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 禮四之一

關燈
明也。

    王肅解禘祫,稱天子諸侯皆禘于宗廟,非祭天之祭。

    郊祀後稷,不稱禘,宗廟稱禘。

    禘、祫一名也,合而祭之故稱祫,審谛之故稱禘,非兩祭之名。

    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總而互舉之,故稱五年再殷祭,不言一禘一祫,斷可知矣。

    禮文大略,諸儒之說,盡具于此。

    卿等便可議其是非。

    ” 尚書遊明根、左丞郭祚、中書侍郎封琳、著作郎崔光等對曰:“鄭氏之義,禘者大祭之名。

    大祭圜丘謂之禘者,審谛五一精一星辰也;大祭宗廟謂之禘者,審谛其昭穆。

    圜丘常合不言祫,宗廟時合故言祫。

    斯則宗廟祫趾并行,圜丘一禘而已。

    宜于宗廟俱行禘祫之禮。

    二禮異,故名殊。

    依《禮》,春廢犆罐,于嘗于蒸則祫,不于三時皆行禘佩之禮。

    ”中書監高闾、儀曹令李韶、中書侍郎高遵等十三人對稱:“禘祭圜丘之禘與鄭義同,其宗廟禘祫之祭與王義同。

    與鄭義同者,以為有虞禘黃帝,黃帝非虞在廟之帝,不在廟,非圜丘而何?又《大傳》稱祖其所自出之祖,又非在廟之文。

    《論》稱‘禘自既灌’,事似據。

    《爾雅》稱‘禘,大祭也’。

    《頌》‘《長發》,大禘也’,殷王之祭。

    斯皆非諸侯之禮,諸侯無禘。

    禮唯夏殷,夏祭稱禘,又非宗廟之禘。

    魯行天子之儀,不敢專行圜丘之禘,改殷之禘,取其禘名于宗廟,因先有祫,遂生兩名。

    據王氏之義,祫而禘祭之,故言禘祫,總謂再殷祭,明不異也。

    禘祫一名也。

    其禘祫止于一時,止于一時者,祭不欲數,數則黩。

    一歲而三禘,愚以為過數。

    ” 帝曰:“尚書、中書等,據二家之義,論禘佩詳矣。

    然于行一事取衷,猶有未允。

    監等以禘佩為名,義同王氏,禘祭圜丘,事與鄭同。

    無所間然。

    尚書等與鄭氏同,兩名兩祭,并存并用,理有未稱。

    俱據二義,一時禘祫,而阙二時之禘,事有難從。

    夫先王制禮,内緣人子之情,外協尊卑之序。

    故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數盡則毀,藏主于太祖之廟,三年而祫祭之。

    世盡則毀,以示有終之義;三年而祫,以申追遠之情。

    禘佩既是一祭,分而兩之,事無所據。

    毀廟三年一祫,又有不盡四時,于禮為阙。

    七廟四時常祭,祫則三年一祭,而又不究四時,于情為簡。

    王以禘佩為一祭,王義為長。

    鄭以圜丘為禘,與宗廟大祭同名,義亦為當。

    今互取鄭、王二義。

    禘佩并為一名,從王;禘佩是祭圜丘大祭之名,上下同用,從鄭。

    若以數則黩,五年一禘,改祫從禘。

    五年一禘,則四時盡禘,以稱今情。

    禘則依《禮》文,先禘而後時祭。

    便即施行,著之于令,永為世法。

    ” 高闾曰:“《書》稱:‘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

    ’六宗之祀,《禮》無明文,名位壇兆,曆代所疑。

    漢魏及晉諸儒異說,或稱天地四時,或稱六者之間,或稱《易》之六子,或稱風雷之類,或稱星辰之屬,或曰世代所宗,或雲宗廟所尚,或曰社稷五祀,凡有十一家。

    自晉已來,逮于聖世,以為論者雖多,皆有所阙,莫能評究。

    遂相因承,别立六宗之兆,總為一位而祭之。

    比敕臣等評議取衷,附之祀典。

    臣等承旨,披究往說,各有其理。

    較而論之,長短互有,若偏用一家,事或差舛。

    衆疑則從多,今惑則仍古。

    請依先别處六宗之兆,總為一祀而祭之。

    ”帝曰:“詳定朝令,祀為事首,以疑從疑,何所取正?昔石渠、虎閣之議,皆準類以引義,原事以證情,故能通百家之要,定累世之疑。

    況今有文可據,有本可推,而不評而定之,其緻安在?朕躬覽《尚書》之文,稱‘肆類上帝,禋于六宗’,文相連屬,理似一事。

    上帝稱肆而無禋,六宗言禋而不别其名。

    以此推之,上帝、六宗當是一時之祀,非别祭之名。

    肆類非獨祭之目,焚煙非他祀之用。

    六宗者,必是天皇大帝及五帝之神明矣。

    禋是祭帝之事,故稱禋以關其他,故稱六以證之。

    然則肆類上帝,禋于六宗,一祭也,互舉以成之。

    今祭圜丘,五帝在焉,其牲币俱禋,故稱肆類上帝,禋于六宗。

    一祭而六祀備焉。

    六祭既備,無煩複别立六宗之位。

    便可依此附令,永為定法。

    ” 十四年八月诏曰:“丘澤初志,配尚宜定,五德相襲,分叙有常。

    然異同之論,著于往漢,未詳之說,疑在今史。

    群官百辟,可議其所應,必令合衷,以成萬代之式。

    ” 中書監高闾議以為:“帝王之作,百代可知,運代相承,書傳可驗。

    雖祚命有長短,德政有優劣,至于受終嚴祖,殷薦上帝,其緻一也。

    故敢述其前載,舉其大略。

    臣聞居尊據極,允應明命者,莫不以中原為正統,神州為帝宅。

    苟位當名全,化迹流洽,則不專以世數為與奪,善惡為是非。

    故堯舜禅揖,一身異尚;魏晉相代,少紀運殊。

    桀纣至虐,不廢承曆之叙;厲惠至昏,不阙周晉之錄。

    計五德之論,始自漢劉,一時之議,三家緻别。

    故張蒼以漢為水德,賈誼、公孫臣以漢為土德,劉向以漢為火德。

    以為水德者,正以嘗有水溢之應,則不推運代相承之數矣。

    以土德者,則以亡秦繼曆,相即為次,不推逆順之異也。

    以為火德者,懸證赤帝斬蛇之符,棄秦之暴,越惡承善,不以世次為正也,故以承周為火德。

    自茲厥後,乃以為常。

    魏承漢,火生土,故魏為土德。

    晉承魏,土生金,故晉為金德。

    趙承晉,金生水,故趙為水德。

    燕承趙,水生木,故燕為木德。

    秦承燕,木生火,故秦為火德。

    秦之未滅,皇魏未克神州,秦氏既亡,大魏稱制玄朔。

    故平文之廟,始稱‘太祖’,以明受命之證,如周在岐之一陽一。

    若繼晉,晉亡已久;若棄秦,則中原有寄。

    推此而言,承秦之理,事為明驗。

    故以魏承秦,魏為土德,又五緯表驗,黃星曜彩,考氏定實,合德軒轅,承土祖未,事為著矣。

    又秦趙及燕,雖非明聖,各正号赤縣,統有中土,郊天祭地,肆類鹹秩,明刑制禮,不失舊章。

    奄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