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五 食貨六

關燈
平三年冬,又鑄五铢錢。

    肅宗初,京師及諸州鎮或鑄或否,或有止用古錢,不行新鑄,緻商貨不通,貿遷頗隔。

     熙平初,尚書令、任城王澄上言:“臣聞《洪範》八政,貨居二焉。

    《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成養群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

    夏殷之政,九州貢金,以定五品。

    周仍其舊。

    太公立九府之法,于是國貨始行,定铢兩之楷。

    齊桓循用,以霸諸侯。

    降及秦始、漢文,遂有輕重之異。

    吳濞、鄧通之錢,收利遍于天下,河南之地,猶甚多焉。

    逮于孝武,乃更造五铢,其中毀鑄,随利改易,故使錢有小大之品。

    竊尋太和之錢,高祖留心創制,後與五铢并行,此乃不刊之式。

    但臣竊聞之,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因其所宜,順而緻用。

    ‘太和五铢’雖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揚之市。

    土貨既殊,貿鬻亦異,便于荊郢之邦者,則礙于兗豫之域。

    緻使貧民有重困之切,王道贻隔化之訟。

    去永平三年,都座奏斷天下用錢不依準式者,時被敕雲:‘不行之錢,雖有常禁,其先用之處,權可聽行,至年末悉令斷之。

    ’延昌二年,徐州民儉,刺史啟奏求行土錢,旨聽權依舊用。

    謹尋不行之錢,律有明式,指謂雞眼、镮鑿,更無餘禁。

    計河南諸州,今所行者,悉非制限。

    昔來繩禁,愚竊惑焉。

    又河北州鎮,既無新造五铢,設有舊者,而複禁斷,并不得行,專以單絲之缣,疏縷之布,狹幅促度,不中常式,裂匹為尺,以濟有無。

    至今徒成杼軸之勞,不免饑寒之苦,良由分截布帛,壅塞錢貨。

    實非救恤凍餒,子育黎元。

    謹惟自古以來,錢品不一,前後累代,易變無常。

    且錢之為名,欲泉流不已。

    愚意謂今之太和與新鑄五铢,及諸古錢方俗所便用者,雖有大小之異,并得通行。

    貴賤之差,自依鄉價。

    庶貨環海内,公私無壅。

    其不行之錢,及盜鑄毀大為小,巧僞不如法者,據律罪之。

    ”诏曰:“錢行已久,今東尚有事,且依舊用。

    ” 澄又奏:“臣猥屬樞衡,庶罄心力,常願貨物均通,書軌一範。

    謹詳《周禮》,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布猶泉也,其藏曰泉,其流曰布。

    然則錢之興也始于一品,欲今世匠均同,圜流無極。

    爰暨周景,降逮亡新,易鑄相尋,參差百品,遂令接境乖商,連邦隔貿。

    臣比奏求宣下海内,依式行錢。

    登被旨敕,‘錢行已久,且何依舊’。

    謹重參量,以為‘太和五铢’乃大魏之通貨,不朽之恆模,甯可專貿于京邑,不行于天下!但今戎馬在郊,江疆未一,東南之州,依舊為便。

    至于京西、京北域内州鎮未用錢處,行之則不足為難,塞之則有乖通典。

    何者?布帛不可尺寸而裂,五谷則有負擔之難,錢之為用,貫繦相屬,不假鬥斛之器,不勞秤尺之平,濟世之宜,謂為深允。

    請并下諸方州鎮,其太和及新鑄五铢并古錢内外全好者,不限大小,悉聽行之。

    雞眼、镮鑿,依律而禁。

    河南州鎮先用錢者,既聽依舊,不在斷限。

    唯太和、五铢二錢得用公造新者,其餘雜種,一用古錢,生新之類,普同禁約。

    諸方之錢,通用京師,其聽依舊之處,與太和錢及新造五铢并行,若盜鑄者罪重常憲。

    既欲均齊物品,廛井斯和,若不繩以嚴法,無以肅茲違犯。

    符旨一宣,仍不遵用者,刺史守令依律治罪。

    ”诏從之。

    而河北諸州,舊少錢貨,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也。

     二年冬,尚書崔亮奏:“恆農郡銅青谷有銅礦,計一鬥得銅五兩四铢,葦池谷礦,計一鬥,得銅五兩;鸾帳山礦,計一鬥得銅四兩;河内郡王屋山礦,計一鬥得銅八兩;南青州苑燭山、齊州商山并是往昔銅官,舊迹見在。

    謹按鑄錢方興,用銅處廣,既有治利,并宜開鑄。

    ”诏從之。

    自後所行之錢,民多私鑄,稍就小薄,價用彌賤。

     建義初,重盜鑄之禁,開糾賞之格。

    至永安二年秋,诏更改鑄,文曰“永安五铢”,官自立爐,起自九月至三年正月而止。

    官欲貴錢,乃出藏絹,分遣使人于二市賞之,絹匹止錢二百,而私市者猶三百。

    利之所在,盜鑄彌衆,巧僞既多,輕重非一,四方州鎮,用各不同。

     遷鄴之後,輕濫尤多。

    武定初,齊文襄王奏革其弊。

    于是诏遣使人詣諸州鎮,收銅及錢,悉更改鑄,其文仍舊。

    然一奸一僥之徒,越法趨利,未幾之間,漸複細薄。

    六年,文襄王以錢文五铢,名須稱實,宜稱錢一文重五铢者,聽入市用。

    計百錢重一斤四兩二十铢,自餘皆準此為數。

    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鎮郡縣之市,各置二稱,懸于市門,私民所用之稱,皆準市稱以定輕重。

    凡有私鑄,悉不禁斷,但重五铢,然後聽用。

    若入市之錢,重不五铢,或雖重五铢而多雜鉛镴,并不聽用。

    若有辄以小薄雜錢入市,有人糾獲,其錢悉入告者。

    其小薄之錢,若即禁斷,恐人交乏絕。

    畿内五十日,外州百日為限。

    群官參議,鹹以時谷頗貴,請待有年。

    上從之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