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關燈
牲品。

    比如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維特式的漂亮的憂郁,讓日本一大批青年自殺。

    一些漂亮而新穎的思潮,像弗洛伊德在二十年代,馬克思主義在三四十年代,薩特存在主義在六七十年代,哇!紐約大街上,咖啡館,好萊塢的大小聚會上,年輕人醉倒在這些思潮裡!芝加哥在六七十年代,有十來家咖啡館叫‘無出路咖啡館’。

    正像你們中國,三代人醉倒在你們的紅色夢想裡!” “你去過中國嗎?”你肯定沒去過。

     “啊,我幾次想去!……” “結果呢?”結果一打聽飛機票價,算了。

    你們這些高尚的特務們據說薪水不怎麼樣,讓你們舍生忘死的是你們高尚的動機。

    就像你剛才說的:無辜的表弟中彈倒下。

    全人類都輪下來也輪不上沒招誰沒惹誰的表弟,全人類無辜者的表弟。

     “種種原因吧。

    不過我相信我肯定會去中國的。

    ” “我也相信。

    ” “沒去過中國的人在美國占絕大多數。

    但他們非常為中國操心。

    我就非常擔心中國的事,包括你們計劃生育的全國大運動。

    了不得!我完全能夠想象你父親的熱忱。

    ” “我父親沒有參加計劃生育。

    ” “當然當然。

    ” 當然什麼?我父親當然是天然的計劃生育,荷爾蒙減退,尿頻起來,我母親停止了和他做愛。

     “你父親,作為一個十六歲的年輕知識分子,會怎樣醉倒在一個漂亮的主義裡。

    ” “等一等,我父親不是知識分子。

    ” “怎麼會?!” “事實就這樣。

    他在十六歲之前一個字也不識。

    ” 他受了挫折,愣着,兩眼一片空白。

    腦子裡是更大的空白。

     “不管怎麼說,對十六歲一個少年來說,你要他挑,他一定挑馬克思主義。

    你說呢?” “可能吧。

    ”十六歲的父親不知道馬克思是誰。

    不過我懶得跟你講清楚。

     “三四十年代的美國,大多數知識分子都同情共産主義。

    好萊塢的藝術家,不同情共産主義就是缺乏人性,缺乏人的根本良知、缺乏藝術獨創性。

    中國的三十年代,你父親至少是同情共産主義的。

    對吧?” “嗯。

    ”是共産主義同情我父親。

    不過你愛怎麼想就怎麼想。

     我看一眼手表:還有三十分鐘到五點。

    不知他是不是個按時上下班的人。

     他看見我看表,臉上出現“别為我操心”的溫和表情。

     “沒關系,我不急着下班。

    ”他說。

    他倒慷慨。

    “我還是第一次和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交談。

    我曾經學過兩個月的中文。

    我的中文老師三十年前從台灣來。

    他對中國内地的認識比較書本化。

    ”他也意識到自己的上下文有點亂,言歸正傳地說:“我肯定你父親是個浪漫的人。

    他浪漫嗎?”他見我猶豫地點點頭,勁頭又大起來:“也許中文裡浪漫的定義和英文不完全一樣——别去管它。

    關鍵是,你父親在十六歲這樣蒙昧的年紀,很難把共産主義和人道主義區别開來。

    ” “那您是怎麼區别的?” “區别什麼?” “您剛才說,我父親的問題,是把共産主義和人道主義弄混了……” “你看,我就知道他把它們弄混了。

    ”他的得意在大臉蛋上發着紅光。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正如美國那些跟你父親同代的知識分子,把共産主義和人道主義混得一塌糊塗!……” “等等,我不記得我是否對你說過,我父親是知識分子……” “你聽我說,信仰共産主義的人,在美國大多數是知識分子” “不過我父親不是……” “能讓我把句子結束嗎?” “對不起……” “沒關系。

    ”他定了定神,說,“要不你先說?” “您先請。

    ” “還是你請。

    ” “是您在審訊我呀。

    ” “不不不,别叫它審訊,就是一般性的了解情況。

    咱們彼此了解嘛。

    來來來,你先請。

    ” 我又一次看看表。

    這人要是那種披星戴月的工作狂,我又得搭出去一小時工錢。

     “我的父親十六歲參加了八路軍。

    不久國、共就合作了,把共産黨領導的武裝隊伍統一整編,為了抗日救國。

    抗日戰争爆發後,中國不是以信仰劃分敵、我。

    因此,我父親參加共産黨的隊伍,不是因為他已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