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者的土地
關燈
小
中
大
人人品上确實都是很值得敬重的,李裀獲罪是因為上谏朝廷,指陳當時的一個“逃人法”“立法過重,株連太多”;魏管因上疏主張一個犯人的“妻子應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開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間選美女,郝浴是彈劾大漢奸吳三桂驕橫不法……總之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
現在他們的發言權被剝奪了,但善良和正直卻剝奪不了,跟着他們走南闖北。
函可與他們結社是在順治七年,那個時候,江南很多知識分子還在以“仕清”為恥,而照我們今天某些理論家的分析,他們這些官吏之所以給清廷提意見也是為了清廷的長遠利益,不值得半點同情,但函可卻完全不理這一套,以毫無障礙的心态發現了他們的善良與正直,然後把他們作為一個個有獨立人品的個人來尊重。
政敵不見了,民族對立松懈了,隻剩下一群赤誠相見的朋友。
有了朋友,再大的災難也會消去大半。
有了朋友,再遭的環境也會風光頓生。
出身于上海松江縣的學者藝術家楊瑄是一個一生中莫名其妙地多次獲罪,直到七十多歲還在東北曠野上掙紮的可憐人,但由于有了朋友,他眼中的流放地也不無美色了。
他的一首《谪居柬友》最能表達這種心情: 同是天涯萬裡身, 相依萍梗即為鄰。
閑騎蹇衛頻來往, 小擘霜鳌忘主賓。
明月滿庭涼似水, 綠莎三徑軟于茵。
生經多難情愈好, 未覺人間古道淪。
“生經多難情愈好”,這實在是災難給人的最大恩惠。
與東北大地上的朋友相比,原先在上海、在北京的朋友都算不上朋友了,靠着親族關系和同僚關系所擠壓出來的笑容和禮數突然顯得那樣勉強,豐厚的禮品和華瞻的語句也變得非常蒼白。
列甯主義惟獨這兒,[原文如此,待考]什麼前後左右的關系也不靠,就靠着赤條條的自己尋找可以生死以之的知己好友,還有什麼比這更珍貴的麼? 我敢斷言,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最珍貴、最感人的友誼必定産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産生在那些蓬頭垢面的文士們中間。
其它那些著名的友誼佳話,外部雕飾太多了。
除了同在流放地的文士間的友誼之外,外人與流放者的友誼也會顯出一種特殊的重量,因為在株連之風極盛的時代,與流放者保持友誼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而且地處遙遠,在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下要維系友誼又極為艱難。
因此,流放者們在飽受世态炎涼之後完全可以憑借往昔的友誼在流放後的維持程度來重新評驗自己原先置身的世界。
元朝時,浙江人駱長官被流放到黑龍江,他的朋友孫子耕竟一路相伴,一直從杭州送到黑龍江。
清康熙年間,兵部尚書蔡毓榮獲罪流放黑龍江,他的朋友,上海人何世澄不僅一路護送,而且陪着蔡毓榮在黑龍江住了兩年多纔返回江南。
專程到東北探望朋友的人也有不少,例如康熙年間的流放者傅作楫看到老友吳青霞不遠千裡前來探望,曾用這樣的詩句來表達感受: 濃陰落盡有高柯, 昨日流莺在何處? 友情,經過再選擇而顯得單純和牢固了。
讓我特别傾心的是康熙年間顧貞觀把自己的老友吳兆骞從東北流放地救出來的那番苦功夫。
顧貞觀知道老友在邊荒時間已經很長,吃足了各種苦頭,很想晚年能贖回來讓他過幾天安定日子。
他有決心叩拜座座侯門來贖金集資,但這事不能光靠錢,還要讓當朝最有權威的人點頭,向皇帝說項纔是啊。
他好不容易結識了當朝太傅明珠的兒子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是一個人品和文品都不錯的人,也樂于幫助朋友,但對顧貞觀提出的這個要求卻覺得事關重大,難于點頭。
顧貞觀沒有辦法,隻得拿出他為思念吳兆骞而寫的詞作《金縷曲》兩首給納蘭容若看,因為那兩首詞表達了一種人間至情,應該比什麼都能說服納蘭容若。
兩首詞的全文是這樣的: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
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
記不起、從前杯酒。
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
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 比似紅顔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
隻絕塞、苦寒難受。
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
置此劄,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
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
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潺僽。
薄命長辭知己别,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醜,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願得、河清人壽。
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
言不盡,觀頓首。
不知讀者諸君讀了這兩首詞作何感想,反正納蘭容若當時剛一讀完就聲淚俱下,對顧貞觀說:“給我十年時間吧,我當作自己的事來辦,今後你完全不用再叮囑我了。
”顧貞觀一聽急了:“十年?他還有幾年好活?五年為期,好嗎?”納蘭容若擦着眼淚點了點頭。
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吳兆骞終于被贖了回來。
在歡迎他的宴會上,有一位朋友寫詩道:“廿年詞賦窮邊老,萬裡冰霜匹馬還。
”是啊,這麼多年也隻是他一個人回來,但這一萬裡歸來的“匹馬”,真把人間友誼的力量負載足了。
還有一個人也是靠朋友,而且是靠同樣在流放的朋友的幫助,偷偷逃走的,他就是浙江蕭山人李兼汝。
這個人本來就最喜歡交朋友,據說不管是誰隻要深夜叩門他一定要留宿,客人有什麼困難他總是傾囊相助。
他被流放後,一直靠一起流放的朋友楊越照顧他,後來他年老體衰,實在想離開那個地方,楊越便想了一個辦法,讓他躲在一個大甕裡由牛車拉出去,楊越從頭至尾操作此事,直到最後到了外面把他從大甕裡拉出來揮淚作别,自己再回來繼續流放。
這件事的真相,後來在流放者中悄悄傳開來了,大家十分欽佩楊越,隻要他有什麼義舉都一起出力相助,以不參與為恥。
在這個意義上,災難确實能淨化人,而且能淨化好多人。
我常常想,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深刻關聯吧。
流放,創造了一個味道濃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們得惠至今。
四 除了享受友情之外,流放者總還要幹一點自己想幹的事情。
基本的勞役是要負擔的,但東北的氣候使得一年中有很長時間完全無法進行野外作業,而且管理者也有松有緊,有些屬于株連而來的對象或随家長而來的兒孫一輩往往有一點兒自由,有的時候、有的地方,甚至整個流
現在他們的發言權被剝奪了,但善良和正直卻剝奪不了,跟着他們走南闖北。
函可與他們結社是在順治七年,那個時候,江南很多知識分子還在以“仕清”為恥,而照我們今天某些理論家的分析,他們這些官吏之所以給清廷提意見也是為了清廷的長遠利益,不值得半點同情,但函可卻完全不理這一套,以毫無障礙的心态發現了他們的善良與正直,然後把他們作為一個個有獨立人品的個人來尊重。
政敵不見了,民族對立松懈了,隻剩下一群赤誠相見的朋友。
有了朋友,再大的災難也會消去大半。
有了朋友,再遭的環境也會風光頓生。
出身于上海松江縣的學者藝術家楊瑄是一個一生中莫名其妙地多次獲罪,直到七十多歲還在東北曠野上掙紮的可憐人,但由于有了朋友,他眼中的流放地也不無美色了。
他的一首《谪居柬友》最能表達這種心情: 同是天涯萬裡身, 相依萍梗即為鄰。
閑騎蹇衛頻來往, 小擘霜鳌忘主賓。
明月滿庭涼似水, 綠莎三徑軟于茵。
生經多難情愈好, 未覺人間古道淪。
“生經多難情愈好”,這實在是災難給人的最大恩惠。
與東北大地上的朋友相比,原先在上海、在北京的朋友都算不上朋友了,靠着親族關系和同僚關系所擠壓出來的笑容和禮數突然顯得那樣勉強,豐厚的禮品和華瞻的語句也變得非常蒼白。
列甯主義惟獨這兒,[原文如此,待考]什麼前後左右的關系也不靠,就靠着赤條條的自己尋找可以生死以之的知己好友,還有什麼比這更珍貴的麼? 我敢斷言,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最珍貴、最感人的友誼必定産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産生在那些蓬頭垢面的文士們中間。
其它那些著名的友誼佳話,外部雕飾太多了。
除了同在流放地的文士間的友誼之外,外人與流放者的友誼也會顯出一種特殊的重量,因為在株連之風極盛的時代,與流放者保持友誼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而且地處遙遠,在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下要維系友誼又極為艱難。
因此,流放者們在飽受世态炎涼之後完全可以憑借往昔的友誼在流放後的維持程度來重新評驗自己原先置身的世界。
元朝時,浙江人駱長官被流放到黑龍江,他的朋友孫子耕竟一路相伴,一直從杭州送到黑龍江。
清康熙年間,兵部
專程到東北探望朋友的人也有不少,例如康熙年間的流放者傅作楫看到老友吳青霞不遠千裡前來探望,曾用這樣的詩句來表達感受: 濃陰落盡有高柯, 昨日流莺在何處? 友情,經過再選擇而顯得單純和牢固了。
讓我特别傾心的是康熙年間顧貞觀把自己的老友吳兆骞從東北流放地救出來的那番苦功夫。
顧貞觀知道老友在邊荒時間已經很長,吃足了各種苦頭,很想晚年能贖回來讓他過幾天安定日子。
他有決心叩拜座座侯門來贖金集資,但這事不能光靠錢,還要讓當朝最有權威的人點頭,向皇帝說項纔是啊。
他好不容易結識了當朝太傅明珠的兒子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是一個人品和文品都不錯的人,也樂于幫助朋友,但對顧貞觀提出的這個要求卻覺得事關重大,難于點頭。
顧貞觀沒有辦法,隻得拿出他為思念吳兆骞而寫的詞作《金縷曲》兩首給納蘭容若看,因為那兩首詞表達了一種人間至情,應該比什麼都能說服納蘭容若。
兩首詞的全文是這樣的: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
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
記不起、從前杯酒。
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
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 比似紅顔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
隻絕塞、苦寒難受。
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
置此劄,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
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
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潺僽。
薄命長辭知己别,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醜,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願得、河清人壽。
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
言不盡,觀頓首。
不知讀者諸君讀了這兩首詞作何感想,反正納蘭容若當時剛一讀完就聲淚俱下,對顧貞觀說:“給我十年時間吧,我當作自己的事來辦,今後你完全不用再叮囑我了。
”顧貞觀一聽急了:“十年?他還有幾年好活?五年為期,好嗎?”納蘭容若擦着眼淚點了點頭。
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吳兆骞終于被贖了回來。
在歡迎他的宴會上,有一位朋友寫詩道:“廿年詞賦窮邊老,萬裡冰霜匹馬還。
”是啊,這麼多年也隻是他一個人回來,但這一萬裡歸來的“匹馬”,真把人間友誼的力量負載足了。
還有一個人也是靠朋友,而且是靠同樣在流放的朋友的幫助,偷偷逃走的,他就是浙江蕭山人李兼汝。
這個人本來就最喜歡交朋友,據說不管是誰隻要深夜叩門他一定要留宿,客人有什麼困難他總是傾囊相助。
他被流放後,一直靠一起流放的朋友楊越照顧他,後來他年老體衰,實在想離開那個地方,楊越便想了一個辦法,讓他躲在一個大甕裡由牛車拉出去,楊越從頭至尾操作此事,直到最後到了外面把他從大甕裡拉出來揮淚作别,自己再回來繼續流放。
這件事的真相,後來在流放者中悄悄傳開來了,大家十分欽佩楊越,隻要他有什麼義舉都一起出力相助,以不參與為恥。
在這個意義上,災難确實能淨化人,而且能淨化好多人。
我常常想,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深刻關聯吧。
流放,創造了一個味道濃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們得惠至今。
四 除了享受友情之外,流放者總還要幹一點自己想幹的事情。
基本的勞役是要負擔的,但東北的氣候使得一年中有很長時間完全無法進行野外作業,而且管理者也有松有緊,有些屬于株連而來的對象或随家長而來的兒孫一輩往往有一點兒自由,有的時候、有的地方,甚至整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