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四 樂五
關燈
小
中
大
己心,輕欲制作。
臣竊思量,不合依許。
”诏曰:“禮樂之事,蓋非常人所明,可如所奏。
” 正光中,侍中、安豐王延明受诏監修金石,博探古今樂事,令其門生河間信都芳考算之。
屬天下多難,終無制造。
芳後乃撰延明所集《樂說》并《諸器物準圖》二十餘事而注之,不得在樂署考正聲律也。
普泰中,前廢帝诏錄尚書長孫稚、太常卿祖瑩營理金石。
永熙二年春,稚、瑩表曰: 臣聞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易》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書》曰:“戛擊鳴球,拊搏琴瑟以詠,祖考來格。
”詩言志,律和聲,敦叙九族,平章百姓,天神于焉降歆,地祇可得而禮。
故樂以象德,舞以象功,幹戚所以比其形容,金石所以發其歌頌,薦之宗廟則靈祇飨其和,用之朝廷則君臣協其志,樂之時義大矣哉!雖複沿革異時,晦明殊位,周因殷禮,百世可知也。
太祖道武皇帝應圖受命,光宅四海,義合天經,德符地緯,九戎薦舉,五禮未詳。
太宗、世祖重輝累耀,恭宗、顯祖誕隆丕基,而猶經營四方,匪遑制作。
高祖孝文皇帝承太平之緒,纂無為之運,帝圖既遠,王度惟新。
太和中命故中書監高闾草創古樂,闾尋去世,未就其功。
闾亡之後,故太樂令公孫崇續修遺事,十有餘載,崇敷奏其功。
時太常卿劉芳以崇所作,體制差舛,不合古義,請更修營,被旨聽許。
芳又厘綜,久而申呈。
時故東平王元匡共相論駁,各樹朋一黨一,争競紛綸,竟無底定。
及孝昌已後,世屬艱虞,内難孔殷,外敵滋甚。
永安之季,胡賊入京,燔燒樂庫,所有之鐘悉畢賊手,其餘磬石,鹹為灰燼。
普泰元年,臣等奉敕營造樂器,責問太樂前來郊丘懸設之方,宗廟施安之分。
太樂令張乾龜答稱芳所造六格:北廂黃鐘之均,實是夷則之調,其餘三廂,宮商不和,共用一笛,施之前殿,樂人尚存;又有沽洗、太蔟二格,用之後宮,檢其聲韻,複是夷則,于今尚在。
而芳一代碩儒,斯文攸屬,讨論之日,必應考古,深有明證。
乾龜之辨,恐是曆歲稍遠,伶官失職。
芳久殂沒,遺文銷毀,無可遵訪。
臣等謹詳《周禮》,分樂而序之。
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若樂六變,天神可得而禮;函鐘為宮,太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若樂八變,地示可得而禮;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蔟為徵,應鐘為羽,若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
至于布置,不得相生之次,兩均異宮,并無商聲,而同用一徵。
《書》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八音克諧,神人以和。
計五音不具,則聲豈成文;七律不備,則理無和韻。
八音克諧,莫曉其旨。
聖道幽玄,微言已絕,漢魏已來,未能作者。
案《春秋》魯昭公二十年,晏子言于齊侯曰:“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
”服子慎《注》雲:“黃鐘之均,黃鐘為宮,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鐘為徵,南呂為羽,應鐘為變宮,蕤賓為變徵。
一懸十九鐘,十二懸二百二十八鐘,八十四律。
”即如此義,乃可尋究。
今案《周禮》小胥之職,樂懸之法,鄭注雲:“鐘磬編縣之,二八十六枚。
”漢成帝時,犍為郡于水濱得古磬十六枚獻呈,漢以為瑞,複依《禮圖》編懸十六。
去正始中,徐州薛城送玉磬十六枚,亦是一懸之器。
檢太樂所用鐘、磬,各一懸十四,不知何據。
魏侍中缪襲雲:《周禮》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緻鬼神。
今之樂官,徒知古有此制,莫有明者。
又雲:樂制既亡,漢成謂《韶武》、《武德》、《武始》、《大鈞》可以備四代之樂。
奏黃鐘,舞《文始》,以祀天地;奏太蔟,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奏姑洗,舞《武德》,巡狩以祭四望山川;奏蕤賓,舞《武始》、《大鈞》以祀宗廟。
祀圜丘、方澤,群廟祫祭之時則可兼舞四代之樂。
漢亦有《雲翹》、《育命》之舞,罔識其源,漢以祭天。
魏時又以《雲翹》兼祀圜丘天郊,《育命》兼祀方澤地郊。
今二舞久亡,無複知者。
臣等謹依高祖所制尺,《周官》《考工記》凫氏為鐘鼓之分、磬氏為磬倨阙 之法,《禮運》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之義,以律呂為之劑量,奏請制度,經紀營造。
依魏晉所用四廂宮懸,鐘、磬各十六懸,埙、篪、筝、築聲韻區别。
蓋理三稔,于茲始就,五聲有節,八音無爽,笙镛和合,不相奪倫,元日備設,百僚允矚。
雖未極萬古之徽蹤,實是一時之盛事。
竊惟古先哲王制禮作樂,各有所稱:黃帝有《鹹池》之樂,颛顼作《承雲》之舞,《大章》、《大韶》堯舜之異名,《大夏》、《大濩》禹湯之殊稱,周言《大武》,秦曰《壽人》。
及焚書絕學之後,舊章淪滅,無可準據。
漢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迎神廟門奏《嘉至》,皇帝入廟門奏《永至》,登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通所作也。
高祖六年,有《昭容樂》、《禮容樂》,又有《房一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
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箫管,更名《安世樂》。
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孝武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武德》者,高祖四年作也,以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文始舞》者,舜《韶舞》,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五行舞》者,本周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時舞》者,
臣竊思量,不合依許。
”诏曰:“禮樂之事,蓋非常人所明,可如所奏。
” 正光中,侍中、安豐王延明受诏監修金石,博探古今樂事,令其門生河間信都芳考算之。
屬天下多難,終無制造。
芳後乃撰延明所集《樂說》并《諸器物準圖》二十餘事而注之,不得在樂署考正聲律也。
普泰中,前廢帝诏錄尚書長孫稚、太常卿祖瑩營理金石。
永熙二年春,稚、瑩表曰: 臣聞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易》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書》曰:“戛擊鳴球,拊搏琴瑟以詠,祖考來格。
”詩言志,律和聲,敦叙九族,平章百姓,天神于焉降歆,地祇可得而禮。
故樂以象德,舞以象功,幹戚所以比其形容,金石所以發其歌頌,薦之宗廟則靈祇飨其和,用之朝廷則君臣協其志,樂之時義大矣哉!雖複沿革異時,晦明殊位,周因殷禮,百世可知也。
太祖道武皇帝應圖受命,光宅四海,義合天經,德符地緯,九戎薦舉,五禮未詳。
太宗、世祖重輝累耀,恭宗、顯祖誕隆丕基,而猶經營四方,匪遑制作。
高祖孝文皇帝承太平之緒,纂無為之運,帝圖既遠,王度惟新。
太和中命故中書監高闾草創古樂,闾尋去世,未就其功。
闾亡之後,故太樂令公孫崇續修遺事,十有餘載,崇敷奏其功。
時太常卿劉芳以崇所作,體制差舛,不合古義,請更修營,被旨聽許。
芳又厘綜,久而申呈。
時故東平王元匡共相論駁,各樹朋一黨一,争競紛綸,竟無底定。
及孝昌已後,世屬艱虞,内難孔殷,外敵滋甚。
永安之季,胡賊入京,燔燒樂庫,所有之鐘悉畢賊手,其餘磬石,鹹為灰燼。
普泰元年,臣等奉敕營造樂器,責問太樂前來郊丘懸設之方,宗廟施安之分。
太樂令張乾龜答稱芳所造六格:北廂黃鐘之均,實是夷則之調,其餘三廂,宮商不和,共用一笛,施之前殿,樂人尚存;又有沽洗、太蔟二格,用之後宮,檢其聲韻,複是夷則,于今尚在。
而芳一代碩儒,斯文攸屬,讨論之日,必應考古,深有明證。
乾龜之辨,恐是曆歲稍遠,伶官失職。
芳久殂沒,遺文銷毀,無可遵訪。
臣等謹詳《周禮》,分樂而序之。
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若樂六變,天神可得而禮;函鐘為宮,太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若樂八變,地示可得而禮;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蔟為徵,應鐘為羽,若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
至于布置,不得相生之次,兩均異宮,并無商聲,而同用一徵。
《書》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八音克諧,神人以和。
計五音不具,則聲豈成文;七律不備,則理無和韻。
八音克諧,莫曉其旨。
聖道幽玄,微言已絕,漢魏已來,未能作者。
案《春秋》魯昭公二十年,晏子言于齊侯曰:“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
”服子慎《注》雲:“黃鐘之均,黃鐘為宮,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鐘為徵,南呂為羽,應鐘為變宮,蕤賓為變徵。
一懸十九鐘,十二懸二百二十八鐘,八十四律。
”即如此義,乃可尋究。
今案《周禮》小胥之職,樂懸之法,鄭注雲:“鐘磬編縣之,二八十六枚。
”漢成帝時,犍為郡于水濱得古磬十六枚獻呈,漢以為瑞,複依《禮圖》編懸十六。
去正始中,徐州薛城送玉磬十六枚,亦是一懸之器。
檢太樂所用鐘、磬,各一懸十四,不知何據。
魏侍中缪襲雲:《周禮》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緻鬼神。
今之樂官,徒知古有此制,莫有明者。
又雲:樂制既亡,漢成謂《韶武》、《武德》、《武始》、《大鈞》可以備四代之樂。
奏黃鐘,舞《文始》,以祀天地;奏太蔟,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奏姑洗,舞《武德》,巡狩以祭四望山川;奏蕤賓,舞《武始》、《大鈞》以祀宗廟。
祀圜丘、方澤,群廟祫祭之時則可兼舞四代之樂。
漢亦有《雲翹》、《育命》之舞,罔識其源,漢以祭天。
魏時又以《雲翹》兼祀圜丘天郊,《育命》兼祀方澤地郊。
今二舞久亡,無複知者。
臣等謹依高祖所制尺,《周官》《考工記》凫氏為鐘鼓之分、磬氏為磬倨阙 之法,《禮運》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之義,以律呂為之劑量,奏請制度,經紀營造。
依魏晉所用四廂宮懸,鐘、磬各十六懸,埙、篪、筝、築聲韻區别。
蓋理三稔,于茲始就,五聲有節,八音無爽,笙镛和合,不相奪倫,元日備設,百僚允矚。
雖未極萬古之徽蹤,實是一時之盛事。
竊惟古先哲王制禮作樂,各有所稱:黃帝有《鹹池》之樂,颛顼作《承雲》之舞,《大章》、《大韶》堯舜之異名,《大夏》、《大濩》禹湯之殊稱,周言《大武》,秦曰《壽人》。
及焚書絕學之後,舊章淪滅,無可準據。
漢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迎神廟門奏《嘉至》,皇帝入廟門奏《永至》,登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通所作也。
高祖六年,有《昭容樂》、《禮容樂》,又有《房一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
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箫管,更名《安世樂》。
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孝武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武德》者,高祖四年作也,以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文始舞》者,舜《韶舞》,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五行舞》者,本周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時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