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蓋重其初慕之心。
伏惟陛下以萬乘之尊,不食竟于五日,既禦則三食不充半溢。
臣等伏用悲惶,肝腦塗地。
躬行一日,足以貫被幽顯,豈宜衰服三年,以曠機務。
夫聖人制禮,不及者企而及之,過之者俯而就之。
伏願陛下抑至慕之情,俯就典禮之重,誠是臣等慺慺之願。
”高祖曰:“恩隆德厚,則思戀自深,雖非至情,由所感發。
然曾參之孝,曠代而有,豈朕今日所足論也。
又前表,稱‘古者葬而即吉,不必終禮,此乃二漢所以經綸治道,魏晉所以綱理庶政’。
朕以為既葬即吉,蓋其季俗多亂,權宜救世耳,諒非光治興邦之化。
二漢之盛,魏晉之興,豈由簡略喪禮,遺忘仁孝哉。
公卿偏執一隅,便請經治之要,皆在于斯,殆非義也。
昔平日之時,公卿每奏稱當今四海晏安,諸夏清泰,禮樂日新,政和民悅。
蹤侔軒唐,事等虞禹,漢魏已下,固不足仰止聖治。
及至今日,便欲苦奪朕志,使不逾于魏晉。
如此之意,未解所由。
昔文母上承聖主之資,下有賢子之化,唯助德宣政,因風緻穆而已。
當今衆事草創,萬務惟始,朕以不德,沖年踐祚。
而聖母匡訓以義方,诏誨以政事,經綸内外,憂勤億兆,使君臣協和,天下緝穆。
上代以來,何後之功,得以仰比?如有可拟,則從衆議。
堯雖棄子禅舜,而舜自有聖德,不假堯成。
及其徂也,猶四海遏密,終于三年。
今慈育之恩,诏教之德,尋之曠代,未有匹拟。
既受非常之恩,甯忍從其常式。
況未殊一時,而公卿欲令即吉。
冠冕黼黻,行禮廟庭;臨軒設懸,飨會萬國。
尋事求心,實所未忍。
” 高闾對曰:“臣等遵承冊令,因循前典,惟願除衰即吉,親理萬機。
至德所在,陛下欽明稽古,周覽墳籍,孝一性一發于聖質,至情出于自然,斟酌古今,事非臣等所及。
”李彪曰:“當今雖治風緝穆,民庶晏然。
江南有未賓之吳,朔北有不臣之虜,東西二蕃雖文表稱順,情尚難測。
是以臣等猶懷不虞之慮。
”高祖曰:“魯公帶绖從師,晉侯墨衰敗寇,往聖無譏,前典所許。
如有不虞,雖越绋無嫌,而況衰麻乎?豈可于晏安之辰,豫念戎旅之事,以廢喪紀哉!” 李彪對曰:“昔太伯父死适越,不失至德之名。
夫豈不懷,有由然也。
伏願抑至慕之心,從遺告之重。
臣聞知子莫若父母,聖後知陛下至孝之一性一也難奪,故豫造金冊,明著遺禮。
今陛下孝慕深遠,果不可奪,臣等常辭,知何所啟。
”高祖曰:“太伯之言,有乖今事,諸情備如前論,更不重叙古義。
亦有稱王者除衰而諒暗終喪者,若不許朕衰,朕則當除衰暗默,委政冢宰。
二事之中,惟公卿所擇。
”明根對曰:“陛下孝侔高宗,慕同大舜,服衰麻以申至痛,理萬機以從遺旨,興曠世之廢禮,制一代之高則。
臣等伏尋淵默不言,則代政将曠,仰順聖慕之心,請從衰服之旨。
” 東一陽一王丕曰:“臣與尉元,曆事五帝,雖衰老無識,敢奏所聞。
自聖世以來,大諱之後三月,必須迎神于西,攘惡于北,具行吉禮。
自皇始以來,未之或易。
”高祖曰:“太尉國老,言先朝舊事,誠如所陳。
但聰明正直,唯德是依。
若能以道,不召自至。
苟失仁義,雖請弗來。
大禍三月,而備行吉禮,深在難忍。
縱即吉之後,猶所不行,況數旬之中,而有此理。
恐是先朝萬得之一失,未可以為常式。
朕在不言之地,不應如此。
但公卿執奪,朕情未忍從,遂成往複,追用悲絕。
”上遂号恸,群官亦哭而辭出。
壬午诏曰:“公卿屢上啟事,依據金冊遺旨,中代成式,求過葬即吉。
朕仰惟恩重,不勝罔極之痛。
思遵遠古,終三年之禮。
比見群官具論所懷,今依禮既虞卒哭,克此月二十日受服,以葛易麻。
既衰服在上,公卿不得獨釋于下。
故于朕之授變從練,已下複為節降。
斷度今古,以情制衷。
但取遺旨速除之一節,粗申臣子哀慕之深情。
欲令百官同知此意,故用宣示。
便及變禮,感痛彌深。
” 十五年四月癸亥朔,設薦于太和廟。
是日,高祖及從服者仍朝夕臨,始進蔬食,上哀哭追感不飯。
侍中、南平王馮誕等谏,經宿乃膳。
甲子罷朝,夕哭。
九月丙戎,有司上言求蔔祥日。
诏曰:“便及此期,覽以摧絕。
敬祭蔔祥,乃古之成典。
但世失其義,筮日永吉,既乖敬事之志,又違永慕之心。
今将屈禮厲衆,不訪龜兆。
已企及此晦,甯敢重違冊旨,以異群議。
尋惟永往,言增崩裂。
”丁亥,高祖宿于廟。
至夜一刻,引諸王、三都大官、驸馬、三公
伏惟陛下以萬乘之尊,不食竟于五日,既禦則三食不充半溢。
臣等伏用悲惶,肝腦塗地。
躬行一日,足以貫被幽顯,豈宜衰服三年,以曠機務。
夫聖人制禮,不及者企而及之,過之者俯而就之。
伏願陛下抑至慕之情,俯就典禮之重,誠是臣等慺慺之願。
”高祖曰:“恩隆德厚,則思戀自深,雖非至情,由所感發。
然曾參之孝,曠代而有,豈朕今日所足論也。
又前表,稱‘古者葬而即吉,不必終禮,此乃二漢所以經綸治道,魏晉所以綱理庶政’。
朕以為既葬即吉,蓋其季俗多亂,權宜救世耳,諒非光治興邦之化。
二漢之盛,魏晉之興,豈由簡略喪禮,遺忘仁孝哉。
公卿偏執一隅,便請經治之要,皆在于斯,殆非義也。
昔平日之時,公卿每奏稱當今四海晏安,諸夏清泰,禮樂日新,政和民悅。
蹤侔軒唐,事等虞禹,漢魏已下,固不足仰止聖治。
及至今日,便欲苦奪朕志,使不逾于魏晉。
如此之意,未解所由。
昔文母上承聖主之資,下有賢子之化,唯助德宣政,因風緻穆而已。
當今衆事草創,萬務惟始,朕以不德,沖年踐祚。
而聖母匡訓以義方,诏誨以政事,經綸内外,憂勤億兆,使君臣協和,天下緝穆。
上代以來,何後之功,得以仰比?如有可拟,則從衆議。
堯雖棄子禅舜,而舜自有聖德,不假堯成。
及其徂也,猶四海遏密,終于三年。
今慈育之恩,诏教之德,尋之曠代,未有匹拟。
既受非常之恩,甯忍從其常式。
況未殊一時,而公卿欲令即吉。
冠冕黼黻,行禮廟庭;臨軒設懸,飨會萬國。
尋事求心,實所未忍。
” 高闾對曰:“臣等遵承冊令,因循前典,惟願除衰即吉,親理萬機。
至德所在,陛下欽明稽古,周覽墳籍,孝一性一發于聖質,至情出于自然,斟酌古今,事非臣等所及。
”李彪曰:“當今雖治風緝穆,民庶晏然。
江南有未賓之吳,朔北有不臣之虜,東西二蕃雖文表稱順,情尚難測。
是以臣等猶懷不虞之慮。
”高祖曰:“魯公帶绖從師,晉侯墨衰敗寇,往聖無譏,前典所許。
如有不虞,雖越绋無嫌,而況衰麻乎?豈可于晏安之辰,豫念戎旅之事,以廢喪紀哉!” 李彪對曰:“昔太伯父死适越,不失至德之名。
夫豈不懷,有由然也。
伏願抑至慕之心,從遺告之重。
臣聞知子莫若父母,聖後知陛下至孝之一性一也難奪,故豫造金冊,明著遺禮。
今陛下孝慕深遠,果不可奪,臣等常辭,知何所啟。
”高祖曰:“太伯之言,有乖今事,諸情備如前論,更不重叙古義。
亦有稱王者除衰而諒暗終喪者,若不許朕衰,朕則當除衰暗默,委政冢宰。
二事之中,惟公卿所擇。
”明根對曰:“陛下孝侔高宗,慕同大舜,服衰麻以申至痛,理萬機以從遺旨,興曠世之廢禮,制一代之高則。
臣等伏尋淵默不言,則代政将曠,仰順聖慕之心,請從衰服之旨。
” 東一陽一王丕曰:“臣與尉元,曆事五帝,雖衰老無識,敢奏所聞。
自聖世以來,大諱之後三月,必須迎神于西,攘惡于北,具行吉禮。
自皇始以來,未之或易。
”高祖曰:“太尉國老,言先朝舊事,誠如所陳。
但聰明正直,唯德是依。
若能以道,不召自至。
苟失仁義,雖請弗來。
大禍三月,而備行吉禮,深在難忍。
縱即吉之後,猶所不行,況數旬之中,而有此理。
恐是先朝萬得之一失,未可以為常式。
朕在不言之地,不應如此。
但公卿執奪,朕情未忍從,遂成往複,追用悲絕。
”上遂号恸,群官亦哭而辭出。
壬午诏曰:“公卿屢上啟事,依據金冊遺旨,中代成式,求過葬即吉。
朕仰惟恩重,不勝罔極之痛。
思遵遠古,終三年之禮。
比見群官具論所懷,今依禮既虞卒哭,克此月二十日受服,以葛易麻。
既衰服在上,公卿不得獨釋于下。
故于朕之授變從練,已下複為節降。
斷度今古,以情制衷。
但取遺旨速除之一節,粗申臣子哀慕之深情。
欲令百官同知此意,故用宣示。
便及變禮,感痛彌深。
” 十五年四月癸亥朔,設薦于太和廟。
是日,高祖及從服者仍朝夕臨,始進蔬食,上哀哭追感不飯。
侍中、南平王馮誕等谏,經宿乃膳。
甲子罷朝,夕哭。
九月丙戎,有司上言求蔔祥日。
诏曰:“便及此期,覽以摧絕。
敬祭蔔祥,乃古之成典。
但世失其義,筮日永吉,既乖敬事之志,又違永慕之心。
今将屈禮厲衆,不訪龜兆。
已企及此晦,甯敢重違冊旨,以異群議。
尋惟永往,言增崩裂。
”丁亥,高祖宿于廟。
至夜一刻,引諸王、三都大官、驸馬、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