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于 庫莫
關燈
小
中
大
未能審悉。
卿所送鞍,比校舊乘,非中國之物。
不可以疑似之事,以生必然之過。
經略權要,已具别旨。
”又诏曰:“知高麗阻疆,侵轶卿土,修先君之舊怨,棄息民之大德,兵交累載,難結荒邊。
使兼申胥之誠,國有楚越之急,乃應展義扶微,乘機電舉。
但以高麗稱籓先朝,供職日久,于彼雖有自昔之釁,于國未有犯令之愆。
卿使命始通,便求緻伐,尋讨事會,理亦未周。
故往年遣禮等至平壤,欲驗其由狀。
然高麗奏請頻煩,辭理俱詣,行人不能抑其請,司法無以成其責,故聽其所啟,诏禮等還。
若今複違旨,則過咎益露,後雖自陳,無所逃罪,然後興師讨之,于義為得。
九夷之國,民居海外,道暢則奉籓,惠戢則保境,故羁縻著于前典,楛貢曠于歲時。
卿備陳強弱之形,具列往代之迹,欲殊事異,拟贶乖衷,洪規大略,其緻猶在。
今中夏平一,宇内無虞,每欲陵威東極,懸旌域表,拯荒黎于偏方,舒皇風于遠服。
良由高麗即叙,未及蔔征。
今若不從诏旨,則卿之來謀,載協朕意元戎啟行,将不雲遠。
便可豫率同興,具以待事,時遣報使,速究彼情。
師舉之日,卿為鄉導之首,大捷之後,又受元功之賞,不亦善乎。
所獻錦布海物雖不悉達,明卿至心。
今賜雜物如别。
”又诏琏護送安等。
安等至高句麗,琏稱昔與餘慶有仇,不令東過,安等于是皆還。
乃下诏切責之。
五年,使安等從東萊浮海,賜餘慶玺書,褒其誠節。
安等至海濱,遇風飄蕩。
竟不達而還。
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
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
其人勁悍,于東夷最強。
言語獨異。
常輕豆莫婁等國,諸國亦患之。
去洛五千裡。
自和龍北二百餘裡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環水,水廣裡餘,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魯水,又東北行十八日到其國。
國有大水,闊三裡餘,名速末水。
其地下濕,築城一穴一居,屋似形冢,開口于上,以梯出入。
其國無牛,有車馬,佃則偶耕,車則步推。
有粟及麥穄,菜則有葵。
水氣醎凝,鹽生樹上,亦有鹽池。
多豬無羊。
嚼米醖酒,飲能至醉。
婦人則布裙,男子豬犬皮裘。
初婚之夕,男就女家執女一乳一而罷,便以為定,仍為夫婦。
俗以人溺洗手面。
頭插虎豹尾。
善射獵,弓長三尺,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镞。
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濕;若秋冬,以其一屍一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
常七八月造毒一藥傅箭镞,射禽一獸,中者便死,煮藥毒氣亦能殺人。
國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皇”,有虎豹罴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迳山者,皆以物盛。
去延興中,遣使乙力支朝獻。
太和初,又貢馬五百匹。
乙力支稱:初發其國,北船溯難河西上,至太氵河,沉船于水,南出陸行,渡洛孤水,從契丹西界達和龍。
自雲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其百濟謀從水道并力取斑句麗,遣乙力支奉使大國,請其可否。
诏敕三國同是籓附,宜共和順,勿相侵擾。
乙力支乃還。
從其來道,取得本船,泛達其國。
九年,複遣使侯尼支朝獻。
明年複入貢。
其傍有大莫盧國、複鐘國、莫多回國、庫婁國、素和國、具弗伏國、匹黎爾國、拔大何國、郁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前後各遣使朝獻。
太和十二年,勿吉複遣使貢楛矢方物于京師。
十七年,又遣使人婆非等五百餘人朝獻。
景明四年,複遣使候力歸等朝貢。
自此迄于正光,貢使相尋。
爾後,中國紛擾,頗或不至。
興和二年六月,遣使石久雲等貢方物,至于武定不絕。
失韋國,在勿吉北千裡,去洛六千裡。
路出和龍北千餘裡,入契丹國,又北行十日至啜水,又北行三日有蓋水,又北行三日有犢了山,其山高大,周回三百餘裡,又北行三日有大水名屈利,又北行三日至刃水,又北行五日到其國。
有大水從北而來,廣四裡餘,名穄水。
國土下濕。
,語與庫莫奚、契丹、豆莫婁國同。
頗有粟麥及穄,唯食豬魚,養牛馬,俗又無羊。
夏則城居,冬逐水草。
亦多貂皮。
丈夫索發。
用角弓,其箭尤長。
女婦束發,作叉手髻。
其國少竊盜,盜一征三,殺人者責馬三百匹。
卿所送鞍,比校舊乘,非中國之物。
不可以疑似之事,以生必然之過。
經略權要,已具别旨。
”又诏曰:“知高麗阻疆,侵轶卿土,修先君之舊怨,棄息民之大德,兵交累載,難結荒邊。
使兼申胥之誠,國有楚越之急,乃應展義扶微,乘機電舉。
但以高麗稱籓先朝,供職日久,于彼雖有自昔之釁,于國未有犯令之愆。
卿使命始通,便求緻伐,尋讨事會,理亦未周。
故往年遣禮等至平壤,欲驗其由狀。
然高麗奏請頻煩,辭理俱詣,行人不能抑其請,司法無以成其責,故聽其所啟,诏禮等還。
若今複違旨,則過咎益露,後雖自陳,無所逃罪,然後興師讨之,于義為得。
九夷之國,民居海外,道暢則奉籓,惠戢則保境,故羁縻著于前典,楛貢曠于歲時。
卿備陳強弱之形,具列往代之迹,欲殊事異,拟贶乖衷,洪規大略,其緻猶在。
今中夏平一,宇内無虞,每欲陵威東極,懸旌域表,拯荒黎于偏方,舒皇風于遠服。
良由高麗即叙,未及蔔征。
今若不從诏旨,則卿之來謀,載協朕意元戎啟行,将不雲遠。
便可豫率同興,具以待事,時遣報使,速究彼情。
師舉之日,卿為鄉導之首,大捷之後,又受元功之賞,不亦善乎。
所獻錦布海物雖不悉達,明卿至心。
今賜雜物如别。
”又诏琏護送安等。
安等至高句麗,琏稱昔與餘慶有仇,不令東過,安等于是皆還。
乃下诏切責之。
五年,使安等從東萊浮海,賜餘慶玺書,褒其誠節。
安等至海濱,遇風飄蕩。
竟不達而還。
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
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
其人勁悍,于東夷最強。
言語獨異。
常輕豆莫婁等國,諸國亦患之。
去洛五千裡。
自和龍北二百餘裡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環水,水廣裡餘,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魯水,又東北行十八日到其國。
國有大水,闊三裡餘,名速末水。
其地下濕,築城一穴一居,屋似形冢,開口于上,以梯出入。
其國無牛,有車馬,佃則偶耕,車則步推。
有粟及麥穄,菜則有葵。
水氣醎凝,鹽生樹上,亦有鹽池。
多豬無羊。
嚼米醖酒,飲能至醉。
婦人則布裙,男子豬犬皮裘。
初婚之夕,男就女家執女一乳一而罷,便以為定,仍為夫婦。
俗以人溺洗手面。
頭插虎豹尾。
善射獵,弓長三尺,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镞。
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濕;若秋冬,以其一屍一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
常七八月造毒一藥傅箭镞,射禽一獸,中者便死,煮藥毒氣亦能殺人。
國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皇”,有虎豹罴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迳山者,皆以物盛。
去延興中,遣使乙力支朝獻。
太和初,又貢馬五百匹。
乙力支稱:初發其國,北船溯難河西上,至太氵河,沉船于水,南出陸行,渡洛孤水,從契丹西界達和龍。
自雲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其百濟謀從水道并力取斑句麗,遣乙力支奉使大國,請其可否。
诏敕三國同是籓附,宜共和順,勿相侵擾。
乙力支乃還。
從其來道,取得本船,泛達其國。
九年,複遣使侯尼支朝獻。
明年複入貢。
其傍有大莫盧國、複鐘國、莫多回國、庫婁國、素和國、具弗伏國、匹黎爾國、拔大何國、郁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前後各遣使朝獻。
太和十二年,勿吉複遣使貢楛矢方物于京師。
十七年,又遣使人婆非等五百餘人朝獻。
景明四年,複遣使候力歸等朝貢。
自此迄于正光,貢使相尋。
爾後,中國紛擾,頗或不至。
興和二年六月,遣使石久雲等貢方物,至于武定不絕。
失韋國,在勿吉北千裡,去洛六千裡。
路出和龍北千餘裡,入契丹國,又北行十日至啜水,又北行三日有蓋水,又北行三日有犢了山,其山高大,周回三百餘裡,又北行三日有大水名屈利,又北行三日至刃水,又北行五日到其國。
有大水從北而來,廣四裡餘,名穄水。
國土下濕。
,語與庫莫奚、契丹、豆莫婁國同。
頗有粟麥及穄,唯食豬魚,養牛馬,俗又無羊。
夏則城居,冬逐水草。
亦多貂皮。
丈夫索發。
用角弓,其箭尤長。
女婦束發,作叉手髻。
其國少竊盜,盜一征三,殺人者責馬三百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