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消失在水中——《大師和瑪格麗特》
關燈
小
中
大
,把叙述中的不安和恐懼迅速彌漫開去。
我們讀到的篇章越來越輝煌,叙述逐漸地成為了集會,莫斯科衆多的聲音一個接着一個地彙入紅場。
在魔鬼的遊戲的上面,所有的人都在驚慌失措地搖晃,而且都是不由自主。
所發生的一切事都喪失了現實的原則,人們目瞪口呆、渾身發抖、莫名其妙和心驚膽戰。
就這樣,當所有的不安、所有的恐懼、所有的虛張聲勢都聚集起來時,也就是說當叙述開始顯示出無邊無際的前景時,叙述斷了。
這時候大師和瑪格麗特的愛情開始了,強勁有力的叙述一瞬間就轉換成柔情似水,中間沒有任何過渡,就是片刻的沉默也沒有,仿佛是突然伸過來一雙纖細的手,"咔嚓"一聲扭斷了一根鐵管。
這時候二八三頁過去了,這往往是一部作品找到方向的時候,最起碼也是方向逐漸清晰起來的時候,因此在這樣的時候再讓兩個嶄新的人物出現,叙述的危險也随之誕生,因為這時候讀者開始了解叙述中的人物了,叙述中的各種關系也正是這時候得到全部的呈現。
叙述在經曆了此刻的複雜以後,接下去應該是逐漸單純地走向結尾。
所以,作家往往隻有出于無奈,才會在這時候讓新的人物出來,作家這樣做是因為新的人物能夠帶來新的情節和新的細節,将它們帶入停滞不前的叙述中,從而推動叙述。
在這裡,大師和瑪格麗特的出現顯然不是出于布爾加科夫的無奈,他們雖然帶來了新的情節和新的細節,但是他們不是推動,而是改變了叙述的方向。
這樣一來,就注定了這部作品在叙述上的多層選擇,也就是說它不是一部結構嚴密的作品。
事實也正是如此,人們在這部作品中讀到的是一段又一段光彩奪目的篇章,而章節之間的必要連接卻顯得并不重要了,有時候甚至沒有連接,直接就是中斷。
布爾加科夫在豐富的欲望和叙述的控制之間,作出了明智的選擇,他要表達的事物實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叙述的完美必然會破壞事實的豐富,他幹脆放任自己的叙述,讓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盡情發揮,直到淋漓盡緻之時,他才會做出結構上的考慮。
這時候大師和瑪格麗特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正是他們的愛情,虛幻的和抽象的愛情使《大師和瑪格麗特》有了結構,同時也正是這愛情篇章的簡短,這樣也就一目了然,使結構在叙述中浮現了出來,讓叙述在快速奔跑的時候有了回首一望,這回首一望恰到好處地拉住了快要迷途不返的叙述。
《大師和瑪格麗特》似乎證明了這樣一種叙述,在一部五百頁以上的長篇小說裡,結構不應該是清晰可見的,它應該是時隐時現;它應該在叙述者訓練有素的内心裡,而不應該在急功近利的筆尖。
隻有這樣,長篇小說裡跌宕的幅度遼闊的叙述才不會受到傷害。
大師和瑪格麗特,這是兩個雕像般的人物,他們具有不可思議的完美,布爾加科夫讓他們來自現實,又不給予他們現實的性格。
與柏遼茲、斯喬帕、瓦列奴哈和裡姆斯基他們相比,大師和瑪格麗特實在不象是莫斯科的居民。
這并不是指他們身上沒有莫斯科平庸和虛僞的時尚,重要的是在他們的内心裡我們讀不到莫斯科的現實,而且他們的完美使他們更象是傳說中的人物,讓人們覺得他們和書中的撒旦、耶稣還有本丢-彼拉多一樣古老,甚至還沒有撒旦和耶稣身上的某些現實性,而大師筆下的猶太總督本丢-彼拉多,倒是和今天的政治家十分相近。
布爾加科夫在描叙這兩個人時,顯然是放棄了他們應該具有的現實性! 因為在《大師和瑪格麗特》裡,我們已經讀到了足夠多的現實。
在柏遼茲、裡姆斯基這些莫斯科的平庸之輩那裡,布爾加科夫已經顯示出了其洞察現實的天才,可以說是我們要什麼,布爾加科夫就給了我們什麼。
就是在撒旦,在耶稣,在本丢-彼拉多那裡,我們也讀到了來自人間的沉思默想,來自人間的對死亡的恐懼和來自人間的如何讓陰謀得以實現。
在長達十二年的寫作裡,布爾加科夫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斟酌大師和瑪格麗特,他不會因為疏忽而将他們寫得象抒情詩那樣與現實十分遙遠。
當然,他們也和現實格格不入。
布爾加科夫之所以那樣,就是要得到叙述上的不和諧,讓大師和瑪格麗特在整個叙述中突出起來,然後,正象前面所說的那樣,使結構在叙述中得到浮現。
在《大師和瑪格麗特》裡,作為一個作家,大師與現實之間的唯一聯系,就是他被剝奪了發表作品的自由,這一點和布爾加科夫的現實境況完全一緻,這也是布爾加科夫自身的現實與作品之間的唯一聯系。
這樣的聯系十分脆弱,正是因為其脆弱,大師這個人物在布爾加科夫的筆下才如此虛幻。
在這裡,布爾加科夫對自己的理解産生了虛幻,或者說他甯願虛幻地去理解自己。
現實的壓制使他完全退回到了自己的内心,接着又使他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他将自己的命運推入到想象之中。
于是出現了瑪格麗特,這個美麗超凡的女子,與大師一樣,她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兩個同樣的人在莫斯科的某一個街角邂逅時,都是一眼就看出了對方的内心,愛情就這樣開始了。
瑪格麗特的出現,不僅使大
我們讀到的篇章越來越輝煌,叙述逐漸地成為了集會,莫斯科衆多的聲音一個接着一個地彙入紅場。
在魔鬼的遊戲的上面,所有的人都在驚慌失措地搖晃,而且都是不由自主。
所發生的一切事都喪失了現實的原則,人們目瞪口呆、渾身發抖、莫名其妙和心驚膽戰。
就這樣,當所有的不安、所有的恐懼、所有的虛張聲勢都聚集起來時,也就是說當叙述開始顯示出無邊無際的前景時,叙述斷了。
這時候大師和瑪格麗特的愛情開始了,強勁有力的叙述一瞬間就轉換成柔情似水,中間沒有任何過渡,就是片刻的沉默也沒有,仿佛是突然伸過來一雙纖細的手,"咔嚓"一聲扭斷了一根鐵管。
這時候二八三頁過去了,這往往是一部作品找到方向的時候,最起碼也是方向逐漸清晰起來的時候,因此在這樣的時候再讓兩個嶄新的人物出現,叙述的危險也随之誕生,因為這時候讀者開始了解叙述中的人物了,叙述中的各種關系也正是這時候得到全部的呈現。
叙述在經曆了此刻的複雜以後,接下去應該是逐漸單純地走向結尾。
所以,作家往往隻有出于無奈,才會在這時候讓新的人物出來,作家這樣做是因為新的人物能夠帶來新的情節和新的細節,将它們帶入停滞不前的叙述中,從而推動叙述。
在這裡,大師和瑪格麗特的出現顯然不是出于布爾加科夫的無奈,他們雖然帶來了新的情節和新的細節,但是他們不是推動,而是改變了叙述的方向。
這樣一來,就注定了這部作品在叙述上的多層選擇,也就是說它不是一部結構嚴密的作品。
事實也正是如此,人們在這部作品中讀到的是一段又一段光彩奪目的篇章,而章節之間的必要連接卻顯得并不重要了,有時候甚至沒有連接,直接就是中斷。
布爾加科夫在豐富的欲望和叙述的控制之間,作出了明智的選擇,他要表達的事物實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叙述的完美必然會破壞事實的豐富,他幹脆放任自己的叙述,讓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盡情發揮,直到淋漓盡緻之時,他才會做出結構上的考慮。
這時候大師和瑪格麗特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正是他們的愛情,虛幻的和抽象的愛情使《大師和瑪格麗特》有了結構,同時也正是這愛情篇章的簡短,這樣也就一目了然,使結構在叙述中浮現了出來,讓叙述在快速奔跑的時候有了回首一望,這回首一望恰到好處地拉住了快要迷途不返的叙述。
《大師和瑪格麗特》似乎證明了這樣一種叙述,在一部五百頁以上的長篇小說裡,結構不應該是清晰可見的,它應該是時隐時現;它應該在叙述者訓練有素的内心裡,而不應該在急功近利的筆尖。
隻有這樣,長篇小說裡跌宕的幅度遼闊的叙述才不會受到傷害。
大師和瑪格麗特,這是兩個雕像般的人物,他們具有不可思議的完美,布爾加科夫讓他們來自現實,又不給予他們現實的性格。
與柏遼茲、斯喬帕、瓦列奴哈和裡姆斯基他們相比,大師和瑪格麗特實在不象是莫斯科的居民。
這并不是指他們身上沒有莫斯科平庸和虛僞的時尚,重要的是在他們的内心裡我們讀不到莫斯科的現實,而且他們的完美使他們更象是傳說中的人物,讓人們覺得他們和書中的撒旦、耶稣還有本丢-彼拉多一樣古老,甚至還沒有撒旦和耶稣身上的某些現實性,而大師筆下的猶太總督本丢-彼拉多,倒是和今天的政治家十分相近。
布爾加科夫在描叙這兩個人時,顯然是放棄了他們應該具有的現實性! 因為在《大師和瑪格麗特》裡,我們已經讀到了足夠多的現實。
在柏遼茲、裡姆斯基這些莫斯科的平庸之輩那裡,布爾加科夫已經顯示出了其洞察現實的天才,可以說是我們要什麼,布爾加科夫就給了我們什麼。
就是在撒旦,在耶稣,在本丢-彼拉多那裡,我們也讀到了來自人間的沉思默想,來自人間的對死亡的恐懼和來自人間的如何讓陰謀得以實現。
在長達十二年的寫作裡,布爾加科夫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斟酌大師和瑪格麗特,他不會因為疏忽而将他們寫得象抒情詩那樣與現實十分遙遠。
當然,他們也和現實格格不入。
布爾加科夫之所以那樣,就是要得到叙述上的不和諧,讓大師和瑪格麗特在整個叙述中突出起來,然後,正象前面所說的那樣,使結構在叙述中得到浮現。
在《大師和瑪格麗特》裡,作為一個作家,大師與現實之間的唯一聯系,就是他被剝奪了發表作品的自由,這一點和布爾加科夫的現實境況完全一緻,這也是布爾加科夫自身的現實與作品之間的唯一聯系。
這樣的聯系十分脆弱,正是因為其脆弱,大師這個人物在布爾加科夫的筆下才如此虛幻。
在這裡,布爾加科夫對自己的理解産生了虛幻,或者說他甯願虛幻地去理解自己。
現實的壓制使他完全退回到了自己的内心,接着又使他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他将自己的命運推入到想象之中。
于是出現了瑪格麗特,這個美麗超凡的女子,與大師一樣,她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兩個同樣的人在莫斯科的某一個街角邂逅時,都是一眼就看出了對方的内心,愛情就這樣開始了。
瑪格麗特的出現,不僅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