設計更大的陷阱。

     王亞偉概念股既已産生效應,各路炒家都有可能加以利用,先在投資者中強化跟風能賺錢的思維定勢,然後就能利用這種思維定勢拉高出貨了。

    現在,中小散戶正處于跟風嘗到甜頭的階段,而媒體也在不斷放大這種效應。

    這就像當年投資者跟風趙笑雲、雷立軍一樣,認人不認股,并不需要别的理由。

    但到後來發現到處是陷阱,漲停後面跟着跌停,甜頭變成了苦頭。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特别注意:基金行業已經日趨娛樂化了,事實的發展也的确如此。

     基金經理注定是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業績好的,從業時間長的。

    到目前為止,公募基金行業裡從業時間較長的基金經理多數已轉做私募去了。

    王亞偉是留下堅守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之一,投資業績也比較好,所以受到廣泛關注,并承擔了一些額外的社會功能和娛樂功能。

     但另一方面,娛樂化的傾向也在客觀上惡化了公募基金經理的生存環境。

     媒體針對王亞偉的投資的質疑文章,有些并非出于炒作和吸引眼球的目的,隻是客觀反映市場中存在的疑問,希望能得到解答。

    在某些行業裡,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喜歡到處發言,媒體可以報道得很熱鬧。

    但基金行業不同,在言論方面管理更嚴謹。

    尤其基金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