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四 樂五
關燈
小
中
大
孝文所作,以明天下之安和也。
孝景以《武德舞》為《昭德》,孝宣以《昭德舞》為《盛德》。
光武廟奏《大武》,諸帝廟并奏《文始》、《五行》、《四時》之舞。
及卯金不祀,當塗勃興,魏武廟樂改雲《韶武》,用虞之《大韶》、周之《大武》,總号《大鈞》也。
曹失其鹿,典午乘時,晉氏之樂更名《正德》。
自昔帝王,莫不損益相緣,徽号殊别者也。
而皇魏統天百三十載,至于樂舞,迄未立名,非所以聿宣皇風,章明功德,贊揚懋軌,垂範無窮者矣。
案今後宮飨會及五郊之祭,皆用兩懸之樂,詳攬先诰,大為纰缪。
古禮,天子宮懸,諸侯軒懸,大夫判懸,士特懸。
皇後禮數,德合王者,名一器所資,豈同于大夫哉。
《孝經》言:“嚴父莫大于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即五一精一之帝也。
《禮記王制》“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論語》“禹卑宮室,盡力于溝洫”,“惡衣食緻美于黻冕”。
何有殿庭之樂過于天地乎!失禮之差,遠于千裡。
莫漢孝武帝東巡狩封禅,還祀泰一于甘泉,祭後土于汾一陰一,皆盡用,明其無減。
普泰元年,前侍中臣孚及臣瑩等奏求造十二懸,六懸裁訖,續複營造,尋蒙旨判。
今六懸既成,臣等思鐘磬各四,钣鐏相從,十六格宮懸已足,今請更營二懸,通前為八,宮懸兩具矣。
一具備于太極,一具列于顯一陽一。
若圜丘、方澤、上辛、四時五郊、社稷諸祀雖時日相礙,用之無阙。
孔子曰:周道四達,禮樂交通。
《傳》曰:“魯有禘樂,賓祭用之。
”然則天地宗廟同樂之明證也。
其升鬥權量,當時未定,請即刊校,以為長準。
周存六代之樂,《雲門》、《鹹池》、《韶》、《夏》、《濩》、《武》用于郊廟,各有所施,但世運遙緬,随時亡缺。
漢世唯有虞《韶》、周《武》,魏為《武始》、《鹹熙》,錯綜風聲,為一代之禮。
晉無改造,易名《正德》。
今聖朝樂舞未名,舞人冠服無準,稱之文、武舞而已。
依魏景初三年以來衣服制,其祭天地宗廟:武舞執幹戚,著平冕、黑介帻、玄衣裳、白領袖、绛領袖中衣、绛合幅褲襪、黑韋鞮;文舞執羽龠,冠委貌,其服同上。
其奏于廟庭:武舞,武弁、赤介帻、生绛袍、單衣練領袖、皁領袖中衣、虎文畫合幅褲、白布襪、黑韋鞮;文舞者進賢冠、黑介帻、生黃袍、單衣白合幅褲,服同上。
其魏晉相因,承用不改。
古之神室,方各别所,故聲歌各異。
今之太廟,連基接棟,樂舞同奏,于義得通。
自中煩喪亂,晉室播蕩,永嘉已後,舊章湮沒。
太武皇帝破平統萬,得古雅樂一部,正聲歌五十曲,工伎相傳,間有施用。
自高祖遷居,世宗晏駕,内外多事,禮物未周。
今日所有《王夏》、《肆夏》之屬二十三曲,猶得擊奏,足以闡累聖之休風,宣重光之盛美。
伏惟陛下仁格上皇,義光下武,道契玄機,業隆寶祚,思服典章,留心軌物,反堯舜之淳風,複文武之境土,飾宇宙之儀刑,納生人于福地,道德熙泰,樂載新聲,天成地平,于是乎在。
樂舞之名,乞垂旨判。
臣等以愚昧參廁問道,呈禦之日,伏增惶懼。
诏:“其樂名付尚書博議以聞。
” 其年夏,集群官議之。
瑩複議曰:“夫樂所以乘靈通化,舞所以象物昭功,金石播其風聲,絲竹申其歌詠。
郊天祠地之道,雖百世而可知;奉神育民之理,經千載而不昧。
是以黃帝作《鹹池》之樂,颛顼有《承雲》之舞,堯為《大章》,舜則《大韶》,禹為《大夏》、湯為《大濩》,周曰《大武》,秦曰《壽人》,漢為《大予》,魏名《大鈞》,晉曰《正德》。
雖三統互變,五運代降,莫不述作相因,徽号殊别者也。
皇魏道格三才,化清四宇,奕世載德,累葉重光,或以文教興邦,或以武功平亂,功成治定,于是乎在。
及主上龍飛載造,景命惟新,書軌自同,典刑罔二,複載均于兩儀,仁澤被于四海,五聲有序,八音克諧,樂舞之名,宜以詳定。
案周兼六代之樂,聲律所施,鹹有次第。
滅學以後,經禮散亡,漢來所存,二舞而已。
請以《韶舞》為《崇德》,《武舞》為《章烈》,總名曰《嘉成》。
漢樂章雲:‘高張四縣,神來燕飨。
’宗廟所設,宮懸明矣。
計五郊天神,尊于人鬼;六宮一陰一極,體同至尊。
理無減降,宜皆用宮懸。
其舞人冠服制裁鹹同舊式。
庶得以光贊鴻功,敷揚大業。
”錄尚書事長孫稚已下六十人同議申奏,诏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以‘成’為号,良無間然。
又六代之舞者,以大為名,今可準古為《大成》也。
凡音樂以舞為主,故幹戈羽龠,禮亦無别,但依舊為文舞、武舞而已。
餘如議。
” 初,侍中崔光、臨淮王彧并為郊廟歌詞而迄不施用,樂人傳習舊曲,加以訛失,了無章句。
後太樂令崔九龍言于太常卿祖瑩曰:“聲有七聲,調有七調,以今七調合之七律,起于黃鐘,終于中呂。
今古雜曲,随調舉之,将五百曲。
恐諸曲名,後緻亡失,今辄條記,存之于樂府。
”瑩依而上之。
九龍所錄,或雅或鄭,至于謠俗、四夷雜歌,但記其聲折而已,不能知其本意。
又名多謬舛,莫識所由,随其一婬一正而取之。
樂署今見傳習,其中複有所遺,至于古雅,尤多亡矣。
初,高祖讨淮、漢,世宗定壽春,收其聲役。
江左所傳中原舊曲,《明君》、《聖主》、《公莫》、《白鸠》之屬,及江南吳歌、荊楚四聲,總謂《清商》。
至于殿庭飨宴兼奏之。
其圜丘、方澤、上辛、地祗、五郊、四時拜廟、三元、冬至、社稷、馬射、籍田,樂人之數,各有差等焉。
孝景以《武德舞》為《昭德》,孝宣以《昭德舞》為《盛德》。
光武廟奏《大武》,諸帝廟并奏《文始》、《五行》、《四時》之舞。
及卯金不祀,當塗勃興,魏武廟樂改雲《韶武》,用虞之《大韶》、周之《大武》,總号《大鈞》也。
曹失其鹿,典午乘時,晉氏之樂更名《正德》。
自昔帝王,莫不損益相緣,徽号殊别者也。
而皇魏統天百三十載,至于樂舞,迄未立名,非所以聿宣皇風,章明功德,贊揚懋軌,垂範無窮者矣。
案今後宮飨會及五郊之祭,皆用兩懸之樂,詳攬先诰,大為纰缪。
古禮,天子宮懸,諸侯軒懸,大夫判懸,士特懸。
皇後禮數,德合王者,名一器所資,豈同于大夫哉。
《孝經》言:“嚴父莫大于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即五一精一之帝也。
《禮記王制》“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
何有殿庭之樂過于天地乎!失禮之差,遠于千裡。
莫漢孝武帝東巡狩封禅,還祀泰一于甘泉,祭後土于汾一陰一,皆盡用,明其無減。
普泰元年,前侍中臣孚及臣瑩等奏求造十二懸,六懸裁訖,續複營造,尋蒙旨判。
今六懸既成,臣等思鐘磬各四,钣鐏相從,十六格宮懸已足,今請更營二懸,通前為八,宮懸兩具矣。
一具備于太極,一具列于顯一陽一。
若圜丘、方澤、上辛、四時五郊、社稷諸祀雖時日相礙,用之無阙。
孔子曰:周道四達,禮樂交通。
《傳》曰:“魯有禘樂,賓祭用之。
”然則天地宗廟同樂之明證也。
其升鬥權量,當時未定,請即刊校,以為長準。
周存六代之樂,《雲門》、《鹹池》、《韶》、《夏》、《濩》、《武》用于郊廟,各有所施,但世運遙緬,随時亡缺。
漢世唯有虞《韶》、周《武》,魏為《武始》、《鹹熙》,錯綜風聲,為一代之禮。
晉無改造,易名《正德》。
今聖朝樂舞未名,舞人冠服無準,稱之文、武舞而已。
依魏景初三年以來衣服制,其祭天地宗廟:武舞執幹戚,著平冕、黑介帻、玄衣裳、白領袖、绛領袖中衣、绛合幅褲襪、黑韋鞮;文舞執羽龠,冠委貌,其服同上。
其奏于廟庭:武舞,武弁、赤介帻、生绛袍、單衣練領袖、皁領袖中衣、虎文畫合幅褲、白布襪、黑韋鞮;文舞者進賢冠、黑介帻、生黃袍、單衣白合幅褲,服同上。
其魏晉相因,承用不改。
古之神室,方各别所,故聲歌各異。
今之太廟,連基接棟,樂舞同奏,于義得通。
自中煩喪亂,晉室播蕩,永嘉已後,舊章湮沒。
太武皇帝破平統萬,得古雅樂一部,正聲歌五十曲,工伎相傳,間有施用。
自高祖遷居,世宗晏駕,内外多事,禮物未周。
今日所有《王夏》、《肆夏》之屬二十三曲,猶得擊奏,足以闡累聖之休風,宣重光之盛美。
伏惟陛下仁格上皇,義光下武,道契玄機,業隆寶祚,思服典章,留心軌物,反堯舜之淳風,複文武之境土,飾宇宙之儀刑,納生人于福地,道德熙泰,樂載新聲,天成地平,于是乎在。
樂舞之名,乞垂旨判。
臣等以愚昧參廁問道,呈禦之日,伏增惶懼。
诏:“其樂名付尚書博議以聞。
” 其年夏,集群官議之。
瑩複議曰:“夫樂所以乘靈通化,舞所以象物昭功,金石播其風聲,絲竹申其歌詠。
郊天祠地之道,雖百世而可知;奉神育民之理,經千載而不昧。
是以黃帝作《鹹池》之樂,颛顼有《承雲》之舞,堯為《大章》,舜則《大韶》,禹為《大夏》、湯為《大濩》,周曰《大武》,秦曰《壽人》,漢為《大予》,魏名《大鈞》,晉曰《正德》。
雖三統互變,五運代降,莫不述作相因,徽号殊别者也。
皇魏道格三才,化清四宇,奕世載德,累葉重光,或以文教興邦,或以武功平亂,功成治定,于是乎在。
及主上龍飛載造,景命惟新,書軌自同,典刑罔二,複載均于兩儀,仁澤被于四海,五聲有序,八音克諧,樂舞之名,宜以詳定。
案周兼六代之樂,聲律所施,鹹有次第。
滅學以後,經禮散亡,漢來所存,二舞而已。
請以《韶舞》為《崇德》,《武舞》為《章烈》,總名曰《嘉成》。
漢樂章雲:‘高張四縣,神來燕飨。
’宗廟所設,宮懸明矣。
計五郊天神,尊于人鬼;六宮一陰一極,體同至尊。
理無減降,宜皆用宮懸。
其舞人冠服制裁鹹同舊式。
庶得以光贊鴻功,敷揚大業。
”錄尚書事長孫稚已下六十人同議申奏,诏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以‘成’為号,良無間然。
又六代之舞者,以大為名,今可準古為《大成》也。
凡音樂以舞為主,故幹戈羽龠,禮亦無别,但依舊為文舞、武舞而已。
餘如議。
” 初,侍中崔光、臨淮王彧并為郊廟歌詞而迄不施用,樂人傳習舊曲,加以訛失,了無章句。
後太樂令崔九龍言于太常卿祖瑩曰:“聲有七聲,調有七調,以今七調合之七律,起于黃鐘,終于中呂。
今古雜曲,随調舉之,将五百曲。
恐諸曲名,後緻亡失,今辄條記,存之于樂府。
”瑩依而上之。
九龍所錄,或雅或鄭,至于謠俗、四夷雜歌,但記其聲折而已,不能知其本意。
又名多謬舛,莫識所由,随其一婬一正而取之。
樂署今見傳習,其中複有所遺,至于古雅,尤多亡矣。
初,高祖讨淮、漢,世宗定壽春,收其聲役。
江左所傳中原舊曲,《明君》、《聖主》、《公莫》、《白鸠》之屬,及江南吳歌、荊楚四聲,總謂《清商》。
至于殿庭飨宴兼奏之。
其圜丘、方澤、上辛、地祗、五郊、四時拜廟、三元、冬至、社稷、馬射、籍田,樂人之數,各有差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