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

關燈
中甚患之。

    勒白母曰:“此兒兇暴無賴,使軍人殺之,聲名可惜,宜自除也。

    ”王曰:“快牛為犢子時,多能破車。

    為複小忍,勿卻之。

    ”至年十八,身長七尺五寸,弓馬迅捷,勇冠當時。

    将佐親戚,莫不敬憚,勒深嘉之。

    而酷害過差,軍中有壯健與己齊者,因獵戲谑,辄殺之。

    至于降城陷壘,不複斷别善惡,坑斬士女,鮮有遺類。

    禦衆嚴整,莫敢犯者,指授攻讨,所向無前。

    故勒一寵一信彌隆,仗以專征之任。

     劉聰以虎為魏郡太守,鎮鄴三台;又封繁一陽一侯,食邑三千戶。

    勒為趙王,以虎為車騎将軍,加侍中、開府,進封中山公。

    勒稱尊号,為太尉、守尚書令,封中山王,食邑萬戶。

     勒死,虎擅誅右光祿大夫程遐、中書令徐光,遣子邃率兵入大雅宮,直衛文武皆奔散。

    大雅大懼,自陳弱劣,讓位于虎。

    虎曰:“若其不堪,天下自當有大義,何足豫論。

    ”遂一逼一立之。

    虎自為丞相、魏王。

    虎以勒文武舊臣,皆補丞相閑任,其府僚舊昵,悉居台省禁要。

    改勒太子一宮曰崇訓宮,徙勒妻劉氏已下居之,簡其美淑及車馬服禦,皆歸虎第。

    劉氏謂其彭城王石堪曰:“丞相便相淩蹈,恐國祚之滅不複久矣。

    真可謂養虎自殘者也。

    王将何以圖之?”堪曰:“先帝舊臣,皆以斥外,衆旅不複由人,宮殿之中,亡所厝計。

    臣請出奔兗州,據廪丘,扶南一陽一王恢為盟主,宣太後诏于諸牧守、征鎮,令各率義兵财讨惡逆,蔑不濟也。

    ”劉氏然之。

    既而,堪計不果,虎灸而殺之,又殺劉氏。

    石生先鎮長安,石朗鎮洛一陽一,并起兵讨虎,為虎所滅。

     虎遂自立為大趙王,号年建武,自襄國徙居于鄴。

    乃殺大雅及其母程氏,并大雅諸弟。

    初,虎衣衮冕,将祀南郊,照鏡無首,大恐怖,不敢稱皇帝,乃自貶為王。

    使其太子邃省可尚書奏事,唯選牧守、祀郊廟、征伐、刑斷,乃親覽之。

    虎又改稱大趙天王。

    邃以事呈之,恚曰:“此小事,何足呈也!”時有所問,複怒曰:“何以不呈!”诮責杖捶,月至再三。

    邃甚愠恨,私謂中庶子李顔等曰:“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顔等狀不敢對。

    虎聞而大怒,殺邃及其男一女二十六人,一棺埋之,誅其宮臣支一黨一二百餘人。

    立次子宣為太子。

     虎于鄴起台四十餘所,營長安、洛一陽一二宮,作者四十餘萬人。

    又欲自鄴起閣道,至于襄國。

    敕河南四州具南師之備,并、朔、秦、雍嚴西讨之資,青、冀、幽州三五發卒。

    諸州造甲者五十萬人。

    擾役黎元,民庶失業,得農桑者十室而三。

    船夫十七萬人,為水所沒,為虎所害,三分而一。

    課責征士,五人車一乘、牛二頭、米各十五斛、絹十匹。

    諸役調有不辦者,皆以斬論。

    窮民率多鬻子以充軍制,而猶不足者,乃自經于道路。

    死者相望,猶求發無己。

    太武殿成,圖畫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皆變為胡狀,頭縮入肩。

    虎大惡之。

     遣司虞中郎将賈霸率工匠四千,于東平岡山造獵車千乘,轅長三丈,高一丈八尺,置高一丈七尺;格虎車四十乘,立行樓二層于其上。

    南至荥一陽一,東極一陽一都,使禦史監司。

    其中禽一獸,民有犯者罪至大辟。

    禦史因之,擅作威福,民有美一女、好牛馬,求之不得,便誣以犯獸論,民死者相繼,海岱、河濟之間,民無甯志矣。

    又發民牛二萬餘頭,配朔州牧官。

    增内官二十四等,東宮十二等,諸公侯七十餘國,皆為置女官九等。

    先是,大發民女二十已下、十三已上三萬餘人,為三等之第,以分配之。

    郡縣有希旨,務于美淑,奪人婦者九千餘人。

    民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一殺。

    太子、諸公私令采發者,亦垂一萬。

     建國九年,虎遣使朝貢。

     虎使其太子宣及宣弟秦公韬遞日省可尚書奏事。

    宣惡韬侔己,謂嬖人楊柯、牟成等曰:“汝等殺韬,吾入西宮,當以韬之國邑分封汝等。

    韬既死,上必親臨,因行大事,亡不濟矣。

    ”柯等許諾,乃夜入韬第而殺之。

    虎将出臨韬喪,其司空李農谏,乃止。

    翌日,有人告之,虎大怒,以鐵钚穿宣颔而鎖之,作數鬥木槽,和以羹飯,以豬狗法食之。

    取害韬刀仗,一舐一其上血,号叫之一聲,震動宮殿。

    積柴城北,樹标其上,标末置鹿盧,穿之以繩。

    送宣于标所,使韬所親宦者郝雅、劉靈拔其發,一抽一其舌,以繩貫其颔,鹿絞上之。

    劉霸斷其手足,斫眼潰腹,如韬之傷。

    四面縱火,煙焰際天,虎從昭儀已下數千人,登中台以觀之。

    火滅,取灰分置諸門交道中。

    殺其妻子二十九人,誅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車裂、節解,棄之漳水。

    洿其東宮,以養豬牛。

     十二年,虎自稱皇帝,号年太甯。

     虎死,少子世僭立。

    虎養孫闵殺世,以世兄遵為主。

    遵以闵為大将軍輔政。

    遵立七日,大風、雷震、晝昏,火水俱下,災其太武殿,延及宮内府庫,至于阊阖門。

    火月餘乃滅。

     遵兄鑒,又殺遵而自立,号年青龍。

    鑒弟苞與胡張才、孫伏都等謀殺闵,不克而死。

    自鳳一陽一門至琨華殿,積一屍一如丘,流血成池。

    闵知胡人不為己用,乃閉鄴城四門,盡殺諸胡,晉人貌似胡者多亦濫死。

    闵乃殺鑒而自立,盡滅石氏。

    闵本姓冉,乃複其姓自稱大魏,号年永興。

    尋為慕容俊所擒。

     鐵弗劉虎,南單于之苗裔,左賢王去卑之孫,北部帥劉猛之從子,居于新興慮虒之北。

    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因以為号。

    猛死,子副侖來奔。

    虎父诰升爰代領部落。

    诰升爰一名訓兜。

    诰升爰死,虎代焉。

    虎一名烏路孤。

    始臣附于國,自以衆落稍多,舉兵外叛。

    平文與晉并州刺史劉琨共讨之,虎走據朔方,歸附劉聰,聰以虎宗室,拜安北将軍、監鮮卑諸軍事、丁零中郎将。

    複渡河侵西部,平文逆擊,大破之,虎退走出塞。

    昭成初,虎又寇西部,帝遣軍逆讨,又大破之。

    虎死,子務桓代領部落,遣使歸順。

     務桓,一名豹子。

    招集種落,為諸部雄。

    潛通石虎,虎拜為平北将軍、左賢王。

     務桓死,弟阏陋頭代立。

    密謀反叛,語在《序紀》。

    後務桓子悉勿祈逐阏陋頭而自立。

    悉勿祈死,弟衛辰代立。

     衛辰,務桓之第三子也。

    既立之後,遣子朝獻,昭成以女妻衛辰。

    衛辰潛通苻堅,堅以為左賢王。

    遣使請堅,求田内地,春來秋雲,堅許之。

    後掠堅邊民五十餘口為奴婢以獻于堅,堅讓歸之。

    乃背堅,專心歸國,舉兵伐堅,堅遣其建節将軍鄧羌讨擒之。

     堅自至朔方,以衛辰為夏一陽一公,統其部落。

    衛辰以堅還複其國,複附于堅,雖于國貢使不絕,而誠敬有乖。

    帝讨衛辰,大破之,收其部落十六七焉。

    衛辰奔苻堅,堅送還朔方,遣兵戍之。

    昭成末,衛辰導苻堅來寇南境,王師敗績。

    堅遂分國民為二部,自河以西屬之衛辰,自河以東屬之劉庫仁。

    語在《燕鳳傳》。

    堅後以衛辰為西單于,督攝河西雜類,屯代來城。

     慕容永之據長子,拜衛辰使持節、都督河西諸軍事、大将軍、朔州牧,居朔方。

    姚苌亦遣使結好,拜衛辰使持節、都督北朔雜夷諸軍事、大将軍、大單于、河西王、幽州牧。

    累為寇害。

     登國中,衛辰遣子直力鞮寇南部,其衆八九萬,太祖軍五六千人,為其所圍。

    太子乃以車為方營,并戰并前,大破之于鐵岐山南,直力鞮單騎而走,獲牛羊二十餘萬。

    乘勝追之,自五原金津南渡,迳入其國,居民駭亂,部落奔潰,遂至衛辰所居悅跋城。

    衛辰父子驚遁,乃分遣諸将輕騎追之。

    陳留公元虔南至白鹽池,虜衛辰家屬;将軍伊謂至木根山,擒直力鞮,盡并其衆。

    衛辰單騎遁走,為其部下所殺,傳首行宮,獲馬牛羊四百餘萬頭。

    先是,河水赤如血,衛辰惡之,及衛辰之亡,誅其族類,并投之于河。

    衛辰第三子屈孑,亡奔薛幹部帥太悉伏。

     屈孑,本名勃勃,太宗改其名曰屈孑,屈孑者,卑下也。

    太悉伏送之姚興,興高平公破多羅沒弈于妻之以女。

    屈孑身長八尺五寸,興見而奇之,拜骁騎将軍,加奉軍都尉,常參軍國大議,一寵一遇逾于勳舊。

    興弟濟南公邕言于興曰:“屈孑天一性一不仁,難以親育,一寵一之太甚,臣竊惑之。

    ”興曰:“屈孑有濟世之才,吾方收其藝用,與之共平天下,有何不可?”乃以屈孑為安遠将軍,封一陽一川侯,使助沒弈于鎮高平,議以義城、朔方雜夷及衛辰部衆三萬配之,以候邊隙。

    邕固谏以為不可,興曰:“卿何以知其氣一性一?”邕曰:“屈孑奉上慢,禦衆殘,貪暴無親,輕為去就,一寵一之逾分,終為邊害。

    ”興乃止,以屈孑為持節、安北将軍、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部鮮卑二萬餘落,鎮朔方。

     太祖末,屈孑襲殺沒弈于而并其衆,僭稱大夏天王,号年龍升,置百官。

    興乃悔之。

    屈孑恥姓鐵弗,遂改為赫連氏,自雲徽赫與天連;又号其支庶為鐵伐氏,雲其宗族剛銳如鐵,皆堪伐人。

     劉裕攻長安,屈孑聞而喜曰:“姚泓豈能拒裕,裕必滅之。

    待裕去後,吾取之如拾遺耳。

    ”于是秣馬厲兵,休養士卒。

    及裕擒泓,留子義真守長安,屈孑伐之,大破義真,積人頭為京觀,号曰“髑髅台”。

    遂僭稱皇帝于灞上,号年為昌武,定都統萬。

    勒銘城南,頌其功德。

    以長安為南都。

     一性一驕虐,視民如草芥。

    蒸土以築都城,鐵錐刺入一寸,即殺作人而并築之。

    所造兵器,匠呈必死,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如其入也便斬铠匠,凡殺工匠數千人。

    常居城上,置弓劍于側,有所嫌忿,手自一殺之。

    群臣忤視者,鑿其目;笑者,決其脣;谏者,謂之诽謗,先截其舌,而後斬之。

     議廢其長子璝,璝,自長安起兵攻屈孑,屈孑中子太原公昌破璝,。

    殺之。

    屈孑以昌為太子。

    始光二年,屈孑死,昌僭立。

     昌,字還國,一名折,屈孑之第三子也。

    既僭位,改年永光。

    世祖聞屈孑死,諸子相攻,關中大亂,于是西伐。

    乃以輕騎一萬八千濟河襲昌。

    時冬至之日,昌方宴飨,王師奄到,上下驚擾。

    四駕次于黑水,去城三十餘裡,昌乃出戰。

    世祖馳往擊之,昌退走入城,未及閉門,軍士乘勝入其西宮,焚其西門。

    夜宿城北。

    明日,分軍四出,略居民,殺獲數萬,生口牛馬十數萬,徙萬餘家而還。

     後昌遣弟定與司空奚斤相持于長安,世祖乘虛西伐,濟君子津,輕騎三萬,倍道兼行。

    群臣鹹谏曰:“統萬城堅,非十日可拔,今輕軍讨之,進不可克,退無所資,不若步軍攻具,一時俱往。

    ”世祖曰:“夫用兵之術,攻城最下,不得已而用之。

    如其攻具一時俱往,賊必懼而堅守,若攻不時拔,則食盡兵疲,外無所掠,非上策也。

    朕以輕騎至其城下,彼先聞有步軍而徒見騎至,必當心閑,朕且羸師以誘之,若得一戰,擒之必矣。

    ,所以然者,軍士去家二千裡,複有黃河之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以是決戰則有餘,攻城則不足。

    ”遂行。

    次于黑水,分軍伏于深谷,而以少衆至其城下。

     昌将狄子玉來降,說:“昌使人追其弟定,定曰:‘城既堅峻,未可攻拔,待擒斤等,然後徐往,内外擊之,何有不濟。

    ’昌以為然。

    ”世祖惡之,退軍城北,示昌以弱。

    遣永昌王健及娥清等分騎五千,西掠居民。

    會軍士負罪,亡入昌城,言官軍糧盡,士卒食菜,辎重在後,步兵未至,擊之為便。

    昌信其言,引衆出城,步騎三萬。

    司徒長孫翰等言:“昌步陳難陷,宜避其鋒,且縱步兵,一時奮擊。

    ”世祖曰:“不然。

    遠來求賊,恐其不出,今避而不擊,彼奮我弱,非計也。

    ”遂收軍僞北,引而疲之。

    昌以為退,鼓噪而前,舒陳為翼。

    行五六裡,世祖沖之,賊陳不動,稍複前行。

    會有風起,方術宦者趙倪勸世祖更待後日,崔浩叱之。

    世祖乃分騎為左右以掎之。

    世祖墜馬,賊已一逼一接,世祖騰馬,刺殺其尚書斛黎,又殺騎賊十人,流矢中掌,奮擊不辍。

    昌軍大潰,不及入城,奔于上邽,遂克其城。

     初,屈孑一性一奢,好治宮室。

    城高十仞,其厚三十步,上廣十步,宮牆五仞,其堅可以砺刀斧。

    台榭高大,飛閣相連,皆雕镂圖畫,被以绮繡,飾以丹青,窮極文采。

    世祖顧謂左右曰:“蕞爾小一柄一,而用民如此,雖欲不亡,其中得乎?” 後侍禦史安颉擒昌,世祖使侍中古弼迎昌至京師,舍之西宮門内,給以乘輿之副,又诏昌尚始平公主,假常忠将軍、會稽公,封為秦王。

    坐謀反,伏誅。

     昌弟定,小字直獖。

    屈孑之第五子,兇暴無賴。

    昌敗,定奔于平涼,自稱尊号改年勝光。

    定登一陰一槃山,望其本國,泣曰:“先帝以朕承大業者,豈有今日之事乎!使天假朕年,當與諸卿建季興之業。

    ”俄而有群狐百數鳴于其側,定命射之,無所獲。

    定惡之,曰:“此亦大不臧,咄咄天道,複何言哉!”與劉義隆連和,遙分河北,自恆山以東屬義隆,恆山以西屬定。

    遣其将寇麟城,始平公隗歸讨破之。

    定又将數萬人東擊歸。

    世祖親率輕騎襲平涼,定救平涼,方陳自固。

    世祖四面圍之,斷其水草。

    定不得水,引衆下原。

    诏武衛将軍丘眷擊之,衆潰。

    定被創,單騎遁走,收其餘衆,乃西保上邽。

    神四年,為吐谷渾慕璝,所襲,擒定,送京師,伏誅。

     徒何慕容廆,字弈洛環,其本出于昌黎。

    曾祖莫護跋,魏初率諸部落入居遼西,從司馬宣王讨平公孫淵,拜率義王