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 釋老十
關燈
小
中
大
大人有作,司牧生民,結繩以往,書契所絕,故一靡一得而知焉。
自羲軒已還,至于三代,其神言秘策,蘊圖緯之文,範世率民,垂墳典之迹。
秦肆其毒,滅于灰燼;漢采遺籍,複若丘山。
司馬遷區别異同,有一陰一陽一、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義。
劉歆著《七略》,班固志《藝文》,釋氏之學,所未曾紀。
案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臯蘭,過居延,斬首大獲。
昆邪王殺休屠王,将其衆五萬來降。
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
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
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及開西域,遣張骞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
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中土聞之,未之信了也。
後孝明帝夜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
帝遣郎中祭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寫浮屠遺範。
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一陽一。
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
愔又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
明帝令畫工圖佛像,置清涼台及顯節陵上,經緘于蘭台石室。
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于洛城雍關西。
摩騰、法蘭鹹卒于此寺。
浮屠正号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
華言譯之則謂淨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
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
有過去、當今、未來,曆三世,識神常不滅。
凡為善惡,必有報應。
漸積勝業,陶冶粗鄙,經無數形,藻練神明,乃緻無生而得佛道。
其間階次心行,等級非一,皆緣淺以至深,藉微而為著。
率在于積仁順,蠲嗜欲,習虛靜而成通照也。
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
又有五戒,去殺、盜、一婬一、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名為異耳。
雲奉持之,則生天人勝處,虧犯則墜鬼畜諸苦。
又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須發,釋累辭家,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
謂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總謂之僧,皆胡言也。
僧,譯為和命衆,桑門為息心,比丘為行乞。
俗人之信憑道法者,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
其為沙門者,初修十誡,曰沙彌,而終于二百五十,則具足成大僧。
婦入道者曰比丘尼。
其誡至于五百,皆以阙 為本,随事增數,在于防心、攝身、正口。
心去貪、忿、癡,身除殺、一婬一、盜,口斷妄、雜、諸非正言,總謂之十善道。
能具此,謂之三業清淨。
凡人修行粗為極。
雲可以達惡善報,漸階聖迹。
初階聖者,有三種人,共根業太差,謂之三乘,聲聞乘、緣覺乘、大乘。
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
此三人惡迹已盡,但修心蕩累,濟物進德。
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修六度。
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長遠,乃可登佛境矣。
所謂佛者,本号釋迦文者,譯言能仁,謂德充道備,堪濟萬物也。
釋迦前有六佛,釋迦繼六佛而成道,處今賢劫。
文言将來有彌勒佛,方繼釋迦而降世。
釋迦即天竺迦維衛國王之子。
天竺其總稱,迦維别名也。
初,釋迦于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脅而生。
既生,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
天降嘉瑞以應之,亦三十二。
其《本起經》說之備矣。
釋加生時,當周莊王九年。
《春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恆星不見,夜明。
是也。
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雲。
釋迦年三十成佛,導化群生,四十九載,乃于拘一屍一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槃涅。
涅槃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
諸佛法身有二種義,一者真實,二者權應。
真實身,謂至極之體,妙絕拘累,不得以方處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應,體常湛然。
權應身者,謂和光六道,同塵萬類,生滅随時,修短應物,形由感生,體非實有。
權形雖謝,真體不遷,但時無妙感,故莫得常見耳。
明佛生非實生,滅非實滅也。
佛既謝世,香木焚一屍一。
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
弟子收奉,置之寶瓶,竭香花,緻敬慕,建宮宇,謂為“塔”。
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
于後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于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
今洛一陽一、彭城、姑臧、臨淄皆有阿育王寺,蓋成其遺迹焉。
釋迦雖般涅槃,而留影迹爪齒于天竺,于今猶在。
中土來往,并稱見之。
初,釋迦所說教法,既涅槃後,有聲聞弟子大迦葉、阿難等五百人,撰集著錄。
阿難親承囑授,多聞總持,蓋能綜核深緻,無所漏失。
乃綴文字,撰載三藏十二部經,如九流之異統,其大歸終以三乘為本。
後數百年,有羅漢、菩薩相繼著論,贊明經義,以破外道,《摩诃衍大、小阿毗昙》,《中論》,《十二門論》,《百法論》,《成實論》等是也。
皆傍諸藏部大義,假立外問,而以内法釋之。
漢章帝時,楚王英喜為浮屠齋戒,遣郎中令奉黃缣白纨三十匹,詣國相以贖愆。
诏報曰:“楚王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
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馔。
”因以班示諸國。
桓帝時,襄楷言佛陀、黃老道以谏,欲令好生惡殺,少嗜欲,去奢泰,尚無為。
魏明帝曾欲壞宮西佛圖。
外國沙門乃金盤盛水,置于殿前,以佛舍利投之于水,乃有五色光起,于是帝歎曰:“自非靈異,安得爾乎?”遂徙于道阙 ,為作周閣百間。
佛圖故處,鑿為濛汜池,種芙蓉于中。
後有天竺沙門昙柯迦羅入洛,宣譯誡律,中國誡律之始也。
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迹甚妙,為四方式。
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
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雲“佛圖”。
晉世,洛中佛圖有四十二所矣。
漢世沙門,皆衣赤布,後乃易以雜色。
晉元康中,有胡沙門支恭明譯佛經《維摩》、《法華》、三《本起》等。
微言隐義,未之能究。
後有沙門常山衛道安一性一聰敏,日誦經萬餘言,研求幽旨。
慨無師匠,獨坐靜室十二年,覃思構一精一,神悟妙赜,以前所出經,多有舛駁,乃正其乖謬。
石勒時,有天竺沙門浮圖澄,少于烏苌國就羅漢入道,劉曜時到襄國。
後為石勒所宗信,号為大和尚,軍國規谟頗訪之,所言多驗。
道安曾至鄴候澄,澄見而異之。
澄卒後,中國紛亂,道安乃率門徒,南遊新野。
欲令玄宗在所流布,分遣弟子,各趣諸方。
法汰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慧遠之襄一陽一。
道安後入苻堅,堅素欽德問,既見,宗以師禮。
時西域有胡沙門鸠摩羅什,思通法門,道安思與講釋,每勸堅緻羅什。
什亦承安令問,謂之東方聖人,或時遙拜緻敬。
道安卒後二十餘載而羅什至長安,恨不及安,以為深慨。
道安所正經義,與羅什譯出,符會如一,初無乖舛。
于是法旨大著中原。
魏先建國于玄朔,風俗淳一,無為以自守,與西域殊絕,莫能往來。
故浮圖之教,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信也。
及神元與魏、晉通聘,文帝又在洛一陽一,昭成又至襄國,乃備究南夏佛法之事。
太祖平中山,經略燕趙,所迳郡國佛寺,見諸沙門、道士,皆緻一精一敬,禁軍旅無有所犯。
帝好黃老,頗覽佛經。
但天下初定,戎車屢動,庶事草創,未建圖宇,招延僧衆也。
然時時旁求。
先是,有沙門僧朗,與其徒隐于泰山之琨而谷。
帝遣使緻書,以缯、素、旃罽、銀缽為禮。
今猶号曰朗公谷焉。
天興元年,下诏曰:“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
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軌,信可依憑。
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宮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是歲,始作五級佛圖、耆阇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缋飾。
别構講堂、禅堂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
太宗踐位,遵太祖之業,亦好黃老,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
初,皇始中,趙郡有沙門法果,誡行一精一至,開演法籍。
太祖聞其名,诏以禮征赴京師。
後以為道人統,绾攝僧徒。
每與帝言,多所惬允,供施甚厚。
至太宗,彌加崇敬,永興中,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成公之号,皆固辭。
帝常親幸其居,以門小狹,不容輿辇,更廣大之。
年八十餘,泰常中卒。
未殡,帝三臨其喪,追贈老壽将軍、越胡靈公。
初,法果每言,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遂常緻拜。
謂人曰:“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
”法果四十,始為沙門。
有子曰猛,诏令襲果所加爵。
帝後幸廣宗,有沙門昙證,年且百歲。
邀見于路,奉緻果物。
帝敬其
自羲軒已還,至于三代,其神言秘策,蘊圖緯之文,範世率民,垂墳典之迹。
秦肆其毒,滅于灰燼;漢采遺籍,複若丘山。
司馬遷區别異同,有一陰一陽一、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義。
劉歆著《七略》,班固志《藝文》,釋氏之學,所未曾紀。
案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臯蘭,過居延,斬首大獲。
昆邪王殺休屠王,将其衆五萬來降。
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
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
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及開西域,遣張骞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
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中土聞之,未之信了也。
後孝明帝夜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
帝遣郎中祭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寫浮屠遺範。
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一陽一。
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
愔又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
明帝令畫工圖佛像,置清涼台及顯節陵上,經緘于蘭台石室。
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于洛城雍關西。
摩騰、法蘭鹹卒于此寺。
浮屠正号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
華言譯之則謂淨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
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
有過去、當今、未來,曆三世,識神常不滅。
凡為善惡,必有報應。
漸積勝業,陶冶粗鄙,經無數形,藻練神明,乃緻無生而得佛道。
其間階次心行,等級非一,皆緣淺以至深,藉微而為著。
率在于積仁順,蠲嗜欲,習虛靜而成通照也。
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
又有五戒,去殺、盜、一婬一、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名為異耳。
雲奉持之,則生天人勝處,虧犯則墜鬼畜諸苦。
又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須發,釋累辭家,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
謂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總謂之僧,皆胡言也。
僧,譯為和命衆,桑門為息心,比丘為行乞。
俗人之信憑道法者,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
其為沙門者,初修十誡,曰沙彌,而終于二百五十,則具足成大僧。
婦入道者曰比丘尼。
其誡至于五百,皆以阙 為本,随事增數,在于防心、攝身、正口。
心去貪、忿、癡,身除殺、一婬一、盜,口斷妄、雜、諸非正言,總謂之十善道。
能具此,謂之三業清淨。
凡人修行粗為極。
雲可以達惡善報,漸階聖迹。
初階聖者,有三種人,共根業太差,謂之三乘,聲聞乘、緣覺乘、大乘。
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
此三人惡迹已盡,但修心蕩累,濟物進德。
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修六度。
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長遠,乃可登佛境矣。
所謂佛者,本号釋迦文者,譯言能仁,謂德充道備,堪濟萬物也。
釋迦前有六佛,釋迦繼六佛而成道,處今賢劫。
文言将來有彌勒佛,方繼釋迦而降世。
釋迦即天竺迦維衛國王之子。
天竺其總稱,迦維别名也。
初,釋迦于四月八日夜,從母右脅而生。
既生,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
天降嘉瑞以應之,亦三十二。
其《本起經》說之備矣。
釋加生時,當周莊王九年。
《春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恆星不見,夜明。
是也。
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雲。
釋迦年三十成佛,導化群生,四十九載,乃于拘一屍一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槃涅。
涅槃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
諸佛法身有二種義,一者真實,二者權應。
真實身,謂至極之體,妙絕拘累,不得以方處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應,體常湛然。
權應身者,謂和光六道,同塵萬類,生滅随時,修短應物,形由感生,體非實有。
權形雖謝,真體不遷,但時無妙感,故莫得常見耳。
明佛生非實生,滅非實滅也。
佛既謝世,香木焚一屍一。
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
弟子收奉,置之寶瓶,竭香花,緻敬慕,建宮宇,謂為“塔”。
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
于後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于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
今洛一陽一、彭城、姑臧、臨淄皆有阿育王寺,蓋成其遺迹焉。
釋迦雖般涅槃,而留影迹爪齒于天竺,于今猶在。
中土來往,并稱見之。
初,釋迦所說教法,既涅槃後,有聲聞弟子大迦葉、阿難等五百人,撰集著錄。
阿難親承囑授,多聞總持,蓋能綜核深緻,無所漏失。
乃綴文字,撰載三藏十二部經,如九流之異統,其大歸終以三乘為本。
後數百年,有羅漢、菩薩相繼著論,贊明經義,以破外道,《摩诃衍大、小阿毗昙》,《
皆傍諸藏部大義,假立外問,而以内法釋之。
漢章帝時,楚王英喜為浮屠齋戒,遣郎中令奉黃缣白纨三十匹,詣國相以贖愆。
诏報曰:“楚王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
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馔。
”因以班示諸國。
桓帝時,襄楷言佛陀、黃老道以谏,欲令好生惡殺,少嗜欲,去奢泰,尚無為。
魏明帝曾欲壞宮西佛圖。
外國沙門乃金盤盛水,置于殿前,以佛舍利投之于水,乃有五色光起,于是帝歎曰:“自非靈異,安得爾乎?”遂徙于道阙 ,為作周閣百間。
佛圖故處,鑿為濛汜池,種芙蓉于中。
後有天竺沙門昙柯迦羅入洛,宣譯誡律,中國誡律之始也。
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迹甚妙,為四方式。
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
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雲“佛圖”。
晉世,洛中佛圖有四十二所矣。
漢世沙門,皆衣赤布,後乃易以雜色。
晉元康中,有胡沙門支恭明譯佛經《維摩》、《法華》、三《本起》等。
微言隐義,未之能究。
後有沙門常山衛道安一性一聰敏,日誦經萬餘言,研求幽旨。
慨無師匠,獨坐靜室十二年,覃思構一精一,神悟妙赜,以前所出經,多有舛駁,乃正其乖謬。
石勒時,有天竺沙門浮圖澄,少于烏苌國就羅漢入道,劉曜時到襄國。
後為石勒所宗信,号為大和尚,軍國規谟頗訪之,所言多驗。
道安曾至鄴候澄,澄見而異之。
澄卒後,中國紛亂,道安乃率門徒,南遊新野。
欲令玄宗在所流布,分遣弟子,各趣諸方。
法汰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慧遠之襄一陽一。
道安後入苻堅,堅素欽德問,既見,宗以師禮。
時西域有胡沙門鸠摩羅什,思通法門,道安思與講釋,每勸堅緻羅什。
什亦承安令問,謂之東方聖人,或時遙拜緻敬。
道安卒後二十餘載而羅什至長安,恨不及安,以為深慨。
道安所正經義,與羅什譯出,符會如一,初無乖舛。
于是法旨大著中原。
魏先建國于玄朔,風俗淳一,無為以自守,與西域殊絕,莫能往來。
故浮圖之教,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信也。
及神元與魏、晉通聘,文帝又在洛一陽一,昭成又至襄國,乃備究南夏佛法之事。
太祖平中山,經略燕趙,所迳郡國佛寺,見諸沙門、道士,皆緻一精一敬,禁軍旅無有所犯。
帝好黃老,頗覽佛經。
但天下初定,戎車屢動,庶事草創,未建圖宇,招延僧衆也。
然時時旁求。
先是,有沙門僧朗,與其徒隐于泰山之琨而谷。
帝遣使緻書,以缯、素、旃罽、銀缽為禮。
今猶号曰朗公谷焉。
天興元年,下诏曰:“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
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軌,信可依憑。
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宮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是歲,始作五級佛圖、耆阇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缋飾。
别構講堂、禅堂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
太宗踐位,遵太祖之業,亦好黃老,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
初,皇始中,趙郡有沙門法果,誡行一精一至,開演法籍。
太祖聞其名,诏以禮征赴京師。
後以為道人統,绾攝僧徒。
每與帝言,多所惬允,供施甚厚。
至太宗,彌加崇敬,永興中,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成公之号,皆固辭。
帝常親幸其居,以門小狹,不容輿辇,更廣大之。
年八十餘,泰常中卒。
未殡,帝三臨其喪,追贈老壽将軍、越胡靈公。
初,法果每言,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遂常緻拜。
謂人曰:“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
”法果四十,始為沙門。
有子曰猛,诏令襲果所加爵。
帝後幸廣宗,有沙門昙證,年且百歲。
邀見于路,奉緻果物。
帝敬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