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消失在水中——《大師和瑪格麗特》
關燈
小
中
大
師的内心獲得了甯靜,也使布爾加科夫得到了無與倫比的安慰。
這個虛幻的女子與其說是為了大師而來,還不如說是布爾加科夫為自己創造的。
大師隻是布爾加科夫在虛構世界裡的一個代表:當布爾加科夫思想時,他成為了語言;當布爾加科夫說話時,他成為了聲音;當布爾加科夫撫摸時,他成為了手。
因此可以這樣說,瑪格麗特是布爾加科夫在另一條人生道路上的全部的幸福,也是布爾加加科夫在現實與寫作之間的唯一模糊之區。
隻有這樣,布爾加科夫才能完好無損地保護住了自己的信念,就象人們常說的這是愛情的力量,并且将這樣的信念繼續下去,就是在自己生命結束以後,仍然讓它向前延伸,因為他的另一條人生道路沒有止境。
所以當大師的完美因為抽象而顯得蒼白時,瑪格麗特的完美則是楚楚動人。
對布爾加科夫來說,《大師和瑪格麗特》中的大師在很大程度上隻是結構的需要,瑪格麗特就不僅僅是結構的需要了,她柔軟的雙肩同時還要挑起布爾加科夫内心重的愛情。
于是她不可逃避地變得極其憂郁,她的憂郁正是大師——其實是布爾加科夫——給予的,是大師在鏡中映出的另一個人的現實造成的。
瑪格麗特被撒旦選中,出來擔當魔鬼晚會的女主人,這位一夜皇後在布爾加科夫筆下光彩照人。
雖然在這輝煌的篇章裡,有關瑪格麗特最多的描繪是她的視線,讓她的視線去勾勒晚會的全部,也就是說在這個篇章裡主要出現的都是别人,瑪格麗特出現的隻是眼睛,然而這正是人們常說的烘雲托月,布爾加科夫向我們證明了烘雲托月是最能讓女人美麗,而且也是女人最為樂意的。
不久之後,瑪格麗特開始在天空飛翔了,這又是一段美麗無比的描叙,讓瑪格麗特的身體在夜空的風中舒展開來,虛幻之後的美已經無法表達,隻有幾聲歎息來濫竽充數。
飛翔的最後是看到了一條月光鋪成的道路,這條道路來自于遙遠的月亮,在月光路上,瑪格麗特看到本丢-彼拉多拚命地追趕着耶稣,大聲喊叫着告訴耶稣:殺害他的不是本丢-彼拉多。
作家就是這樣,窮盡一生的寫作,總會有那麼一、兩次出于某些隐秘的原因,将某一個叙述中的人物永遠留給自己。
這既是對自己的紀念,也是對自己的獎勵。
布爾加科夫同樣如此,瑪格麗特看上去是屬于《大師和瑪格麗特》的,是屬于所有閱讀者的,其實她隻屬于布爾加科夫。
她是布爾加科夫内心的所有愛人,是布爾加科夫對美的所有的感受,也是布爾加科夫漫長的人生中的所有力量。
在瑪格麗特這裡,布爾加科夫的内心得到了所有的美和所有的愛,同時也得到了所有的保護。
瑪格麗特在天空的飛翔曾經中斷過一次,就是為了大師,也就是布爾加科夫,她在莫斯科的上空看到了傷害大師的批評家拉銅斯基的住所,于是她毅然中斷了美麗的飛翔,降落到了拉銅斯基的家中,将所有的仇恨都發洩了出來。
事實上她的仇恨正是布爾加科夫的仇恨,而她的發洩又正是布爾加科夫内心深處對自己的保護。
有時候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幽默與現實 可以說,《大師和瑪格麗特》的寫作,是布爾加科夫在生命最後歲月裡最為真實的生活,這位幾乎是與世隔絕的作家,就是通過寫作,不停的寫作使自己與現實之間繼續着藕斷絲連的聯系。
在卡夫卡之後,布爾加科夫成為二十世紀又一位現實的敵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對現實的仇恨來源于自己的内心,而布爾加科夫則有切膚之痛,并且傷痕累累。
因此,當他開始發出一生中最後的聲音時,《大師與瑪格麗特》就成為了道路,把他帶到了現實面前,讓他的遺囑得到了發言的機會。
這時候對布爾加科夫來說,與現實建立起什麼樣的關系就顯得極其重要了,顯然他絕不會和現實妥協,可是和現實劍拔弩張又會使他的聲音失去力量,他的聲音很可能會成為一堆謾罵,一堆哭叫。
他兩者都放棄了,他做出的選擇是一個優秀作家應有的選擇,最後他與現實建立了幽默的關系。
他讓魔鬼訪問莫斯科,作品一開始他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他要講述的不是一個斤斤計較的故事,他要告訴我們的不是個人的恩怨,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這樣的現實不是人們所認為的實在的現實,而是事實、想象、荒誕的現實,是過去、現在、将來的現實,是應有盡有的現實。
同時他也表明了自己的内心在仇恨之後已經獲得了甯靜。
所以,他把撒旦請來了。
撒旦在作品中經常沉思默想,這樣的品格正是布爾加科夫曆盡艱難之後的安詳。
因此,布爾加科夫對幽默的選擇不是出于修辭的需要,不是叙述中機智的諷刺和人物诮皮的發言。
在這裡,幽默成為了結構,成為了叙述中控制得恰如其分的态度,也就是說幽默使布爾加科夫找到了與世界打交道的最好方式。
正是這樣的方式,使布爾加科夫在其最後的寫作裡,沒有被自己的仇恨淹沒,也沒有被貧究拖垮,更沒有被現實欺騙。
同時,他的想象力,他的洞察力,他寫作的激情開始茁壯成長了。
就樣,在那最後的十二年裡,布爾加科夫解放了《大師和瑪格麗特》的叙述,也解放了自己越來越陰暗的内心。
這個虛幻的女子與其說是為了大師而來,還不如說是布爾加科夫為自己創造的。
大師隻是布爾加科夫在虛構世界裡的一個代表:當布爾加科夫思想時,他成為了語言;當布爾加科夫說話時,他成為了聲音;當布爾加科夫撫摸時,他成為了手。
因此可以這樣說,瑪格麗特是布爾加科夫在另一條人生道路上的全部的幸福,也是布爾加加科夫在現實與寫作之間的唯一模糊之區。
隻有這樣,布爾加科夫才能完好無損地保護住了自己的信念,就象人們常說的這是愛情的力量,并且将這樣的信念繼續下去,就是在自己生命結束以後,仍然讓它向前延伸,因為他的另一條人生道路沒有止境。
所以當大師的完美因為抽象而顯得蒼白時,瑪格麗特的完美則是楚楚動人。
對布爾加科夫來說,《大師和瑪格麗特》中的大師在很大程度上隻是結構的需要,瑪格麗特就不僅僅是結構的需要了,她柔軟的雙肩同時還要挑起布爾加科夫内心重的愛情。
于是她不可逃避地變得極其憂郁,她的憂郁正是大師——其實是布爾加科夫——給予的,是大師在鏡中映出的另一個人的現實造成的。
瑪格麗特被撒旦選中,出來擔當魔鬼晚會的女主人,這位一夜皇後在布爾加科夫筆下光彩照人。
雖然在這輝煌的篇章裡,有關瑪格麗特最多的描繪是她的視線,讓她的視線去勾勒晚會的全部,也就是說在這個篇章裡主要出現的都是别人,瑪格麗特出現的隻是眼睛,然而這正是人們常說的烘雲托月,布爾加科夫向我們證明了烘雲托月是最能讓女人美麗,而且也是女人最為樂意的。
不久之後,瑪格麗特開始在天空飛翔了,這又是一段美麗無比的描叙,讓瑪格麗特的身體在夜空的風中舒展開來,虛幻之後的美已經無法表達,隻有幾聲歎息來濫竽充數。
飛翔的最後是看到了一條月光鋪成的道路,這條道路來自于遙遠的月亮,在月光路上,瑪格麗特看到本丢-彼拉多拚命地追趕着耶稣,大聲喊叫着告訴耶稣:殺害他的不是本丢-彼拉多。
作家就是這樣,窮盡一生的寫作,總會有那麼一、兩次出于某些隐秘的原因,将某一個叙述中的人物永遠留給自己。
這既是對自己的紀念,也是對自己的獎勵。
布爾加科夫同樣如此,瑪格麗特看上去是屬于《大師和瑪格麗特》的,是屬于所有閱讀者的,其實她隻屬于布爾加科夫。
她是布爾加科夫内心的所有愛人,是布爾加科夫對美的所有的感受,也是布爾加科夫漫長的人生中的所有力量。
在瑪格麗特這裡,布爾加科夫的内心得到了所有的美和所有的愛,同時也得到了所有的保護。
瑪格麗特在天空的飛翔曾經中斷過一次,就是為了大師,也就是布爾加科夫,她在莫斯科的上空看到了傷害大師的批評家拉銅斯基的住所,于是她毅然中斷了美麗的飛翔,降落到了拉銅斯基的家中,将所有的仇恨都發洩了出來。
事實上她的仇恨正是布爾加科夫的仇恨,而她的發洩又正是布爾加科夫内心深處對自己的保護。
有時候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幽默與現實 可以說,《大師和瑪格麗特》的寫作,是布爾加科夫在生命最後歲月裡最為真實的生活,這位幾乎是與世隔絕的作家,就是通過寫作,不停的寫作使自己與現實之間繼續着藕斷絲連的聯系。
在卡夫卡之後,布爾加科夫成為二十世紀又一位現實的敵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對現實的仇恨來源于自己的内心,而布爾加科夫則有切膚之痛,并且傷痕累累。
因此,當他開始發出一生中最後的聲音時,《大師與瑪格麗特》就成為了道路,把他帶到了現實面前,讓他的遺囑得到了發言的機會。
這時候對布爾加科夫來說,與現實建立起什麼樣的關系就顯得極其重要了,顯然他絕不會和現實妥協,可是和現實劍拔弩張又會使他的聲音失去力量,他的聲音很可能會成為一堆謾罵,一堆哭叫。
他兩者都放棄了,他做出的選擇是一個優秀作家應有的選擇,最後他與現實建立了幽默的關系。
他讓魔鬼訪問莫斯科,作品一開始他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他要講述的不是一個斤斤計較的故事,他要告訴我們的不是個人的恩怨,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這樣的現實不是人們所認為的實在的現實,而是事實、想象、荒誕的現實,是過去、現在、将來的現實,是應有盡有的現實。
同時他也表明了自己的内心在仇恨之後已經獲得了甯靜。
所以,他把撒旦請來了。
撒旦在作品中經常沉思默想,這樣的品格正是布爾加科夫曆盡艱難之後的安詳。
因此,布爾加科夫對幽默的選擇不是出于修辭的需要,不是叙述中機智的諷刺和人物诮皮的發言。
在這裡,幽默成為了結構,成為了叙述中控制得恰如其分的态度,也就是說幽默使布爾加科夫找到了與世界打交道的最好方式。
正是這樣的方式,使布爾加科夫在其最後的寫作裡,沒有被自己的仇恨淹沒,也沒有被貧究拖垮,更沒有被現實欺騙。
同時,他的想象力,他的洞察力,他寫作的激情開始茁壯成長了。
就樣,在那最後的十二年裡,布爾加科夫解放了《大師和瑪格麗特》的叙述,也解放了自己越來越陰暗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